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塘沽协定!---何姓国贼!》
吓人的标题一下子跃入了齐主任的眼帘,齐少白心中一紧,一种冰凉的感觉爬上他的后背。
赶紧展开报纸,看完内容,齐少白张着大嘴,呆了!
一旁的王山奎、汪焕之和范介看着齐少白的模样直乐,谢文东的脸色更加的难看。
黄浩然懒洋洋的从齐主任旁边下手的团椅上起身,走到齐主任面前,用手在齐少白的脑瓜上弹了一下,冷冷的问道:
“齐主任,现在可以从我的椅子上起来了吗?”
齐少白恍恍惚惚的从主位上站起来摇晃着向门外走去。
黄浩然坐了下来,拿起一块糕点,冲着不见了三魂七魄的齐主任喊道:
“齐主任!我的椅子坐着还舒服吧?不再坐会?”
齐少白慢慢的回过头来,入耳的是哄堂大笑,沈老二一边笑着一边把手指的骨节捏的噼啪响。
谢文东干脆闭上了眼睛,什么也不看。
齐少白知道自己在暂10旅的日子到头了!
青天白日的好天气忽然变成了大雨倾盆,不过这些他齐少白已经不在乎了,想到他即将面临的下场,齐主任的心都凉了!
他就这样在滂沱的大雨中走出了警备司令部的大门。。。。。。
南京的何部长怎么也没有想到将“塘沽协定”的内容居然会如此完整的泄露出去,他将谈判的地点选的是隐秘的不能再隐秘了,随行人员也是一选再选,本来以为可以瞒过国内的舆论了,可是现在报纸上详尽的协定内容说明他的一切保密安排都成了无用功。
看到报纸上《塘沽协定》的无耻内容,民众愤怒了!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熊某人不过是他何部长的一条狗而已,真正主持这次谈判的肯定是何部长!
很多报纸直接指名道姓的对着何部长骂上了,用词要多难听有多难听!
有了报纸的指点,民众们马上找到了他们宣泄的对象!
南京的何公馆立刻遭到了民众的围攻,漫天飞舞的臭鸡蛋和烂菜叶将何公馆的大门堵了个严严实实,何部长的家眷在警察的掩护下趁夜色溜出去躲藏了起来。
南京政府的官方宣传机器也一时间失语,没有人敢出来给何部长辩护,最高当局自然更不会出来顶这个雷,连政府里面何部长的派系势力都夹着尾巴做人,生怕再被扣上汉奸的帽子。
33年夏天中华大地最焦头烂额的人物非何部长莫属!
他家里面的女眷怕是最近被国人问候的最多的女性了。
暂10旅被何部长看上的消息恰到好处的出现在了一些主流报纸上不太起眼的版面里面。
不过不起眼并不意味着就让人看不到!
至少有一个人注意到了,这个人就是最高当局!
何部长在军政部长任上一干多年,为南京的军队建设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的。
最让最高当局满意的是何部长在官场中较少参与舞弊,更不敢培植私人势力,给最高当局留下了个没有野心的映像。
现在何部长对暂10旅伸手捞兵权给了最高当局不安分的感觉!
既然是何部长想要的东西,最高当局当然不会让他如意!
很快,国防部的一纸调令,齐少白齐主任被派到四川和刘湘这个土军阀打交道,算是被发配了边疆。
暂10旅新的政治部主任上面一时没有合适人选,于是黄浩然让汪焕之负责起这个部门。
政治部还是政治部,可是宣传的却不再是训政纲领,而是他黄浩然的军事条例。
谢文东这个墙头草在被沈老二暴打一顿之后,夹起尾巴做人,就像他的记忆里面从来没有过齐少白这个人一样,一口一个旅座的围着黄浩然转悠。
可是暂10旅的人都知道,谢文东在旅里面的地位随着齐主任的离去大大的下降了。。。。。。
困难过去的时候往往就会有好事来临。
上海那边老爷子的行动力出乎了黄旅长的预料,老爷子说要送给黄浩然的第二份礼物很快送到了暂10旅。
1934年初,黄浩然要的德国军事顾问加入了暂10旅。
一共11个大鼻子,带队的家伙叫冯。里奇。
冯。里奇在原本是个德军的步兵少校参谋,因为这几年德军内部的军事改编而失去了在军队的职位,提前退伍的他只能回到多特蒙德的修车店操起了旧业。
由于经济不景气,加上严重的通货膨胀,在几次失败的投资之后,冯。里奇的复员费赔的是一干二净,而他妻子和两个孩子也在一次车祸中也离他而去。
于是冯。里奇开始酗酒,很快他就变卖了所有的家当,当他醒悟过来戒掉了酒瘾的时候,发现自己已经无法在德意志生存下去了。
这个时候,一个彬彬有礼的中国商人找上了他,告诉他在遥远的东方有一份很好的工作在等待着他。
冯。里奇刮干净胡须,找出自己剩下的几件像样点的衣服简单的打好一件行李和这个中国商人登上了远洋轮船。
船上还有十个和他一样走投无路的德国军人,不过这些人中军衔最高的也只不过是一个装备修理队的少尉。冯。里奇自然而然的成了这些德国军人的头。
德国顾问的到来让暂10旅的练兵掀起了一个新的高潮,在练兵场上窜来窜去的大鼻子在暂10旅的官兵眼里感觉就像是在看西洋镜。
王山奎和范介以前在他们原来的部队里面都和德国顾问打过交道。
尤其是范介这个留学到过德国的高材生,更是操着一口地道的德语和这些大鼻子整天混在一起。
沈老二说范介是想骗大鼻子的洋酒喝,汪焕之听了不停的摇头。。。。。。
34年的时候德国顾问在中国已经不是少数了,所以这批大鼻子的到来没有引起黄浩然的直属上级----皖南警备司令部的注意,只当是上峰有整编暂10旅的意思。
既然是要被整编的部队,也就说要很快调出皖南的管区,加上汪焕之早就用大洋把皖南警备司令部的上上下下打点的舒舒服服,于是原本就打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上峰对黄浩然的暂10旅干脆把两只眼睛都闭上了,随便你暂10旅折腾吧!
暂10旅通过黄浩然“自费”的方式也加入了当时席卷中国军队的向德国军队学习的练兵热潮当中
。。。。。。。。。。。。。。。。。。。。。。。。。。。。。。。。。。。。。。。。。。。。。。。。。。。。。。。。。。。。。。。。。。。。。。。。。。。。。。。。。。。。。。。。。。。。。。。。。。。。。。。。。。。。。。
第二十章:好消息
3。20好消息
谈起当时中国的军事改革,不得不说说在这次变革中起到举足轻重作用的德国。
当第一次大战爆发时,孙中山先生力主中国应保持中立,反对加入英法日美的协约国参战,而北京的段祺瑞政府此时与德国断交,中山先生南下护法决心推翻段氏政府时,德国方面联络中山先生,表示愿提供两百万美金的援助,中山先生亦有中德进行军事经济合作的构想。1921年中山先生派代表赴德国,表达愿借重德国的技术与人才协助中国的发展,但基于现实考虑,德国未同意与南方的广州政府建立正式关系,但中山先生以私人名义已开始秘密聘请多位德国顾问与技术人员在广东服务,建立了日后国民政府与德国军事合作的基础。
一战德国战败受凡尔赛合约限制,被迫缩减军备与军队规模,大量的军人退役,许多与军需有关的工厂企业失去发展机会,面临着严重的失业与倒闭危机,德国此时亟需发展海外市场来减缓国内经济问题,于是促进对中国关系开始加温,建立经济文化交流成为德国对华外交的中心,取代了以前对中国领土与政治利益的企图。
而最高当局的国民政府早在1927年就开始与德国军方接触,德国原则同意向中国派遣军事顾问,最初中国提出的顾问名单上是一批如冯·马肯森、鲁登道夫等在一战中声名显赫的人士,但是德国军方认为这些人名头太响亮,容易被发现,所以婉言拒绝,第一批来华的德国军事顾问是马克斯·鲍尔上校、斯图兹纳中尉和霍姆尔少尉三人,由此揭开了中德军事合作的蜜月之旅。
1933年一月“小胡子”当选德国总理取得了德意志的政权,旋即撕毁凡尔赛合约,开始重整军备扩充军力,对于钨矿砂的输入非常迫切。
钨矿砂,它是制造钨合金钢的关键材料,与制造枪炮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当时亚洲的产量占全球产量的80%,中国华南地区的产量又占亚洲第一,中国的钨产量zhan有世界举足轻重之地位。
德国陆军在历次战争中一贯的优异表现,也使南京政府决定以德国军队为范本来建立新的中国军队。
所以中德很快就建立起军事和经济合作的关系。
德国开始帮助中国建立军事工业,并在中国军事工业尚未建成前向中国提供军事装备。
德国对华军售与顾问指导,都获得德国政府的核准与支持,尤其是1933年之后,中德双方的往来达到高峰。
这些德国顾问团来到中国,除了有退伍军官以外,还有一些济与技术专家,他们对于中国的工业状况多有所了解。他们认为当时中国的工业力量是不足以支应一支现代化陆军作战需要的,所以必须要从速建立自主的军火生产工业;建立战略性铁路网也是极为必要的。
于是赛克特顾问引进德国和卜楼公司,将资金、技术与生产设备转移到中国来投资,又引进西门子洋行与乌尔夫公司,整修浙赣铁路、平汉铁路、湘黔及玉南、南萍等铁路,由德国来提供贷款器材技术,协助中国进行交通建设与重工业建设,有效地提升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在国防体制建设方面,赛克特顾问于1933年提出《陆军改革建议书》,他建议:中国急需的不是人数庞大的陆军,而是全力建设一支训练精良、装备齐全的精质部队,应先建立一支模范队伍、再逐步推广到其它部队完成国军的改造。这个建议为最高当局采纳,
1934年开始大量的德制装备开始运到中国,在一批价值一千五百万银元的军火中,包含24门15公分野战重炮(即德军FH-18型),20门37公厘战防炮,数千支毛瑟二四型步枪,数千支捷克造轻机枪((ZB-26),与瑞士奥利根(Orelinkon)公司的20公厘机关炮,此外西门子的通讯器材、蔡司望远镜、德制轻战车,架桥器材,防空探照灯等各种装备,开始进入了中国的部队服役。
暂10旅这支在国军序列中的二流部队当然不会分到最高当局用金贵的外汇和宝贵的矿业资源换来的德式装备了。
最高当局忙着用这批进口的装备武装他的中央教导总队和87、88师这样的嫡系王牌部队。
暂10旅只分到了一些其他部队淘换下来的汉阳造。
不过黄浩然利用青帮给他弄来的私货武装起来的暂10旅比起南京的“王牌军”也没落下风,用黄浩然的话说,现在随便拉出中央军的一个师来,都没有把暂10旅一口吞掉的把握。
毕竟连第五军这样的精锐也还没有全部换上德式装备,暂10旅的装备可以说是国军中名列前茅。
于莲君从上海回来以后,开始频繁的出入黄浩然的司令部,似乎一点也不把别人的非议放在眼里。
汪焕之怂恿着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