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哥!已经过了一万多人了!都是按照你的吩咐,大学生和知识分子直接用船发往武汉,百姓则送到浦口,要不是码头太小折腾不开,我还能再快一些!我看天亮之前全部过江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对了!有个德国老头吵着要和大哥通话!说是要谈难民的事情!本来我是没打算理他的,但是这老头拉住了冯。里奇,现在就在屋子外面,大哥您看。。。。。。?”
汪焕之的心情显然非常不错,天上没有日本人的飞机,将10余万难民撤出南京只是时间问题,一下子救了这么多人,汪焕之都觉得自己像菩萨了!
黄浩然听汪焕之提到了德国老头,心里面已经知道是拉贝了,南京城里面的德国人不多,又是为了难民来的,应该不会错了!
“那德国老头是不是叫拉贝?”
汪焕之在电话那头明显一愣,大哥居然知道这个德国老头的名字!难不成这个叫拉贝的老头是个名人?
“没错!是叫拉贝!不过冯。里奇的发言可没有大哥你说的这么容易懂,我还以为来的是个德国喇叭呢!”
汪焕之没正经的开起了玩笑,拉贝这个名字对于汪焕之来说就是个有些有趣的人名,但是对于黄浩然老说却有着特别的意义!
这个老人在南京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啊!他是中国人的朋友!
“请拉贝先生过来吧!我想和他谈谈!”
黄浩然自然而然的用上了请字,他是从心里面佩服拉贝这样的人物的,汪焕之却被黄浩然的态度吓了一跳,再请拉贝的时候汪焕之换上了很客气的态度,他一边引着拉贝往电话旁边走一边打量着这个德国老头,他不明白黄浩然怎么会对这个拉贝如此客气。
拉贝此刻的心情其实也是非常不错的,在下关,他没有看到他担心中的刺刀和机枪,负责下关码头的中国军官似乎一早就预料到会有这么大批的难民逃到这里,铁制的栅栏将难民分成了一排排的队伍登船,连出售船票的过程都免去了,拉贝跑到码头上一看,江面上密密麻麻的排着大量的船只,在军队的指挥下,很快就有一批船只满载着难民驶离了长江南岸,然后江面上的船只又接着靠上码头,军队开始再次发闸,虽然难民的秩序不太好,但是在军队强有力的压制下没有出现严重的混乱,照这样下去,也许天亮以前真的可以运走10万人!
这些船是唐生智安排的吗?为什么之前几次去求见这位唐司令却从来没有提起过呢?拉贝正疑惑的时候他忽然听到了熟悉的德语,那是冯。里奇带着他的德国顾问团在码头上溜达,拉贝用德语高声呼喊着,很快就引起了冯。力气的注意,冯。里奇没有想到南京城里面除了他们之外居然还有德国人留了下来,南京战事吃紧之前德国政府曾经派了轮船来南京撤走德国人,能坚持不走留在南京的绝对不是普通人!
冯。里奇和拉贝都是帮助中国的德国人,虽然冯。里奇帮的是中国军队,而拉贝帮的是中国平民,但是他们之间有着很多的共同话题,拉贝从冯。里奇的口中得知黄浩然才是现在南京城的真正决策人,他立刻要求和黄浩然见面,拉贝知道码头的难民可以逃出生天了,可是在安全区还有十几万人,这些人还需要中国军方的帮助!
有冯。里奇在中间搭桥引荐,汪焕之只好跑到办公室打电话去找黄浩然,说来也巧,就在汪焕之要拿起电话话筒的时候,黄浩然的电话进来了,于是有了拉贝和黄浩然这通电话。
黄浩然的思想属于21世纪,拉贝是生于19世纪的人,这算不算是一次跨越时间的交流呢?
先说话的人是拉贝,在他的心目当中黄浩然就是一个1937年的南京政府高级军官,一个能解决安全区里面剩下的10余万难民困难的人,没有杂念的拉贝上来就直奔主题,这也很符合德国人的性格。
“黄司令!感谢你在下关为难民们准备的一切!上帝会保佑你的!但是 请您不要忘了,在安全区,还有十几万人!我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需要得到帮助!食物!药品!所有的生活必需品都十分的缺乏!儿童和妇女是生命的希望!没有物资他们没有办法活下去!将军!请你伸出援手!”
拉贝的语气非常的诚恳,或者说他的翻译韩湘琳翻译的很不错,总之黄浩然完全感受到了拉贝的真诚!
如果黄浩然没有出现在1937年的南京,拉贝将会像历史上一样这忙碌的工作到日本人攻破南京城防,然后保护着25万难民在这座变成地狱的城市里面写下那本著名的《拉贝日记》,这本日记里面将记载着中华民族最为黑暗的一段记忆,一段血淋淋的历史。
可是黄浩然来了,他就在这里,而且没有人会比他更了解这段历史,所以,他不希望拉贝在他的面前成为中国人的救世主!
这世界上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中国人必须靠自己的努力站起来!
黄浩然说话的声音非常的低沉,他的问题让拉贝的翻译韩湘琳感到很意外!
“拉贝先生!你为什么会选择帮助中国?要知道,你的祖国现在似乎已经站在了日本那边。。。。。。。”
拉贝回答的很干脆!
“我一生中最美好的青年时代都在这个国家愉快渡过,我的儿孙都出生在这里,我的事业在这里获得了成功,我始终得到了中国人的厚待。所以,我选择帮助中国人!”
“谢谢!谢谢!谢谢你!拉贝先生!你是中国人的朋友!”
拉贝的回答让黄浩然心潮起伏,他连着对拉贝说了三个谢谢,面对这样一个为了中国难民而奔走的德国老人,除了说谢谢,黄浩然还能说什么呢?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拉贝就与中国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由于当时中国和德国是敌对国,在华德侨受到了排挤,这时拉贝的一些中国朋友对他伸出了援手,帮助他渡过了难关。
1917年,一战还未结束之时,张勋搞起了“复辟”运动,北京城遭到了炮火攻击。此时的拉贝可谓“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他打开了大门,让诸多中国老百姓逃到了自己家里避难,从而避免了更多平民百姓的伤亡。
再看看那些国内的官员吧!日本人没来得时候他们信誓旦旦的表示要与民众共存亡!当日军进攻南京的时候,这些慷慨激昂的官员却逃走了,而拉贝则告别了最后一艘帮助德国人离开南京的轮船,选择留了下来。
历史上有人将拉贝称为“东方的辛德勒”,而黄浩然却觉得“辛德勒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拉贝”!
1300人和25万人到底哪个更有分量!这个选择很容易!
有拉贝这样的朋友,1937年的中国并不孤单。。。。。。。
10000字分开两章发,零头不算钱!也算没有食言吧。。。。谢谢大家的支持!谢谢!
拉贝,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外国人之一,他的故居就在我的母校南京大学旁边,我每每在那里徘徊,似乎还能看到拉贝大叔举着德国国旗保护中国难民的样子!一个外国人能做到这样,值得我们敬佩!
第八十八章:软肋
6。88 软肋
“黄将军,你太客气了,我觉得你和其他的中国将军有些不太一样!希望这一次我能够有所收获。。。。。。“
拉贝没有因为黄浩然对他致谢而感到高兴,因为此刻就在汪焕之的办公室窗外,码头上大队的难民正在排队登船,维持秩序的士兵挥舞着枪托大声呼喝着,挨打难民的讨饶声和儿童的啼哭声交织在一起,这是怎样一幅凄惨的画面。
拉贝的手有些颤抖,虽然电话那头的那位黄将军是个有着人道主义精神的东方人,但是他手下的这些士兵显然还没有和黄将军一样开化,面对着他们本应该用生命去捍卫的民众,这些军人居然能够举起枪托和棍棒,拉贝实在是很难理解这样的行为。
翻译韩湘琳在电话里面说话的语速非常快,好不容易遇到一个用善心的将军,一定不能再无功而返!码头上的这10多万难民总算是有了个去处,不需要再回到安全区了。可是在城内的安全区里面还剩下10多万人,那些在危险面前依然没有选择离开的难民是真的相信拉贝先生成立的安全区国际委员会,韩湘琳觉得他应该为拉贝这样的国际友人向自己国家的军队争取一些什么。
对于安全区的难民,黄浩然有他自己的打算,拉贝再伟大也不能让凶残的日军变成听话的哈巴狗,要想避免悲剧的发生,最好的办法就是疏散难民。
由于黄浩然一直以来用各种方式出售了大量船票,所以现在南京城里面剩下的市民已经不多了,为了躲避日军的轰炸,这些平民差不多都集中在国际安全区,让这些人离开南京是黄浩然现在必须要做的事情,即使南京城最后落入鬼子的手里,黄浩然也希望那只是一座空城!
剩下的10多万难民只听拉贝的,想疏散这些人,就得先和拉贝谈谈条件!
“拉贝先生!你的要求是很合理,物资我可以出!不过还希望拉贝先生能够帮我一个小忙!”
黄浩然的话让韩湘琳和拉贝都吃了一惊,没想到这位黄将军提供援助还是有附加条件的,韩湘琳忍不住在心里面鄙视了一下黄浩然。
这样的官员拉贝和韩湘琳这些天没少见,这类人都是假惺惺的给难民捐献了一些东西之后就带着一大帮子记者来安全区走几圈沽名钓誉!也许这位黄将军是闲他的军衔不够高,或者是名声不够响,所以才会来借安全区的难民当给他歌功颂德的道具。
拉贝和韩湘琳之间用德语快速的交谈了几句,他们决定先问问黄浩然到底需要拉贝帮军方做些什么,如果不是太过分的事情拉贝都愿意接受,毕竟现在弄到物资是第一位重要的事情,只有实打实的东西才能解决安全区难民的问题,人要活下来的第一要件就是必须得填饱肚子!。
韩湘琳的心里面有气,他说话的时候便不自觉的流露了出来,黄浩然没有责怪这位正直的翻译,这时候肯站出来为别人做事的人已经很了不起了,像韩湘琳这一类人用国宝来形容也一点都不过分,黄浩然甚至希望能够多出现几个韩湘琳,只可惜,南京城里面的韩湘琳只有一个。
黄浩然用很清晰的声音提出了他的要求,他的语速很慢,这是在照顾韩湘琳这个翻译。
“我希望拉贝先生能够尽量动员安全区的百姓到码头来登船离开南京,日本人离城区已经很近了,他们在淞沪和华北做的事情我相信拉贝先生也应该有所耳闻,南京,现在是一座处于危险中的城市,他只属于中国军人!老百姓应该到后方去!我黄浩然说话算话,拉贝先生能拉来多少人我就给安全区多少人份的口粮!而且不是一次性的,是一直供应到我无法供应为止!翻译先生,请你立刻翻译吧!”
韩湘琳做梦也没有想到黄浩然提出的会是这样的要求,准确的说这其实连要求都不算,最多只能算是一份希望拉贝提供帮助的请求,有些疑惑的韩湘琳下意识的脱口而出:
“这样一来难民岂不是都走光了?没有了难民还要物资做什么?”
黄浩然直接反问:“没有难民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我的翻译先生!”
“对啊!对啊!是好事!是好事!我这就告诉拉贝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