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逐渐深入人心。
康熙遇事向来镇定自若,胸有成竹,但联想到目前局势和京城舆论,不免心中有了淡淡的忧愁。东北边境,罗刹鬼子寻衅闹事,伺机挑起争端;西北葛尔丹蠢蠢欲动,图谋不诡,自立为汗与朝廷抗衡;南方三藩王拥兵自重,虎踞龙盘,形成尾大不掉之势,另外又有水旱灾难时常发生,难道这些就是上天的所谓“警告”?预兆他的江山不稳么?司礼监掌印太监还据实转奏录台太监观察到的星像和云气变异,十之八九都是不吉利的。
凡事靠人努力,哪能靠神灵保佑国运,康熙虽有顾虑,但心里仍然这么想。
但朝中已经有一些大臣,上疏劝谏不要无视上天的告诫,赶快选择良辰吉日,焚化表文,祈求上苍饶恕罪过,赐福人间。令康熙不得不考虑这件事的是,素来吃斋念佛的太皇太后,更是虔诚,最有上表祈福的心愿,三番五次地向康熙唠叨什么逆天而行,上天就要降灾,臣民就要遭殃等类似的话。
康熙心中很痛苦。自己既然是一位英明君主,自然不应该迷信僧、道、鬼神,徒做无益之事,空遭后世议论。可又想到国事日非,一时半晌又拿不出个万全之策,除非上天见怜。唉,既然大家都这么想,就算祈一次福又有何妨?只要我照大家的心意做了,上天显圣赐福更好,也好使我大清国泰民安;上天不显灵那也不用埋怨,那是天意了。不过,他心里只是默道:“祈福,祈福!你们可知道朕的苦心!朕非昏庸之主,只是势不得已,向上天为民请命耳!”
由于事务繁忙,一直过了四月,祈福这件事还没有着落。这一天,康熙接到山西巡抚和布政司的联名奏疏,说山西其地突然降下天雨血(地上的红色尘上被大风刮起,飘到几百里或上千里以外,随雨而降,古人不明白其中道理,误以为是“天雨血”很不吉利),倒塌了许多房屋,压死了不少人、畜。群臣百姓闻听此讯,又是一阵惊慌。大臣们对策上言,说今年京师地震,山西血雨,这是极不寻常的灾异。言及西汉哀帝时曾发生日蚀和地震,果然不久西汉就亡国了。看到人心骚动,想想目下大局,康熙想尽快了结这桩心愿,于是决定选择一个宜于斋戒祈祷的日子,亲至南城的醮坛烧香,并吩咐司礼监替他准备青词表文,井事先传谕在南城的僧道们知道。
现在,康熙偕同皇后赫舍里氏、贵妃钮祜禄氏,卫宫人等分乘小辇,穿过文华殿西夹道,出了东华门,顺着护城河东边的青石御道向南前行。
近两个月来,北京城多风多沙,今日难得的天气晴朗,阳光格外明媚。微风吹拂,清爽宜人。
河岸上,一长排绿柳映水,柔丝摇曳,几只黄鹏在柳枝间穿来钻去,发出婉婉柔和的叫声。护城河转弯处有一座用太湖石叠成的假山,四面槐柳簇拥,绿荫环绕。几枝盛开的石榴花横在太湖石上,分外鲜红。从这里往西去,有一条松柏夹着的石板路,通往太庙的后角门;往南,不远处有一道红色高围墙,上覆黄色琉璃瓦,从红墙中露出巍峨的宫殿和高大的古松,并传出钟、磐和梵呗之声。
护城河中水色甚清,微波上闪耀着金色的太阳,水底则荡漾着三四片白色云影。康熙已经有很多天没有出过紫禁城了,这时不由地神情一爽,眼睛里露出来一丝笑意,种种烦恼和忧愁,都暂时从他的心里抛开了。
三乘辇继续向南行去,过了片刻,来到南宫的下门外边。
南宫的大部分都是明朝英宗时代的建筑物。以后历代不断修缮、油漆、增建,十分美丽。南宫大门外有许多高大的白皮松,遮天蔽日。
三乘黄色小辇在白皮松之间的汉白玉甬道上停往,一群高僧、道士和执事太监在道跪接。康熙带着皇后两位妃子缓步走上雕龙玉阶,进了宫门,在一片松树下盘桓一阵,然后走进南风门。
里面有许多花木,并排三座宝殿:中间是龙德殿,左边是崇仁殿,右边是广智殿。他们在龙德殿休息了一下,受了僧、道们的朝拜,吃了一杯茶,然后由执事太监在前引导,向内走去。
康熙神色安闲地穿过飞虹牌楼,缓步踏上飞虹桥。整日闷在宫中,难得有今天这点闲情逸致,康熙站在弓形的飞虹桥上,一边欣赏白玉栏杆上的精彩雕刻,指着那些刻得栩栩如生的水族动物叫皇后欣赏,一边暗自思量:这哪里是进醮祈福,简直是游山玩水来了,也好,趁此机会散散心,清理清理连日来纠缠不清的头绪,再集中精力处理政务。
过了一会,康熙率领后妃们走下桥来,穿过戴鳌牌楼,向左右的天光、云影二亭,登上一座堆垒得十分玲珑的秀丽山。山上有一个圆殿叫乾运殿,东边是凌云亭,西边是御风亭。从亭中远眺,山光水色尽收眼底,风景迷人,让人留连忘返。
绕过乾运殿,下了秀丽山,便来到佳丽门。全体僧道官员和名德法师都在甬道两旁跪接。康熙和后妃们从他们中间穿过,走进佳丽门踏上白玉雕龙台阶,进到永明殿中坐下。众僧躬身低头,双手合十,从永明殿的左边,众道士从右边,分别向醮坛走去,连一点脚步声也不敢发出。
过了片刻,从永明殿后边传过来钟声、鼓声、磐声、木鱼声、云版声、铜笛声等等,中间还夹杂着和尚道士的诵经声,组成了肃穆庄严的音乐合奏。执事太监走到康熙面前,躬身奏道:“皇上,开醮了。”
康熙点头会意,即领着皇后、两位妃子、宫女和太监们,怀着虔敬的心情向外走去。
永明殿的背后是一个小院,一色汉白玉铺地,有几株合抱粗的苍松和翠柏,虬枝横空。其中一株古松上缠绕着凌霄,在苍翠的松叶间点缀着鲜艳的红花。院子中间搭着一座高大的白绸经棚,旗幡飘飘;莲花宝座上供着檀香木雕刻的释迦如来佛像。棚外是一黄缎横幅,上题:“敕建消灾、弭、护国、佑民、普渡众生法会”,后妃们暂留在经棚外面。
康熙先进了经棚,在释迦像前上了香,焚了黄表,拜了四拜,跪在黄缎拜垫上默默祈祷,求佛祖大发慈悲,帮助他平定葛尔丹的叛乱,顺利撤藩,降罚罗刹鬼子,再也不要降水、旱、蝗、诸灾,保佑他的国运昌隆。当默祷结束时,他觉得还不够,又特别祝祷几句,求佛祖感化吴三桂等洗心革面,实心辞藩,使百姓免遭刀兵之苦。
康熙从即位起,并不很信佛、道两教,但此刻却是毕恭毕敬,求神心诚,禳灾情切,虽没出声,却禁不住喉咙梗塞,热泪满眶。
康熙祝祷毕,站起退到一旁,皇后和妃子们依次进来礼佛。
从建有佛教法会的院落往北,绕过假山,穿过饰有雕栏的汉白玉小桥,又是一座圆殿,描金盘龙扁额上题有“环碧”二字。周围绿水环绕,花木繁茂,苍松数株,翠竹千竿。
这里是南宫最后也是最幽静的地方。往北几丈远便是覆盖着黄瓦的红色宫墙,道坛便设在其中,叫做“敕建三清普临、降妖、伏魔、消灾、弭乱醮坛”。康熙叩拜了玉皇大帝,焚了青词表,照例默祷一阵,然后退出。皇后和两个妃子依次烧香出来,一行人便到永明殿中休息,吃了点心,起驾回紫禁城。
此次醮坛祈福之行,康熙的心情十分兴奋,脾气显得格外好,脸上持着若有若无的笑意。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他要上承天意,下应民心,决心大刀阔斧执行既定的平藩之策,向吴三桂发起另一轮新攻势。
从南宫回来后,康熙立即颁旨召见西北右镇总兵王辅臣。
这王辅臣何人也?此人为山西大同人,明末曾加入了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初期参加战斗,就勇冠三军,冲锋陷阵,攻城略地,所向披靡,能在他的大刀下走上几个来回的人寥寥可数,一时间名声显赫,因其骁勇异常,人们造了他个绰号“马鹞子”。在战场上与之对仗的将领,只要一听对方“马鹞子”三字,内心便会胆怯三分。
王辅臣屡立战功,拜为从军将,他不但有勇有谋,还善于操练军队。清军入侵中原的过程中,平日只知欺男霸女,作威作福惯了的明朝腐败军队,哪里是剽骑善射、精锐异常训练有素的满州八旗兵的对手,一触即溃,丢城失地,望风而逃,清军大举南下,直入无人之境。
然而,清军在围攻大同时,却受到意料不到的重创。图海统率的十万精兵围城,而城里只有王辅臣率领的三千骑兵和为数不多的步兵,双方相持不下,旷日持久竟僵持半年之久。
四面八方都是清军,并且每日都有援军派来,粮饷接济,而城内缺衣少粮,弓箭短缺,一些富商大户趁机哄抬米价,人们只好把战马杀了充饥,甚至发生了人吃人的惨剧,不时有人倒毙。然而,在清军攻城最激烈的日子里,王辅臣亲率卫兵,仗剑城头,笑顾左右将士曰:“大丈夫死生之事如过眼云尔,何惧之有?”激励三军,奋勇杀敌。
最后,见攻城不下,清军调来重炮轰击,城墙被打开数道缺口,清兵鼓声震天,人如潮涌,冲向城内。王辅臣咆哮一声,“杀!”两腿一夹,身下的坐骑便旋风般冲向敌群,手里一杆大刀舞得风响,直冲得清军人仰马翻,杀得浑身是血,带领着剩余士卒突围而去……
所以,每当提起“马鹞子”及其军队,连骄横放纵的清兵将领,也不禁竖起大拇指,赞叹不绝。
后来,被大势所趋,王辅臣不得已归降了清朝。清廷知其骁勇,是一员难得的武将,遂对其恩礼有加,清朝开国皇帝曾于北京诏见之,加以褒奖。后来他备受经略洪承畴的青睐,随其南征,战功显赫,名声俱增,很快便引起吴三桂的注意。
吴三桂以武将出身,对军队自有一番特别的感情,尤其对于骁健的著名的武将,更是爱惜如命。他早就风闻“马鹞子”的大名,很想将这员难得的虎将,招罗过来置于自己的麾下,壮大己方实力,可是又深知其感恩于清廷和曾经栽培过他的洪承畴,不下大血本和深功夫,欲争取这样的人归至藩下,的确实非易事。但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他又不死心。
不达目的不罢休。在招贤纳士、笼络人才方面,吴三桂可谓一代宗师。他以各方面对王辅臣展开攻心战术。当王辅臣为自己战功卓著却得不到擢升,而感到苦恼时,他亲自上书朝廷,例数其战绩,为王辅臣求职,终为之请得援剿右镇总兵官的军衔;当王辅臣偶然吐露思乡之情时,他便以转递军报为由,托故让其顺路省亲,且假期不限;当王辅臣因整日操练军马,军务繁忙顾不上料理生活时,他又不失时机地送去美衣、佳肴和漂亮的歌姬,别人敬献的较好的器用,他不肯独自受用,定与辅臣共享……可以说,吴三桂这种礼贤下士、爱才借才的精神,也颇为今人所罕见。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王辅臣也不是死傻瓜,见到吴三桂以一个王爷的身份,降尊屈辱,如此善待自己,内心自然感激不已,两人自此交往更深,感情愈加亲密。
随着接触增多,彼此了解也愈深刻。其间一件小事,使王辅臣更觉王爷的宽宏大度,令寻常之人难以企及,倍感吴三桂之恩。
那是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王辅臣受命进征乌撒,他在王屏藩、马一贵和张建勋三个总兵的密切配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