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农村建设60年-第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1982年至1986年,中央连续发出5个1号文件,把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推向全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迅速解放了长期被压抑的农村生产力,使我国农业生产快速扭转了长期徘徊不前的局面,获得了连年丰收。1979年到1984年的5年中,我国农业总产值以年均递增8。9%的速度发展,其中种植业年增长6。61%,平均每年增产粮食170亿公斤,棉花1300万担,彻底摆脱了粮、棉生产长期徘徊不前的状况,出现了我国近代以来第一次基本农产品的“仓容危机”。

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粮食生产

这一时期,中国政府在继续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主动地进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发展多种经营,食物多样化发展较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也逐步展开。到20世纪末,中国农业基本进入了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新阶段。

1985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决定改革农产品统派购制度。从1985年起,粮食、棉花取消统购,改为合同定购。全面放开除蚕丝、药材、烤烟外的蔬菜、水果、水产品等132项农副产品市场,极大地促进了经济作物、畜牧业、水产业的快速发展。

20世纪80年代中期,乡镇企业的全面兴起和迅速发展以及经济作物的大面积种植,使大量农业资源要素开始从粮食生产向多种经营和二、三产业转移。同时,1981—1984年粮食连年丰收,使许多人认为中国的粮食已经过关了,对发展粮食生产有所放松,出现国家投入不足、粮食合同定购价格低、“卖粮难”、“打白条”等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从而造成了1985—1989年粮食总产连续五年徘徊在8000亿斤左右。

进入90年代,中共中央、国务院强调要把“三农”问题作为对经济宏观调控的重要工作来抓,进一步明确中国解决粮食供需问题的基本方针是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努力促进国内粮食增产,在正常情况下,粮食自给率不低于95%,净进口量不超过国内消费量的5%。1992年12月24日,江泽民在武汉召开的六省农业和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国人民的吃饭穿衣问题,不能靠任何别的国家来解决。在中国,粮食始终是一种具有战略意义的特殊商品,直接关系着人民和国家的安危。此后,中共中央、国务院陆续发布一系列农业产销政策来提高粮食产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其中主要的政策措施有:首先坚决层层落实减轻农民负担;同时,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延长土地承包期30年不变;再者,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多渠道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粮食生产经历5年徘徊以后,在1990—1993年4年间,粮食总产量由1989年的8151亿斤提高到1993年的9129亿斤。1996年6月,国家正式提高粮棉收购价格,粮食提价幅度为39%,与此同时,坚决遏制农资涨价和涨幅。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摆脱了一度出现的徘徊局面,1995年至1997年连续三年获得大丰收,1996年粮食产量首次突破5亿吨大关,使中国粮食生产能力跨上一个新台阶。

在粮食产量不断上新台阶、粮源丰裕充足的情况下,中央决定进一步加强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八五”期间在稳妥地做到购销同价的基础上,通过理顺价格关系,在国家宏观调控下,逐步放开经营。1993年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实行40年的粮食统销,取消了口粮供应定量办法,价格随行就市。此后,粮食流通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市场调节在粮食供应和消费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1998年5月,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对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粮食流通体制,从根本上避免粮食生产的大起大落,维护农业和宏观经济形势的稳定起到重要作用。2000年,国务院组建了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对储备粮实行垂直管理。粮食储备调控体系发挥着调控粮食市场的重要作用。中储粮在粮食低价时实行保护性收购政策,以及其他政策配套,有效缓解了近年来“增产不增收”和“卖粮难”等问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得到了保护。

到1998年,粮食总产达到10246亿斤,农产品生产总体上实现了由供给不足向“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同时,也出现了农产品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针对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和增产不增收问题,要求进一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产品。同时针对日益突出的生态问题,实行退耕还林、退耕还湖、退牧还草。在这种背景下,全国各地出现了调减粮食面积、发展高效农业和发展高新技术开发区的风潮,造成了农业和粮食生产有所放松,耕地和粮食种植面积持续减少,粮食产量出现下滑。这种情况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强调,要高度重视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稳定的商品粮基地,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粮食安全体系,确保粮食供求基本平衡。必须充分认识发展农业的重要性、艰巨性,始终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保证农业在提高整体素质和效益的基础上持续、稳定发展。

四、新世纪新阶段的粮食生产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中共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粮食生产。2003年1月8日,胡锦涛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讲话强调,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确保解决12亿多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如果吃饭没有保障,一切发展都无从谈起。2004—2009年,中央连续下发6个指导农业农村工作的1号文件,在制度、政策和投入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有效调动和激发了各级政府重农抓粮、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

在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下,党和政府通过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容来看,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2006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意见》还明确了确保粮食安全的具体措施。这些措施从粮食生产、粮食流通体制、稳定粮食主产区等诸多方面加强了粮食安全体系的各个环节。

国家还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充分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粮食生产持续发展。其中,取消农业税,对种粮农民进行补贴,是我国加大财政支农力度、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的重要举措。

在粮食流通体制领域,也取得突破性进展。2004年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以来,多主体经营、多种方式交易、多层次市场结构的粮食市场体系已初步形成,市场机制在搞活粮食流通、保证市场供应、调节供求平衡、配置粮食资源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粮价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为保障农民的种粮收益,稳定粮食市场,从2004年起,国家出台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稳定农民种粮预期,确保农民种粮收益不“缩水”。这项政策实行以来,全国以最低收购价累计收购粮食1850多亿斤,对保护农民利益、保障市场供应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8年,我国粮食全年产量超过1万亿斤,是继2004年以来,连续第五个丰收年。这增强了人们对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信心,为国家应对特大自然灾害和国际农产品市场剧烈波动提供了重要支撑,也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抑制物价过快上涨奠定了坚实基础。2007年以来,一场国际性“粮荒”波及许多国家和地区。据联合国有关机构统计,仅2007年,国际粮价就上涨了42%。粮价持续飞涨令全球超过1亿人陷入饥荒,在30多个国家诱发粮食危机。在这场世界性的粮食危机中,我国粮食市场相对平稳。

2008年10月,在系统回顾总结改革开放30周年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的基础上,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强调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性,要加快构建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为切实保障我国中长期粮食安全,2008年11月,中国政府编制了第一个中长期粮食安全规划——《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纲要》在总结近10年我国粮食安全取得的主要成就和分析今后一个时期面临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了2008年至2020年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指导思想、目标和主要任务及相应政策措施,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粮食宏观调控工作的重要依据。

·第二节 农业投入与农业支持保护

农业既是基础产业,又是比较效益低的产业,面临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我国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逐步向着建立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方向迈进。中共十五大明确要求建立健全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对此作了进一步明确,到2010年,基本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为支撑,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面对农业比较效益下降,保持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的新情况,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重大的强农惠农政策,形成了新时期农业支持保护的理论体系和政策框架。

纵观党和政府在各个历史时期为支持和保护农业所实施的政策和措施,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内容:

一、政府对农业投入的不断增加

增加农业投入是支持保护农业的核心措施之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着农村的发展以及党的农村政策的变化,农业投入总体来说,呈现的是总量不断增加、渠道不断拓宽、资金来源日益广泛的局面。改革开放前的30年里,虽然农业生产体制几经变化,政治运动连续不断,但新中国的农业生产条件总的来看是在逐步改善。国家财政的支农基金占国家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总体上是不断增加的。据统计,从1953年到1978年,国家的支农资金合计1579。06亿元,占同期国家财政支出总额14038。1亿元的11。2%。这一时期,财政支农资金从最初的只支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行政事业单位正常运转,拓宽到支持包括农业生产、农业科技等更大的领域。政府农业财政资金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也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