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农村建设60年-第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都是比较好的。

1953年,中共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农田水利建设的重点由恢复整顿原有灌溉排水工程为主,转变为按国家经济发展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兴修新的工程设施,以逐步提高和扩大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更有效地发挥水资源的效益。1953年12月召开的全国水利会议,根据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提出今后水利建设的方针:从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发,逐步地战胜水旱灾害,以促进并保证农业的增产,特别是粮食和棉花的增产。会议并提出目前阶段的五项主要任务:一、使黄河、长江不发生严重的决口或改道,以防打乱整个国家的建设部署。二、继续大力治淮,以减轻这条多灾河流的危害。三、对于一般河流,要求在目前保证水位下不溃堤。其中某些为害严重的河道应适当整治,在普通暴雨情况下减轻洪水和内涝灾害。四、开展各种各样的群众性的中小型农田水利,提高抗灾能力,为农业增产服务。五、解决已完工程的遗留问题。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经过5年的努力共完成土石方17。8亿立方米,灌溉面积增长近1亿亩。到1957年,全国用于排灌的动力设备已达1800多万千瓦,比1952年增长了4倍。

“大跃进”运动中的农田水利建设,在连续多年的冬春修筑中,都是出动了上亿的劳动力,动开工处之多和完成土石方数量之巨,都是前所未有的,全国很多大型水库和大型灌区都是在这一时期开工兴建的,中小型工程也非常之多。到1962年,比1957年实际增加灌溉面积5538万亩。这次全国性的大规模的全民治水运动,尽管取得了多方面成就,也提出了不少不切实际的口号,比如“大干一冬春,基本实现水利化”、“争取在一两年内根本消灭水旱灾害,全面完成水利化”等等。

1962年全国水利会议上,提出了“巩固提高,加强管理,积极配套,重点兴建,并为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的水利工作方针。1965年8月,全国水利会议系统总结过去的工作,确定“三五”时期的水利方针是“大寨精神,小型为主,全面配套,狠抓管理,更好地为农业服务”。1963—1965年平均每年增加灌溉面积都在1000万亩左右,到1965年底全国有效灌溉面积达到4。8亿亩。

“文化大革命”时期,农田水利事业同样遭受巨大损失。1970年,在周恩来的支持下,停顿数年的农田水利建设有了起色。据19个省、市、自治区的不完全统计,1971年冬以来共兴建各种水利工程达100多万处。到1972年1月中下旬已完成的土石方量达30亿立方米,相当于上一个年度完成的土石方工程量的一半以上。其中,大量的是由农村社队自办的当年施工当年受益的小型水利工程,还有一些是续建的和配套工程。

二、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农田基本建设的快速发展

“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他们十分踊跃参与农田水利的兴建。1977—1979年,3年时间完成平整土地2。5亿亩,增加灌溉面积3000万亩,除涝面积1600万亩,增加机电排灌动力1500多万马力,同时对大量的中小型水利进行维修、加固和配套,以及修建了大量田间工程。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落实党的农业政策、发展农业生产,成为农村工作的中心。从1982年至1986年,农村的改革一步步深入,农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呈现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这种大好形势,出现了对农业的重视程度有所下降的趋势,突出表现在国家财政对农业基本建设投资明显减少。加之1980年起财政体制改革将农田水利费包干到地方后大量减少,农田水利建设的规模相应缩小。1982年农村普遍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以后,农田经营管理相应分散一些,有一些农村已有的水利设施被破坏,机械排灌设备被拆毁,塘堰无人管理,年久失修。针对这种现象,1985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水电部《关于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管理工作的报告》。国务院办公厅为此发出通知说,我国兴修的大量农田水利设施,是国家和集体的宝贵财富,也是抗御水旱灾害、保障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应该切实管好用好,充分发挥作用,决不能放松管理,任其遭受破坏。通知要求各地根据水电部的报告,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认真抓这件事,切实把农田水利设施管好用好。

1986年以来,在总结多年水利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国家及时调整了水利建设政策,增加了对水利建设投入。198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同年11月,国务院批转水利部《关于依靠群众合作兴修农村水利的意见》,提出“今后兴修农村水利仍应贯彻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支援为辅的方针,实行劳动积累,多层次多渠道集资,兴修农村水利,并逐步做到常年化,制度化”。1989年10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决定》,要求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纳入农村的中心工作,抓紧抓好。由于正确的水利方针、政策和法规的制定和贯彻执行,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出现近十年来最好势头,1989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630多万亩,首次扭转了全国有效灌溉面积连年下降局面。

“七五”期间,国家共拿出83亿元用于主要江河治理和大型灌区、水库的维修和改造。相继加高加固了长江、黄河和淮河等关系全国安危的七大江河中下游数万公里堤防,提高了这些江河的抗洪能力;对全国43座大型病险水库进行了全面除险加固;对位于我国几大“粮仓地带”的十几个大型灌区进行了扩建和改造,改善和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200万亩。同时,国家还投资实施黄淮海平原、东北三江平原和广西、新疆等商品粮棉基地水利建设。

群众性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活动,在“七五”期间重现生机。“七五”期间,在全国实行的农田水利建设劳动积累工制度发挥了巨大作用。据统计,从1987年初以来的四年间,全国农民投入兴修水利的劳动积累工达130多亿个,成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的主体。在水利投入中实行的多渠道、多层次集资的办法,为在国家投入资金有限情况下大兴水利开拓了新途径。

“七五”期间,由于政府连年兴修农田水利,初步扭转了灌溉面积连年下降的局面,经过维修改造的7。2亿亩灌溉农田,以其占全国农田40%的面积,生产出占全国产量三分之二的粮食。

90年代以后,农田水利建设的速度明显加快,冬春修筑上工人数,完成土石方量,都在逐年上升。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从新中国成立到1997年底全国兴修了大中小型水库8。5万座,水库总蓄水量4583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2249。5万公顷,对抵御自然灾害起了重要作用。

1998年开始,国家为了拉动内需,也是汲取1998年洪水的教训,对大江大河的治理持续加大了投入力度。

1998年10月,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把兴修水利摆到全党工作的突出位置,提出了水利建设的方针和任务。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坚持不懈地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努力解决干旱缺水问题。加快现有大中型灌区水利设施的修复和完善。鼓励农村集体、农户以多种方式建设和经营小型水利设施。制定促进节水的政策,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把推广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大幅度提高水的利用率,努力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998年冬,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累计投入劳动积累工60。6亿个,投入各类资金383。15亿元,完成土石方92。73亿立方米,无论是规模、进度,还是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都超过了往年。各地汇总的情况表明:以防洪抗旱工程、节水灌溉、生态环境、小型微型水利工程建设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质量效益等方面取得显着成效。

“十五”期间,大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的实施,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降低了灌溉用水量。截至2004年底,国家累计投入136亿元专项资金,对全国402个大型灌区中的255个进行配套与改造。2005年最新项目评估结果显示,已改造的大型灌区,严重病险和“卡脖子”问题基本解决,新增、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5800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58亿公斤;灌溉水利用系数从0。42提高到0。48,新增节水能力70亿立方米。

大江大河治理和大型灌溉区建设取得了显着成就,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却相对滞后,这使得很多灌区不能发挥应有效益。由于国家投入不足,在一段时间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主要依靠农民,其中“两工”(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是最大的投入。然而,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两工”后,没有相应的投入来弥补,使得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更显滞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虽然单个项目的投入不大,却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2004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指出:狠抓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建设田间灌排工程、小型灌区、非灌区抗旱水源工程,地方政府要切实承担起搞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责任,中央和省级财政要在整合有关专项资金的基础上,从预算内新增财政收入中安排一部分资金,设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对农户投工投劳开展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予以支持。2005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强调,在搞好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快发展节水灌溉,继续把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作为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的重点。加大大型排涝泵站技术改造力度,配套建设田间工程。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实行中央和地方共同负责,逐步扩大中央和省级小型农田水利补助专项资金规模。切实抓好以小型灌区节水改造、雨水集蓄利用为重点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继续搞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中小河流治理。通过几年的努力,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节水灌溉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各方面的工作都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到2007年年底,全国农田有效灌溉总面积达到8。67亿亩。2008年,中央共投资50亿元,用于422座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在加大水利建设的同时,为建立农田基础设施投入的长效机制,2004年国家启动实施了《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规划(2004—2010年)》,着力加强优质粮食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整体实施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标准粮田建设、现代农机装备推进和粮食加工转化项目,促进优质粮食产业的发展。按照国家的这些部署,各地不断推动着农田的基础设施建设。

第六章 加快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

·引言

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是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广大农村居民基本需求的重要手段,是保障和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重要基础,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新中国成立60年来,伴随着农业生产发展,我国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基础设施、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