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官员。
几年前,英国曾经号称“日不落帝国”,因为他们拥有世界上最为庞大的殖民地。“太阳无论何时都会照在其领土上”,而现在的中国同样也是如此,非洲、澳大利亚、新西兰、太平洋以及北美。
“现在中华帝国已经步入了鼎盛时期,在全世界范围内大约5亿人也就是全球人口的约二分之一都是中华帝国的子民,其领土面积则有约450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陆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报纸上的言语或许有些夸张,但是却充分表明了一点。在过去的两年间,中国已经建立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庞大的帝国,而这个帝国60%的土地都是殖民地!
作为殖民地部尚书的李鸿章,无疑也就成为各部之中权力最大的尚书。也正因如此,地域之争,同样也把他卷入其中,甚至不得脱身。
每一个殖民地的总督人选,他都需要经过再三的考虑,首先要考虑到平衡,其次要才能考虑到他们的能力,可即便如此,在他的桌面上,永远摆放着成堆的文件,等待着他批阅,等待着他做出决定。
这不是最让他头痛的,地域之争所引起的争持,即便是在殖民地也无法得到平衡,在殖民地除了总督的人选之外,还涉及到其它的很多利益,移民的安置,当然,更重要是企业进入殖民地后在殖民地产生的竞争,这些企业各有各有靠山,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都是依靠地域、乡谊维系着这一切。
甚至就是李鸿章自己,同样也是徽商的靠山,尽管“发匪”对徽商造成了非常大打击,但是现在徽商仍然迅速崛起了,尤其是通过对淮南煤矿等厂矿的投资,使得他们垄断着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煤炭供应,这使得徽商得以重新崛起,有了在殖民地与其它地域商人竞争的资本。
而李鸿章正是徽商集团最大的靠山,而他也总会照顾一下同乡,当然他知道,陛下同样也准许他这么做,因为陛下并不希望一家独大,无论是中枢,亦或是经济,都需要平衡。
甚至在当初创办淮南煤矿时,陛下就刻意关照过徽商,这是一种经济上的平衡。同样也是帝国之道,只有通过这种地域上的平衡,在财力上、权力上的平衡,才能达到国家的稳定。
而对于作臣子的李鸿章来说揣摩到了圣心的情况下,他就需要遵从陛下的想法去办一些事情,所以在很多时候,得罪人的事情,往往都是由他去处理,就像他把缅甸的油田指定交给一个北直隶的商人开采,这是因为北方商人在国内的力量最为薄弱,所以需要适当的扶持。
为此,李鸿章没少被报纸讽刺现在没有了言官,官员们不需要再考虑言官的掣肘,但是报纸反倒变成了另一个言官,报纸在监督的着官员。那些商人们同样通过报纸对一些官员的施政大加指责,这,甚至受到法律的保护!
“下次,一定要让他们多办几家报纸!绝不能让那些湖北人、广东人掌握所有的报社……”
心底这么嘀咕着,李鸿章已经想到了处理报纸的办法办报!通过办更多的报纸,在报纸上与对手打擂台。
但真正令他头疼的并不仅仅只是这件事,真正让他头痛的是就在两天前,一家报纸刊登了一块豆腐大小的文章,在文章里提到殖民地部这几年的功绩显著,言里言外只有一个意思推荐他做总理大臣!
做宰相!
尽管这同样也是李鸿章所渴望的,但是,现在面对这篇报道,一向稳重的李鸿沟一时有些慌乱,他感到一场狂风暴雨正向他铺天盖地地袭来。
因为对于李鸿章来说,他觉得自己的资历还不够,如果再过几年的话……他定会当仁不让,但是现在,肯定不行!
“这到底是谁的主意?”
李鸿章的眉头紧锁着,他能够感觉到在这件事背后隐藏着的阴谋,阴谋的气息几乎是在他看到报道的第一时间,就感觉到了,那扑面而来的阴谋,让他意识到,现在他已经进入了一些人的视线之中,成为某些人的敌人!
在马车接近殖民地部的时候,李鸿章突然推开车窗,对车夫吩咐道。
“去曾相府上!”
或许,现在只有老师能解答他心中的疑惑了!
虽同为尚书,但所谓的“相却是一种尊称,那是对曾国藩的尊重,同样,别人也会喊李鸿章为“相”,似乎,对于他们来说,各部尚书都可为相,但真正的宰相是谁?
是总理大臣!
“恩师!”
面对恩师,喝着杯中的茶,李鸿章显得有些心魂不定,他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甚至不知道是谁在“害”他,但他知道,在这个时候,在中枢之中,只有恩师能帮他,毕竟……曾国藩是湘省重臣,与湖广系打断骨头连着筋。
“少荃,你今天来,是为了那份报纸吧!”
曾国藩开门见山的说道,他知道自己的这个学生,经过多年的历练,已经显出了相国之才,将来他必定会成为一国之相。
“学生不敢相瞒,自从看过那份报纸后,学生便是食不知味,夜不能寐。每每思及,便是惶恐不安啊!”
李鸿章表现出一副诚惶诚恐的模样。他之所以会担心,是因为他很清楚,在地域之争中,两江系的力量相对薄弱,他可没有张亮基的根基,他不相信自己能够平稳各方。
“有什么好害怕的?”
曾国藩反问道。
“少荃,你是不是觉得,现在有人这么一提,到时候你就会进入他人的视线之中,到时候大家都觉得,你李少荃是个威胁,要趁早打压?”
摇着头曾国藩缓声说道。
“相比历朝,国朝待臣子可谓极宽,虽不及宋时那般宽纵,但为中华朝的官,至既不用担心被打廷杖,更不用担心被砍掉脑袋,至于流宁古塔……其实,黑龙江也是不错的,屋里可是有暖气,比老家强多了……”
听出老师话中戏谑之意,李鸿章苦笑道。
“恩师,您知道,学生所忧者不是这些,学生担心……”
“你是担心,你撑不起来!”
放下茶杯,曾国藩看着眼前的学生说道。
“国朝地域之见远甚于各朝,陛下起于湖广,朝中文臣武将,大都从龙于湖广,湖广独大,世所皆知,张相为相,就是为平衡各方,对不对,可若是张相离职,到时候,你李少荃就是众矢之的,因为你是安徽人!”
双眼眯成一条细缝,曾国藩摸了下胡须,盯着李鸿章一字一句的说道。
“你害怕,到时候你就成了其它人的眼中钉,两江籍的官员,数你官职最高,地位最显,只要把你给扳倒了,那两江……”
老师的话让李鸿章点头苦笑着,而曾国藩却摇头说道。
“少荃,你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啊,你只想到了那些,可却忘了一个人!”
“忘了一个人?还请恩师明示!”
李鸿章疑惑道。
曾国藩故作神秘的微微一笑,拱手搭礼说道。
“别忘了宫里的那位,你觉得陛下,可能会让两江倒下去吗?”
无语的新书基本上已经定稿了,是一本明末的小说,一本很燃的小说,与无语过去的风格有一定的区别,不会是慢热,开头就很燃!这是一本血性十足的小说!希望大家能够继续支持无语!
第680章 父与子
战争爆发的三年来,很多事情都在改变。这种变化,不仅仅只是浮于表面上的变化,更多的是一种深层的变化,这种深层的变化正在改变着这个国家,以及这个民族。在战争刚刚爆发的时候,这个民族面对战争几乎显得有些麻木,他们根本就不知道战争与他们有什么关系,对于许多人来说,他们只是作为臣民被运的接受这场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尽他们的臣民本份。千百年来,似乎一直都是如此,似乎,对于平民百姓来说,战争,与他们没有任何关系,战争,对于他们来说,是遥远的,除非有一天,征兵令寄到他们的手中,除此之外,再也没有了任何联系。但是现在,一切都改变了,三年的战争,就像是催化剂,不仅促成了这个国家的工业经济的迅速膨胀式的发展,同样也刺激着民众,一种从未曾有过的民族自豪感,因为战争的不断胜利,在人们的心中激荡着。胜利是一剂兴奋剂,刺激着整个国家,刺激着这个民族的灵魂进行着某种程度上的锐变!作为皇帝,朱宜锋对于这一切再清楚不过,他一点点的目睹着这个国家的变化,对于这些变化一直都是看在眼中的,毕竟,很多都是在他的一手推动之中。“目标!”看着窗外地面上的彩纸,朱宜锋对身边的儿子朱逢海说道,他是中华帝国的皇太子,帝国的继承人。“作为皇帝,我们必须要为替人们找到了力量的源泉,给予人以精神支柱!只有如此,才能够长久的统治这个国家。”在父亲的教导中,不过只九岁的朱逢海则一副思索状,对于“帝王之术”他甚至还没有模糊的认知,但这并不妨碍他向父亲学习。“就像现在我们用“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的口号,让人觉得自己应无愧于中华民族,让国家强盛的使命感充斥在每个人的身上,也正因如此他们的情操得到了升华,生命获得了新的意义。而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还可以利用种族偏见,将一切失败、贫穷的过错都归于“非我族类”的其他民族身上,用这些民族的渺小、卑鄙,来衬托我们的伟大、高贵,让所有的中国人都觉得,只有战胜他们、消灭他们,自己才有可能获得生存的空间,才能重新找回尊严……”政治总是丑陋的,尤其是当一切都被**裸的揭开之后,所有的一切,不过都带着它的目地性,所有的看似伟光正的东西,实际上,都有其不为人知的一面。在过去的几年间,朱宜锋正是通过这些手腕去推行着他的统治,只不过,战争进一步激化、推进了这一切。“父亲,童子军的作用,是不是也在于此,也在于给他们寻找一个目标?”歪着脑袋,朱逢海思索着提到了童子军,毕竟他也是童子军的一员,甚至还是名誉会长,毕竟他是皇太子,是中华帝国的皇位继承人,在考虑名誉会长时,朱宜锋也曾考虑过自己人,但他最终选择了自己的儿子,因为他的身份。而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下一代的国人精英如果没有变故的话,都将出自童军。名誉会长一职,对于儿子的未来有一定的好处。如果说一开始的时候,朱宜锋所想的是如何推翻满清,实现国家的富强,但是现在,他却不得不面对另一个问题如何维护这个皇朝。维持皇朝的统治,是每一个统治者都必须面对的事情,也是无法躲避的责任,因为拥有领先于时代的眼光,使得他很清楚,现在的“帝王**”最终必定会终结,但是在终结之前,必须要很好的维持这一切,而不是让其被暴力推翻。“我们为什么创办童军?”“鉴于满清奴役两百年致使中国青少年道德沦丧,体格衰弱,是故研发出一套可行的训练方法试图挽救这种危机。以培训“对纪律忠诚”和“良好公民”为目的,重新唤起失落的“尚武精神”以免遭历朝亡国的覆辙……”作为童军一员的朱逢海自然知道创办童军的目的,于是便直接用最标准的答案作为回答。“这只是表面上的目的!”摇摇头,朱宜锋看着穿着一身童军制服的儿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