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现在,印度却被法国、俄罗斯占领了……对英国而能言,没有印度,就没有英国的未来。”“那么阁下应该很清楚,法国、俄罗斯以及中国都不可能放弃他们已经占领的地区,尤其是前两者,相比中国得到的,他们得到的并不多,印度对于他们来说实在太重要了。”其实,他们每个人都很清楚,相比于法国、俄罗斯,中国只是占据了很多土地,至于经济上的利益,远不如他们两国,毕竟印度是一头奶牛,而中国所获得的不过只是一片蛮荒非洲、加拿大、澳大利亚都是如此。“但是英国,需要自己的殖民地!”
帕默斯顿耍起了无赖。
“我们都知道,如果没有殖民地,未来的英国会一天天的衰落下去,这几乎是不可挽救的。”“未来的非洲市场同样也会很庞大,如果我估计不错的话,未来几十年间,移民非洲的中国人,可能会突破8000万人,英国的产品同样可以输出到那里。”俾斯麦终于打出了他的底牌,这是中国外交官与他进行秘密接触时,告诉他的条件中国可以有条件的向英国开放非洲市场。“中国人同意英国在未来三十年内,都享有与中国相同的市场待遇。包括关税等各个方面……”
帕默斯顿冷笑道:
“想同的市场待遇?非洲?三十年?这只是一个保证而已,而且,八千万人的市场,应该是在30年之后,我们都很清楚,中国的工业甚至都满足不了他们自己的市场!”“是暂时性的,不代表未来不能。”俾斯麦打定主意,要拯救英国。“现在,对于英国而言,这也许是最好的选择了!”
帕默斯顿禁不住嗤鼻道。
“是吗?最好的选择就是把所有的殖民地都交给他们,中国人、法国人、俄国人,他们都会得到这一切,得到英国的血肉,而英国将失去一切!”话已经说到这个份上,就连俾斯麦在这个时候也不得不说道:
“我必须提醒阁下的,现在中国与法国组成的联合舰队以及他们的军队,正在集结着……”“现在英国根本别无选择,现在对于英国来说,只有两个选择,一个是现在死亡,一个是将来死亡。”帕默斯顿固执的说道。终于,面对帕默斯顿的固执,心知对方不可能做出让步的,俾斯麦低头沉吟许久,终于还是问道:
“那么,你们的底线是什么呢?你必须要知道,中国人不可能归还殖民地的,这一点,中国的态度非常坚决,他们需要土地去安置4亿中国人,天知道,这几乎占了全世界一半的人口……”“首相先生,你看到未来的世界了吗?”帕默斯顿反问道。“未来的世界?”“是的!”
帕默斯顿看着俾斯麦说道。
“未来的世界就是,如果一个国家没有殖民地,那么他就会沦为三流的小国,英国必须要拥有自己的殖民地!这是作为一个大国所必须的,要不然,英国就会像其它欧洲大陆国家一样,不得不仰望法国的鼻息!”
“可是,现在……”短暂的对视之后,俾斯麦知道对方是不可能放弃这个坚持,同样他也知道,没有殖民地的英国是无法对抗法国的。“你知道的,我无法给你任何承诺。而且中国人也没有告诉我,应该如何满足你们的这一愿望!”“他们会知道的。”帕默斯顿肯定的回答道:
“中国人肯定知道,他们肯定知道,应该如何满足英国的意愿!”
新书发布倒计时,新书是明末的小说,从永历十三年开始,如果你对新书有什么建议或者想要什么龙套的话,可以加入群中交流,群号:150536833,欢迎你的加入!再次拜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无语的支持与厚爱,希望我们能够继续一路同行!
第686章 碎片
位于帝都官街西侧的科学技术委员会,在京城这是一个并不怎么起眼的政府机构,但是对于中国科学界来说,这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机构,与普通的政府机构不同,这个由国内的知名学者、教授组成的委员会,一直是政府独立的科学顾问团。在过去的多年间,为政府的提供了很多咨询服务。当然,他们还需要编写世界科学月报,以便让皇帝、官员以及学院师生掌握世界科学的最新动向。
当然,帝国科学技术委员会还有其它更为重要的使命协助引进国内企业引进西方技术。与其它国家分散的技术引进不同,早在都督府时期,针对技术落后的局面,就根据陛下的指示采取了“技术打捞”和“优选尖端”精明措施,从而快捷、成功地以可以说极为低廉费用与极高效率在短短不到十年之内,就吸收西洋国家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技术积累,迅速缩短了中国与西洋国家科技水平差距。而“技术打捞”即在技术引进时,对外国制造商报价销售的量多面广的技术数据、设备样品、工艺路线等进行分析、评判,努力“打捞”适用技术。而“优选尖端”即在适用技术中寻“新”择“优”,从而确保引进的技术不至于在引进后立即落后。
当然,除了大规模的技术引进之外,更为重要的就是大规模的设备引进,开宏元年后,国内开始进入大规模的建设,在五年间,国内官办以及民间企业引进了超过10万台机械设备,同期英法等国机械出口的85%,都是售予中国。而在这个过程中,科技委员会同样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制定了进口机器设备名录,甚至有时更是直接派人参与谈判,通过政府补贴的方式,引进设备的生产技术专利。
除了技术引进之外,科技委员会同时还指导着国内的工厂、学校进行相应的技术研究,从而使得国内在许多技术领域得已超越英国。尤其是在电力、化学等领域,经过数年的努力,中国已经远远领先于英国。而在这个过程中,科技委员会的指导引领作用,可以说是居功甚伟。不过即便如此,对于外界来说,科技委员会,仍然是一个名声并不怎么响亮的机构。
相比其它的政府机构,科技委员会完全隐于一片园林之中,以至于从外观上看到,倒像是一个巨大的园林,而不是政府机构,很多时候,经常会被人误解为这是一座不开放的园林。
置身于科学楼六楼的办公室中,身为科技委员会预研处处长办公室的宽幕落地窗前,一张显得有些过于瘦削的脸庞上,戴着一副金丝边眼睛,三十二岁的陈广已正背手眯眼,神情肃穆的看着窗外。
与其它任何城市不同,帝都作为一座城市有着太多的第一,通往千家万户的煤气管道、抽水马桶以及宽敞的街道、密布的园林,当然,还有电梯!作为总研处的处长,陈广已最得意的就是电梯,尽管安全升降梯是美国人伊莱沙格雷夫斯奥的斯发明的,但是在其于1854年展示的安全升降机的两年后,陈广已就已经设计制造了第一部中国的电梯,与奥的斯使用蒸汽机不同,电梯使用的是电动机。并在当年与武昌的长江百货公司中安装了世界上第1台客运升降机。而帝都则是世界上第一个普及电梯的城市,正因为电梯的出现,才使得帝都涌现出高达十层、十几层的楼房。
这并不是最高的建筑,在上海还有更高的楼房。
作为电梯的发明人,之所以会成为预研处这个引领国内科技研发机构的负责人,并不仅仅只是因为电梯,实际上,电梯不过是他众多发明中的一种,在很多的时候,他的脑海中总是会浮现出许多千奇百怪的想法,而最终,国内的那些企业、学校会帮助他把那些想法变成现实。
“也许,我能够看到一些东西,当我的意识再一次沉浸入宇宙的时候,当我在那美丽,神奇的画面里沉浸的时候,我忽然看到许多东西,那些东西中的一部分,最终会变成一些发明,当然,也有很多,是我永远都无法解释的,也无法理解的事物……”
背对着记者,陈广已并没有隐藏他所“看到”的发明,或者说,他看到了许多实物,有一些事情,是他自己都无法理解的。
“大人,您的意思是,你可以看到那些发明?”
作为记者黄唯平见过太多的甚至可以用千奇百怪来形容的新闻,而且身为记者的他很清楚,很多读者都喜欢那种带着怪谈之类的新闻,在原本他之所以采访这位预研处处长,是因为就他的了解,他知道这位处长在学校以及企业的研究中发挥着很重要作用。甚至可以说,在某些时候,都发挥着指导性的作用。
但这并不是黄唯平这次来采访的原因,而是因为这位处长曾多次宣称,他的很多灵感,并不是他的灵感,而是因为他“看到了”那些发明。
“嗯,应该是这个意思吧!”
面对记者的询问陈广已并没有否认,他甚至还特意强调道。
“我觉得,也许在宇宙之中,真的有那么一个地方,人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就会接触那里,然后,就会看到一些东西,最终,你可以理解它,接受它,然后将其变成实实在在的发明,我想也许,这也许就是灵感的根源……”
作为一个信徒,陈广已并没有强调着上帝的“启示”,尽管在很多时候,他私下里把这种灵感视为上帝对他的“启示”。
“大人,我注意到,你的办公室中……”
黄唯平看了一眼这间宽敞的办公室,用一种赞叹的语气说道。
“似乎在更多的时候,你是在学习,在进行理论研究。”
这间办公室中,到处堆满了各种资料、书籍,桌上、书柜上、甚至地上,甚至黑板上也有很多公式,与其说这是一间办公室,倒不如说是一间研究室。
“如果,在你在的梦境中,你看到一种新型发动机,那么你可以把它发明出来吗?”
盯着这个记者,陈广已反问道。
“我或许可以看到很多东西,但是,我需要去理解这一切,否则的话,就像是老农看到火车一样,除了惊讶之外,再也没有其它的意义,灵感固然决定着一切,但是如果你不能领悟它,那么,灵感又有什么意义呢?”
面对记者的询问,陈广已用一种平静的语气说道,然后他又一次将视线投向窗外,一直以来,也许是上帝的思宠,使得他能够看到那些“灵感”,正是依靠着脑海中的那些凌乱的、分散的灵感,他能够在预研处发挥非常关键的作用。
难道,这真的是上帝的恩宠?
“大人,听说,您曾是陛下的学生!”
在采访继续结束的时候,黄唯平突然想到一个问题,然后看着他问道。
陛下……
记者的问题让黄唯平一愣,随后他朝着墙上陛下的御像看去。
“是的,能得陛下教导,实是黄某三生之幸!”
他听到记者又问道。
“那么,在你看来,你今日的成就,是陛下的当年的教导,还是上帝的恩宠?”
“上帝的恩宠!”
瞬间,在看到报纸上的新闻时,朱宜锋整个人都给憋闷住了。
或许其它人并不清楚,什么是上帝的恩宠,但是他很清楚,当年他在武昌时的那些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是什么,那些他教授的知识中,有很多是在这个世界并未来被发现的知识,尽管那些知识凌乱的,甚至只是一些“知识碎片”,如果他们能够将那些知识的碎片进行整理的话,那些知识必将颠覆世界科学的未来!
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