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前线记者写下了这样的手记:“那一幕发生在我眼前时,我觉得我自认坚实的世界观在一瞬间被击得粉碎。我可以尽量客观地描述所看到的场景,但根本无法写出心灵上的冲击。
“那是开战的第二天,我去伤兵营里寻找采访对象。一个昨天受了重伤,被认为无法挺过来的士兵,却又生龙活虎的传言吸引了我的注意。和负责人谈过之后我取得了探视权限,看到那个士兵的样貌时我更加相信这与其说是医学的奇迹还不如说是生命的奇迹。
“因为这个士兵昨日重伤时我就在附近不远处,我目睹了全过程。他很勇敢,镭流枪的枪口被一只卡巴基用整条手臂堵住了,依然拔出了佩刀上前搏杀,但却不是不是敌人的对手。最终他被三只卡巴基扑倒在地,爪、牙齐上,鲜血横飞。
第304章 大新闻(2)
“血腥味又吸引来了那种半机械生命更多的同类,很快,那个佣兵的身体都被埋在了卡巴基群里。因为场面太过残忍我移开了一会儿视线,按照我所知所闻,它们定会将他啃噬殆尽,只留下一地的断骨和腐r。
“出人意料的是,当我移回视线的时候,却发现他的战友正冒死将他拖回沟壕里。他浑身早已血r模糊!样子根本惨不忍睹,脸上露出了白骨,手臂垂挂着碎r,几乎不成人形。但幸运的是的确一息尚存,并未马上死亡。我当时也没放在心上,无非感慨下战争的残酷,就算完全的外行,我也知道他命不久矣。
“但第二天我再次在营地中见到他时,他的气色确实比昨天更好!他的脸依然残损,脖子以下都被白床单给盖着,能看见从下方透出的点点血痕。但他显然已经从休克中苏醒,能够活动脖子和眼球,还能蠕动嘴巴,发出低沉模糊的不明音节。
“我去询问帐篷里的医生,那是个被临时抽调来的盲眼老太太,据说就是厦鼓城里仅有的几个开诊所的人之一,根本就不会机动系那些不可思议的治疗技术。她告诉我按照伤员分级原则,她根本就没对这个伤兵采取任何救治措施!
“意外就是在这个时候发生的,我背后的床突然传来了摇晃声,回头一看那士兵已掀开了被单,眼睛变得血红,他的身体……他身体上那些l露在外的骨骼和少许器官,变成了金属!一个活生生的人发生了金属化!那时我才意识到,不论是他垂挂着碎r、毛皮的身躯,还是之前那种低沉的吼声,根本更像卡巴基!
“一切都太过突然,大脑一片混沌,记忆也似乎受到了一些阻碍。我只记得他突然疯子一般,冲那盲眼的老太太咬了一口,老太天冲过来像是要找我求助,却被其他的佣兵给隔开了,我的手上还留下了几道很深的抓痕。佣兵们将那帐篷完全包围,落荒而逃的我只听见后方的一阵枪声。
“未被吃掉的士兵,浑身金属骨架的半人,失去理智的蛮力,血红的眼,这一幕幕反复在我脑海里回放不休。
“尽管不可思议,但我不得不作出这种假设:是不是所有现存的卡巴基,都是由人类变化而成的?”
'可能or不可能?卡巴基本体大猜想'
收到这份触目惊心的手札后,本报紧急联系了多位专业人士进行咨询。另获悉:明晚在混沌一台也会播出相关的座谈节目,聘请嘉宾和本报所采访的学界人员有较大重合性,下述论点可视作正式访谈的前瞻。
“已鉴定这份手札的行文风格。经过该记者过往稿件的大数据比对,基本确定出自该人之手无疑。而且后半部分随着情绪激动所出现的细微变化,行文波动曲线也在合理范围之内。行文风格,结构的安排,包括选词造句的习惯等等,是最不可能复刻的,通过文风比对可以让任何写作者无从遁形。”来自文学评论家、资深编辑、“笔迹”鉴定专家的联合报告。
“这无疑是天方夜谭。不恢复器官功能却重获生命力根本难以想象。”一位著名医生的简短定论。
“不太可能。进化、同化或者退化,如果是从人类到卡巴基的话,从未见过在习性、身体结构、生存本能、外观等等方面,有过这么剧烈变化的案例。”来自一名生物学家的评述。
“或许应该考虑该记者在极端环境下的心理变化,面对可怕的敌人和前所未见的残酷战场,而生出了一种被害妄想,将所见和所想、将事实和想象进行了混淆和潜意识加工……”一名心理学家作出的“我不负责任”揣测。
“你问这个问题知道意味着什么吗?意味着从碳基生命,转化成为硅基生命!我是没听说过基本元素可以同质转换的,你这根本就是藐视科学精神!来问我不如去找个科幻写手呢!”一位基础化学家愤怒地拒绝了采访。
“科幻题材写硅基生命早就不是新鲜事了啊,不过转化嘛……也许真的能在原子层面上进行生命形式的重新架构?卡巴基的类人长相,出色的体能和生命力,好像也说得通啊……”一名科幻写手号称找到了下部小说的题材并向本报致以感谢。
而迄今为止,最重量级的说明无疑来自一位天同军团的退役老兵,他认为:“这一切与氚能有关。这项技术本来就是从苔猿星传过来的,虽然不是猿族的独创——猿族也是传播者。但我们能看到的是:在苔猿星人的进化过程中,他们与生俱来就和机械的外甲共生,并从中获得各项魔法般的能力,外甲可以看作是他们身体的一部分。那么你认为,如果是一只装甲猿,你该把他界定为碳基生命还是硅基生命呢?”
一名社会伦理学家随之发声:“我们也该重新界定移植机械器官者的生命属性,以及他们在社会中的身份定义。”
顺着这条线索,我们还找到了曾经担任热河招募官的退役士兵,他回忆道:“名义是只要氚能适格者均可,但能从热河界来到上云界参军的,历年大多都是德利姆家族的成员。这种垄断之下,少有人家会将自己的孩子送去选拔,如果真有的话,基本也是那些养不起孩子的贫困家庭、单亲家庭或者孤儿吧,也就是说,这些孩子如果失踪了,也不会得到太多关注。至少我知道一个数据:热河界每届公布的入选人数,其实是远多于实际入选人数的。”
综上可得出初步结论(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所谓的卡巴基,就是氚能适格的失败者!
卡巴基有记载的大量出现,源自于七年战争时期,可以推测为是掌握氚能技术的猿族入侵,人类自己也想通过这项体系提升战力,而天生的适格者毕竟少数,失败者则转生为了卡巴基——因为无法驾驭这股力量,无法承受“两个灵魂”的重压而被迫与其同化,于是丧失理智成为半机械生命。由于被冰封的热河界,就是七年战争的主战场,卡巴基大量盘踞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305章 大新闻(3)
那么为何经过连年的零散围剿和大规模战役(特别是第一次热械战争胜利之后),卡巴基都被集体囚禁在七驿了,封闭环境下,本身并不具备繁衍能力的它们,为何数量不见减少呢?
响应征兵却未入选者,就是它们数量的补充!更可以解释,为何在远离一驿的其它驿城,零星也会出现卡巴基袭击的事件。
更可怕之事在于,迁位道恐怕并非单向的,它是一条突破阶层的晋升通道,也是一条“永久流放”的死亡之路!
众所周知,我们上云界一直生活在将氚能作为基本能源运作的社会中,比起将蒸汽作为基本能源的热河界,产生氚能适格者的比例更高。天同的高额福利是也不少人的梦想,不能排除根本没有氚能适应度的人报名从军。
早年,测试水平还是粗暴的浸泡氚y,一定也有我们的同胞变成卡巴基后被无情地抛弃。遗憾的是,此等肮脏之事,曾经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内忧外患,如何迎战?——在历史与未来的三岔口'
过去的一个月里,不论是上云界联合政府,还是天同军团,甚至是几大家族,数十年来积累的公信力显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伴随着不得不作出的承认反叛、战时声明,和一件件浮出水面的耸人秘辛,人民与政府之间的信任关系,就如同我们的和平生活一样脆若薄纸。
前文关于卡巴基本体的猜想也好,事实也好,仍然无法解释一个问题:为什么卡巴基的智能,似乎出现了明显的进化?
一个早该成为历史枯骨的人,或许与这件事有关。
(一张占据半个版面的模糊照片)
在厦鼓城前线的摄影记者拍到了这张照片。此人在叛军中的地位似乎不低,但通过五官采集比对,却在庞大的数据库里找不到任何一个现存于世的匹配者,该人的身份无疑显得引人注目起来。比对扩大到了历史人物上,幸而很快找到了结果:
此人名为默天明,默家旁系成员,五十年前的一名战时科学家,档案登记为:死亡于第一次急冻弹投放攻击。(即是大清洗的序幕首炮。)
经过与政府资料方的多次交涉,终于拿到一份宝贵的实验材料。默天明博士在战时主导了一个名为“图灵计划”的项目,致力于为军方研制完美的人造士兵,即能高效执行命令又不具备自我情感的人工智能。实验在尚未成功之际,秘密基地刚好就遭到了袭击。
不为人知的历史,却已经照进了现实。根据现有资料有理由认为:此人并未丧生而只是被冰封!至于何时解封苏醒,如果联系上某件历史事件来考虑的话,会得出一个令人寒毛倒竖的结论:十年前著名的“寒莽之阵”战役,最后热河星卫队逆转取胜,并采用了类似急冻弹的武器。该武器会不会也是因为有此人的技术支持,才被研发出来?
在没有充足器材的支撑下,则这十年间,默天明会不会放弃了人工智能,而将实验对象,转移到了既有的卡巴基身上?智能卡巴基,会不会就是“图灵计划”的延续?从前线的信息来看,现在叛军所能c控的卡巴基大军,不论哪一条描述,都和“图灵计划”的目标——有智能、有执行力、不惧死亡、杀戮**,却没有感情的完美士兵,惊人地吻合!
对此,默家的现任家主默瑟兰,表示自己“不接受,不参与,不承认”,拒绝发表任何看法。
另一方面,宣称从未放弃冲破星域封锁、被越来越多的右翼人士指责为“劳民伤财”的天同军团,在这文明存续的危急时刻理所当然地被寄予厚望。
近半年前的西埔轰炸时间还未从民众的视野中消失,天同所采取的策略是:主动出击。前日,混沌之都总指挥官瑞银赛尔弥的发言却不由让人心雪上加霜。他承认:共四艘星舰出征,带去了军团95%的兵力,目前仅有属于红猎之都的伏尔甘号、猖雨之都的密涅瓦号,于昨日得胜返回,但折损兵力近半,目前无力开拔前线。
他还说,西埔轰炸事件就标示着苔猿星全面开战的意愿。如果朱庇特号和尼普顿号占星失败,则必须随时做好在半个世纪之后,再次迎击异星侵略者的准备。两件战事的时间如此巧合,不禁由人深思两相勾连的绝望可能。
这番声明和关于热河叛军的声明一起,让昨天成为了最难熬的日子,敲响了冰川纪元以来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