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了,一走了之也是可以的,但这样千载难逢的狮子大开口的机会,错过了可就不知道下次是什么时候了,毫不夸张的说,这时候的小天就是要织田信长他老婆陪自己睡觉,这小子都不带犹豫的。
到底答应,还是不答应呢?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一百二十章 准备开干!
。。,。
最终,小天沉吟了半响后,还是答应了织田信长,虽说小天其实很清楚这孙子纯是在忽悠他,但正所谓富贵险中求,既然选择了带兵,就别指望过上什么太平日子。81
但答应了归答应了,狮子大开口还是必要的。说真的,织田信长这个时候自己都不抱什么希望了,整个谈判过程异常顺利,不管多苛刻的条件,织田信长都连犹豫都没有,二话不说就答应了,毕竟不管是啥过分的条件,总得赢了再说不是。这个时候的织田信长,一点也不比后世那个签订二十一条的袁世凯有骨气到哪去,小天的条件,也比那什么二十一条过分的多。
一织田信长无条件向大明称臣。二,割让尾张境内两处大银矿给大明。三,此战中织田信长所捕获的所有俘虏必须全部无条件送给大明。四,遣质子进燕京。五,大明可以在尾张地区驻军,所有军用粮饷全部由织田信长,平日里守卫两个银矿,必要时会帮助织田信长作战。六,织田信长每年给大明上贡大量财物,主要是金银,女人和硫磺。当然,大明也会必要的货物甚至战争物资回赐。
这六条,基本上织田信长就成了一把大明搜刮倭国的刀,而且后会越来越离不开大明的输血,大明也可以通过织田信长搜刮越来越多的财富。
当然了,织田信长并不是袁世凯,这样苛刻的条件,也为日后他跟大明闹翻,埋下了伏笔。不过那已经是许多年后的事情了。
合同签完了,小天也着手从大本营掉人儿了,小天不是个合格的将军,一点也不考虑性价比的问题,能用十个人欺负一个人,就绝不用五个。因此,这个臭不要脸的将自己所有能调来的部队统统掉了过来,还臭不要脸的管朝廷要援军。
按说,小天也不是礼部官员,这么大的事情本来是万万轮不着他来做主的。可是称臣入贡,这是涨朝廷的脸面。割让银矿,这是给朝廷的实惠,一下子小天面子里子都给朝廷了,而且主力还是小天自己的私军。这样大的好事儿朝廷不同意才有鬼呢。自然也没有人会追究他逾越之罪。
虽说朝廷的部队也不富裕,但挤一挤还是能挤出来万把来人儿的,毕竟因为小天的原因,明朝此时的倭寇虽然依然猖獗但已经比历史上的好多了,连徐海也不敢轻易放肆了。这种扬威海外,欺凌弱小,抢劫财富的事情朝廷上下都欢喜的很,但又不好意思让小天一个人在前面忙活,好歹你得稍微意思意思不是?因此,嘉靖这回也难得硬了一把,力排众议,给小天挤出了五千来人,人不多,但也表明了咱的态度吗。
小天也真是拼了,真正让织田信长见识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天朝上邦,一个月的时间,小天从侠客岛又调来几千人手,加上自己手里的几千人,嫡系部队已经一万多了。
又过了一个月,朝廷好不容易挤出来的那点援军也到了,
为的长官也不是外人,正是浙/江总兵俞大猷。
小天这人最大的本事就是有自知之明,干脆将这场战争的指挥权全权交给了俞大猷。
所谓请神容易送神难,织田信长虽然一直就知道小天的势力不简单,也清楚大明相比倭国要强大的多,但随随便便的一万多人的部队就这么甩出来,还是给他吓得不轻。也不知道他此时的心情是喜是忧。要知道他此时的兵马也就两千,人家要是在你地盘上待美了不愿意走,你能咋整啊?
当然,虽然小天这边足足调来了一万五千的部队,可咱毕竟不是来保家卫国来的,咱大明的天朝子民可惜命的很,咱们可是起辅助作用的,物资啥的支援一点也没啥,反正都是记账的,但真要上去拼命,对不起了,主力依然是你那两千来人,咱们就是给你殿后的。
说句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的话,小天带来那一万来人都是他娘的海军,大海上可以说是见谁灭谁,但真要在6地上跟今川义元拼命,恐怕还真不是对手。至于俞大猷那四千来人,毕竟都是江南的地方军,虽说有俞大猷统领,战斗力有一定的加成,但恐怕面对倭国精锐,依然不太够看。因此小天和俞大猷早就商量过了,咱们这次来就是敲边鼓的,一旦形势危急,咱掉头就跑。总之,就是拼命我们在后面,逃跑我们跑在最前面,战利品统统还都是我们滴。
织田信长也没指望小天真的就帮他把事儿给办利索了,好歹是一万五千人啊,就算光站着助威也挺壮观的不是。况且,小天的物资可是实打实的,一口气给他这两千来人把火器给装备满了,火炮也达到了日后戚家军的配置,三百人一门。
今川义元也并不完全是个草包,本来他没有插手织田家内讧的打算,他陈兵边界更多的其实是一种威势,这下听说织田信长不知从哪弄来了一万多的援军,当下就坐不住了,他之所以不兵,是希望织田家能拼个两败俱伤,这下织田信长明显占据了优势,他自然不能再坐山观虎斗了。
今川义元下了紧急动员令,两万五千大军,缓缓的向着织田家压去。
织田信长这两千来人还得打他弟弟呢,自然没有多少军队抵抗他,这个时候也只能让小天他们上了,小天也没有反对,既然来了,总得干点啥吧。小天偷偷的跟俞大猷商议,三个月,不和今川义元硬拼,拖上三个月,织田信长不来,咱们就撤。
俞大猷还有些犹豫,开口道:“织田信行的势力不比织田信长弱,尾张地区的豪族几乎全都支持他,三个月的时间,是不是少了点,咱们是防守方,又不在乎城中百姓,用空间换时间的打,守上半年都不带有多少伤亡的,是不是多给他一点时间?”
哪知小天却断然拒绝道:“不!就三个月,三个月一到,如果织田信长还没解决他那个弟弟,他便不再是我所知道的那个织田信长,咱们也就没有必要帮他打仗了。你要知道,这不是我大明的国土,咱们也没有义务守护这些倭国鬼子,咱们弟兄的命要比他们金贵多了”。
第一百二十一章 稻生之战
。。,。
小天和俞大猷去边境帮织田信长挡今川义元了,织田信长的压力一下子就少了大半,时机已经成熟,他必须闪电的解决他的弟弟。
这一战,就是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稻生之战。
倭国传统实行的是封建庄园制,在地方,武士豪族各据山头,这些小势力的内部是各自独立的,大名守护并没有权力去干涉他们的内部行政事务。纵使推举出某一个比较强的势力作为自己的代表,但一旦这个代表不能迎合一众小势力的利益,他们很容易就会产生“换一个代表”的想法。织田家作为尾张下四郡的守护代,统治的权力基础其实并不稳固。
织田信秀作为一个强势的守护代,不但实力过了尾张守护斯波氏,也大大越了尾张当地的土著豪族。他在位期间,仅凭尾张下四郡的领土,东战今川义元,北与斋藤道三纠缠不休,其所作所为,纵使还称不上穷兵黩武,亦已庶几相近。沉重的兵役压力,显然已极大损害了下四郡当地豪族的利益,使他们觉得苦不堪言。当信秀在世时,还可以强行压制,但信秀一死,其余豪族必然会蠢蠢欲动,企图把大权从织田家手中夺走,又或者取而代之,从而把之前的状况进行改变。事实上,织田信长心中早就认定,父亲根本就是被这些大族给弄死的。
如果是一个政治家,或许会选择跟豪族妥协,你好我好大家好,何必打打杀杀的呢?但让他们失望了,织田信长或许有出色的政治头脑,但他更是拥有着无与伦比的野心,这个枭雄根本就没有考虑过跟这些豪族妥协,反而变本加厉,比他爹更跋扈,这些豪族甚至都已经成为了他‘天下布武’的绊脚石,可以说,就算他们不反叛,织田信长都恨不得找个由头收拾他们呢。
可以说,不管是历史上还是现在,织田家这场内乱其实都是很难避免的,与其说是军事冲突不如说是政治冲突更恰当些,哥俩一个代表豪族,一个代表农民,这特喵的是地地道道的阶级矛盾啊有木有。
因为小天帮织田信长拖住了今川义元,所以这一次织田信长要比历史上要主动的多,选择了主动开战。巧合的是,织田信行也感到来自今川义元的压力,跟织田信长想到一块去了,决定出城野战,一战定胜负。
看一下实力对比,织田信长本部人马一千多,织田信行本部人马差不多有两千。因为这俩人的政治主张不同,织田信长更得当地农民的支持,一路上收编了两波自愿助阵的农民,一波三百一波四百。织田信行则更得豪族的支持,各大豪族支持的加一块差不多一千多一点,而且相比织田信长那边的农民军,多少也算是精锐不是。
所以说,这一战,织田信长在军事上是没有什么优势的。
要不怎么说小倭国呢,尾张地区霸主之一的织田家,砸锅铁也就是这么个烈度,两方面加一块也就大明一卫所的兵力,就这还好意思叫他娘的大战。
双方都赶时间,可能也有给胜利者留出时间对付外敌的意思,都没有墨迹,连先锋啥的都省了,一点套路没有,二话不说直接开干!
织田信行胜在兵力充足,而且相对来说其实比织田信长的精锐一些,织田信长胜在武器先进,本来他就重视火器,自己这一千本部中大部分都装备了,又加上小天的援助,织田信长现在的火器已经可以排列三段式了。
砰砰砰!在织田信长指挥下的三段式远不是小天能比的,不管是时机还是阵型都比小天玩的明白,对面冲锋在最前面的精锐武士直接就报销了一大半。
虽说织田信行早就知道,他这个哥哥是个玩火器的专家,但这密集的声还是给他打蒙了,半天都反应不过来。
织田信长也不知道是怎么弄的阵型,前脚三段式刚放完,敌军已经靠近了,本以为是短兵相接,哪知道这时候织田信长又弄出了个小炮齐射,用小天借给他的虎蹲炮砰砰砰的一顿乱射,
和火炮要说真造成了多大的伤亡其实也不至于,也就打死几个武士而已,但它鼓舞士气的作用是极大的,织田信长一方论战斗力本来是稍弱一筹的,结果现在看到火器建功,一个个奋勇向前,一时间将对面给压制住了。
可惜的是,这一轮火力压制虽然打死了大部分武士,但织田信行手下,尾张地区第一高手,柴田家家主,柴田胜家并不在其中。
柴田胜家的武艺不输徐海,是这个时代武艺的极致,凶猛的火器并没有阻碍住它的脚步,悍不畏死的冲了过来,展开了一场个人武勇与火器的时代对决!
所谓极致武者,在战场上另一个说法就是人形凶兽,简单点说,就是杀人不用第二招。这样的人物带领精锐武士冲向本阵,破坏力可想而知。
只见柴田胜家左冲右突,织田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