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老兵不死-第19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了让网友们找到自豪感,王亮继续道:“1984年的国庆阅兵受阅部队的武器装备全部是国产现代化兵器,全部二十八种武器中有十九种是新装备,有的装备已经具有世界先进水平。”

    “压轴的海军导弹部队方队、空军地空导弹部队方队和战略导弹部队方队特别引人注目。其中战略导弹部队是首次向全世界亮相。10月2日,西方各大媒体纷纷评论:中国已经拥有核战略威慑力量。”

    王亮至今还记得第二天各大媒体的评论词是怎么写的。

    美联社说:“中国用调子高亢的自赞、丰富多彩的游行和邓的首次阅兵庆祝建国35周年。”

    日本媒体的关注点更多的是放在了阅兵式上的新式武器,说:“相当数量的中国国产导弹在阅兵式中大放异彩”。

    英国《每日电讯报》称:“中国元朝蒙古族皇帝忽必烈于1274年首先在战场上使用火箭和燃烧弹,如今外国武官深夜在京城街头乱转,希望能在彩排时看到武器。一名苏联官员还曾受到在路障旁守卫导弹的警察盘问,想装成英国人混过去。很明显,处在孤立状态的莫斯科越来越担心中国向五角大楼购买武器。”

    纽约《美洲华侨日报》说:“中国阅兵大振国威军威,全球炎黄子孙激动不已。”

正文 0327 这世界很精彩

    0327 这世界很精彩。

    面对着镜头,面对着百万网友,王亮十分满足地说道:“这便是1984年的那场盛事,属于一代军人最最珍贵的回忆,生命终有尽头,但我们的生命无悔。”

    1984年阅兵,这仅仅是历史的一个小片段。

    王亮记得的,远远不止这些。

    他还记得,当时为了完成党和国家交给的“扬国威、振军威”的神圣使命,为了向全国人民交出合格的答卷,受阅官兵用“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的精神激励自己。

    受阅的官兵们说:“作为军人,能参加受阅,这是一种荣誉。能够接受中央领导人的检阅是终身难忘的,为之付出也是应该的、值得的。”

    说说终究是容易的,上嘴皮下嘴皮一动,话就说出来了。

    但真正要做,难,难于上晴青天。

    1984年,王亮参加了一些组织受阅部队训练的工作,其中很大一部分的任务还是安抚那些刚刚从战场上拉回来的战士们,做做他们的心理工作。

    王亮记得,为了1984年的那场阅兵,这些刚经历战火洗礼的官兵们历经了春夏秋三个季节,在气温零下十多度一直练到零上四十多度的环境中,进行了长达半年多的严格训练。

    1984年,那一年,京城夏季气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的一年。

    训练,无非就是队列训练,枯燥无味之极。

    王亮道:“我还记得当时训练的一些方法,哈哈,都是些土方法。”

    “腿上绑砖头和沙袋练习力量,背上绑十字支架来练体形,衣领别大头针纠正摆头定位时出现的仰头、探头和低头,帽顶朝下顶在头上踢正步练平稳,不稳就会掉下来。”

    王亮记得为了训练端正庄严的军人姿态,不少受阅官兵对着镜子靠墙根站立几个小时,身背正骨十字架练正步,在腿上绑着一公斤重的沙袋苦练基本功。

    王亮记得,官兵们每天从早到晚反复踢正步,为了练好一个动作,受阅官兵往往经过千百次甚至上万次练习。

    那种辛苦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严酷、残酷。

    “说一个数据吧,受阅官兵在两百多天的无数次重复训练中,人均行程约一点二五万公里、每天补水十公斤、踢坏六双阅兵牛皮鞋、磨破五公斤铁鞋掌,整个阅兵部队仅铁掌、鞋钉就用了六吨!”王亮道。

    当年那是什么样的意志力量了。

    这些军人们凭借着什么样的信念才会做到心无旁骛呢?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这个国家乃至世界每天都会发生很多精彩的事情。

    同样在繁华的城市里,为什么有的人可以纸醉金迷,灯红酒绿,而他们,只能。。。。。。

    能够做到心无旁骛的人不多了。

    所以,他们,时至今日才会是我们国家的中流砥柱。

    经过两百个昼夜的奋战,参阅的官兵们最终不负众望。

    阅兵式队列严整,口号洪亮。

    分列式步伐刚健,气势雄伟。

    标兵威风凛凛,站立整整三个小时而纹丝不动。

    全部受阅人员经过艰苦训练和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阅兵训练任务,终于在国庆节前夕站在了准备向祖国和人民汇报的阅兵线上。

    思绪飞扬,王亮又想起了不少有趣的事情,不妨同网友们分享:“阅兵仪式结束后,还有一场盛大的游行,在那场游行上,还发生了让我最难忘的一件事情。”

    故事的开始得回到1984年的9月30日晚上,地点是在京城大学。

    学生们聚集在宿舍里,讨论着明天的活动。

    明天就要举行阅兵了,阅兵结束后便是游行,作为时代的骄子,最能突出反映社会律动的脉搏,素有时代前锋赞誉的京城大学的学生们在这改革开放的洪流中自然不会放弃展现他们社会责任的机会。

    早在暑假的时候,他们就留在学校里进行了紧张的队列训练、喊口号和跳集体舞,随后又在天安门广场参加了游行的预演。

    而今天晚上,他们讨论的是大事情。

    “明天的游行,我们能不能偷偷带点什么进去,最好是能展现我们个性的东西。”

    一人提议,刚刚得到思想解放的学生们围绕国家的形势,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

    最后,这些年轻人决定写一幅标语来表达他们的感情和想法。

    “我觉得应该是‘振兴中华’,这个好。”

    “不!我觉得应该写‘教育要改革’,这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写‘加快改革开放步伐’这才贴切一些吗,视野格局才广阔一些吗?”

    “不好不好都不好,一点新意都没有。”

    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讨论着,纷纷发表着自己的看法。

    但这些有思想的年轻人总是觉得这些一个个老生常谈的口号差了点什么,总之不能表现他们这些人的思想感情。

    这是中国的最高学府,朝气蓬勃的年轻人都汇聚在这里,自然要与众不同一点。

    “这不行那不行,到底写什么啊!”

    一位同学提议道:“哎!咱们的口号表达一下对***同志的感情如何?你们想想,改革开放已经有几年了,成效显著,我们都是看在眼里的。我们是改革开放的受益人啊,没有改革开放,没有高考制度的恢复,我们也上不了大学啊。应该感谢邓公!”

    “好,我觉得这个好!”

    “我同意!”

    “我也同意。”

    “那就咱们就写“邓主席万岁”吧!”

    “不,这种带有文革色彩的口号不合适。”

    “我觉得直接向邓公问声好就可以了,完全可以写‘尊敬的***同志您好’。”

    “恩,问好是不错,但我觉得你这句子有点长了啊,咱们干脆就写‘***同志您好’。”

    讨论越来越热烈,大家也越来越放得开。

    最后,有同学干脆提议:“‘小平同志您好’这个怎么样?”

    “这个好!”

    “我觉得不错。”

    “就这样了吧。”

    同学们说干就干,他们把写在绿色纸上的这六个大字贴在床单上,但床单的长度确不够。

正文 0328 情怀是个好东西

    0328 情怀是个好东西

    又有同学提出:“我看咱们干脆把‘同志’两个字也省去吧,这样更简单,更明了,床单的长度也就够了。”

    “直接称呼国家领导人的名字,是不是有些不敬?这不太好吧?”

    “这是对领袖的问候,没有什么别的意思,不至于上纲上线,我看挺好。”

    “好,就这么定了。”

    于是,同学们把“小平您好”四个大字用订书机订在了床单上。

    忙完之后已经是10月1日的凌晨两点多钟了,距离集合时间只有两个小时的时间,大家回到各自的床铺上休息。

    1984年10月1日的那个凌晨,注定是个不眠的夜晚。

    凌晨四点,随着铃声响起,集合的时间到了,同学们悄然把横幅和三根高举横标的木杆带到了游行队伍中。

    阅兵结束了。

    游行开始了。

    欢腾的天安门广场,群众游行队伍一个接一个地通过天安门广场。

    排在科技方队之后的是教育方队,当第三十个群众游行方队通过观礼台时,最为令人激动和振奋的场面出现了。

    京城大学的学生方队走到天安门金水桥东华表时,同学们一下子打开了那条由床单做成的横幅,绿色大纸上写着小平您好四个大字,赫然展示在游行队伍中,随即引起了天安门城楼上、观礼台上、游行队伍和长安街两侧围观市民的极大关注。

    “1984年,我们的改革开放虽然已经进行了六年时间,但当时仍然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国家。京城学生展现的是一个未经审定的标语横幅,这一举动无疑震惊了负责庆典现场安全的几名便衣警察,他们准备上前去制止,但还没有来得及行动,全场已经沸腾起来,这横幅像一股强大的电流瞬间击活了整个天安门广场,引起阵阵欢呼声。”

    显然,王亮说这番话的时候也是激动不已的。

    可见当时这四个字的分量是十分沉重的。

    夸张点来讲,可以用冒天下之大不韪来形容。

    或许,这是一次破冰。

    那沉重的枷锁,正在一点点地被打开、卸下。

    “我记得很清楚,京城大学游行队伍后面是水木大学的游行队伍。当时中央电视台是全程进行拍摄的,横幅还没有举起来的时候摄像镜头已经转向了后面的清华大学。但当那条横幅展开,突如其来的欢呼声传出后,镜头又转向了京城大学的方队。在茫茫人海中,横幅并不怎么显眼,很多记者还没有明白是怎么回事呢,高举横幅的学生就已经通过检阅的终点线了。”

    《人民日报》的记者抢拍下了《小平您好》的这一经典历史画面。

    从画面上看,场面一片欢腾和雀跃,所有的人都沉浸在兴奋的漩涡中。

    第二天,这幅照片便出现在国内外各大报刊的头版头条,传遍全世界,牢牢地定格成为三十五周年国庆节最珍贵的记忆,成为当时最感人的画面。

    京城大学学生方队高举小平您好的横幅感人瞬间,这经典的时刻化作了永恒的记忆。

    王亮意味深长地感慨道:“简短的小平您好四个字,浓缩了人民群众深厚而真挚的感情,就像是对家人、对亲朋好友的问候,真实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对邓公朴素、深厚的爱戴之情。”

    “这亲切的问候和由衷的共识,赢得了受阅军民的热烈呼应,反映了民心所在,说明改革开放的政策得到了广大人民的认同,由此也准确无误地阐释了许多价值理念。是一次具有特殊意义的进步。”

    至此,1984年秋天的那个彻底故事讲完了。

    别了,我的1984。

    “再往后的日子,过得可就快了,眨眼间就过去喽~”阅兵的故事还没有说完,王亮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