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官场文化与潜规则-第10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四是斩而不奏。
  秘书被定位于领导的“身边人”,走路要轻轻的,在领导面前要双手垂立,不能大声说话和放屁。说话的时候也不能有么说么张口就来。必须揣摩领导的意思,脑子滴溜溜转,专门拣领导爱听的说。所以出口的话没多少是真的。我那时年轻,就觉得这样活着太累。甚至还联想到一个更加屈辱性的词:太监。当然秘书被阉割的不是自己的命根,而是个性和思想。这种阉割是自愿的。也是不得不自愿的。秘书不能表现出黑白分明的性格和精神的贞操,这就是自我阉割的必要性。否则就难免受到领导体面的强暴。这个职业对于今天喜欢张扬的一代年轻人肯定不合适。别看他们还千方百计往公务员队伍里挤,一旦挤了进去他们保管不敢在领导面前放肆说一句“我就是我”。现在的孩子都不傻,过关斩将走关系跑门子挤进来不容易,只要是工作需要,他们时刻准备着接受精神的阉割。
  秘书给领导写文章必须要保持一定的高度。领导只要高度不要深度。对于真正的文人来说,制造这样的文章实在是一桩苦差。但秘书多半懂得韬光养晦。这方面的个人修为却讲究深度而不要高度。所以秘书行文时不能像古代举子赶考一样,追求“文采飞扬立论精辟”。领导根本就不需要你发表自己的观点,而是要忍辱负重跟上面和上面的上面“保持高度一致”,这样的文章便是好文章。
  做秘书的如果仅仅充当领导的文秘角色,这是远远不够的。一个有进取心的秘书,必须把奴性发挥到极致。超越工作关系之外,担当起领导的家奴角色。全心全意为领导的老婆孩子提供奴才般地效忠。这样的秘书,几乎被领导看作家庭中的一员。既照顾领导的家长里短,满足领导少爷公主的各种需求。也可以适时地跟领导吹吹风、传传话、打个小报告。秘书做到这个境界,算是修成了正果。别看在领导家里当孙子,出了门便可以趾高气扬当大爷。元末有一个叫做“审不清”的县官,手下的一名刀笔小吏很能讨得县官家小少爷的欢心。当然也就讨得了审不清大人的欢心。4岁的小公子谁都不跟,每天都要这位刀笔小吏抱着出去玩。全城的买卖铺户都被他们玩遍了———买卖铺户有什么好玩的?———可了不得!他是领导秘书啊。这位领导秘书把少爷往买卖家柜台上一放,掌柜的马上跑出来点头哈腰好吃好喝好待见。临走还要拿出银子孝敬。说是给小少爷买点吃的,真正目的是盼着秘书少来“光临”为妙。
  秘书做到这个境界,进一步就可以干政和弄权。这是现代秘书的最高追求。只图点孝敬银子的刀笔小吏恐怕还比不上。能够作为智囊型秘书为领导决策做参谋,这是现代秘书们最看重的角色。也是一些下级官员最愿意巴结的角色。更是少数商人最想收买的角色。“河北第一秘”李真就被称为河北省的“二书记”,显然已经分享了省委书记程维高的权力。这样的秘书有点像当年的宦官专权。
  这个层面上的秘书还必须扮演一个角色:领导的经纪人。有些事情领导很少亲自出面,而是通过秘书来办的。这样秘书便以其特有的身份介入到领导的权力链条中来。或者也可以叫做腐败链条。一旦有幸与领导形成这样的利益联盟,那么这个联盟将变得非常牢固。领导和秘书共同维护,共同建设,共同防御。其中秘书承担的工作更多一些。这些工作比较辛苦,不算加班,没有加班费。而是作为权钱交易的中介人,从中获取更多的“腐败中介费”来得以补偿。
  没有相当的定力和道德修养,秘书是最容易学坏的。就像太监净身那一刻只想入了宫混碗饱饭吃,混着混着就不满意了,就有了更大的贪欲。当年李真曾发誓要当一名焦裕禄式的好干部,最后还不是一样自毁了前程?
  领导秘书的仕途怎么就如此坦荡?
  领导干部的秘书进步快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贪官李真因为担任河北省委原主要领导的秘书,年纪轻轻就官至正厅级,走上了河北省国税局长的位置;因情妇问题被市委书记扳倒的王华平因为担任辽宁省政府一位领导的秘书,从凤城副市长走上了抚顺市长的宝座。
  看一看现在的官场,领导干部的秘书已经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这个群体因其具有特殊的背景而在仕途上春风得意,步步高升。他们不仅进步快,是一般干部望尘莫及的,而且身居要职,更是一般干部可望不可及的。
  是什么原因使得秘书们的仕途如此坦荡,是谁为秘书们铺就了平步青云的升迁之路?也许从领导干部的“由衷之言”中我们可以找出答案。有的领导干部直言不讳地说,秘书与一般干部不同,整天在自己身边,是有感情的,秘书也从自己身上学习了一些领导艺术,处理问题的能力比一般干部要强。所以,有机会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秘书,再说,秘书跟自己多年,总不能亏待了他。
  这是某领导干部说的话,大意如此。如果设身处地地想一想,领导的话还是很有道理的。但是,这个道理只是个小道理,它既是干部用人之风不正的表现,更是干部用人之风不正的重要原因。如果说秘书因其位置的优越性而在仕途上走得更快还可以理解的话,领导干部的这种想法就太有违原则了。说到底,秘书的优越性是领导干部造就的,秘书的进步快是领导干部扶持的。因此,这个问题的根子不在秘书而在领导干部。
  因为领导干部对秘书的厚爱和扶持,在干部问题上也就导致了不公平竞争,使得一些优秀的干部在与秘书的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从而也滋生并助长了干部任用上的歪风邪气。
  现在秘书出身的领导干部犯事的越来越多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于是,我又想到,对于秘书们的腐败问题,领导干部能脱清干系吗,不应该受到追究吗?
  秘书也是干部,没有理由不让他们进步。但问题是,他们的进步应该回到公平竞争的轨道上来,如果有领导干部的后盾作支撑,如果领导干部总是优先考虑秘书,这就成问题了。
  权力腐败的“纵向”效应(指上下之间的关系),其力度和波及面相对还是有限的;而当权力腐败既“纵向”发展,又“横向”跨地区、跨行业发展时,其效应就可怕了;行业部门的“横向”制约将被摧毁,腐败将纵、横无阻,以全方位滚动式发展。
  现在一些官员出事,不是出在制度上,而是出在官员缺乏遵守制度的意识上。一个官员要是真想廉洁从政,一部宪法、一部党章就足够了。特权思想是制度的第一杀手,特权以及特权思想让人入迷,最终也会害人;但是约束特权和克服特权的确不容易。
  不太富裕的地方官员事权与财权有冲突,“弄钱”成为官场的“潜规则”以后,将赃款个人支配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了。这说明腐败已经深入官员的骨髓。
  现在官员的工资普遍偏低,但还是有那么多人争着去当官,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官员的灰色收入很高。这说明现在不是国家财政在养着官员,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腐败收入在养着官员;不是纳税人在养着官员,而是官员自己依靠腐败 技巧在养着自己。
  能够大手大脚给领导送钱的人,十有八九他的钱就来得不正当。
  权力与腐败仅一步这遥。当一些细微的不正常行为和不良欲望被默认或者不被及时制止时,这种欲望就会慢慢膨胀。每一个官员都有一定的权力,但权力和腐败注定了亲密无间,两者之间仅一线之隔,当权力缺乏监督的时候,就必然导致腐败。监督的缺位,使得腐败官员走得顺畅和轻松。
  小秘书有大能耐。在古代都是宦官和管家当道,到了今天秘书可以左右大局,这是有道理的。官僚中有一部分是秘书出身,靠实力升上去的就必须实力超群,更得有人提拔和推荐。
  腐败者是以有一定的权力为前提的,经过腐败之后,有权又有钱,呼风唤雨好不得意。但是,人们发现腐败者有五怕:一怕群众检举;二怕小偷光顾;三怕拔出萝卜带出泥;四怕被“咬出来”;五怕反腐败力度加大。
  贪官为什么年轻化?
  一是耳濡目染。未入官场就明白,头上的乌纱帽自始至终都在领导手里什么时候给你,什么时候也可以罢你,于是唯马首是瞻;再发现“腐败”结成一个“圈”,圈子里的人利益均沾荣辱与共。
  二是政治信仰缺失。政治是虚的,理想是远的,权力是硬的,票子是实的;去掉虚的,扔掉远的,抓住硬的,捞到实的。
  三是制度设计有问题。我们的制度就是吸引人才去做官。传统的人才体制,以权力为中心。所谓的人才,实际上是由权力者恩赐的,官本位和权力的依附性决定了他必须唯上是从,按规则出牌,也必然复制出权力体制中的不平等和森严的等级,有“位”才有“为”,干部的为,就是保住“官位”。
  四是民众监督的缺失。任何一项制度行之有效,没有民众的热情参与,百姓的积极监督,其生命力很难持久。
  
12。13  关于学术腐败问题
  
    当下学术腐败的肆虐,学术公正的紧缺,导致社会心理严重失衡。关系代替水平,掏钱可以买到核心期刊的版面,这就是当前学术圈内的潜规则。
  在人们心目中,学术圈应该是一方净土,然而现在却是“潜规则”盛行取代了学术,“关系学”取代了科学。说这种学术腐败让人触目惊心,一定也不过分和夸张。剪刀加浆糊凑成论文,然后掏钱却买版面,更有甚者,连剪刀、浆糊都懒得却拿,所谓投稿,已无须寄送文章,而改为直接交钱。还有的不惜重金,从国外邀请知名学者、专家到单位演讲、做报告,付给高额报告费等方式,请专家在发论文时帮忙署名。总之是为了欺世而不择手段地盗名。
  何祚庥院士还揭露了目前学术圈内的三个关系网:一是由血缘或师生等自然形成的利益近亲关系;二是以利益分层或者利益补偿为筹码,通过公关等方式临时建立的关系;三是赞助企业与个人之间千丝万屡的关系。三个关系网把学术圈异化成了“利益圈”,在这个“利益圈”中,不搞科研拉关系的就能如鱼得水,成为“冠军”,不拉关系搞科研的就会捉襟见肘,四面楚歌,成为“孤军”。
  我们的学术界腐败严重,和体制有一定的关系;体制问题之一是整治腐败不力,包庇、纵容腐败。科研体制最大的问题是科学资源分配不公。现有的科学资源分配不能体现国家利益。学术腐败的深层问题还没有抖出来;学术腐败 和更深层腐败有密切关系。
  学术圈子里有一个人所共知的潜规则——只捧场,不拆台。
  学术腐败与官场腐败密不可分。中国至今实行的是官本位制度,研究职务都有一定的行政级别,例如系主任是处级,校长是局级,院士是副部级等等。名为学者,实为“学官”。科研、教育机构并不具有独立性,而是官场的一部分。因此,官场腐败必然会导致学术腐败,也必然要包庇学术腐败。
  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学与仕倒是真的成了一体。大批中、高级行政官员都获得了硕士、博士学位。
  学术腐败也与经济腐败密不可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