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官场文化与潜规则-第24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桑浔撞∠嗟鄙罟恪H绻豢吹接构伲皇镀啤坝沟馈保俏颐蔷鸵灿械恪坝埂绷恕�
  “庸”之为道,真可谓“道可道,非常道”,堪称中国官场文化一绝。经初步探讨,它内含中庸、貌似无为,秉承传统官场为官之道并掺以现代灰色人生哲学搅拌而成,寄生于现存的干部体制弊端以行其道,其修炼功夫颇为精深,本文只能举其大端。
  “庸道”之上乘,乃曰以“庸”取胜。许多人可能对庸官有一种误解,以为他们都是滥竽充数的昏庸之辈,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庸官干事平庸无为,但做官却相当精明。有些官员只所以要“庸”一点,非但智商不低,相反是智商特高的表现。一般人只知道以“干”取胜,他们却知道“庸”也可以取胜,而且在某些情况下更容易轻巧取胜,可以说是深得此道应用之妙。在官场上,不仅没本事的人喜欢用,就是有本事的人有时也要故作“庸”态,其言合乎中庸、其行貌似无为,这样就显得“忠厚老实”、听话好用,不但可以以“庸”藏拙、以“庸”遮过、以“庸”保险、以“庸”避风,而且还能以“庸”保官、以“庸”得宠,乃至一“庸”而上。这些人虽然在社会上颇遭“庸”议,但在官场上却“庸”得可以,大多四平八稳,有的比只靠“干”的人还爬得快些。如今官场上一些“成功人士”,不就是这种“大智若愚”的人吗?
  “庸道”之中乘,乃曰以碌代为。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间或上网聊聊天,固然庸态可掬,但这样完全以逸待劳的庸官毕竟是少数,而且不可能长久。如今官场存活率较高的是以“碌”代为的庸官,为官者忙文山会海、忙上传下达、忙迎送应酬,忙得不亦乐乎;办事的围着长官风车般地转、抱着公文电话轱辘似的绕,整天忙得跟“打仗”一样。至于是真忙还是假忙,是运转还是空耗,那就只有天晓得了。可以说,在领导机关办事效率缺乏客观尺度的情况下,官员们“碌”而庸在所难免、也身不由己,这样就使庸碌为官之道合法化、正常化了。得道者只要跟着碌、照着碌、顺着碌,就可以以碌掩庸、以碌代为,博得勤政的声名。于是越庸越碌、越碌越庸,庸碌终身无所作为,却可以大言不惭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谁也拿他没治。况且有的“碌”得稳中有升、有的“十年媳妇庸成婆”,碌而庸、庸而福者不在少数,更见此道之通达也。
  “庸道”之 下乘 ,乃曰以庸保身。在某些官场生态环境里,机关干部中除了“南郭先生”之外,想不随声附和还真不容易。其中有本事派不上用场或者派上用场却得不到好下场的大有人在,有的干部长期窝在机关里郁郁不得志,有的暂露头角即遭风吹雨打,几经挫折,他们在压抑之下渐渐心灰意冷,也渐渐学乖了,于是遁入”庸“门,采取“三不主义”:不出头、不显眼、不提意见。他们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中规中纪,唯唯诺诺,“庸”中求存,明哲保身。所幸者逐渐就会转变同事的看法,博得上司好评,说他们终于“成熟了”。这些在宦海中埋没和自残的庸官们难免活得有些窝囊,却也“庸”得安逸、“庸”得滋润,最后还能“庸”成正果,终身待遇远非庶民可及,封妻荫子不在话下。多少知识化专业化化上去的干部后来也明白了,“庸”中也有黄金屋、“庸”中也有颜如玉。
  如此“庸道”得以奉行官场,固然有其体制性弊端的依存,但更重要的是它已经作为一种官场文化现象存在,既涉及官员的价值取向,又涉及对官员的评价标准,是“官念”上的畸形、是信念的退化、是官德的缺失,其危害就远远大于那些浮在表层的庸官。它不仅使庸才得以保全、使人才变成庸才、使庸官得以升迁,更造成干部任用和组织人事管理上机制性障碍,损坏其选贤任能的功能、削弱领导机关的生气和创造力,乃至形成庸政。这种观念形态的病变比体制性的缺损更难根治,光革职几个庸官绝对不能解决问题,必须体制改革和思想“保先”双管齐下方能凑效。
  恶有恶报,善有善报,是我们自古以来的信条,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事情却没有这么简单。社会的现实是:人们总是惩罚那些对他好的人。被肇事车撞伤的人,居然反咬那些救他送他到医院的人;公交车上抓小偷的见义勇为者,到了警察那里,被偷的事主却往往不愿意作证;希望工程一对一的捐助者,常常被没完没了、甚至没有道理的索要缠个半死;在家里,一家有几个儿女的,长大以后,真正对老人好的却往往落不下个好,“养命儿子不孝顺”是句古语,也是真理,老人埋怨最多的恰是那个给老人养老送终的儿子或者女儿。
  说起来,人人都希望别人对自己好,希望自己碰到的都是善者,净是帮助。但是说起来也怪,在现实中,我们自己的行为意向却并不鼓励那些对自己好的行为。如果一个人对你好,一次两次可能还会道声谢谢,时间长了,就不知不觉认为那是应该的;如果有一天人家对你不那么好了,你甚至可能为此勃然大怒,好象别人欠你似的。
  鲁迅先生说过,中国人对于恶神,比如动不动就放火的火神往往尊敬有加,供着敬着;对于那些老实巴交的神,如灶王爷,则能欺负就欺负。其实我们对人也是这样,对恶人怕且敬,对善人欺且噱。这种不鼓励好人好事的行为是普遍存在的。
  我们这个民族太理性、太精于计算。昧心咬救人者的被撞者,怕的是肇事者万一找不到,医药费没有着落;被偷的人不肯举证,事实担心小偷报复;被捐助者死缠捐助人,是因为他们可能只有这一根稻草可抓;至于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善待好人,是因为我们从心底里认为,这些人不对他们好,他们也会这么好,而自己的“感情投资”应该放到更值得的地方去。
  中国的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在人们中是最受欢迎的,恰恰因为里面有太多的谋略。同样,《孙子兵法》这样的书,真正用在战争上其实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多,但是大家却不约而同地把它用在官场角斗、商场厮杀以及人际关系的处理上。《孙子兵法》还不够,大家更喜欢的是阴谋大全《三十六计》,欣赏笑里藏刀、借刀杀人,甚至美人计的境界。不知感恩,却谙熟阴谋,将别人的善意和帮助,也放在智慧和愚蠢的二元格局里评判,在暗中嘲笑别人的同时,炫耀自己的精明,殊不知我们的精明往往只体现在自己鼻子底下几寸的地方,不知道自己的精明计算,实际上在长远来看其实是损害了自己,而且损害得非常彻底。

24。10  关于中国官僚文化问题

  在古代西方,国王与平民之间,夹着一层以血缘为纽带的贵族阶层。而在古代中国,皇帝与平民之间,夹着一层以文化为纽带的官僚阶层。这个官僚阶层起始于秦汉,成熟于唐宋,瓦解于当今。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大地母亲》一书论述中国古代文明的时候,曾指出过中国官僚阶层为自己谋利益的特殊性。建国以来,中国的历史研究过分强调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而忽视了中国官僚这一阶层的特殊作用。其实,认识中国官僚阶层与官僚文化,是认识中国历史的一把钥匙。
  中国的官僚阶层是中国国土幅员辽阔加上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物。之所以走向大一统,有地理上的原因,也有官僚文化的反作用。大一统的中央集权需要一个庞大的官僚系统来维持运作,上至帝国宰相,下至官道驿站长,臃臃肿肿,形成了一个温饱有保障的社会阶层。这是这个阶层的特权化的一面。
  自秦汉以来,历代最高统治者为了防止官僚阶层演变为贵族阶层,创造了科举制和诏安制两大政治发明,向民间敞开了做官的大门,把民间文武两界精英分子,笼络进这个队伍。于是致使中国的官僚阶层具有很大的流动性。部长的儿子未必是部长,军长的儿子未必是军长。穷人的孩子读书报考,或者造反诏安,都有可能一步登天,变寒门为官宦。反过来,官宦人家也能迅速变为寒门。官僚阶层与平民之间的相互流动性,让平民变官宦,官宦变平民的观念深入民心,做官不仅是中国人的理想,而且也能变为现实。做官是人生最高境界,用儒家文雅的话来说,就是治国平天下。直到今天,做官当领导依旧是多数中国人的共识,即使很多人打着民主的旗号,心里想的无非还是做官。这就是中国独特的官僚文化。
  中国官僚阶层的流动性,使这个阶层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一种朝不保夕的感觉,因此刺激了一部分意识薄弱分子和投机分子的贪婪性。贪官层出不穷,是中国历代官场的顽症,成为瓦解中央朝廷统治的蛀虫。同时中国官僚阶层的流动性,也使得这个阶层的成员在民间没有权威性。民间认为官僚不过是民间的幸运者,是民间的嫉妒对象。凡是当官的,没有不招百姓嫉恨的。这是中国官僚文化的另一面。正因为中国民间对官僚阶层的天生不尊重,所以民间对官僚的贪污特别不能原谅,找机会就反抗。而朝廷为了平息民愤,就不断对吏治进行反贪整顿。整顿加剧了官场的流动性,更刺激了贪婪性。于是越整顿越贪,越贪越整顿,最后走向崩溃,改朝换代。回顾中国历史上的改朝换代,大都是从反对贪官开始的,最后才演变为推翻皇帝。
  为什么千军万马非要走当官这座独木桥?因为中国过去的历史告诉人们,只有当官才能发财。不当官,或者家人亲戚好友当中没有官,发财很困难,甚至基本不可能。这种现象不仅过去是这样,即便在今天的中国,还有一些地方是这样。中国的商人阶层始终没有独立地发展起来。中国的商人当宰相,2千年前到秦朝的吕不韦,就成为绝唱,从此商人被排斥在官场之外。在官僚阶层与商人的较量中,官僚阶层掌握着权力和道德制高点,屡战屡胜。中国官僚阶层的主流是天生的国家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西方来的马克思列宁学说对他们一点就通。而中国的商人只能成为官僚阶层的附庸,小心翼翼地收买和腐蚀他们在官僚阶层中的老爷。他们在被征收为国有,与通过贿赂适度生存之间,不得不选择后者。所以中国的商人喜欢行贿,是中国官僚文化的另外一个侧面。
  中国官僚文化对中国的历史影响是深刻的。就连近代平民革命领袖毛泽东也不能超脱。原本毛泽东领导的平民革命,建立了一个平分土地,保护工商的民主主义纲领。这样才获得了中国大多数人民的支持,推翻了国民党的官僚阶层统治。但是建国之后不久,迅速形成了一个新的官僚阶层,这批双手空空的新官僚,强烈地呼吁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在农村,他们收了农民土地,在城市,他们收了市民的工厂,商店,和作坊。这批新官僚阶层为自己谋私利的愿望,与毛泽东的空想社会主义不谋而合,这时候他们紧紧团结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为了保护自己的官僚阶层利益,击退了右派知识分子的批评。但是后来越来越多的事实从基层反映上来,提醒毛泽东他理想的共产党人正在蜕变为他痛恨的官僚阶层,任何触动他们利益的政策,都遭到了他们的抵制。于是毛泽东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