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南国江山-第1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杨渥却知道这个柴再用的能力其实很强,是李神福、台这一批老将之后最能征善战的将领,统兵之才不比周本、王茂章他们差。这一次杨渥力排众议让他担任都指挥使就是这个原因。

    不过如今军队整编还没彻底完成,柴再用手中能用的兵力只有他手中那几百人,临时给他增加兵力显然不现实,容易出现指挥不协调的问题。

    好在用秦裴为将也不差,还可以为刚刚任命为都指挥使的他刷刷功劳。所以,在得知消息的当天,秦裴便率军离开了广陵,速度之快,让淮南上下咋舌不已。

    ps:有人提到杨渥姐姐的儿子应该是杨渥的外甥,这一点的确是作者的失误,已经改正,多谢指教。

第二百一十七章 各处战局

    青州城外,一场大战刚刚结束,战场之上满是尸骸。

    淮南军的大营之中,虽然今天与梁军的交战并不顺利,但王茂章的部将们脸上都有些兴奋,仿佛还没有从战场厮杀的兴奋中清醒过来一般。

    自从朱全忠听说朱友宁死后,便亲自率领二十万大军日夜兼程前来,在抵达临朐后,便命令各将领攻打青州,王师范率军出城迎战,但被朱全忠麾下将领杨师厚给击败。

    之后,王茂章示敌以怯,坚守营寨不出,以迷惑梁军;等到攻击他的梁军有所懈怠后,才突然推倒寨墙,以最快的速度从营中杀出来,对梁军发动突袭;不过朱全忠毕竟是征战了数十年的老家伙了,他的部下也都是真正的百战精锐,除了在一开始有些混乱外,接下来便与淮南军相持起来,所以王茂章的突袭并没有取得成功。

    但王茂章丝毫不气馁,在与敌军一番厮杀打得尽兴之后,便率部返回营内,命人取来酒食,就在营地里当着众多将士的面前摆上,又召来麾下众将,与他们席地而坐,谈笑饮酒;将士们见了他谈笑自若的气度不由为之心折,刚才作战不利带来的影响也随之消失。

    不久后,王茂章又率部冲出大营,奋勇杀敌,极为骁勇。

    朱全忠登高观战时望见他,问投降梁军的青州兵,这才知道是王茂章,朱全忠不由叹道:“假使我能得以此人做将领,天下就不够我平定了!”

    这一战从早上一直激战到黄昏时,最终以梁军的主动撤退告终。

    在这一战中,凭借王茂章的骁勇和镇定,淮南军并没有落在下风,所以部将们此时都有些兴奋。

    不过作为主将的王茂章此时却极为清醒,回想起当初从广陵出兵时,杨渥就曾提醒过他,让他以保全自身实力为主,在击败朱友宁后就可以撤兵了,没必要为了青州而与朱全忠死战到底;那时候,王茂章还有些不服气,觉得打不打得过还要等与朱全忠较量一番后才知道。

    不过如今这一番较量下来,虽然表面上淮南军队不落下风,但王茂章却知道,今天这一战实际上自己是有许多优势的,比如说梁军日夜兼程而来,必然很疲惫,自己一方却是以逸待劳;比如说自己占了突袭之利等。但即便如此,这一战最终还是只能打成这样。

    说到底,淮南军队只有一万人不到,而作为盟友的王师范的军队又不给力,王茂章即便再怎么骁勇,也改变不了双方绝对实力上的差距。

    所以,王茂章觉得或许真的到了该撤离的时候了。

    当天晚上,在知会了王师范一声后,也不顾王师范的反应如何,王茂章率领麾下淮南军队连夜登船离去。

    相比于青州,李神福那边的情况就要好多了。

    杜洪虽然很早就向朱全忠求援了,但朱全忠的主力都在与王师范交战,所以只能向成,马殷,雷彦威等荆襄藩镇发出命令,让他们派出大军救援鄂州。

    至于他自己的军队,则只派出一支万人左右的杂牌军,不仅下面的士兵以老弱居多,基本没什么精锐,连领兵将领也不是什么得力的名将。所以这支军队的主要目的就只是为了牵制一下李神福,让他不能全力攻城。

    而在得知成被打得全军覆没的消息后,这支人数近万的梁军更是连夜逃走了。

    这样一来,鄂州也完全成了一座孤城,被淮南军团团围困。

    与此同时,杨渥发明的苏州炮也被大规模的制造出来,通过水路运往鄂州城下,帮助李神福大军攻城。

    历史上,杜洪坚守鄂州城,直到围城一年多后才最终拿下;而那时候,李神福早就病死了。

    而如今有了苏州炮的帮助,攻城效率比以前高了何止一倍?按照李神福估计,若是没有意外的话,最多三个月时间,杜洪的鄂州城就能攻克。

    广陵节度使府之中,杨渥静静听着范遇汇报从各地发来的最新情报,心中不由感叹,所谓天下大乱,真的不是虚言。如今不说别的藩镇,光是淮南,现在竟然就同时在青州、鄂州和光州三个战场上与敌军交战。

    这么频繁的战争,自然给百姓造成极大的负担,而淮南军队的扩大,又何尝不是百姓生存不下去,除了成为流寇,也就只能加入军队导致的。所以虽然如今募兵的待遇并不算高,但参军的士兵却始终不缺。

    杨渥觉得,等到这一次军政分离和军队整编的事彻底完成后,或许也是时候整顿一下民政了。

    而在民政之中,主要集中在两大块,一是赋税,二是司法,目前在这两点上地方刺史拥有极大的自主权。

    在司法方面,若是和平时期,那些大案重案都是需要刑部审核的,而那些判处死刑的案件更是需要皇帝的亲自批准才行。

    然而随着天下动乱,武夫当道,刀剑取代了法律,成为这个乱世的基本准则,原本应该由朝廷掌握的司法权也早已落入地方势力手中。

    如今的淮南,许多比较残暴的刺史或者将领,别说是对普通百姓,便是对一些小吏,那都是想打就打,想杀就杀,丝毫不用顾忌什么法律;毕竟对这些人来说,连叛乱的事情都随时有可能作出,又何况只是杀几个人呢?

    至于那些较为仁厚的刺史和将领,虽然杀人的时候比较慎重,不会草菅人命,但也只是比那些残暴些的要好点而已,当他们真的需要杀人时,也丝毫不会顾及什么法律,更不会更不会顾及节度使府的态度。

    这些在和平时期却是难以想象的。

    在这一点上,杨渥也没指望一步到位,将司法权一次性全收上来,毕竟如今还是乱世,有时候地方刺史和将领必须有便宜行事的权利。所以杨渥打算先集中打击那些残暴滥杀的官员和将领,让他们明白如今已经不是过去了,在行事之时需要收敛一些。

    至于进一步收归司法权就要等日后局势进一步稳定了再考虑。

第二百一十八章 光州平叛

    至于赋税方面,自从中唐以来,各地节度使专权,武夫当道,征什么税,征多少税,基本都不是朝廷说了算,而是由地方刺史一手决定。

    所以在这个时代,若是遇到个仁厚点的刺史,那百姓绝对会欢呼庆祝;相反,则只能唉声叹气了。

    历史上,如今王茂章的部将张崇,后来官居庐州刺史,在任上横征暴敛,州中百姓苦不堪言。

    后来有一次张崇回广陵述职,庐州百姓以为张崇这一次要调走了,所以相互庆贺道喜说:“渠伊不复来矣!”这里的“渠伊”就是“他”的意思。不过州民的庆贺有些早了,张崇并没有被调走,他返回庐州后,听说了这个事情便下令按照人口挨家挨户征收“渠伊钱”。

    第二年张崇再一次返回广陵述职,这一次百姓不敢再言语相庆,只敢捋着胡须相互示意。结果这次张崇还是没被调走,返回庐州后又开始按照人口征收“捋髭钱”。

    张崇用搜刮来的财物大肆贿赂朝中权贵,他在庐州前后镇守近二十年,始终没有得到制裁。

    如今淮南虽然正在实行军政分离,逐渐用文官替代武将担任各地刺史,但赋税权却依旧在地方刺史手中,即便用文官来担任刺史,杨渥也不能保证这些文官就不残暴害民了。

    只是对于武将出身的刺史,若是他们残暴害民,要处置起来总会有所顾忌,担心造成动乱。而相对于武将,要处置一个文官出身的刺史就要容易多了。

    赋税权掌控在地方节度使或者刺史手中,除了对百姓可能造成巨大损害外,也是地方割据势力壮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要想割据,首先就得有人有兵,而这个时代的募兵是需要大量钱粮来维持的,所以地方割据往往都是从赋税被把持开始的。要治理地方割据问题,赋税权就不能这样任由地方把控。

    杨渥在思考对策时,少不得要参考同样面临地方割据问题的北宋,不过北宋的许多制度虽然取得很大成效,但在后来也造成了大量问题,杨渥在借鉴的同时自然也要吸取教训。

    后世在赋税方面,乾德二年(964年),赵匡胤下过一道命令,就是将各地每年所收的民租和专卖收入,除地方支用外,一律运往京师,地方不得占留。

    这条制度在加强中央集权和防止地方势力过大的问题上取得了一定效果,不过其结果就是导致地方被削弱得过了,什么事情都只能依靠朝廷,地方上却很难起到什么作用,不免有些矫枉过正。

    如今的淮南正处在战乱之时,各地也必须留有足够的赋税来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战乱;而且与司法不同,赋税牵扯到的利益更大,也更容易引起反弹,如今军政分离和军队整编的事情还没彻底结束,在短期内杨渥还不打算大幅度改制。

    当然,不打算大幅度改制,并不代表就不做调整。前段时间徐温上书中提到,苏州那边收税的账册还是十几年前的老账册,许多百姓的家庭状况已经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但账册上却没有调整过来,还是按照老账册上记载的来收税。

    除了账册外,如今各地在收税上面还存在太多问题,这些不合理的地方对百姓造成的影响十分巨大,但对地方官员的影响相对较小,也不会牵扯太多利益,那些刺史其实只要有心,解决这些问题并不会太难。可惜那些武将出身的刺史们忙于军务,哪里有时间去解决这些问题。

    这次等到文官担任刺史的政策落实下去后,杨渥就打算先集中解决这些问题。

    光州城外,淮南军大营之中,秦裴、柴再用与李遇三人并坐在主位上。

    这一次的平叛行动虽说是以秦裴为主,但柴再用和李遇两人的地位却不比他低,所以议事的时候三人是平等的关系。

    “情况大家也知道了,这次光州叛乱虽说直接原因是军政分离的改制引发的,但其根本原因却是多年前留下来的问题,却在此时爆发了。如今淮南上下许多人都在关注着,有些心怀不轨的人此时只怕还想看看世子殿下的笑话,想要借题发挥,攻击军政分离的政策。所以我们就要尽快平定叛乱,不仅要胜,而且要胜得漂亮,胜得迅速!”秦裴沉声说着。

    “目前城中的叛军虽然有四千人,又是据城而守,但他们仓促之间肯定准备不足。所以本将觉得应该发起急攻,今天连夜赶制攻城器械,明日便开始攻城!”

    这还是他第一次独自统领大军负责一次重要战事,而且正如他所说,光州平叛不仅影响他自己的前途,而且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