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南国江山-第1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杜建微闻言不由叹了口气,像钱这种有很深根基的割据势力,自然有他的死忠,顾全武显然便是钱的死忠,为了抓住进攻湖州的机会,连自己的安危也不顾了。

    成及见气氛有些沉重,连忙笑着出言劝解道:“大王,杜将军,顾将军毕竟是作为使者前往广陵的,所谓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更何况吴王是个厚道人,当初我不过是个俘虏,尚且受到吴王厚待,想来更加不会为难顾将军的。”

    杨行密的名声还是不错的,当初成及有一次与淮南军交战时兵败被俘,杨行密对他甚厚,不仅让他住在节度使府内,还对他丝毫不做防备。成及住的地方有兵甲陈列,但杨行密却身穿常服去见他,这让成及深受感动,直到如今对杨行密都非常感念。

    听了成及的劝解,杜建微这才稍微放心下来。

    接下来,出兵湖州的命令也迅速下达,分驻各州的军队也开始向杭州集结。

    如今钱麾下军队共有六万多,除了留下必要的防守兵力外,这一次一共出动三万大军,对钱来说差不多是全力以赴了。而湖州那边,根据最新打探的情报,前刺史李简离开湖州时带走了一部分军队,加上军队整编时有一部分精锐士兵被调离了,所以剩下的湖州守军也就五千多人。

    至于新的湖州刺史李涛,钱一方对此人的了解并不多,只知道他是杨行密麾下老将,当年与秦彦毕师铎交战时有过一些功绩,但后来就没多少消息了,关于他的性格如何,能力如何都一概不知。

    不过,钱觉得,若是他们行动迅速,运气好,在淮南援兵赶到之前拿下湖州还是有希望的。

    广陵。

    送走了刘仁规一家人后,杨行密返回书房中沉声对杨渥问道:“对你这位姐夫你是怎么看的?”

    他知道杨渥对于刘仁规想继承濠州刺史的职务十分不满,不过他本人却对此并不在意,而且今天与刘仁规一番交谈后,对他还是很满意的,所以起了重用他的打算。

    “孩儿觉得,姐夫还是有些才能的,可以加以重用。不过,濠州刺史的职务不能让他继承,这是原则,不能破坏!”杨渥同样清楚杨行密的想法,见他有征询自己的意思,不由答道。

    杨行密有些无奈,他毕竟也是雄踞一方的霸主,若是其他人,他肯定早就直接下令了,但阻止他重用刘仁规的人却是杨渥,是他自己选定的继承人,并且如今羽翼渐丰,连他也不好随意呵斥了。更何况,为了刘仁规而与自家儿子闹僵显然不划算,而且,他能管得了现在还能管得了将来吗?

    杨渥其实也并非不想重用刘仁规,毕竟杨家的宗族势力并不强,那么对这些姻亲就要更加重视点;而且刘仁规也并非无能之人,即便让他担任刺史也能胜任,至少比许多武将出身的刺史做得好吧。

    只是杨渥反对的却是世袭,若是濠州刺史之位被刘仁规继承了,将来别的功勋大将是不是也要来个世袭职务呢?到时候像明朝那样,军中什么百户,千户,指挥使等等,都成了世袭了,这军队不腐化才怪。

    见杨行密脸上有些不愉,杨渥心念一动,转过话题道:“父亲,之前孩儿还想着,如今我淮南堪用的文官实在太少,许多文职都是武将在担任,甚至许多地方的县令都是由武将兼任的。所以孩儿想要开选举,选拔一批文士担任地方职务进行培养。不如让姐夫直接通过这次选拔,然后先到地方上去历练几年,以他的本事和这几年在濠州锻炼出来的能力,肯定能有上好的表现。到时候再提拔为刺史,想必也就没人能说什么了!”

    “选举?你是说科考吗?”杨行密来了些兴趣。

    如今唐朝虽然衰败,但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大唐近三百年的影响力还是很恐怖的,加上如今的淮南本来就四面受敌,不想授人以柄,所以对科考这种犯忌讳的事情是能不做就不做的。

    不过这两年来淮南的周边局势有了一些改观,加上李茂贞、朱全忠先后挟持天子,将天子视作傀儡,导致天子的权威丧失殆尽,唐朝最后的影响力也开始消散,所以那些过去可能会犯忌讳的事现在做一做也无妨了。

第二百二十五章 科举

    “是的,科考!”杨渥笑道:“自从中唐以来,朝廷虽然坚持科举取士,但内里黑幕重重,舞弊的情况甚是严重。众多有才能的士子晋升无门,所以随着天下大乱,许多人只能依附于各方藩镇,或者给一些地方刺史担任幕僚,但更多的士子却是选择隐居山野,或者耕读传家,或者开设私学。”

    “并非这些人不想出来为官,而是他们根本没有为官的途径,毕竟能够让各方势力重用的只是少数人。孩儿觉得,若是给他们一个公平竞争的途径,肯定会有很多优秀人才前来的!”

    天下从来都不缺人才,缺少的是选拔人才的合理机制,乱世的时候更是如此。唐朝虽然在武则天时期通过改革,使得科举的公平性有了提高,科举取士成为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但唐朝时期各种科举舞弊依旧很严重,到了唐末,科举更是被一些权贵掌控,许多有才能的世子只能流落草莽。

    若是能用一种相对公平的手段来选拔,肯定能吸引众多有才学的文士前来。不过科考的好处虽然显而易见,但如今诸多藩镇里面都没有实行科考的。

    究其原因,还是如今各藩镇都是武夫当道,对文教不怎么重视,官员多数由武将担任,真正需要文士出任的职位并不多,也就是一些幕僚谋士而已,靠着投效他们的士子就足够胜任了,没必要再开科举。

    也就是江西那边,对文教比较看中,有过一些类似于科考的举动,使得许多外地士子都跑过去了。

    不过钟传可不是什么明主,他虽然重视文教,也任用一些士子,但他在江西割据多年,却没有多少声势,看上去前途也不大,所以那些真正有能力的士子其实也没多少前去投靠他的。

    但淮南就不同了,淮南可是天下有名的强藩,加上杨行密的声誉在整个天下都是有名的,他若是开科考,想来许多真正有才能的士子也会愿意前来。

    “开科考倒也是个可取的法子。”杨行密点点头,“只是,你打算开哪一科?明经?明算?还是进士科?你要知道,那些读死书的人未必有什么真实能力,许多有真实能力的人却未必懂那些儒家经文。你开科取士,可别尽招些读死书的人来!”

    若说如今各藩镇对科举不怎么感冒,其实也因为真正有能力的人其实很多都不善于科考,像朱全忠的幕僚敬翔,当初就是落榜士子;还有杨行密当初的谋士袁袭,也是科举上不如意之人,还有戴友规,严可求,高等等,这些都没有走科举的路子,但同样才能不俗,所以杨行密以前对科举也不怎么重视。

    “暂时只开明经科和明算科吧!”杨渥道。

    明经科是唐朝科举的基本科目,主要科试帖经和策论。其中帖经主要便是背诵经义,只要肯下功夫,一般人都没有多大问题;而策论则是议论当前政治问题、向朝廷献策的文章,这才是真正考察一个人的才能的地方。

    相比之下,进士科则是考察诗文歌赋和策论,其中诗文歌赋是需要极高的天赋的;若是考进士科,许多有才能却不擅长诗词歌赋的只怕就要倒在这一关了。所以杨渥选择了有利于那些在策论方面更加擅长的士子发挥自己能力的明经科。

    明算科则是考察数学的,是一种自然科学的考察。不过明算科在唐朝并不受重视,即便是盛唐时期,明算科录取的人数就很少,选拔出来的也是去了钦天监等清净衙门,所以愿意去考的人并不多;到了唐末,明算科更是被废除了。

    杨渥作为后世来人,自然对数学非常重视,即便此时开明算科也许什么人才都招录不到,但总还是要试一试。

    当然,不管是哪一科,其实杨渥还是有极大的不满意的地方,只不过如今万事俱废,第一次开科举时还是保守一点,按照以前的科目进行,等以后走上正轨了再来做调整。

    “既然你已经有了想法,那就放手去做吧。至于你姐夫那里,你要记住,不管如何他都是你姐夫,应该是你最亲近的人,最得力的人,不要一味信任外人却忘了培养这些姻亲。”杨行密最后叮嘱道,显然是同意了杨渥对刘仁规的安排。

    杨渥连忙点头应是。

    洪州。

    自从钟传割据江西以来,江西之地因为远离兵祸,这十几年来大量外地百姓逃亡此地,给当地的开发带来了极大好处,如今的江西早已不是当初的不毛之地,许多地方的繁华之处不下于江淮。

    镇南节度使府中,一场争论依旧在持续着。

    虽说出兵歙州的命令早已下达,负责出征的六万大军也已经准备妥当,然而最关键的地方,由谁来领兵的问题,却始终没有个结果。

    按理说,六万大军出征,在南方也是一场较大规模的战争了,所以最好的领兵人选自然是钟传自己,然而最近一段时间钟传有病在身,没法亲自出征,只能在几个儿子里面选择一人为主将,然后让一位军中宿将为副。

    只是,究竟选哪个儿子为将却让钟传感到为难,毕竟这不仅是一次领兵出征的人选问题,更重要的是会影响到将来继承人的问题。

    他的长子钟匡时既是长子,又是嫡子,本来是最好的继承人选,在诸多官员中有很多支持者,军中将领也有很多支持他的。但钟传却对他不怎么满意,觉得他性格有些柔弱;钟传虽然重视文教,但他也知道,一个柔弱的继承人在这乱世之中可不是什么好事。

    至于次子钟延规,他在各个方面都与钟传有相似之处,最受钟传的喜爱。而且他对军事也有些了解,本来是最好的领兵人选,然而他他性格有些偏激,得罪了许多人,导致他在众多官员中的支持者相对较少。

    所以这两方比较起来,钟传始终下定不了决心该选择何人为继承人,自然就没法决定由谁去领兵。

    ps:已经确定了,本周五上架,欢迎大家到时来订阅,这几天俺也要开始存稿了。

第二百二十六章 钟传的决定

    “杨老抽嫩枝,堪作打钟锤。这杨行密倒是生了个好儿子,不必去纠结这些问题。”看着下方依旧争吵不休的两个儿子,钟传不由得暗自叹气。

    这一次的争吵,不过是这些年的不断争吵中的一个重复而已,早就已经让他感到厌烦了,曾经有好几次他都下定决心要作出决断,但最终还是不了了之,这一次也不例外。

    “够了!吵吵闹闹的,有完没完?孤有些累了,你们都退下吧……”

    钟传自己都没有个主意,下面人再怎么争论又有什么用处?若是这些人争吵能争个定论出来,那么继承人的问题只怕早在几年前就决定了。

    等众人退下后,却有一位中年人留了下来,独自对钟传道:“大王,以臣之见,大军集结已经有好几天了,但统兵人选却迟迟没有定论。若是两位公子再争吵下去,只怕淮南方面早就做好准备了。所以臣请大王尽快做出决断。”

    这人名叫徐延休,乃是钟传的头号谋士,曾经做过天子的近臣,为天子草拟过诏书;不过后来权宦把持朝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