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朱广德侥幸逃脱,最终不知所终,没想到如今居然在这里见到此人。
被朱思一解释,众人这才明白过来这前后究竟。
程勋上前对杨渥道:“大王,此人既然是逆贼之后,理应将其斩杀,以除后患!”
“以除后患?你多虑了,不过是一个普通百姓罢了,有什么后患?”杨渥失笑道。
对他来说,当年能不断找他麻烦的朱广德,如今也不过是一个普通人罢了,很难入他的眼。
而且刚才向朱广德看去时,从对方的目光中,他并没有看到半点仇恨的目光,有的仅仅是平静、疏远与淡漠。
若是此人还有报仇的想法,杨渥自然不介意派人除掉他。
但现在的他,有了自己的老婆孩子,实际上也不过是一个为生活所迫的普通人而已,杨渥又何必再追究到底?
事实上,对于当年朱延寿造反一事,当初或许还不觉得有什么问题,但现在回想起来,杨渥觉得朱延寿造反,其本身固然要负很大责任,但杨行密肯定在幕后也做了个推手。
要知道,杨行密此人最是腹黑,明面上对人都是以仁厚示人,一般人提起吴王杨行密,无不说他如何仁德,如何信义,便是田、安仁义等人造反的迹象已经很明显了,但他也没有出手,而是等到最后几人正式造反,这才派兵平乱。
这看上去是何等的仁厚?不过在杨渥看来,杨行密这么做未尝没有纵容其为祸的想法。
其实,在这个乱世之中,真正能够统领一方藩镇,建立一方基业的人物,怎么可能单单依靠仁义?别的不说,在创立基业的早期,杨行密可没少杀人,甚至对盟友翻脸的事情也没少做。
通过各种手段,他才得以在乱世之中脱颖而出,最终立下淮南的基业。
等到他的基业大致稳固之后,杨行密这才变得“仁厚”起来,对于部下很少动手杀人,即便是俘虏也会以礼相待。
不过光凭仁厚毕竟不能长久,部将之中难免有不服法令,为非作歹之人,杨行密又不愿再随意杀人,免得坏了自己苦心经营的名声,所以这时候他最习惯的处置办法就是骂。
是的,骂。
杨行密出身草莽,骂人的本事也很强,常常将部下骂得想死的心都有了。
比如刘信,他有一次喝醉了酒,刚好杨行密召见他去商议军情,见他这么一副醉醺醺的样子,当场就开骂起来。
最后刘信被骂的“怀疑人生”,连夜就骑马出城,一个人也不知道跑哪里哭去了,直到第二天才回来。
对刘信是如此,对其他部将同样如此;当然,对于朱延寿这个小舅子自然也不例外。
杨行密不仅经常让朱延寿替他背黑锅,而且还时常因为一些小过错就谩骂他。
或许其他人被骂后还能忍受,但朱延寿性情十分刚烈,受不得半点委屈,如何忍得住杨行密的谩骂?这自然就成了两人之间的第一个裂痕。
除了背黑锅和遭受谩骂外,导致朱延寿造反的第三个原因自然就是继承人的问题。
杨行密在清口之战后一直身体不好,而且年纪大了,自己的几个儿子都还年幼,在这种情况下,他自然也要想一想自己身后之事。
而朱延寿那时候才三十多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所以杨行密那时也有将朱延寿培养成备选的想法,这在无形中就提升了朱延寿的野心。
不过后来随着杨渥逐渐长大,杨行密自然将心思转移到自己儿子身上,对朱延寿也就冷淡了许多,甚至开始想方设法的打压,好为自己儿子铺路。
可以说,朱延寿造反,杨行密在里面绝对做了一些推手,一步步将其逼到造反这条路上来。
当然,不管杨行密做了什么,杨渥现在都不会去翻案,更不会因此就去同情朱延寿。
权利的争夺就是这么无情,一旦涉及其中,即便是亲兄弟都有可能翻脸杀人,更何况是和一个小舅子?
“朱延寿当初也算对淮南有大功,寿州、光州、蕲州等众多地盘都是他打下来的,虽然他造反该杀,不过以他的功劳,给他留个后人也是应该的。”杨渥在心中想到。
……
人群之中,朱广德望着远远离去的杨渥一行人,同样在心中叹息。
他原本不想来大街上,无奈他的妻子和孩子却想要看看吴王的风采,所以他也只好跟着来了。
他想着自己在人群中远远望一眼就走,想来杨渥也认不出他来才对;哪知道最后还是被认出来了。
既然被认出来了,他也索性不走了,就留在那里静静等待杨渥的发落;不管是杨渥放过他也好,还是派人来将他抓走杀掉也好,他都能平静面对。
当初刚开始逃亡到梁国来时,他的日子过得还算潇洒,心中也还有报仇的想法;不过几年后,从南方带来的钱财消耗一空,接下来他的日子就苦了。
身为一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富家公子,哪里知道养家之道,艰难挣扎了很多年,最终才算娶妻生子,勉强安顿下来。
不过到了此时,他整天所思所想都是如何养家,如何多赚几文钱,心中那份报仇的心思自然也就淡了。
若不是今天见到杨渥,他只怕都快忘记曾经的那些事情了。
最终,当杨渥离去的时候,他在心中也发出了无声的叹息。
(朱广德这个坑总算埋了。)
第五百九十三章议和
回到临时行宫后,杨渥立即召来众将,商议接下来的安排。
到了此时,北方的战事基本上告一段落,接下来主要就是攻略岭南的事情,所以在商议完军情之后,杨渥当即就下了一道诏令,命岭南刘必须来金陵朝见。
这道诏令自然就是要找事了,众人都明白杨渥的目的,所以都没什么表示。
不过岭南除了刘之外,还有一些小势力同样保持着相对独立的地位。
这些小势力,若是在原本历史上,应该早就被刘消灭了才是;不过这一世,或许是对南方局势感到绝望,所以刘更多心思反而是用在如何享乐上,对于消灭那些割据小势力是半点兴趣都没有。
所以一直到现在,那些小势力依旧存在。
当然,这些小势力的人也不傻,自然能看出如今的局势,所以在两年多以前就开始派人来与吴国接触,试图获取吴国的承认。
对于这些要求,杨渥自然是不会答应,现在北方战事基本结束,他的目光重新投到岭南,第一个被他瞄上的自然就是这些小势力。
所以很快,第二份关于岭南的诏令就出现了,杨渥命驻守两浙的李承鼎与驻守湖南的吕师周二人各自领兵从北面和东面分别攻入岭南,消灭那些小势力,同时向刘施加压力,迫使其投降。
当然,若是刘拒绝投降的话,杨渥也不介意让李承鼎二人直接动兵将其消灭。
……
杨渥在金陵停留了五天,然后就准备启程返回金陵。
不过在他离开徐州之前,却突然有梁国使者前来,说是请求议和。
“什么?议和?”杨渥感到有些意外,不过随即就反应过来,以梁国如今的局势,不议和又能怎样?
所以杨渥不应该感到惊讶才是,反而是应该疑惑为什么梁国直到现在才想起来要议和。
“看来朱友贞经过徐州一战后终于认清了局势啊!”
是的,几天前,当杨渥马不停蹄的开始安排攻略岭南时,开封城中,梁国众臣也在商议着与吴国议和之事。
当牛存节大军被吴军突袭,最终大败的消息传回开封后,顿时引得朝中上下一片哗然。
牛存节的大军对于如今的梁国来说乃是至关重要的,如今梁国主力集中在三个地区,一个是河中地区,一个是河北地区,剩下的就是牛存节的大军。
河北的梁军虽然是主力,同时也是兵力最多,战力最强的一部分,不过这部分兵力实际上是掌握在杨师厚手中,并不能算梁国嫡系力量。
河中那边的梁军实力有限,而且还被晋军牵制住,难以担当重任。
唯独牛存节手中的这支大军才是梁军真正能够完全掌控的精锐,结果却被吴军的一千骑兵给打得大败。
这个消息刚传来时,朝中不少人甚至都在喊“杀牛存节以谢天下”的口号,还好朱友贞等人都没有昏头,所以被制止了。
不过南北两面受敌的困境却随着这一战的结果而愈发凸显,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都意识到,继续这样下去,梁国必亡。
所以在这场大战结束之后,敬翔、李振、牛存节、刘等众多文武大臣纷纷上书,请求与吴国和谈。
面对这股和谈风暴,朱友贞虽然心中不情愿,但也只能勉强同意下来。
与吴国议和的关键之处,并不在于朝中大臣们,而在于朱友贞本人。
虽然朱友贞继位的时候,梁国的时局已经江河日下,大不如从前,但不管怎么说,梁国依旧统治着中原,依旧有着正统的名份。
所以在朱友贞心中,他依旧将北方的晋国和南方的吴国等势力都视作割据地方的“贼子逆臣”,自然不屑于与他们和谈。
不仅如此,朱友贞毕竟年轻气盛,看不清局势,刚上台的时候大有睥睨天下的想法,还想着能够击败吴军,恢复梁国的霸业。
所以当徐州落入吴国之手时,即便许多人都上书劝朱友贞撤军回来,但他还是坚持要牛存节统领大军进击,意图夺回徐州。
等到晋军消灭燕国后重新南下的时候,他这才开始慌了,连忙下令牛存节撤军,但这时候撤军显然已经迟了一些。
等到徐州之战的最后结果出来后,即便朱友贞再怎么自大,他也被这一战的结果打醒了。
他终于意识到,南北两面受敌,这是梁国如今面临的困境;以梁国的实力,不可能同时扛得住吴国和晋国的夹击。
与其中一家议和,然后集中力量对付另一家,这是唯一可行的策略。
而以梁国面临的局势来看,显然只有先与吴国议和才是最现实的。
朱友贞都点头同意议和后,议和的行动自然进行的极快,毕竟大家也担心吴国会不会立即出兵北伐,所以还是迅速搞定议和之事才行。
就这样,仅仅几天时间,梁国的议和使者,御史大夫刘显就抵达了徐州。
而杨渥得知消息时,已经将留守徐州的事务都安排妥当,正准备乘船返回金陵。
“嗯,梁国人这么急着与孤议和,看来他们是担心孤立即北伐啊!”想到这杨渥不由得笑了起来。
他原本并不打算与梁国议和,毕竟两家的关系已经到了现在的地步,有没有议和都没多大的关系,反而可能约束到吴国的行动。
不过既然梁国都已经派使者前来了,那么杨渥也不介意派人与其谈一谈。
当然,这条件自然就要往大了提了,狮子大开口是免不了的,至于最终能不能达成协议,或者能得到多少好处,那就要看最后的局势演变了。
而且为了配合和谈,杨渥还决定在合适的时候让王绾和康怀贞出兵对梁国控制的沂州发起一次进攻,以壮大声势,威胁一下梁国。
杨渥心中谋划已定,当即笑着对身旁的冯道说道:“议和之事,就由礼部侍郎皮光业负责。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