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本三国一路人-第79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战的整体配合性太差,所以这种战术进行得都不怎么成功。

    只是虽然都不怎么成功,一点点的成效总归还是会有的。而甘宁在看过几次之后,闲暇时进行过参研与考量,慢慢的就将这种战术成功的转化成为了海军舰队的穿插战术。当然了,主要是甘宁的蒸汽机舰船有船速快与攻击力强大而且足够坚固的特点。或许这样来形容比较好,就是甘宁舰队的船只就好比是重甲骑兵,完全可以在旧式舰船集团中肆意的冲击与穿插。

    再看甘宁的舰队在执行这一命令时,始终保持着以右侧或左侧船舷面对董袭船阵的状态,而且投石机也毫不客气的掷出一轮又一轮的石弹,直接就打得董袭船阵的左右两翼乱了套。不止是石弹,各船中下两层的射击窗口也已打开,由射击窗口里射出的,赫然是一支又一支的粗杆羽箭。而射出这些羽箭的,是战船上专门配备的大型机关弩弓。

    诸葛亮在三国后期不是有完成他的连弩吗?一弩十箭连发,不必射一箭就换一箭,但总的来说那也是属于单兵弩,有效射程与杀伤力都相对有限,不怎么适合真正的水上交锋。

    在现代电影中,曾经出现过一种拉杆式连弩。那种连弩在现实中确实存在,并不是凭空杜撰出来的东西,而且据说很可能就是诸葛亮研发的出来的连弩。根据史物原型并由后人复刻重制出来的弩弓,现在可就在哪间博物馆里面放着呢。

    而陆仁与雪莉的手头有资料,也拥有有着大量经验的优秀工匠,所以有根据目前自身的实际情况对这种连弩又作了进一步的改良,然后就成为了现在甘宁舰队与城守方面所使用的这种半自动型机弩。

    首先是将弩弓的尺寸扩大,将弓臂加长至了一米左右,用增加弓臂与弓弦长度的方法来增加箭支的射程与攻击力度,同时还在臂尾的弦位上追加了滑轮以减少射击手拉弦时的体力消耗。

    然后是修改了箭匣的结构。原弩的箭匣结构是要把数寸长的短箭一支一支的扣进匣去,那种情况到有点像给现代枪支的弹匣进行手动装弹,上箭速度也相对较慢。这种上箭方式如果是一群弓弩手在正常的军阵作战中进行分组多段式射击,对箭阵的密集度与持续度的影响自然不大。

    但在船只上,特别是甘宁这种动不动就要进行远航的船只,根本就不可能也不允许船只里搭载过量的人员来进行多段分组式的射击。想想也知道,船只的总积载量也就那么多,人手要是带多了那货物放哪儿?再说人员们的吃喝住也要占用很多舱位。

    此外就是船只上的空间有限,弩弓不允许安置得太多,如果延用原弩那种一枚枚往匣里扣箭的上箭方式,那么在应对当时那种以快速接近再登船肉搏的水战方式上,箭支的连续射击就肯定会出现较大的空档,这对单船人员相对偏少,肉搏战能力较差的夷州水师来说搞不好就会成为落败的致命点……(未完待续。)

第四百七十二回 一场海战(三)

    人员与兵力的不足,一直是陆仁和雪莉十分重视的事情,所以在很多能够节省人员的地方,陆仁和雪莉可没少花心思。

    就比如说现在这个时候吧,陆仁的部队在泉州集结时,陆军方面是泉州残余守军两千,夷州的增援性陆军三千,水军的总数字是八千。而现在是要和孙权的增援部队打海战,陆军的这五千人没有带上,只能是靠八千水军。

    但是在这八千水军,总计一百八十余只的舰船之中,有两千人与三十只舰船是属于补给性质而没有战斗力的,所以陆仁实际能投入战斗的人员仅为六千,舰船为一百五十只。再分到甘宁和黄忠的先头部队上,就只有两千五百的人员与六十只非火炮型的大小战船。所以所以,甘宁在交锋时一直在努力的避免旧式的接舷肉搏战,毕竟拼兵力自己这边可拼不起。而在中距离的投石过后,各船的弩弓也开始发一发威。

    再看夷州各船的弩弓,考虑到人员的不足的问题,陆仁和雪莉把箭匣进一步改良成了类似于现代自动型枪支中弹鼓式的结构,不过是倒置在弩弓的上方。单是一个箭鼓里的箭支就足有过百支之多,而且箭支的补充也相当方便快捷,只要把箭鼓上方的盖子打开,再把大把大把的箭支摆正方向放进去也就行了。而在必要的时候,还可以直接更换掉整个箭鼓!

    接下来是击发结构。原弩的击发拉杆是在弩弓的上方,而姜游与李雪弄出来的机弩上方可架着箭鼓呢,击发拉杆自然不能采用原弩的结构,所以是把拉杆改在了弩身的下方,同时还把单纯的拉杆结构改良成了相对来说更为省力且快捷一些的齿轮式绞盘结构,发箭手坐在弩弓的后面不停的转动绞船就行了,而这种操作方法到有点像……自行车的两个脚踏板!虽说是用两只手来转,不过在必要的时候,发箭手的确可以躺在甲板上然后换用两条腿来玩命的蹬。

    最后是对弩弓支架的改良。这个陆仁和雪莉采用了后世炮架的结构,使弩弓在纵向上可以进行仰、俯角各四十度的调整,横向上则可以进行左右各六十度的调整。这样当单侧船舷的几架弩弓配合起来时,在中距离射击面上基本上不会出现射击死角。不过由于这种箭鼓式机弩的重量相对较高,构造上又受到了当时工艺技术的限制,仰、俯角的调整其实不太方便,但横向扫射面调整却没有什么问题。

    因此在实际使用时,弩弓要先调整并固定好仰、俯角的角度,然后再进行横向面的快速扫射。而为了弥补陆氏船只因为船体较大、甲板舷位较高所造成的弩弓俯射着箭线位过于单一,在船身中部舱位还另置了弩弓与箭窗,在纵向上可以进一步的扩大中、近程的箭支覆盖面从而减少死角。像甘宁的旗舰与另外两只僚舰作为大型船甚至光船身中的弩弓就有两排!

    人员配置上,每架弩弓由两个人合力操作,即一人主摇轮发箭,另一人负责进行弩弓的射击瞄准,箭支的补充则有专队的小队来做。综合起来,这种弩弓在正常情况下可以做到两秒三箭,操作人员的体力消耗也较少。要是碰上摇轮手力气大而且玩了命的摇,甚至可以做到三秒五箭!这在当时已经是很恐怖的连射速度了。

    最后最后,也就是在甄氏的一流制铁工匠到达夷州之后,更是将弓弦由动物的筋替换成了弹簧钢丝!弹簧钢丝的使用,直接的使这种机弩的射程与杀伤力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而且相对于容易受潮而变质的动物筋条,弹簧钢丝更加的坚实耐用,而且便于保养。这个是可以想像的,真正在海上漂的时候,水汽什么的都重得可以,动物的筋条很容易就受潮而变质,弹簧钢丝则没有这种顾虑。再说句不负责任的话,保养的时候拿把小刷子涂一层动物油或是植物油在上面就行了。

    也不知道这是扯到哪里去了,赶紧拉回正题。只说此刻的海面战场上,甘宁的舰队正在完成快速的回绕穿插,意图是绕了这个小圈之后截断董袭舰队退避的退路。而甘宁舰队船只的左右两舷,扔出的石弹与射出的箭雨,形成了一个比较密集的弹幕网,直压得董袭舰队的两翼船只几乎连头都抬不起来。

    不过董袭舰队的中军所受到的打击相对较小,甚至可以说都没有受到什么攻击,而董袭也看出了甘宁的意图,所以急命中军的船只支援左右两翼,作为盾牌先挡住甘宁舰队的弹幕,其余的船只则急速调整航向,准备用最快的速度甩开甘宁的舰队。

    董袭也是常年在水上混的人,所以他知道甘宁的这种战术是需要后继的部队进行配合的,不然甘宁的舰队这样穿插过来就必须得是直插而过却不敢停船,否则就是自己冲进一个包围圈,等着被董袭的两面夹击给全数吃掉。但是现在不管怎么看,董袭都已认定甘宁是要截断自己归还的道路,不让自己与后面孙权的主力部队合流。再以甘宁所出现的舰船数量与战术意图来看,夷州方面肯定还有后继的舰队没有出现。在这种前题之下,董袭不敢再冒险对甘宁舰队进行强攻,因此甩开甘宁舰队的纠缠,争取与孙权的主力部队合流才是较为明智的选择。

    只是出击时是顺风,退还时就是逆风,董袭舰队相对旧式,而且还是单帆型的船只又哪里能那么快就回航得了?有几艘中、小型的战船转向与船速较快,及时的拦到了甘宁舰队先头船只的道路上,但是接下来……

    “兴霸,前面有船拦住了道路!”这是黄忠在急呼:“快授意本船……”

    甘宁冷笑一下打断了黄忠的话:“黄老头!这种小鱼小虾,不必如此惊慌!”

    略一低头,甘宁向着指挥台的传令筒……就是指挥台与舵台、机房通讯之间通话用的管道,这玩意儿在近代海战中都还有使用。反正甘宁大声的喝令道:“右舵半刻!”

    “右舵半刻!!”

    随着舵舱的回应,甘宁帅舰的船头方向稍稍的偏移了一些,但这个小小的偏移却并不是避开挡在前面的吴军船只,而是……照准了对面吴军船只的中腰直撞过去!

    黄忠吓一大跳,刚想置问甘宁,甘宁却豪快中带着几分狂傲的大笑道:“好久没碰上过这种事了!黄老头,抓稳了!!”

    二十步、十步、五步……被甘宁选为目标的吴军舰船上的士卒一个个都目瞪口呆,望着向己船急速而来的庞然大物,竟然只有几个人反应稍快的跳了船,其余的人心中却都只是一个念头:“不会吧?就这么撞过来!?”

    对!就是这么直接撞过来!!就在一声沉闷且巨大的撞击声中,这艘可怜的吴军中型战船被甘宁帅船这一撞,直接从船身中腰撞断成两截!

    董袭与众多的吴军看见这一幕时,脸色立时就骇得煞白,甚至连黄忠在撞击时的剧震中也都骇得脸上变了色。但是再看一眼甘宁船上的士卒,却没几个露出什么惊骇之色,反到是在神态自若之余还带着几分兴奋。

    再回顾一眼甘宁,却见甘宁大笑道:“痛快,痛快!”

    黄忠哑然道:“兴霸,看来这种事,你在北方海域的时候常干吧……”

    “没错!特别是与海贼管承的那一战,被我这只帅舰直接撞翻的敌船不下二十只!!”

    “……你这个疯子!不过是痛快!”

    嘴里说着这话,黄忠却在暗中悄悄的擦了把汗。这不是黄忠胆小,事实上黄忠对水战也有一定的研究,但比起甘宁这个常年漂在水上的家伙,黄忠在水战能力方面还是差了一些。而对于大力冲撞的这种战术,黄忠当然也知道,只是已方的舰船现在是处在一个半逆风的状态,速度好像不太够,所以黄忠才会对甘宁有所阻拦……说简单点,就是这方面的经验黄忠有些比不上甘宁。再怎么说,黄忠主司的也是陆仁手上的陆军来着。

    虽然对甘宁作出了“疯子”的评价,但黄忠很快就发现自己的结论好像下得早了点。因为黄忠没想到甘宁舰队里的士卒几首个个都是疯子。

    随着吴军的第一只船支被甘宁如同饿狼撕绵羊一般的给“撕”成两段,后继的几只船舰也相继的找好了目标,然后就将目标的吴军舰船给“撕”成两段。而在隐隐约约间,黄忠有听到后列舰船上的士卒在高声叫骂,骂前面的舰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