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怎么讲?”原先生问。
星三郎沉吟了一阵,那双黑钻石一样的眸子里充满了发自内心的困惑,下意识的,他用十根修长的手指摩挲着自己的脸:“原先生,您对镜面宇宙结构怎么看?”
那问题来得突兀,而且问得相当高深,并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江湖人物能问出来的。
所以,原先生和林轩对星三郎顿时肃然起敬。
原先生回答:“据我所知,镜面宇宙结构的原理就是以镜面为界限,镜外、镜里的一切事物全都两两相对,绝不失真。按照全球顶级天文学家联盟的推测,我们的宇宙并非唯一,当人类的飞行器接近或者超越光速时,就能迅速发现宇宙外的宇宙,并得知两个相邻宇宙是完全相同的,成镜像关系。”
“镜面宇宙”理论相当复杂,原先生讲述的,只不过是最容易理解的一部分。
如果向更复杂的地方探讨研究,则产生“立体镜面宇宙”、“多边体镜面宇宙”、“镜面反复循环宇宙”、“等级缩放镜面宇宙”等等,剑桥和哈佛的超级物理实验室中,已经把这些模型全都建造出来,多达六百个。并且,实验室工作人员使用了动态模拟手段,让这些模型有机存在,与地球时间同步。他们断言,未来的某一天,人类就会发现这六百个宇宙模型中,必定有一个是跟现实世界完全一致的。
这种研究具有相当深远的实际意义,为未来的太空移民、小行星捕获、太阳系生态链等等诸多太空开发项目奠定了基础。
星三郎紧紧地咬着嘴唇,眉头也用力皱起来:“原先生,我就是来自哈佛实验室的,曾在那里待了十八个月。本来,我可以有不一样的人生,将自己的生命与热情投入到科学研究中去,成为物理学上的天才博士,赢取各种奖项……但那对于人类的进化没有任何意义,因为我的教授们所制造出来的多个宇宙模型是完全缺乏常识的,因为他们都忽视了宇宙的稳定性。”
原先生陡地点头,低声惊呼:“我懂了,我懂了,我懂了,稳定压倒一切,各种宇宙都是悬空存在的,没有任何一条地平线可以用来承载它们。所以,它们必须找到自身的平衡方式,保持足够的稳定性,才能永久存在下去。这就像一大堆气球靠在一起那样,任何不稳定的组合模式,都会导致气球爆炸或飘走,导致数量越来越少,直至毁灭殆尽。”
“稳定压倒一切”——这本来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没有了“稳定”的概念,一个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完全都是无效的空想。
林轩的话则更直接:“那么,现存的最稳定结构除了金字塔的棱锥模式,就是蜂巢结构。”
星三郎补充:“没错,所以埃及人建造金字塔来追求终极效果的稳定,他们在吉萨高地上建造那么多金字塔,就是在反复探究一种一劳永逸的建筑方式。巧的是,他们终于找到了现存的棱锥模式,依托牢固的大地基础,他们做到了。至于蜂巢结构,那是飞行在天空中的蜜蜂构造出来的,更接近于宇宙的本体形状……”
原先生与林轩对望了一眼,金字塔研究的理论虽多,但却没有一种与星三郎所说的相同。
埃及处于非洲沙漠之中,对于稳定性、安全性的需求相当迫切。法老王当政时期,一定会追求一劳永逸、无忧无虑的解决方法。他们把自己的遗体变成木乃伊,放进金字塔里,追求的正是“永固、永生、永安”。
“可惜,可惜空沙大祭司已经离世,否则,他应该能在这种理论上跟你做更深的探讨。”林轩由衷地说。
空沙毕生追求的是“活着”,并为此不远千里,由埃及来到藏地高原。
星三郎一笑:“林医生,我跟空沙大祭司非常熟悉,并在吉萨高地一起做过研究。他本想拜我为师,学习永生之道,但被我拒绝了。所以,他拥有的那些理论,都是被我批驳过、删减过的,只剩最精华的部分。是我告诉他,棱锥结构只适用于地球表面,就算将自己制成木乃伊,也存活不了千年以上。相反,如果他能找到传说中的蜂巢宇宙,就会获得人类生命起源的真谛。所以,他来了……”
原先生摇头微笑:“不,你应该说——所以,他死了。”
空沙大祭司的一生是相当悲哀的,身为组织的一员,也许昔日刚刚加入组织时,还能遵守誓言,为了人类和平安宁而战,但当他发现自己身患绝症之后,一切行动都变成了以治病为目的,只想穷尽人类的医学精华,让自己好好地活下去。
最终,他变成了一个极端自私、心理扭曲的人,连正常生活都无法进行,何谈永生?
所以,别人没死,追求永生者先死了。
“你告诉他,在藏地雪域能找到蜂巢宇宙?”林轩追问。
星三郎缓缓点头:“没错,你们也许已经意识到了,那断崖向外,我们的眼睛能够看到的,就是真正的蜂巢宇宙——”
林轩浑身一震,情不自禁地摇头。
他没有说出来,但心里已经迅速否定星三郎的话。那只是一个蜂巢结构,而不能将其定义为蜂巢宇宙。
“我知道你心里对我的话不以为然,认为那只是一个蜂巢结构,跟蜂巢宇宙相距甚远。但是,你有没有想到藏传佛教、汉传佛教都经常提到的一句话?”星三郎问。
林轩当然知道对方指的是什么,当即回答:“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那是传统佛学经典中广为流传的妙论之一,无论是禅宗、儒家、道教,还是文人墨客、官场要员,都对这句话有自身的不同理解。
这两句话的概略意思是,从一朵花里就可以看出整个世界,用一片叶子就能代表整棵菩提。
“那两句话,能带给你什么?”星三郎又问。
林轩严肃而又谦逊地回答:“佛学是门博大精深的学问,类似于这样的高深哲理比比皆是。无论正式拜入佛门的弟子还是仅仅皈依的外门弟子,他们日日夜夜诵经、持戒的目的,正是在心里反复解读这些哲理。就我个人而言,能够参悟的,仅仅是世间万事万物之中‘小与大’的道理而已。”
“何为菩提?何为‘小与大’?”星三郎再问。
此刻情形,两人就如同两位藏传佛教弟子在辩经场上“辩经”一样,真理愈辩愈明,参佛不问先后,最终目的,只是为了触摸到这些句子中所包含的人类终极智慧。
那些智慧,才是“永生”的不二法门。
第二百八十四章 菩提
“菩提”的本意是觉悟、智慧,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证得了最后的光明的自性,也就是达到了涅盘的程度。涅盘对凡夫来讲是人死了,实际上就是达到了无上菩提。广义而言,菩提是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盘之智慧,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
林轩一笑,星三郎便已经明白,因为那些佛经词汇已经无需辩白,就像日升月落一样,是大自然中最浅显的真理。
“你既然都知道,那么大与小、内与外、远与近、你心与我心等等,还有什么区别?”星三郎拍掌大笑,嘴角露出一颗白亮亮的虎牙,一闪一闪的,煞是醒目。
林轩低下头,静静地思索了一阵,再抬起头的时候,神情黯然:“我们就算明白那些最深奥的概念、最笃定的铁律,但却无法跨越时间与空间,到达那个蜂巢结构中。那样,再多辩白,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毫无意义,不是吗?”
他这种悲观情绪跟堂娜有关,当他发现明明近在咫尺却不能握她的手之时,整颗心都沉沦进黑暗的冰海里,通身彻寒,失去力气。
“我坚信,那悬崖下必有虫洞——”星三郎说。
原先生叹了口气:“史上最著名的探险家哥伦布曾经说过,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如果沿着磁力线的方向将地球钻透,就能得到南极到北极的最短航线。如果要在全球设置一个航行中转站的话,就将它设置在地心,然后发掘无数通道,辐射出去,通向地表的每一个大城市。这样的地球,才是真正属于地球人居住的。”
这段话,曾经被全球航海家视为金科玉律,并且为此在各个国家的数百条重要水道上,沿着河道逆流而上,寻找由地心里流出来的“上帝之水”。因为哥伦布同样说过,河流来自“地心之泉”,找到那泉眼,就是地球的主人。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是意大利航海家、探险家,一生从事航海活动。他相信大地球形说,认为从欧洲西航可达东方的印度,在西班牙女皇鼎力支持下,先后4次出海远航。开辟了横渡大西洋到美洲的航路,先后到达巴哈马群岛、古巴、海地、多米尼加、特立尼达等岛,考察了中美洲洪都拉斯到达连湾2000多千米的海岸线,并发现和利用大西洋低纬度吹东风、较高纬度吹西风的风向变化。
他是全球航海史上的一个最大亮点,因为他始终着眼于“大地球”,保持“旁观者清”的态度,为人类探索海洋、海岸线做出了巨大贡献。
当然,从现代地理学上分析,他的那个“地心论”是无法实现的,因为地球的结构太复杂,是一个多形态、多层次的混合体,而不是之前哥伦布想象的实心球体。
“什么意思?”星三郎问。
原先生低声回答:“公元1500年前后的人们根本不理解哥伦布那些话的真正含义,他讲的通道,不是人们眼中所见的道路、航线,而是指现代意义上的‘虫洞’,与1990年剑桥大学的派森博士研究所得的那个‘地球内部皆地脉’的说法完全一致。地脉,就是虫洞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只不过,时至今日,人类对这个方面也知之甚少,所以哥伦布高瞻远瞩的伟大言论都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
这些话让林轩和星三郎同时陷入了沉默,不过这些理论并非原先生首创,此前很多欧美地理学家都曾提出近似观点。
“我懂了。”星三郎稍后又开口,唇边那颗虎牙始终吸引着林轩的目光,“不了解地脉,人类就永远不能了解地球,因为我们居住的是地表,左右我们生存环境的,始终是地心,就像一个人身体表面的病痛是来自肌体内部那样。庸医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真正的医术高手却是洞察全局,才能妙手回春。”
原先生点点头,三个人面面相觑,脸上全都浮出了苦笑。
很多事在理论上是存在的,但人类永远无法证明其正确性,也无法将其引入到实际生活中,将自己的生活变得更美好。恰恰相反,人类明知地心存在太多奥妙,却无法找到一种简明扼要的方式,直达地心,掌控地球和人类的命运。
“星三郎,你是日本人?”林轩忽然问。
星三郎转脸看着林轩,稍有犹豫,迟疑地点头:“是的,我的父亲是北海道的山地农民,我母亲是华人,所以我的护照上填的是华人。”
林轩也有点犹豫,但原先生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林轩,你要问什么尽管问,不要碍于面子。”
星三郎也笑着点头:“是啊是啊,你想问我什么?”
林轩又一次看到了星三郎嘴边那颗白森森的虎牙,那虎牙让他不寒而栗。
“我想问你,有没有听说过北海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