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战将王玄策-第25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诈了自己,那么这件事情,就是坏事一件”。

    “哈哈,王长史,分析的甚为透彻”只听这鸠摩利罗大笑着对他们回复到。

    经过他的这一番询问,这三十来位大唐使节,有说这件事情是好的,有说这件事情不是好事的;原本一件普普通通的事情,在他没有这番诉说之前,所有的大唐使团成员,自然也就不会想这么多,均感觉这是一件好事。但是随着他的这番危险论断的讲述,顿时又不得不让他们再一次思索这个问题。于是,就呈现出了两极分化的状态……

    “不知大师对这件事情作何看待?”王玄策也是带着一丝疑问向他问起。

    只听这鸠摩利罗稍稍的顿了一下神之后道:“这件事情,小僧也认为是一件好事,应该做。但是现实的生活之中,这一幕也时常让人遇到,有时候不仅搅乱了人们的生活,更将这思绪弄的乱七八糟;以至于,很多信众,就向我问起了这个问题的困惑。其实,这善与恶没有一个明确的划分,最根本的原因,就在这心中。如若我们的心是善的,感觉应该帮上这么一下,那么这件事情就是好事。如若我们仅仅就是一颗平常心,这时候也就没有了什么善恶之分,这件事情自然也就不会有后来的发展;再比如,如若我们在救助的过程之中,出现了问题,老人的心是善的,他明白,我们是在帮助他,这种过错也是无心为之,不会讹诈我们,那么这件事情,仍旧是善的。但是如若在出现问题的时候,这老人准备讹诈一番,那么这时候你的心是善的,而老人的心则是恶的。”

    听得他的这番有理有据的说明,不由得就让众人,对着善恶有了更深一点的了解:心对了,善就对了,心恶了,所有的善事自然也就变成了恶行。所以,做事,重在修心。

    看着众人也都不住的点了点头,再望望这周曾,此刻也投来的一些赞许的目光,于是,这鸠摩利罗又这样的对他们说道:“善与恶均在这一念之间。我们能够改变的就是这颗心?像这婆罗门教,佛教,以及你们大唐的儒教,道教,也均在传递这修心的概念。当然,我们婆罗门教至如今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是这所有宗教之中传承年代最为久远的。自然对这些问题,就看的明了,看的透彻。而我们主要做的,就是告诫信众,教育信众,向着善的方显发展。”

    听得这鸠摩利罗如此之说。王玄策也很是赞同他的这番善恶论。虽说如此,但见他脑海这么一闪,眼珠子这么一转,就准备接着这个话题,考考这鸠摩利罗,对自己所思考之事的看法,于是就又向他问道:“大师年纪轻轻,就能够有如此的人生感悟,实在是大贤之人呀。听闻这善恶论,玄策也是感触颇深。这佛教在以前的那些时光,在咱们五印度大地可是兴盛的很呀,自从大师悟道以后,将这佛教这寺院辩论的毫无招架之力,玄策这一路走来,似乎感觉到在这婆罗门教之中大师就是一个大大的善人,可是在这不少佛教徒的眼中大师则俨然成了一个恶人,比方说刚才的那十来个僧人。不知大师对此事如何看待?”

    面对王玄策这番话语,这鸠摩利罗该怎么回复呢?请看下回……

    (本章完)


………………………………

第五十一回:鸠摩师细解宗教史 唐使节再问疑惑点(上)

    历史有时候就是这样的有趣,在自己眼中是问题的问题,可能在别人的眼中根本就不是问题。在别人眼中是问题的问题,在自己眼中可能就不是问题。

    听闻这王玄策的这番诘问,但见这鸠摩利罗哈哈大笑道:“小僧所学的一切,源自于我婆罗门教之根本教义《吠陀经》,这本经书,犹如你们儒教之《论语》,道教之《道德经》,乃是我婆罗门教之根基,当然了,在我五印度起源的佛教也是将这本经书作为根本之教义。所以,我这毕生的感悟,均是根据这根本教义而来,实在是不足为奇。既然说到这两派之间的纷争,以及这善恶的成分。那我就来从头详细的给你们解说一番如何?”

    通过刚才的那一番论断,这众人基本也都对这鸠摩利罗坦然了不少,毕竟以前听了甚多佛教的高僧大德之论述,当这次听闻这鸠摩利罗,再次准备从这婆罗门教之观点,阐述自己的主张之时,他们也都自然乐于倾听一番。于是一个个支棱着耳朵,做好了倾听之准备。

    但听这鸠摩利罗这样说道:“我们五印度之宗教起源,犹如你们华夏大地之上的诸多神仙一般,也是起源于很久很久以前。至于有多少年了,不仅仅不曾有人知道,更不曾说的明白。但是在这两千二百多年以前,在我五印度大地之上,就有了这清晰的教义,并且出现了这本《吠陀经》,这本经书犹如你们古老的《易经》一般,充满了甚多的神秘之感。虽说如此,但是阐述的都是做人的道理,做事的原则。再后来,又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我们的先民就在大概一千五百年前左右的时间,形成了我们现在的婆罗门教。当然你们自然要问这种姓制度为何出现?”

    “对对,大师所言极是,在我华夏大地百姓没有这种等级的划分,向来流传的一句话就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并且这底层的百姓,也可以通过这奋斗,一步步走上这官宦贵族之位,比方说我自己,原本就是一普通的小老百姓,还是一孤儿,一步步走到这出使贵国使节的位置之上,所以到了咱们五印度之后,当发现这个问题之时,一直很是奇怪。”王玄策于是随着鸠摩利罗的话语向他解释到。

    随着王玄策的话语,周曾陈茂材等人也说出了自己平民之身份,不由得向鸠摩利罗投来了相同的疑问……

    于是,这鸠摩利罗就这样对他们解释到:“这件事情出现的最根本原因,就是我五印度大地,不像你们华夏大地,向来就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不仅有夏商周,更有这大秦,大汉,以至于现在你们的大隋,大唐,总之向来都是统一占据大多数时间。而在我五印度大地,算下来统一的时期也仅仅只有八百多年前的孔雀王朝,以及一百多年前的笈多帝国,对了还有这戒日王建立的曷利沙帝国。这三个大一统的时期,算下来,孔雀王朝仅仅只有136年,笈多帝国也只有180年,而这曷利沙帝国你们也知道只有这三十来年,这三个时期加起来也就三百来年,还不如你们一个大汉王朝统一的时间长;换言之,这众多的历史时期,我五印度自然就是一个分崩离析的过程。”

    听他这么一说,王玄策等人不住的点了点头,感觉的确是这么一个道理,松散的王朝,为了一统,为了生存,自然都应该有他独特的方法。想当年这华夏一统,不仅仅是因为中原地区的人口发展过快,更重要的则是因为这炎黄二帝,让所有华夏之人,都有了一个共同的概念,共同的根……

    随着这鸠摩利罗稍稍顿了一下神之后,接着又说道:“虽说大部分都是分散的时期,但是我五印度,有这一个本根的教义,就是这《吠陀经》因为所有的百姓,均认同这本经书的主旨思想,所以,当时的统治阶级,一方面为了更好的维护统治,另一方面为了更好的管理自己的国家,同时也为了让百姓更加的安居乐业,就根据这创始的原人,引出了这四种等级,婆罗门是原人的嘴,刹帝利是原人的双臂,吠舍是原人的大腿,首陀罗则是原人的脚。至于贱民,则被排除在原人的身体之外。”

    “为何贱民要被派出在身体之外呢?”陈茂材不由得随口就发问道。

    “因为在当时贱民很少,不曾想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贱民也成了我五印度主要的一个种族之一”鸠摩利罗就这样简单的回复到。

    “在后来,你们也应该清楚了,根据这种神灵的发展,就有了这四种等级,他们之间相互制约,互不隶属,按照各自的顺序,有序的生活。当然了,我婆罗门教也是严禁杀生的,所以,这四种姓也是安然的生活。这四种姓能够如此的协调,自然是有他的优点的。因为我五印度国家都相对弱小,所以时常得面对战争。自从有了这四种姓之后,在应对外敌的方面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哦,这话如何来说呢?”王玄策也带着一丝疑问,向鸠摩利罗随口问道。

    “因为这同一种姓,往往是居住在一个地方,如若国家有战事,组织以及通知起来,倒是方便了很多。并且这种按照种姓而居的方式,也为每一种姓,提供了基本的安全保障和生存保证,因此,在我五印度,不但不会使种姓制度瓦解,反而会强化种姓的存在。因为每个人都有着基本的生存权利。”鸠摩利罗端端正正的回复到。

    听他这么一说,王玄策等人也从这实际情况上,点了点头,感觉这句话说的很是在理。

    “另一方面,这种姓制度,正是因为有了宗教的根本教义,并且被加强于神的身上。同时巧妙的利用了人性的弱点,人心的本能,以及心理上的演化理论。再加上又在长期的生活之中,因为这瘟疫等疾病的流行,以及各种阶层所使用食物的不同,在我五印度大地上进而就形成了百姓不愿意食肉,或者不愿意接触那些可能使自己患病的腐烂的尸体或者食物,进而又从心里上形成了自然而然的隔离基础。就渐渐的形成了这种扎根百姓之中的基础思想。”

    (本章完)


………………………………

第五十一回:鸠摩师细解宗教史 唐使节再问疑惑点(下)

    听他这么一说,王玄策等人也算是对着种姓制度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于是也投来了肯定的目光。只见这鸠摩利罗又接着说道:“你们疑惑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既然这人一出生下来,就有这等级之分,那么他会心甘情愿的在这低种姓人只见一直生存下去吗?答案是会的。因为在我们婆罗门教的基本教义之下,所有的信众,尊奉的就是修来世,如若是高种姓,自然就是上辈子修下的好的缘分,才让他这辈子来享受的;如若低种姓,则是因为上辈子作孽太多,以至于这辈子转世为低种姓,只有好好地修行,下辈子才能够转生为高种姓,所以。这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种精神寄托,进而造成了这种基本的宗教信仰;当然了,从另一方面来说,维持这这种宗教发展下去的基本规律,不是我们高种姓,反倒是这低种姓?”

    听闻他如最后如此奇怪的结论,众人也很是诧异,只听王玄策这样问道:“这又是为何呢?”

    “比方说这佛教至高无上的神,佛陀,他就是高种姓,其实他很不愿意所有的百姓有这高低贵贱之分,于是就通过这《吠陀经》之教义,发展出了佛教,信佛之人,自从入了这佛门之后,就不再有这高低贵贱了。但是,这仅仅只是他自己的一念所想。在这最底层的百姓之中,特别是这低种姓的百姓,好不容易将这一世勤勤恳恳的修行,突然间就没了这高低贵贱之分,自然就有了这一丝失落之感,如若次这辈子不是白白的修行了吗,所以,虽说很多年我婆罗门教也是分崩离析,纷扰不断,但是在这最基层之中的百姓之间,则是有根深蒂固的百姓基础,也正是他们,推动了我们婆罗门教,在这五印度存在的根基,与有序的传承。因为下一世会为好人,会为高种姓的人。”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