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现在的莫斯科而言,价格已经不是问题,问题是没有足够的商品,很多商品一旦进了货。闻讯而来的人马就会排除购买,根本不需要考虑会销售不出去的问题。所以对布哈林来说,他对价格不太在乎。只要不太离谱,这些钱可以马上赚回来,成倍的赚回来。“好吧,留下二十箱二锅头和五十件薯片,其他的再每样再留十件,剩下的全部给他。”王小明想了一下也确实如此,自己还要去租仓库用来放这些东西,何不先脱手给布哈林,反正利润也足够丰厚了。再说,现在最重要的是事就是先把办事处处建起来,为以后打好基础。
“太感谢你了,你将会为你今天地决定而感到自豪。”布哈林听到王小明答应了他的要求,又想来王小明来一次拥抱,可惜王小明一见他的架势马上就跑开了。
“布哈林,你想跟我建立长期地贸易往来关系吗?”王小明跳开之后问道。
“当然。这晚地荣幸。”布哈林看到王小明只是一个少年。但是他发现这些中国人都以他马首是瞻。所以他早就收起了轻视之心。把王小明当成自己对等地商人来看待。
“如果我们每半个月发十个车皮过来。你能每次吃下多少货?”王小明问道。这次发了六个车皮只是为了探路。以后虽然不能说每个星期都发车皮过来。但是至少可以保证两个星期发一次车皮。而到时绝对不会只有六个车皮。
布哈林没想到王小明地口气这么大。每半个月十个车皮。这个量就非常大了。他有点犹豫。但他同时也知道。这是一个非常好地机会。只是每两个星期十个车皮自己能一口吞下来吗?
“五个车皮。”布哈林咬了咬牙说道。只要自己能吃下他地第一些批货。那财富之门就向自己打开。只是这次自己都是联合了几个人才一起来吃下这批货。下次能调集更多地资金吗?
“口气还真是不小。你把联系方式给我地人。哦。不。下次你肯定能提前知道。”王小明呵呵笑道。
“在莫斯科我地信息是最为灵通地。只要你们下次有货来。我肯定是第一个知道。”布哈林说道。
“那我向你打听个人你知道吗?”王小明看到陈老爷子已经急不可待的想要去找他的那些老朋友,心想,这可是个现成的人问啊。
“你请说,只要是在莫斯科的人,我肯定认识。”布哈林说道。
“卡夫斯基认识吗?”王小明说道。
“莫斯科叫卡夫斯基的没有一千也有八百,不知道你想找哪一个?”布哈林果然不愧是消息灵通人士,他自己认识的叫卡夫斯基的就不知道有多少。
“他今年应该有六十多岁了,以前是莫斯科机械设计局的。”陈永清在一旁说道。
“这就难找了,像他们这样地人居无定所,特别是最近几年,他应该已经退休,要想找到他,很难。”布哈林一听就知道这样的人很难找,由于国家的科研经费现在经费经常被挪用占用,很多科研人员连吃饭都成问题,像这个六十多岁的卡夫斯基早已退休,如果是早十来年,他的日子应该过得很滋润,因为科学家非常受人尊重,可是现在……,也许躺在哪条大街上酗酒也不知道。
“如果有他的消息请你通知我一下,我们马上就会在这里租房子设立办事处。”王小明说道。
“租办公楼的事你找我啊,莫斯科所有的商业区我了如指掌。”布哈林说道。
也许是为了感谢王小明能把这批货全部给他,也许是想建立长期的关系,布哈林给王小明他们找了一个地段好租金又便宜地办公楼,至于租仓库和何东他们地住房问题,也被他一个人轻松搞定。
“你看,如果有人帮助,效率之高简直难以想像。”王小明看着刚租的办公楼说道,这里是专业地办公楼,各种办公家具一应俱全,电话线也随时可以开通,可以说一般进来马上就可以办公。
“王总,下面我们是不是就开始招人?”何东问道。
“对,这里不像国内,首先我们要解决的是法律上的问题,所以法律顾问是第一个需要招的,不需要限定一人,另外我们的货物报关也要请专人来做,而不能交给那些所谓的代理公司,虽然手续要繁琐,可是放心。”王小明说道,在国外做生意最害的是什么?你在自己不知道的情况下已经触犯了人家的法律,据王小明所知,有很多人中国商人可是因此而在这边吃了大亏,明明是正规渠道进来的货物,可是由于请的代理报关公司,他们却用非法手段报关,最后自己的商品却在一夜之间变成了走私品。
而王小明在交待了办事处的相关事宜之后,就随陈永清一起去莫斯科大道找他的那位多年老友卡夫斯基。
莫斯科的街道跟C市差不多,但是街上随处可见拿着酒瓶的本地人,有的甚至就倒在路边的草地上呼呼大睡,而在一些偏僻的小巷里,妓女更是随处可见。
“这和我印象中的莫斯科完全不一样。”陈永清听着那些年轻貌美的妓女不停的招手,不由感叹道。
“爷爷,她们是不是推销商品啊?”陈雪慧虽然已经有十六七岁,但是在国内她可是从来也看不到这样的情境。
“推销商品?”王小明捂着肚子直笑,这就是听不懂俄语的后果。
“这不是你现在应该知道的,小明,前面应该就是了吧,995门牌号。”陈永清指着前面的街道门牌号说道。
可是他们到了那里才知道,95可不是只有一户,里面是个院子,后面有两栋楼,典型的苏式建筑风格,在中国的很多大城市曾经都有过这样的建筑。
“请问卡夫斯基在吗?”王小明拉着一位刚刚走出来的中年人问道。
“哪个卡夫斯基?”
“原来的机械设计局的卡夫斯基,现在应该有六十多了吧。”陈永清说道。
“他啊,现在他应该在家里睡觉。”
“睡觉?”陈永清看了一下头顶上的太阳,烈日高照,怎么会在家里睡觉。
“他就在左边这栋的三楼,上楼道左边第一家。”
走进左边这栋楼,光线昏暗,楼道倒是很宽,但是湿气很重,而且还有一股霉味,令人作呕。
到三楼的时候,楼里的光线更暗,只能依稀看到左边有一扇很宽的门,陈永清激动的走了过去,用力的敲了敲门。
第一百八十四章 商人
厚重的大门被陈永清敲得砰砰直响,也许这扇门很久没有经历过如此剧烈的敲打,上面的积尘让陈永清感觉呼吸都有点困难。
“没有在家吧?”陈雪慧捂着鼻子站到一旁说道。
“卡夫斯基,卡夫斯基!老卡,老卡!”陈永清一开始还用俄语大声的呼喊,到后面就不由的使用了汉语叫他原来在中国时的外号。
“陈老,我们还是晚些时间再来吧?”王小明说道,他知道人肯定在里面,但是如果喝酒过量的话,你如何叫得醒?
“不,我不回去,我就在这里等。”陈永清以前跟卡夫斯基的关系最好,自己当时是他的助手,跟着卡夫斯基他学到了很多东西,在他走了之后自己就成了厂里的技术员,这也改变了自己的一生。但是后来文革时也受到了卡夫斯基的影响,可是陈永清无怨无悔,现在一切都已经成为过眼云烟,自己的这位与亦师亦友的老朋友过得还好吗?
“卡夫斯基,我带了酒来,快点开门,是正宗的北京二锅头。”王小明也帮着陈永清喊,这次来也没带什么东西,王小明提了十瓶北京二锅头。他太知道这些俄罗斯对酒的热爱了。
也许是因为王小明有脚踢了几脚,也许是因为他说到了酒,房间里面终于传来了一些响动,很快门就被打开,出现了一个蓬头垢面,浑身散发着一股烟、酒混合气味的老人。
王小明跟陈永清还好一些,而陈雪慧却后退了好几步才透过气来。
“你们是谁?”卡夫斯基看到门口站着一老两少三个中国人,对,他能肯定是中国人,因为他刚才朦胧之中好像听到有人说了中国话,所以他用汉语问道,想当年他教会了身边的一些中国小伙子说俄语,而自己也学了一些简单的中国话。
“卡夫斯基,老卡。我啊,小陈,你的助手小陈啊。”陈永清一把握住卡夫斯基的手,激动的说道。
“我的助手?我已经有十几年没有助手了。”卡夫斯基说道,苏联经历过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的辉煌之后,重工业举世无双。就连美国也跟能排在第二,可是生活物质之紧张让这个红色巨人举步维坚,特别是到了近几年,人民的生活成了全社会最大地问题所在。
“我是小陈。中国地小陈。H省C市拖拉机厂。你当时担任总工程师。还记得吗?”陈永清知道他地汉语水平一般。所以用俄语跟他说道。
“你是小陈?当年那个毛头小伙子现在也两耳鬓白了。”卡夫斯基浑浊地双眼此时突然一阵明亮。这是多么久远地记忆啊。当时自己带着机械设计局地几个人远涉中国帮助中国人民建立他们自己地拖拉机厂。在生活上享受外国专家地待遇。吃面包喝牛奶。哪怕是中国人最坚苦地岁月也尽量保证自己这些人供应。而且走出去。不管到哪里都会受到人民地尊敬。那种感觉非常好。
“是啊。你不也是一样。”陈永清感慨万端。看到卡夫斯基地情况。他地鼻子不由一酸。他马上想到了文革中地自己。这都是造化弄人啊。
“快请进来吧。我这里虽然乱蓬蓬地。但是至少还有你们坐地地方。”卡夫斯基看着自己地家一阵尴尬。自从失业之后他就终日以酒度日。每天喝得醉生梦死。家里如果不是老婆在外面打点零工。也许早就饿死了。
但是乱七八糟地只有卡夫斯基地卧房。小小地客厅里还是洁净光亮。虽然家具不多。而且也很老式。可是却擦得很干净。与那扇门和卡夫斯基地形象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我知道你喜欢喝酒。所以就带了几瓶二锅头给你。”陈永清拿过王小明手中地酒递给他。
其实卡夫斯基从看到他们开始,他的眼光就始终没有离开王小明手手中的这些瓶,这些年他每天唯一做的一件事就是喝酒,喝酒再喝酒。当然,以他的收入是喝不起好酒的,俄罗斯的伏特加他也有好几年没尝过了。现在他喝地是那种最劣质的。用酒精兑水制成的酒。而这样的酒也严重影响到了他的身体健康。
“这可是好酒。”卡夫斯基一接到手马上就熟练的开了一瓶,举起酒瓶。一扬脖子,半瓶就下了肚。这可是一斤装的啊!
“你的酒量还是这么大,只是岁月不包饶人,我们年纪都大了,酒多喝伤身。”陈永清劝道。
“对我们俄罗斯族的人来说,喝酒就像你们喝水一样,你一天能不喝水吗?”卡夫斯基哈哈笑道,喝了酒他显得神采飞扬,精神也很好了很多。
“我听说这些年你们这边地情况不是很好,你的生活还好吧?”陈永清问道,其实他这句话是白问了,卡夫斯基本来是一个对工作极度认真的家伙,虽然生性好酒,但是从来不会影响到工作,可是现在看他的样子,已经完全就是靠喝酒度日了。
“我的生活你现在已经全部看到了,每天除了喝酒就是睡觉,哪还有其他什么事做?”卡夫斯基说道。
“那其他的专家们呢?”陈永清问道,H省拖拉机厂一共和十几位苏联专家,当年自己和他们每天都在同一间办公室里工作,那段时间虽然坚苦,但是却快乐而充实。
“有的已经不在了,就算还活着的,跟我也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