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卡伦不出声地点了点头,约翰继续说下去。
“我以前有个搭档,我们俩关系非常好,工作的时候互相照顾,感觉很不错。
可是有一天他为了救我,被打成重伤再也起不来了。从此我不再要搭档,独来独往,我觉得这样做事才能不受牵制。否则你在工作的时候总要想着别人,这可能分散自己的精力,提高失败的机会。大家都觉得我很怪,我也知道这样做危险性很大,但总感到只有一个人的时候才是最安全的,自己不会伤害自己。”
“你在听吗?卡伦?”
“是的,我在想你说的话。以后我不会再见到你了吧?”
“如果一切顺利就不会了。”
“谢谢你!”
“等审讯之后再谢我吧。”
约翰不再久留,又仔细嘱咐了美玲一番,便启程了。
卡伦坐在沙发上,忽然感到一种失落。这段时间以来,她已经习惯了有约翰在身边,有他在,无论多么紧张都觉得心里踏实,现在他走了,只剩下她一个人了,她感到失去了依靠。卡伦穷极无聊地顺手打开了电视,电视里的新闻报道却让她在吃一惊。
“国防部副部长丹尼,今天就西厉公司丑闻向国会发表谈话。”
“私人承造商西厉公司的经营范围是在国防部开支的范围内,我希望早日举行审讯,我深信西厉公司并无资金处理失当的事。谢谢主席给我这个机会。”
《蒸发密令》作者:'美' 托尼·普瑞埃拉
(本书资料收集于网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Xinty665 免费制作
第八章
林顿道上的这家麦尔斯咖啡馆在本市居民中久负盛名。它的纯正的哥伦比亚咖啡豆,布置典雅的咖啡古堡,不仅吸引着附近的居民,而且也使不少来此观光的游客乐不思蜀。美国人对于咖啡的嗜好就像英国人离不开足球一样,是他们每日必做的功课,在咖啡馆中喝咖啡、聊天消磨下午的时光,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他们对咖啡的偏爱与挑剔几乎没有第二个国家的公民可以相比。麦尔斯咖啡馆不仅给人们提供品质纯正的咖啡,而且给人们一个谈话的优雅环境。悠扬的音乐环绕于宽敞的大厅,葱宠的绿色植物缓解着人们眼部神经的疲劳。在这样的环境中聊天,谈得投机的当然更有兴致,就连那些不十分和谐的谈话也会受这种氛围的感染,而慢慢向着融洽的气氛转化。
约翰和狄克平日工作之余,经常喜欢来这咖啡馆坐坐,喝上一杯香浓的咖啡,诉说各自工作的体验,谈谈执行任务中的趣人趣事,让人觉得这世界真可爱。能享受麦尔斯咖啡真是人生一大乐事!一种平凡的、起初的快乐和满足便会萦绕着你,让你感动。
约翰和狄克相互了解对方的内心就是在这家咖啡馆开始的。平日他们都是不顾一切的工作狂,厮打拼杀的硬汉子,在他们的钢铁身躯里隐藏的那颗心从来没有人能够了解。人们看到的只是他们身手矫健的外表,却从没有人想到他们也会有一颗敏感而充满热情的心。硬汉子的心也许是世上最软弱的心。约翰和狄克都渴望别人的理解。有时他们在这家咖啡馆不期而遇,相视一笑中彼此心照不宣,两颗孤独的心很自然地碰到了一起。
约翰并不十分欣赏狄克的为人,但他乐于倾听他的诉说。无论他说什么,他都静静地、默默地听着。而狄克所需要的正是一个倾听的对象,一个让他倾心诉说的对象,一种这样恰到好处的、能给他安慰与宁静的气氛。在这些琐屑的细枝末节的述说中,约翰看到了狄克成长的艰难历程,他很欣赏他的个性,努力进取,追求完美的个性;他也佩服狄克的不凡身手和过人胆识。在他刚人行的时候,狄克给他提供了不少值得借鉴的经验,有的甚至至今还令他受用不尽,他一直把狄克当作自己的良师益友。尽管他有时候不那么尽如人意,尽管他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但约翰仍然对他敬爱有加。约翰有自己做人做事的原则,他受狄克的影响,但并不完全模仿他,他有自己的一套思想和行为准则。
狄克对于约翰的熟识也是在这家咖啡馆里。自从那次偶然相遇之后,他们的关系仿佛往前迈进了一大步。以前,狄克只是很欣赏约翰的身手和青春的活力,直到那天他才发现他还是一个很好的倾诉对象。有时候有些事对外人说起,他们是不能理解的,甚至跟你最亲近的人,你的妻子、儿女也不可能明白。但对约翰说起这些事,就大不一样了。因为他们有共同的经历,共同的需要,共同的感觉。虽然每次交流,几乎都是狄克一人唱独角戏,约翰似乎只是一个听众,但狄克感到了莫大的满足与心理平衡,而且,他自认为也了解约翰,认为约翰和他有许多相似之处。不言而喻,他欣赏约翰,但同时又感到有些时候约翰是那么让人捉摸不透。
约翰和狄克来麦尔斯咖啡馆,从不相约,总是兴致所至,不期而遇。他们喜欢这种心照不宣的感觉,喜欢偶然相遇的惊喜。但是,今天早上,约翰突然接到狄克的电话,要他10点钟在麦尔斯咖啡馆见面,不见不散,情况似乎十分紧急。出什么事了呢?让一贯老谋深算的狄克如此兴师动众?约翰不明就理,同时也不敢怠慢,驱车前往麦尔斯。约翰将车停在离麦尔斯咖啡馆不远的地方,从这个距离观察咖啡馆恰到好处。
咖啡馆的大玻璃依然明亮耀眼,屋内喝咖啡的人并不很多,大家都怡然自得地观赏着窗外的街景,品尝着杯中的咖啡和人生百味。咖啡馆外的那个冰淇淋摊点也还设立在那儿,卖冰淇淋的、发了胖的中年妇女在五颜六色的遮阳伞下不紧不慢地做着生意,一切安详平和没有异样。约翰刚刚准备下车,忽然发现咖啡馆的拐角处,有两张非常熟悉的面孔,这已经是第三次在这里看见他们了。不进去喝咖啡,也不去附近的超级市场,他们在这里转来转去地于什么呢?约翰不敢贸然行动,又坐回车里静观其变。两人在咖啡馆门前嘀嘀咕咕地交谈了一番,又看看腕上的手表,一转身问进了咖啡馆。约翰在车里看着不禁好笑,这些笨蛋,这么鬼鬼祟祟的,不用道中人,就算是普通公民也一眼就能看出他们是于什么的。但他们是替谁干的呢?他们是狄克的人吗?还是……
汤姆和杰克今天似乎很不走运。先是早上起床晚了,接到命令要他们来监视一个大个子。路k超速开车又被交通警察拦住了,费尽口舌才得脱身。这些吃闲饭的交通警察,只会没事找事。二人带着一肚子怨气赶到这家麦尔斯咖啡馆,绕着它的外围转了三圈,仍然不见哪个大个子与众不同。无奈之下,二人商量一番,决定在咖啡馆中静候目标,同时还可以要点儿茶点充饥。此刻,他们正坐在临窗的桌子旁,一边喝咖啡一边目不转睛地盯着每一个过路的行人,不知道那个高大的身影什么时候会突然出现。
约翰在车中又等了一段时间,不再有什么异常现象,他打开车门,下车,大步向麦尔斯咖啡馆走去。
推开咖啡馆的大门,约翰以一种漫不经心但却犀利的目光盯了汤姆和杰克一眼,然后径直向他的老座位走过去。汤姆和杰克像遭到了电击一般,马上坐直了身体,瞪大了眼睛,视线一直跟踪着约翰。约翰走到座位前,转过身坐下来。汤姆和杰克立刻收敛了目光,假意向四周张望,但这一切都逃不过约翰的眼睛。
约翰坐在那里,要了一杯咖啡,细细品味。今天麦尔斯的客人出奇地少,这儿品茗的一些熟面孔都不见了,发生了什么事吗?还是他们最近都太忙?正当约翰观察环境,分析形势的时候,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门口,狄克风风火火地走了进来。
“约翰,感谢上帝,你来了。”
“你迟到了,狄克。”
“对不起,是交通问题,塞车塞得厉害。”
“狄克,你知道我不喜欢在办公室之外见面,而且我们来这儿是从不相约的。”
“是的,我知道,但情况紧急,我没别的办法。”
约翰不再和他纠缠,眼睛看着前方突然问了一句:“他们是你的人?”
狄克转头望了望汤姆和杰克,他们正假装喝咖啡,视线却越过咖啡杯的上沿一直滑向这边。狄克无可奈何地点了点头,虽然他明白汤姆和杰克不是约翰的对手,但被他识破心里还是不是滋味。为了掩饰他的尴尬也为了显示他的大度,狄克对他的两个手下挥了挥手。汤姆和杰克则显得有些手足无措,无地自容,回答不是不回答也不是。今天他们俩可真是倒霉透顶。
狄克回过头,开始和约翰谈起正事。
“约翰,不管你是否喜欢这种形式,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有麻烦了。”
“出了什么事。”
“有人杀害我们的证人,过去48小时已有3名证人被杀。”
“你的证人被杀了?”
“不,还不是,但马上就会轮到他们了。”
“他们的身份暴露了?”
“不,约翰,问题不在这儿,问题是不可能有人知道这3个人的下落。”
“你是说‘证人安全保护计划’内部有奸细?”
“贝拿认为有,他也许没错。”
约翰不再说话,定定地注视着狄克,努力想看到他眼神后面的东西,但他什么也看不到,从来没人能看透狄克的眼神。狄克此刻也在注意约翰的表情变化,看他对这件事的反应。但他同样一无所获,约翰也不是轻易把心情刻在脸上的一般人。
在长期的激战角逐中,两个人都练就了遇事能泰然处之的基本功。两个一等一的高手在彼此面具一样的脸孔上失去了目标。不能再对视下去了,狄克又一次打破了沉默。
“这3名证人都是联邦调查局重要案件的证人。三个案子均与国际恐怖组织有联系,这是它们的共同之处。”
“其他证人也有同样特点,是吗?”
“是的。一共有6名。你我各有一名,他们的处境十分危险,所以要立即重新安置他们。”
“那好,先安置你的证人。”
“她被捉走了,我们必须先去救她。飞机现在正在加油,我们马上启程。”
“狄克,我向来单独行动,你是知道的。”
“这一次不行,是贝拿的命令,要一起行动,还有中央情报局的人。一共二队人马,我们是其中一队。”
约翰不能再坚持己见,贝拿要大家一起行动,贝拿认为计划内有卧底,贝拿…
…。狄克和约翰分手之后,又进行了一番周密的安排,他必须保证计划顺利进行,天衣无缝,这是狄克一贯的风格。
温斯特郊外军事专用机场,一架巨大的军用飞机已经发动了引擎。约翰和狄克从车中阔步走出,巨大的气浪掀起了他们的衣角。二人走上舷梯,两名中央情报局的特工人员迎面走了下来。
“这是约翰,这是中情局的麦克和杰森警官。”
狄克将他们互相介绍给对方,约翰礼貌地和大家打招呼。
“嗨,约翰,来看看这个,你认识她吗?”
麦克从衣袋里掏出一张照片递给约翰,一张陌生的脸孔出现在约翰眼前,他拿着照片不解地问:“我该认识她吗?”
“她是《华盛顿先导报》的记者,在报上批露西厉的事,可能和你的证人有关。
我查过她的资料,她们中学时在一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