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更重要的还是后头俘敌三百这个数目让人去了疑心,要知道一般报捷的,往往都只有斩杀多少,至于俘虏,却是一个也无,因为俘虏到时候是要押解入京的,到时候查出不是倭寇,或者根本拿不出俘虏出来,这就等于是告诉朝廷,自己是冒功。
再加上是徐学士的奏书,皇家校尉一千三百人剿贼,几乎在没有损伤的情况之下,大获全胜,一时间,各州府顿时沸腾起来,担惊受怕了这么久,所有人终于意识到,倭寇已经不再是凶神恶煞,徐学士到了江南,江南自此可以过上太平日子。
虽然杭州未被夺回,不过在这消息的刺激之下,百业开始复苏起来,工坊也渐渐开始开工,工匠、学徒们又重新有了做工的机会,乡绅地主们见太平无事,也都纷纷回乡,毕竟老宅和田地都在乡里,在南京待下去毕竟让人放心不下,从前是害怕出事,现在既然没了这个忧患,自然也不能久待。
江南渐渐承平。而在朝中,争吵还在继续。
平常大家能过一日且过一日。反正江南实在太远,和自己没什么关系。可是闹出这么大的事来意义就不同了。这已经关系到了社稷的问题,社稷问题是天大的事,朝廷已经举行了第七次廷议,只是这廷议有的只是争吵,有的只是推卸责任和慷慨激昂的激烈之词。
而廷议的成果……却是一点都没有。
这都是一群吃饱了没事干的人,让他们亲力亲为不可能,只能靠着嘴皮子才能满足自己治国平天下的幻想。
好在杨廷和倒也不敢采纳这些意见,每日在内阁里,和杨一清商讨平倭的方略。只可惜毕竟那倭寇距离太远,终究还是空谈,说了再多,有再多的平倭方略,亦是施展不开。
内阁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力筹措粮草,调集兵马,随时准备南下,这样做的目的。威慑意义更大一些。
现在过了这么多天,眼看这个年已经过了,杨廷和不得不考虑一下那份王直的请降书来。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一劳永逸解决问题的方案。只要朝廷招抚,就可以不需要任何代价解决当下的问题,当然。朝廷失去的,终究还是脸面。
杨廷和近来感觉越来越烦躁。尤其是几次宫中召问,更让他一时拿不定主意。
宫里显然也很急。江山毕竟是朱家的,最急的自然就是嘉靖了,嘉靖倒不怕一个杭州出问题,而是整个江南,都形成雪崩式的效应,任何一个危机,随时都可能像癌症一样扩大,今日能丢杭州,明日宁波就能保住?
三千倭寇就如此,据传海外倭寇巨万,又当如何?
还有,杭州沦陷,江南震动,带来的影响绝对不小。
嘉靖从大年初二到现在,一直没有睡过好觉,他的怒气,少不得就要发在黄锦头上,黄锦每日小心翼翼伺候着喜怒不形于色的嘉靖,肥硕的肚子足足少了一圈,整个人显得清瘦了一些,也多了几分颓唐。
而这时候,通政司传来了捷报。
皇家学堂上下人等,诓出倭寇千余人,于庆春门外鏖战,大败倭寇,倭寇败逃,皇家校尉追击,分别于丁桥、许村、周王庙等地大败倭寇,七战七捷,斩首千余,俘贼三百,匪首李光头拿获,徐质人等授首……
捷报的奏书如今落在嘉靖的手上,嘉靖一动不动的看着,舔了舔嘴,显得不可置信,而后又眯了眯眼,露出几分怀疑,随即放下了捷报,召来黄锦道:“这份奏书,是否可能是冒功?”
黄锦拿了奏书来看,来回看了几遍之后,才道:“陛下,奴婢以为,应当不是冒功。”
嘉靖还是有些不信,道:“何以见得?”
黄锦道:“其一,这功劳太大,实乃平倭之役以来罕见的奇功,这样的大功,一般人可不敢随意冒领,毕竟太过引人瞩目,但凡是冒功的军将,都会把功劳往小里说,今日报个小功,明日又报个小功,如此累积,既不会惹人注意,又可升官发财。”
嘉靖听了,微微颌首,觉得有些道理。
黄锦又道:“再者,眼下在这节骨眼上,杭州被倭寇侵占,冒功的时机也不对,现在朝野的眼睛都盯在那儿,突然来了一场大捷,肯定是举国欢庆的大事,一般冒功的军将,都不会选择这样的时机,岂不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更何况这木还是假木。”
嘉靖又是点头。
黄锦显然对这种事如数家珍,继续道:“还有,捷报里的奏报也不对,假若真是冒功,绝不会说俘获了倭寇,须知但凡俘获的倭寇都要押解进京,送到兵部,他们在奏报中声言有三百俘虏,又包含了贼首在内,岂不是自己搬石头砸自己的脚,难道兵部是呆子傻子,连倭寇和良民都分不清?”
一番解释,嘉靖立即释然,随即狂喜道:“栋梁,这便是栋梁,朕本来还很是担心,这些时日,茶饭不思,想的就是杭州的事,可是现在初到杭州,便有如此大捷,是了,奏书里可是说皇家校尉几乎毫发无损是吗?”
黄锦也觉得奇怪,毫发无损,就歼灭了千余倭寇,这实在是你可能的事,须知数万官军,都对这些倭寇没有办法呢。
黄锦忙道:“是。”
嘉靖激动的道:“什么叫新军,这就是新军,朝中有人斗胆奢谈什么新军无用,今日朕就让他们见识见识这新军的厉害,徐谦这个家伙,不声不响的跑了,却去除了朕的心腹大患,要赏,要重赏,是了,立即召见群臣吧,朕要将此事广而告之,借此鼓舞朝野士气。”
黄锦道:“陛下想来是忘了,现在这个时候,大臣们都在崇文殿廷议呢?”
这些时日廷议实在太多,几乎商讨的事情几乎都是一样,永远都是围绕着杭州,嘉靖不由皱眉,旋即道:“走,起驾崇文殿。”
…………………………………………………………………………………………………………………………………………………………
崇文殿里,依旧还是吵闹不休,户部在扯皮,拿不出这么多银子出来南征,兵部又不肯,硬说兵马未动需要粮草先行,没有钱粮,这兵就动不了。今日不但各部的大臣都与会,杨廷和和杨一清也在,杨一清虽然只是武备学堂的掌学,可是毕竟曾经位高权重,如今参与了军机,所以在杨廷和下首位置添了个位置。
一碰到这种扯皮的事,杨廷和就厌烦无比,可是厌烦归厌烦,却必须耐着性子听。
倒是杨一清显得不徐不疾,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正在这时,有太监道:“皇上驾到。”
争议总算停止,所有人眼巴巴的看着门洞,果然便看到一身便服的嘉靖在黄锦的陪伴下踱步进来。
“吾皇万岁。”众臣纷纷拜倒,三呼万岁。
嘉靖左顾右盼,今日显得尤其精神,这倒是让人生出好奇之心,陛下今个儿是怎么了,好端端的,乐个什么?眼下江南发生了这么大的事,竟还乐得起来?
嘉靖在御椅上坐定之后,道了平身,随即道:“杭州的事,可有结果了吗?”
身为会议的主持者,杨廷和连忙道:“回陛下的话,已有眉目。”
嘉靖挑挑眉:“已有眉目是什么意思?”
杨廷和面露惭色:“多则半月,少则十天,大军便可启程,剿灭倭寇。”
嘉靖道:“启程?等到大军到了杭州,又要到什么时候?”
杨廷和犹豫了一下:“怕是要两三月功夫,不过先锋至多半月就可抵达。”
嘉靖摇头:“太慢了。”
杨廷和看了嘉靖一眼,对嘉靖的不满态度还以为只是嘉靖决意不再力主平倭,想转变态度,改为招抚。
这也是情有可原,确实是远水去救近火,时间上有些不足,杨廷和只得道:“不知陛下可有良方?”
本心上,杨廷和也是赞同招抚的,可是他不能提,提出来了肯定要被人叫骂,所以只能这样干耗着,假如陛下肯提出招抚,他倒是不介意附议。
谁知嘉靖却是道:“朕的良方早就有了,朕不是敕命徐谦为钦差,令他南下吗?他便是朕的良方,而现在,徐爱卿已经传来捷报,皇家校尉在杭州七战七捷,斩首千余,俘贼三百。”
………………………………………………………………………………………………………………………………
今天有点事,哎,两更吧,这个月不会再两更了,以后每天三更。(未完待续。。)
第五百零三章:功劳太大
嘉靖的话音落下。
崇文殿里鸦雀无声,大家都不吭声,都是一副很难消化的样子。
大家不是傻子,几万人解决不了的问题,你千余人的皇家校尉能解决?大家可都是高知分子,哪一个不是饱读诗书之人,翻遍史籍,也没听过这样耸人听闻的事。
于是有人惊喜,也有人怀疑,惊喜的惊多于喜,自然还处在精神振奋之中,怀疑论者在这个节骨眼上虽有满腹疑惑,却不好大放厥词。
嘉靖随即道:“诸卿为何不言?”
其实众人还没有缓过劲来,终于还是有人道:“陛下,捷报之中,可说了为何倭寇要出城吗?怪哉,若是倭寇出城奇袭徐学士大营,为何失利之后,不败退入城?”
这是第一个疑点,众人听罢,顿时觉得有道理。
又有人道:“这大捷报的太轻巧,七战七捷,这只有在演义之中才听说过,须知士卒气力有穷时,一战虽只是一日一夜功夫,可是一日一夜功夫连战七场,假若是徐学士提调数万大军,分兵于各处设伏,倒也说得过去,可是只论皇家学堂,人数不过千余,千余人马连续作战一日一夜,追斩穷寇,未免有些夸张,微臣以为,还是认清楚才好。”
一番言辞,无异于是一盆冷水,浇在了嘉靖和一干喜不自胜的大臣们身上,如此一想,也有人不禁动摇了,最可疑的就是后者,一日一夜连续作战。长途追究,根据捷报中的作战地点。第一次战斗发生在庆春门外,而最后一次战斗发生在石泉。从杭州城庆春门外到石泉相距有百里多的距离,一百多里,在明朝沿用的是秦朝时的衡量制度,一里即为三百步,一百里即三万步而已,这里的一百里,相当于后世的八十里。
八十里对后世的人来说并不长,四十公里而已,就算单纯走路的速度。一小时也能走十里,不过是四个小时的路程。一个成年人,五六个小时走完这个路程不在话下。
可是不要忘了,这是大明朝,这里许多地方几乎没有道理,要过河,要过田埂,甚至还有山路,这一路过去。山长水远,一天一夜,在这种环境之下追击,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更不必说。中途还有七场战斗,这捷报,怎么看都像是演义小说。而非是一个叙述,也难免有人起疑。
嘉靖一时无语。虽然心中坚信有这份大捷,却也无从辩驳。原以为扬眉吐气,现在一时憋得无话可说,却有人道:“陛下,要明辨是非,唯有立即羁押被擒倭寇入京,待兵部查验,刑部过堂之后,才可服众。况且倭寇仍然盘踞杭州,现在说大捷还为时尚早,几时夺回杭州,事情才可定论,臣以为,朝廷不应以这封捷报为喜,也不必深究这捷报真伪,无论真伪,毕竟能提振军民士气,一切事,都等倭寇荡平之后再做理论。”
一场廷议,无疾而终。
嘉靖被驳的差点恼羞成怒,索性也就走了。
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