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谁知,徐远习武很有些天赋,三年便有小成,五年一跃成为众师兄弟之首,九年便有直逼敖云空之势。
十九岁,徐远出师,在黑白两道之间,持剑游刃,行侠仗义,闯下不小的名声,被武林中人公认为陕甘武林后起之秀。
二十三岁,徐远封剑回家,侍奉瘫痪的母亲尽孝道。
敖云空时常向朋友提起,徐远若是早习武三四年,或投入武当、少林、峨嵋等大派明师门下,必可成为江湖顶尖好手。
有不信的,“柳州十七鬼”十七人打劫杀人,手段凶残无所不为。闻徐家富,十七鬼夜入徐家。徐远一剑在手,顷刻间连杀十四人伤三人。此一战后,江湖屑小无人敢再骚扰徐家。
一剑在手何所惧,天下谁人不敢敌!
徐远想到从前仗剑傲笑江湖快意恩仇何等逍遥自在,不由长啸一声。
“老爷,有什么事?”一名粗壮的汉子从回廊中闪出。
“祖泰,没事。”徐远说。
祖泰还有祖安祖善三兄弟是蒙古武士,得罪了黑道大帮天圣门,被打得关死后准备活埋。正巧徐远路过,动了善心,向主持此事的天圣门头目求了个人情,救了三人。祖氏兄弟感徐远恩情,又知道天圣门势力遍步天下,自己无处容身,便投徐家为仆。
徐远从不将三人看为下人,待遇更是优厚。祖氏三兄弟更感其情,誓死效忠徐家。
祖泰知道徐远此时心情不好,退到一边去了。
徐远漫无目地在家中走着,有意无意之间来到了大习武操场。
若大的一个习武操场内,只有一名老仆在擦拭兵器。
不由有些诧异,徐远一向鼓励家人习武防身,有时间兴致时常常亲自下场教习。
怎么回事?
“福叔。”徐远对老仆说:“这里的人…”
“老爷,夫人吩咐大家歇几天,不用练。”福叔答。
她怎么能这样做呢?徐远不由心头恼怒,事前也不告诉我一声。
“哼!”徐远转身径直走进大习武操场边上的一间静室里。
静室里一尘不染,唯一有些灰尘的是挂在墙上的连鞘剑,那是徐远心爱之物,除他外任何人不得动。
徐远记得自己已有多日未来,剑自然蒙上了灰尘。
轻轻摘下剑,徐远用丝帕将剑擦拭干净后一按剑柄。
“当!”
剑跃鞘而出!好一把利剑,剑身亮如明镜,剑尖薄如纸,剑锋寒气逼人。
剑是好剑,人是高手。
谁是敌手?
天下群雄争斗,无数英雄竟相登场一展英姿。
其中有没有徐远一席之地?
舞剑,徐远持剑起舞,如惊鸿,如飞霜,如瑞雪,如秋雁,剑气杀气尽在飘逸舞式中洋溢。
十年练剑为何?
有剑在手家自安。
可国呢?
国破家何在,国残英雄有何颜?
异族贱子烧杀奸淫,中华之人莫不痛心疾首。
为何不去上阵杀倭寇?
保国建功成功业!
为什么?
为什么?
徐远手中剑用力一掷,剑无声无息射入墙体半尺。
剑能入墙必能斩下倭寇头颅,为何空有一身本领不去显身手!
“相公。”柳红莺一身蓝衣站在静室门口。
刚才的怒火,一扫而去,徐远心静了下来。
徐远柳红莺结婚数年,两人相敬如宾举案齐眉。
徐远父与柳红莺父是同窗好友又同榜孝廉,双方自幼为儿女定婚,只因徐远在敖云空门下习武,徐父又早亡,婚事一拖再拖。
不料,伏牛山“八虎寨”四寨主翻手印行净惊见效游的柳红莺的美貌,顺手将她截回山寨。
柳家束手无策,呼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在峨眉山上与玄黄子论剑的徐远,闻听此事仗剑赶往八虎寨。
行净举行婚礼之时,徐远报名仗剑闯山,连败八虎寨七名高手,迫二寨主风雨剑客泰竟荣下场,苦战之下,两败俱伤。
八虎寨大寨主飞虎高忠义欣赏徐远豪情壮举怜惜他的才能,亲自放了徐远柳红莺两人,开山寨大门送出。
这就是徐远成名之战,“徐远夜挑八虎寨,行净新婚失娇妻!”
轻叹一声,徐远说:“夫人。”
“相公,”柳红莺知其意说:“妾身怕相公心烦,故让下人们暂停习武,妾身妄自做主,还望相公见谅。”
“夫人何出此言,”徐远说:“我心本已不静,若见众人飞武,恐更添烦恼。夫人做得正对。”
婷婷走到徐远边,柳红莺说:“请相公多保重身体。”
“好。”徐远脸上有一丝笑容说:“夫人,我们去给母亲请安去。”
徐远十岁离家投入九天龙敖云空门下学艺,十七岁丧父,十九岁出师闯江湖,历经艰险而生死难料,徐远母亲在家日日夜夜思念挂牵儿子,久忧成疾,一病不起。徐远夜闯八虎寨送柳红莺归家后,又远赴塞外投入“扬威将军”郭从虎摩下,成为一员猛将。鞑子悍将达鲁也率万余铁骑百丈原伏击巡察边境的郭从虎将军一行,郭从虎将军与部下五百余人悉数力战身亡。消息传到陕中徐家,徐远母亲听到后,立刻人事不醒再也没有清醒过来。徐远身负三处箭伤四处刀伤从尸山血海中,背着郭从虎将军遗体爬回边关大营。半月后,徐远不待伤愈率一百二十骑死士夜袭达鲁也中军大营,取达鲁也头颅归来祭郭从虎将军在天之灵。一时,军中无不震撼于徐远之忠义!闻母亲病危,徐远辞去朝庭封赏,星夜赶回家中,游子终归家,却不能再听到母亲的话语了。为了照料母亲,徐远封剑江湖迎娶柳红莺。天怜徐远一片孝心,母亲虽瘫痪在床毫无知觉,却一年一年活过来了,总算让徐远愧疚的内心找到一丝寄慰。
~第二章~
徐远和柳知金闲谈。
柳知金是柳红莺的弟弟,柳家自柳红莺被掳事件发生后,始悟若无一技防身遇事便会束手无策,于是送柳知金去武当习武。
柳知金虽然年纪稍大,悟性略差,但一则柳知金为人坚韧毅力不凡;二则柳家富裕有地位,柳知金又为人乖巧,各方打点毫不吝啬。所以上上下下师父师伯师叔师祖师祖叔师兄弟们无不对他青睐有加,在教习辅导中尽心尽力格外照顾。数年之后,柳知金便有小成。柳知金为人淡泊,不求名,不求利,云游天下,广开见识多交朋友,见不平之事也必伸一手,在江湖上也小有名气。由于柳家子女不少,对他行为也不过分干涉。
“倭寇不是人,他们是畜牲是野兽!”柳知金心有余悸说:“我在镇海时,遇上一群倭寇屠村,男人一个个用火烧死,女人奸淫后用刀开膛破腹,小孩子也不放过挑在刀尖在石头上摔死。”
柳知金摇头继续说:“我和同行的三名师兄弟,见如此情景大怒,出手杀倭寇,三名师兄弟都战死,我杀倭寇五人受七处伤已无力再战,若不是俞将军兵马赶至,我必死无疑。”
听着听着,徐远眼中有奇异的光茫在闪动,那是渴望战斗渴
望流血的光茫。
“老爷,”祖安快步进厅说:“许虚谷许先生拜见。”
徐远脱口而说:“快请。”
许虚谷是徐远的剔颈之交,天圣门天伤堂的令主。
许虚谷大步走了进来,他修长身材脸形略胖双目极为有神。
徐远抢上前迎接说:“许大哥,请。”
虽然黑白两道势如水火,武当与天圣门一向为敌,但柳知金仅为武当挂名弟子,为人又淡泊不牵涉江湖恩怨,故柳知金和许虚谷也有些交情。
“许兄。”柳知金抱拳致敬。
许虚谷笑说:“徐老弟,柳兄弟两人看来气色不错。”
“来人,”徐远吩咐下人说:“立刻备一桌上等酒席来。”
许虚谷可谓是徐家保护神,没有他,黑道至尊天圣门是绝不会让徐远住在天圣门内围之地。
“许大哥请坐。”徐远说:“请先喝茶。”
“好。”许虚谷在徐家也从不客气。
片刻,一桌丰盛的酒菜就送上来了,三人一起入了座。
许虚谷喝二杯酒说:“徐老弟,我此次来,是特意向你辞行的。”
“哦。”徐远一惊说:“许大哥,你是要去…”
“东南沿海。”许虚谷说:“黑白两道一百零四帮派,本月十四日在泰山结盟立誓,‘先雪国耻,后论家仇’。”
“好!”柳知金大喝了一声:“天下英雄共击倭寇,想不到柳某有生之年能见此举,不枉此生。”
徐远感触更深,自从蜀中唐门率先立起“灭尽倭寇,再谈恩仇”大旗赶往东南沿海抗倭后,天下武林门派江湖人氏群起响应。徐远本是陕甘道上最负侠名的白道中人,只因迟迟不号召陕甘武学中人共赴国难,名声一落千丈为江湖中人耻笑。原本武功名声人品皆为徐远之下的洪敢尘振臂一呼,陕甘武学人氏应者如云,八百勇士义无反顾赴东南边境灭倭。而徐远以前因侠义好客,凡过此地的武林中人无不上门拜访,从未有哪日清闲过。如今,贪生怕死之名传开,不仅无人再来拜访,甚至路过之人都要绕徐家而行。徐远身处闹市却有隔世之感。
“本门上下已对天铭誓,不灭尽倭寇绝不收兵,各堂弟子悉数调集,将陆续分批派往东南沿海,助戚俞二位将军灭倭。”许虚谷说:“在下不才,蒙门主看重,列为首批出发弟子之中,特前向徐老弟告示辞。”
“小弟敬大哥一杯。”徐远举杯说:“祝大哥此去东南沿海,为国扬威为天圣门扬名为已报仇雪恨。”
“灭尽倭寇,保家护国!”柳知金说:“在下也敬许兄一杯。”
“多谢二位。”许虚谷一饮而尽说:“许某此次之行若是战死,当是报门主知遇之恩中华弟子卫国之责,若是饶幸生还,还要来打扰徐老弟几杯好酒。”
徐远说:“小弟恭候大哥凯旋。”
柳知金兴奋说:“我中华习武之氏即共起灭杀倭寇,倭寇气数已尽,指日可待其灭亡。”
“倭寇骚扰我海境数十年,杀我百姓,辱我子女,掠我钱财。这些罪恶的畜牲,早该千刀万剐,就是因我中原大地内斗不止,倭寇才能猖獗。”许虚谷感叹说:“我中华豪雄英杰无数,一但同心同德协手灭倭,纵使倭寇再多十倍百倍,也能一举歼灭。”
徐远神飞东南沿海问:“此次之战,不知由谁指挥?”
“当然是以俞戚二位将军兵马为主,各路武林人氏组成绿林营为先锋。”许虚谷眉飞色舞说:“绿林营军师范如白,先锋将军范希。”
范氏一族在东南沿海抗倭数十年,早已名扬天下。武林中人提起范家,无不敬佩万分,所以手无缚鸡之力的范如白才能成为绿林营军师,无数高手中并不怎么太出色的范希才能为先锋将军,虽说范如白运畴帷幄胸有千策,范希刀剑双绝悍勇无比,但在天下豪雄英杰之中,两人不过是沧海一粟。
“痛快,来,干一杯。”柳知金举杯说,三人又干了一杯酒。
许虚谷问:“柳兄弟,你在镇海与倭寇交过手,对他们有什么看法?”
沉默片刻后,柳知金开口说:“在下武功浅薄,只凭几分义气与倭寇打了一个回合,若不是碰巧俞将军兵马到,早已命丧镇海。此一战,柳某终生难忘,倭寇武功虽不高,但刀法诡秘为人凶悍,绝不畏死,上阵厮杀之时全然进攻不留后路,我师兄弟气势为之所夺,武功大打折扣,十成发挥不出三成,在下若不是曾与蒙古武士打过仗,只怕也会被倭寇气势压住。”
许虚谷点头说:“倭寇凶悍绝伦,天下人皆知,不是如此,也不至于横行中华数十年。”
“若歼灭倭寇,当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