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球状闪电 作者:刘念慈-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是我们从那摘小的机舱内向外搬出一捆捆的毛皮,我不知那都是什么动物的皮,但看得出都是好货色。当货都卸完后,列瓦连科在机身下倒了一小摊油点着火,格莫夫解释说天太冷,发动机的管道冻住了,要烤烤才能启动。当火在燃烧时。列瓦连科拿出了一瓶伏特加,我们四个轮着拿瓶子喝了起来,我刚喝了两口就坐在地上起不来了,林云接着同他们一起喝,她那酒量真让我服了。当那瓶酒见底时,列瓦连科挥手表示可以动身了,便以与他的岁数不相称的敏捷跳进了驾驶舱,他刚才没有表现出这种敏捷,烈酒对这些西伯利亚人来说就像润滑油。我们三个从机身中部的小门挤进了机舱,格莫夫从什么地方拿出了三件厚重的皮大衣递给我们:“穿上,不然会冻僵的。”
飞机的发动机嘶哑地轰鸣起来,螺旋桨开始转动,双翼飞机缓缓地移出了库房,来到漫天的风雪之中。列瓦连科跳下驾驶舱,回去锁好门,然后又上来操纵着飞机在雪原上加速,可没走多远,发动机声停了,只能听到外面雪花打在舷窗玻璃上的声音。列瓦连科骂了一句什么,又爬上跳下地捣鼓了半天,才把发动机重新启动了。当飞机再次滑跑时,我在驾驶座后面问列瓦连科:“要是发动机在空中停了怎么办?”
听了林云的翻译,他不以为然地耸耸肩:“掉下来。”
列瓦连科又说几句,林云翻译:“在西伯利亚,什么都百分之百保险不一定好,有时你飞到了头,却发现还不如中间掉下来,这一点格莫夫博士用他的一生体会到了,是吧,博士?”
“行了,大尉!开你的飞机吧!”格莫夫说,显然那话刺到了他的痛处。
“您以前是空军飞行员吗?”林云问列瓦连科。
“当然不是,我只是那个基地的最后一任警卫连连长。”
我们身体一沉,从舷窗中看到雪原向下退去,飞机起飞了。这时除了发动机声,雪花打击机身的声音也急剧起来,飞机像在穿过一场大雨。气流把刚才落在舷窗上的那一圈积雪吹走了,向窗外看去,雪雾中的茫茫林海从机身下缓缓移动,还不时能看到一个个冰封的湖泊,在黑色的林海中呈一个个的圆斑,让我想起在格莫夫的房间的墙上看到的照片。看着西伯利亚的大地,感慨万千,我做梦都不会想到球状闪电能把自己带到这里。
“西伯利亚,苦难、浪漫、理想、献身……”林云头靠在舷窗边,动情地看着下面异邦的大地,喃喃地说。
格莫夫说:“你说的是过去的和小说中的西伯利亚,现在这里只剩下失落和贪婪了,在下面的这块土地上,到处是无节制的砍伐和猎取,从油田泄漏的黑色原油到处流淌……”
“中国人,”列瓦连科在前面的驾驶座上说,“这里也有不少中国人,他们用能把人眼睛喝瞎的加酒换走我们的毛皮和木材,他们卖的羽绒服里塞的是鸡毛……不过格莫夫博士的朋友我还是信任的。”
我们都沉默了,飞机像一片狂风中的小树叶上下起伏,我们裹紧大衣忍受着寒冷的折磨。
飞机持续了大约二十分钟,飞机开始降落。我看到下面一大片林间空地,飞机最后就降落到这片空地上。下飞机前,格莫夫说:“把大衣留下,用不着的。”我们觉得不可理解,从刚打开地机舱门扑进一股逼人的寒气,外面寒风飞雪的世界更是让人望而生畏。列瓦连科留在飞机上等我们,格莫夫下飞机后径直走去,但我凭脚下的感觉知道我们是在沿一条铁轨走。前面不远处有一个露出地面的隧道口,但从这里就能看到它被一道混凝土墙堵死了。我们进入了混凝土墙前的一小段,总算暂时避国了一些寒风。格莫夫用手扒开积雪,用力搬开雪下面一块突出的大石头,我们看到一个直径一米左右的黑洞口露了出来。
格莫夫说:“这是我挖的一条支洞,有十多米长,绕过了这堵混凝土墙。”他说着从一个袋子中拿出三支很大的充电电筒,递给我们每人一个,自己拿着一个,示意我们跟上后钻进了洞里。
我紧跟着格莫夫,林云在最后,我们在这低矮的洞里几乎是爬行着前进。在这窄小的空间里,我感到一种幽闭窒息的恐惧,随着向洞内深入这恐惧渐渐增大,但格莫夫突然站只了身,我也站了起来,手电光中,我看到我们面前是一个宽敞的隧道,隧道成一个平缓的坡度通向地下深处,刚才在外面我感觉到铁轨沿着隧道小时在黑暗中。我用手电照照隧道的洞壁,发现平滑的水泥壁面上有许多钉销和绑扎用的铁环,原来显然架有很多电缆。我们沿着隧道向下走去,随着深度的增加,寒冷的感觉渐渐消失了,后来嗅到了潮湿的味道,又听到了滴水的声音,这里的温度已到了冰点之上。
眼前的空间突然扩大,我手中的电筒射出的光柱失去了目标,仿佛从隧道中来到了漆黑的夜空下。但仔细看看还是能看到手电照在高处的光圈,只是照到的洞顶很高,光圈变的很大很暗,看不太清楚。我们的每一个脚步声都引起了不止一次的回声,我真把握不住这个地下洞厅有多大。格莫夫站住了,点上一支烟,开始对我们讲述:
“四十多年起,我在莫斯科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现在还清楚地记得那一天,我同成千上万的人一起,看着刚从太空返回的加加林乘坐的敞蓬吉普车穿过红场。他挥着鲜花,胸前挂满勋章。那时我热血沸腾,怀着去一个全新的世界创造一个伟大业绩的渴望,主动要求去正在组建的苏联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
到那里后,我对领导说,我想干一种没有任何基础、完全开拓性的工作,多么艰苦我不在乎。他说那很好,你去参加3141项目吧。后来我知道,这个代号是计划者随便用圆周率值定下的。见到这个项目的负责人已好几天了,我仍然不知道项目的内容。项目负责人是尼古拉伊·纳尔诺夫院士,这是个极少见的人,即便在当时,他也属于在政治上反常狂热的那一类,他偷偷看托洛斯基的著作,对全球革命的思想入了迷。当我问他3141项目的内容时,他这么说:‘格莫夫同志,我知道最近太空飞行的成就对你很有感召力,但那算什么?加加林在轨道上并不能把一块石头扔到华尔街那些资本家的头上;我们的项目就不同了,如果我们成功,将使帝国主义的所有坦克变成玩具,将使他们的机群像蝴蝶一样脆弱,将使他们的舰队像一堆浮在水面上的硬纸箱一样不堪一击!’
后来我就到可这里,我是第一批来的,那时这里的景象同你们刚才在地面上看到的一样,那天也下着大雪,这块空地刚清理出来,地面上还残留着树桩子。
以后的事我就不详细说了,即使有时间,我也怀疑自己的精神是否能承受。你们只需要知道,我们所在的地方,曾是世界上最大的球状闪电研究基地,在这里,对球状闪电的研究持续了近三十年时间,最多的时候,曾有五千多人在这里工作,苏联最优秀的物理学家和数学家,都或多或少地卷入过这项研究。为了说明在这项研究上进行了多么巨大的投入,我只举一个例子,你们——”
格莫夫把手电照向后面,我们看到,在我们刚近来的那条遂洞旁边,还有一个高大的遂洞口。
“这条遂洞一直通到二十公里之远,当时为了保密,所有运进基地的物资都在那里卸车,然后通过这条遂洞运进来。这就造成了大量的物资在那里无端地消失,为了使这一点不引起间谍卫星的注意和怀疑,就在那里建了一座小城市,而同样是为了保密,那个城市里不能住人,只是一座无用的空城。
为了隐藏研究中人工雷电产生的辐射,整个基地都建在地下。我们所在的地方是一个中等大小的实验市,基地的其他部分都被堵死或炸毁,现在无法进入了。
在这里曾装备过世界上最大的雷电模拟系统、复杂的磁场发生装置和巨型航空风洞等大型实验设备,以从各个角度最大限度地模拟球状闪电生成的环境。你们看这个——”
我们来到一个高大的梯形水泥台前。
“你们能想象几层楼高的白金电极吗?它当时就安装在这个台子上面。”
他弯腰从地上拾起什么东西,我接过来,沉甸甸的,是一个金属球。“好象是球磨机里的那种铁球。”我说。
格莫夫摇摇头:“当时进行雷电模拟实验时,洞厅顶部的一些金属构件被闪电熔化,滴下来冷却后就形成了这种东西。“我用电筒照照周围的地面,发现有很多这种小金属球,“在中心实验室中,巨型雷电模拟器产生的闪电强度比自然界中自然闪电大一个数量级,以至于北约的核监视系统检测到震波后,认为是地下核试验,而苏联政府承认了他们的说法,在核裁军谈判中因此吃了不少亏。这种闪电试验进行时,地面上地动山摇,闪电在地下产生的臭氧排到地面,使这方圆百公里的空气都有一股异常的清新味。在进行雷电模拟的同时,还开动磁场发生设备、微波激射装置和大型风洞,模拟各种条件组合的闪电,再把结果输入巨型计算机系统进行分析。部分试验的各种参数已经远远地超过了自然雷电的极限条件,超强度的闪电被放置到迷宫般复杂的磁场中发生,或放到能在短时间内使一个小湖泊沸腾的微波辐射中发生……三十年汇总,这里的试验研究从未间断过。”
我抬头仰望那座放置巨型电极的梯形台,它以深深的黑暗为背景,在我们电筒的三道光柱中显现出来,真像密林中阿兹台人的祭坛,有一种神圣感。我们这些球状闪电可怜的追寻者,此时就像朝圣者来到了最高的圣殿,心中充满了恐慌和敬畏。我看着那水泥的金字塔,心想在过去三十多年漫长的时光中,有多少像我们这样的人在上面作为祭品牺牲呢?
“结果呢?”我终于问出了这个最致命的问题。

格莫夫又摸出一支烟,点上深深地吸了一口,没有说话。手电光中我看不清他的表情,但他还是使我想起了张彬,想起了他讲述自己那对一个球状闪电研究者来说难以言表的痛苦时的样子。于是我替格莫夫把话说了出来:
“从来没有成功过,是吗?”
但我立刻发现自己想错了,格莫夫笑了笑说:“年轻人,你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福尔摩斯说过,案件不怕离奇就怕平淡,平淡无奇的案子是最难破的。如果三十年的研究没取得一点成功,那这事就太离奇了,这种离奇会激励人们干下去。可悲的是,现在连这种离奇都没有了,只有让人心灰意冷的平淡。我们成功过,三十年间成功地产生了27个球状闪电。”
我和林云再次被震撼了,一时目瞪口呆说不出话来。
格莫夫又笑了笑:“我能想象你们俩此时不同的感觉:少校肯定高兴,因为军人只关心这东西转化为武器的可能性;而你呢,则悲哀,就像斯科达到达南极点时,看到阿蒙森留下的挪威国旗时一样。但你们这些感觉都没有必要,球状闪电仍然是一个迷,现在对它所知道的与三十多年前我们第一次来到这里时一样多,我们真的没有得到什么。”
“这如何理解呢?”林云惊奇地问。
格莫夫缓缓吐出一口烟,眯眼看着光柱中那错综变幻的烟雾,沉浸在对过去的回忆中。
“第一次成功产生球状闪电是在1962年,也就是研究开始后的第三个年头,我亲眼见到了它,在雷电模拟器的一西放电后它出现在半空中,淡黄色,飞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