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历史上的中国 中国疆域的变迁-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契至汤,商人的迁移相当频繁,有八次;汤以后又有多次迁移,见于文献记载的有:自亳(今河南商丘市北)迁嚣(一作隞[áo敖],今河南荥阳市东北,一说即今郑州市),再迁相(今河南内黄县东南),再迁邢(一作耿,今河北邢台市),再迁庇(今山东郓城县北),再迁奄(今山东曲阜市),至盘庚时迁于殷(今河南安阳市)。从此至商亡的273年间不再迁移,仅帝乙以后的君主居于别都沫(朝歌,今河南淇县),因此周人称商为殷,但商人仍自称商。至公元前11世纪,纣(帝辛)为周武王所灭。

  自汤至盘庚,商朝几经盛衰,至盘庚的侄儿武丁在位时国力鼎盛,北伐鬼方、羌方,南征荆蛮,势力达到长江流域,今湖北、湖南、江西都有这一时期的遗址和遗物出土。至武乙在位时,东夷逐渐强大,迁至淮河流域,进而向中原扩展。帝乙和其子纣在位时屡次征伐夷人,虽取得胜利,国力也因此而虚耗。西方的周族兴起,至文王时已受到大多数诸侯的拥戴,至其子武王时在盟津(今河南孟县西南黄河边)与八百诸侯和各族首领结盟,联合伐纣,牧野(今河南淇县南、汲县北)一战奠定了灭商的胜局。

  商朝周边的方国和戎狄很多,有人方、淮夷、虎方、群舒、有熊氏、越戏氏、祭方、犬方、邢方、基方、余无戎、燕京戎、翳[yī一]徒戎、西落鬼戎、龙方、辔[pèi配]方、■方、犬戎、羌方、熏育、土方、危方、方、鬼方等。较远的还有在今东北和境外的肃慎,西北的氐、羌,长江中游的濮〔Pú葡〕,四川盆地的巴、蜀,浙东的越等族。

 
 
   
3 西周 
 

 

  
  周的始祖弃,姬姓,被周人认为是种植稷和麦的创始者,号后稷。相传舜封弃于邰〔tái台〕(今陕西武功县西南),传至公刘时迁豳〔bīn宾〕(今陕西旬邑县西)。约公元前12世纪,古公亶[dàn但]父迁至岐山下的周原,逐渐强盛。商纣时,周传至姬昌,称西伯,死后被追谥为文王。文王因成功地调解了虞(在今山西平陆县)、芮(在今陕西大荔县)间的争端,得到二国的归附,又打败了戎人,灭密须(在今甘肃灵台县西南)、黎(在今山西长治市于西南)、邘[yú于](在今河南沁阳市西北)、崇(在今河南嵩县北)等国,迁都于丰(今陕西西安市沣水西)。其子姬发(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武王建镐[hào号]京于沣水东。

  武王封纣之子武庚于殷,派弟管叔鲜、蔡叔度加以监护。武王死后,其子成五年幼,由叔周公旦摄政。武庚联合管、蔡与东方夷族叛周,周公东征,平定叛乱,将统治范围扩大到东方。为了加强对东方的控制,周公在洛水之阳(在今河南洛阳市)营建洛邑,称为“成周”,与丰镐的“宗周”成为周朝东西两个政治中心。

  武王灭商后和周公东征后都曾大规模分封同姓、异姓诸侯,西周时的大国有鲁(都曲阜,今山东曲阜市)、齐(都营丘,今山东淄博市东北旧临淄北)、丰(今山东青州市西北)、薄姑(今山东博兴县东北)、邶[bèi贝](今河南汤阴县东南)、啵踶ōng拥](今河南新乡市西南)、卫(都沫,今河南淇县)、东(今河南濮阳县南)、晋(初都唐,今山西翼城县西;后迁鄂,今乡宁县;又迁曲沃,今闻喜县东北;再迁绛,又称翼,今翼城县东南)、宋(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市)、陈(今河南淮阳县)、蔡(今河南上蔡县)、许(今河南许昌市东)、楚(都丹阳,今湖北秭归县东南)、庸(今湖北竹山县西南)、吴(都蕃离,今江苏无锡市东南)、徐(今江苏泗洪县东南)等。除很多小国外,戎狄诸族的分布范围也很广,如齐国东有莱夷,北有长翟;晋国南有条戎,北有隗[kuí葵]、狐氏、燕京戎、北戎、鬼方;宗周西有陆浑戎,北有严允、太原、翟;江淮间有淮夷、虎方、群舒;楚国的西南有百濮与扬越;秦国之西有羌;燕国之东北有肃慎等。

 
 
   
4 东周(春秋、战国时期) 
 

 

  
  西周末年,幽王荒淫无道,又废申后而立褒姒[sì四]为后。公元前771年,申后之父申侯引犬戎攻杀幽王于骊山下,西周亡。太子继位后为平王,在晋、秦、郑、卫等诸侯护送下,于公元前770年东迁洛邑,史称此后的周朝为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二阶段,前者因鲁国编年史《春秋》而得名,后者来源于西汉刘向所编《战国策》,目前史学界一般以公元前770—前476年为春秋时期,以公元前475—前221年为战国时期。

  东周时,周天子已只有“共主”的虚名,诸侯专政,大国先后称霸。春秋时见于记载的大小诸侯有140多个,其中主要的13个是:鲁、齐、晋、秦、楚、宋、卫、陈、蔡、曹、郑、燕、吴。经过激烈的争夺兼吞,到春秋末年仅剩约30国。在这过程中,大国的疆域一般都不断扩大,但由于争战不休,疆域都不稳定。

  在中原各国之间还有非华夏的部族,如今太行山南段东西麓、今山西和河南的北部有赤狄、潞氏等族,今陕北有白狄,白狄的别种鲜虞、肥鼓等分布在今河南中部,河南的伊水、洛水一带有扬拒、泉皋、伊雒[luò洛]之戎、陆浑之戎,今山西平陆有茅戎,今河南汝川有戎蛮。在诸侯的周边也有不少夷狄部族,如东北有山戎、东胡、肃慎,西北有羌、林胡、楼烦,南方有百濮、扬越,东部沿海地区有莱夷、淮夷、东夷。

  战国初,越国于公元前473年灭吴,势力扩展至今山东半岛,迁都琅邪[láng yá狼牙](今山东胶南市西南),但以后逐渐衰落,于公元前379年迁回吴(今江苏苏州市)。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晋国,于公元前403年被周王承认为诸侯。齐国的田氏专政,至公元前386年也被周王承认为诸侯,实际取代了吕氏齐国。此后,秦、楚、韩、赵、魏、(田)齐、燕成为最强大的七个诸侯国,后世称为“战国七雄”。而周王的直属地日益缩小,至公元前367年分为东周(今河南洛阳市西一带)、西周(今河南巩义市西南一带)两个小国。

  秦国开始建都于雍(今陕西凤翔县西南),以后迁至泾[jīng晶]阳(今陕西泾阳县西北)、栎[yuè越]阳(今陕西临潼县东北),公元前350年定都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北)。魏国开始时都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公元前361年定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市)。韩国最初以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为都城,先后迁都宜阳(今河南宜阳县西)、阳翟(今河南禹州市),公元前375年灭郑后迁至新郑(今河南新郑市)。赵国的都城从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迁至中牟(今河南鹤壁市西),公元前386年定都于邯郸(今河北邯郸市)。楚国建都于郢[yǐng颖](今湖北荆川市江陵区西北),公元前278年在秦国的打击下先后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县)、巨阳(今安徽阜阳市北),公元前241年迁至寿春(今安徽寿县)。都城的迁移大致反映了这些诸侯国疆域的发展和变化过程。齐国的都城一直在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东北旧临淄北),燕国的都城一直在蓟(今北京市),两国的疆域相对较稳定。

  当时的戎翟等非华夏诸族、诸国,一部分被诸侯国所灭,如关中的大荔、义渠、朐衍、绵诸、豲[huán环]等国,秦岭南的蜀、巴、苴[jū居]等国灭于秦,北方的林胡、楼烦灭于赵国,东胡被燕国逐出长城之外;另一部分仍然分布在周边地区,如秦、赵、燕三国以北有匈奴,秦国西北有月氏[zhī支]、乌孙、析支,巴蜀以南有笮[zé则]、僰[bó伯]、邛[qióng穷'、敝、夜郎、且兰、滇等西南夷,楚国的西南有九夷、百濮,越国以南有东越(瓯越、闽越)、扬越、骆越等,燕国的东北有秽、发、高夷、肃慎等。

  战国后期,秦国日益强大,公元前330—328年夺取了魏国在黄河以西的西河、上郡;公元前316年灭巴、蜀而占有今汉中盆地和四川盆地;公元前278年攻占包括楚都郢在内的江汉流域;公元前256年灭西周;公元前254年灭东周。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即位后,更加快了灭六国的步伐: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8年攻下邯郸,俘赵王,赵公子保逃往代(今河北蔚[yù玉]县东北);公元前226年取燕地,燕王东迁于辽东;公元前225年灭魏;公元前223年俘楚王,占领江南,越君降;公元前222年进占辽东,燕王被俘;同年灭代,俘代王;公元前221年灭齐,俘齐王;至此,除了卫国作为附庸被保留外,其余诸侯国已全部被消灭。

 
 
三 中原王朝疆域的扩大和稳定:秦汉时期
 
1 第一个统一的中原王朝的建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消灭了其他六国,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国家。在灭六国的过程中,他并不满足于获得这些国家的土地,而是进一步向周围地区扩张。

  大约在公元前222年至前221年之间,也就是在秦国的大将王翦等平定楚国的江南地区和越国旧地以后,秦国就越过崎岖的山岭和茂密的森林,进入今浙江南部和福建,征服了当地的越人政权。秦朝在这一地区设置了闽中郡,以冶县(今福州市)为郡治。

  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派蒙恬率30万大军赶走了河套一带的匈奴人,收复了战国时赵国的旧地。第二年,在阴山以南、黄河以东设置了九原郡(治所在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北),管辖新设立的44个县(一说34县)。为了巩固北边的防线,又将原来秦国和赵国、燕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加以修缮和补建,筑成了一条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沿黄河,傍阴山,东至辽东(今朝鲜平壤西北海滨)的万里长城。

  大约在秦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秦朝的尉屠睢率50万大军分五路越过南岭。但用兵五年尚未获得征服越人的胜利,尉屠睢却遭夜袭被杀。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史禄开凿了连接湘江和漓江的运河——灵渠,开辟了通向岭南的水路。秦军再次南下,夺取了今广东、广西和越南东北一带,设置了南海、桂林和象郡三个郡。接着又把一批戍卒和罪犯安置到岭南,并让他们与当地的越人杂居,以加速民族同化,扩大统治基础。

  在西南,秦朝以成都平原为基地,向西、向北两方面扩张到了今大渡河以北和岷江的上游,占据了邛(今四川荥经县东一带)、笮(今四川峨边县东一带)、冉(今四川松潘县一带)、駹〔máng忙〕(今四川茂汶县北一带)等部族的地区,向南又开通了一条“五尺道”(一说宽五尺,一说“五尺”是当地部族名),从今天四川宜宾延伸到云南曲靖,并在沿线控制了不少据点,设置了一些行政机构。

  这样,到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去世时,秦朝已经拥有北起河套、阴山山脉和辽河下游流域,南至今越南东北部和广东大陆,西起陇山、川西高原和云贵高原,东至朝鲜半岛北部的辽阔疆域。而且秦朝在全国普遍实行郡县制,中央政府通过郡的行政长官郡守管辖所属各县的县令(或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