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可汗时代-第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气。这一回他失败后,来到莫州,又上了田承嗣的大当。在田承嗣鼓动下,史朝义亲自带领五千精兵出城去幽州搬兵。临别之时史朝义再三嘱托田承嗣,田承嗣则顿首流涕,十分忠诚的样子。而史朝义一走,田承嗣便投降了唐军,还把史朝义的母亲妻子全都交给了唐军。史朝义又到范阳,但李怀仙也已降唐。史朝义又辗转去了几个地方,都不容纳他,他所率部众看到大势已去,也纷纷离去。此时史朝义十分悲苦,尝到了众叛亲离的滋味,也许他想到了他的父亲史思明,就在辗转的过程中,曾至梁乡拜了一下史思明的墓,可惜史思明在天之灵也没有保佑他。最后,史朝义带数百胡骑打算北去奚或契丹,又遭李怀仙穷追不舍。史朝义终于走投无路,自缢于林中。    
    这样,随着安史之乱最后一位首领的死,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落下了帷幕。    
    当我们卸下黑色的幽默,再次回顾一下的时候,突然心情沉重了下来,感到的只有心痛。——安史之乱让人心痛,它无论对于谁来说,都是一场灾难。安史之乱使人口锐减,从皇家到平民,从文士到武将,死亡名单上名字写得满满的。没有谁从中真正受益,即使是发动者安禄山,也早早丧命于此,其后几人也都不得善终,家破人亡。玄宗、肃宗在战乱之下退位的退位,病死的病死,皇子皇孙们死掉的也不少。还有众多将士,高仙芝、封常清、张巡等等等等……还有,那些悲惨的百姓们……    
    让我们默哀,默哀,再默哀……    
    十五    
    代宗的正式大业开始了。几乎和平定安史之乱同时,代宗也着手准备剔除绊脚石。    
    第一个是李辅国。    
    前面说过,唐朝后来逐渐形成了宦官把持朝政的局面。其实本来太宗定下的制度是内侍省不置三品官,宦官们做的事情也无非“门阁守御、廷内扫除、禀食”,就是看看门、打扫一下卫生、端个饭菜什么的。武后时期宦官多了起来,到中宗时,宦官人数猛增,官品也有所提升,七品以上者达千人。不过中宗毕竟“无能”,不敢打破祖宗定下的规矩,哪里像玄宗,大刀阔斧地就把宫嫔人数加到了四万,宦官黄衣以上三千人,衣朱紫者千余人。如高力士,其实和“力士”一起的本来还有个“金刚”,后来金刚不知道哪里去了,就只剩力士了。——这是题外话。    
    高力士虽然得宠,但还不至于想染指宰相,而李辅国就明目张胆地要肃宗封他为宰相,肃宗对这件事挺发愁,不好直接说自己不愿意,只推托说群臣不愿意。李辅国倒也实在,还真在朝廷上找了裴冕“推荐”自己。肃宗心里这个气啊,跟萧华说,如果裴冕真要这么做了,他还真没法拒绝。肃宗要萧华出去和裴冕说一声,不要这么做,裴冕回答说“初无此事,吾臂可断,宰相不可得”。这样总算把这件事压下来了。    
    代宗本来一直很讨厌李辅国的专权,但他能当皇帝,李辅国也算是出了力的,但是李辅国恃功自傲,变得更加专横跋扈,居然这样和代宗说:“大家但居禁中,外事听老奴处分。”此话一出,估计所有人当时都瞠目结舌,实在是一句妙语。但李辅国手中握有禁军,代宗即使不高兴,也无计可施,外表仍然很尊敬他,称他为“尚父”。代宗当然并不喜欢这位“尚父”,时刻都想除去他。    
    机会来了。    
    “飞龙副使程元振谋夺李辅国权,密言于上,请稍加裁制”。原来和李辅国为一党的程元振,现在与他反目了。可见利益、权力真是让人疯狂的东西,因为它张后和李辅国反目,因为它安庆绪、史朝义会杀了自己的父亲。这都是权力惹的祸。有了同样手中握有兵权的程元振的支持,代宗敢于削夺李辅国的权力了,也就是说,当程元振请求代宗制裁李辅国的时候,无疑是给代宗吃了一颗定心丸。就在当年的六月,代宗将李辅国行军司马及兵部尚书的官职罢免,其他的仍然如故,又将他迁到宫外的府第中,同时以程元振代替他成为元帅行军司马。可以看到,这两个职位都是与兵权相关的,这是重点,另外,这两个官位显然没有中书令高,如果一上来就撤李辅国最高的官职的话,自然是不行,所以就拿这两个官职开刀了。    
    李辅国此时有些害怕了,知道皇帝的态度发生了转变,于是“上表逊位”。这本来是为了试探代宗的态度,没想到代宗也和他实在起来,当真把他的中书令给撤了。唐代中书省承旨制订法令和诏书,是立法机构,中书令掌管中书省事务,地位十分重要,是宰相之一。撤了中书令的职后,代宗又封李辅国为博陆王。事实上王爵除了地位尊贵之外,没有实权,也就是说,没有什么用处,这就把李辅国架空了。李辅国十分愤恨而委屈,和代宗诉苦:“老奴事郎君不了,请归地下事先帝!”这自然也不是实话,可是真替李辅国担心,如果代宗再实在一回的话,真的让李辅国去殉葬,他又如何收场呢?当然代宗不会这么做,就算这么做也没用,闹不好李辅国来个鱼死网破,于代宗也没有好处。    
    但这不代表代宗不想除去李辅国,同时他也不想明着杀李辅国。代宗所选择的手段比较奇特,直让人瞠目结舌——堂堂大唐皇帝,居然会派刺客去杀人……


第三部分郭子仪像(3)

    想是唐代武侠已经很发达了,否则也不会产生《虬髯客传》这样的传奇。“风尘三侠”中的虬髯客,就是一个侠气十足的人。另外,唐初齐王李元吉有一次想要谋害李世民,就想到了要派刺客去暗杀,虽然这次被制止了,但他后来还是派了一个刺客去刺杀尉迟敬德。其实暗杀手段自古有之。看看《史记》中的“刺客列传”,最早的“侠”甚至可追溯到公元前七百年的春秋(即此篇中第一个提到的曹沫)。另外,唐代还发生两起著名盗窃案,其作案人员都堪称高手,尤其是偷了唐文宗玉枕的那个人,轻功实在了得。在这种背景下,代宗派刺客去暗杀,也实在没什么奇怪,只是皇帝派刺客出去杀人的却是少见,这本身就算是新闻了。仔细想想的话,大概就有春秋时晋灵公派人去杀赵盾,但晋灵公又不是皇帝。若说雍正的血滴子呢,可是那个传说的嫌疑太大了……再插句题外话,这几件事其实大有文章可做,单以代宗派刺客这件事举例,假如以它为背景写部武侠小说,把李辅国写成罪恶的反面一号,把代宗写成可怜的羔羊,然后正在代宗水深火热之际,一位大侠闪亮登场,解倒悬之危难,然后拂袖而归,笑傲江湖。当然,如果再编出几个红颜知己也实属正常,比如李辅国娶的夫人元擢之女,就完全可以拿来胡编一下,反正又不是第一次了,早在民国时期许啸天就曾把元氏写成了代宗后来的独孤皇后。然后把小说改编成剧本,再拍成肥皂剧,然后大家一起悠哉优哉……不禁冷笑,实在是很恶俗。    
    还转回来说我们的代宗。那个人既然是皇帝找的刺客嘛,当然是错不了的,当夜就大功告成,“窃辅国之首及一臂而去”,李辅国就这么糊里糊涂地死了。这个手段实在很高,省去了不少麻烦,起码代宗连给李辅国罗织罪名的功夫都省了。虽然代宗表面上也让人查案,可是结果自然是一无所获。    
    李辅国死后,代宗很是高兴了一阵,让人用木头给李辅国刻了个假头,又赠官太傅,不过谥号给的就比较差了,谥为丑。谥法中怙乱肆行曰丑,倒的确很贴近李辅国的所作所为。而代宗一面以礼安葬李辅国,一面又给了这样一个谥号,看来他是不想误导舆论,使大家误以为李辅国真的有那么好。代宗这样做,所表达的心声是:看吧,李辅国就是一个怙乱肆行的人,现在死的不明不白,可谓天之报应,但我仍然以礼把他安葬,并且还赠官太傅——就差说自己是仁君了。    
    十六    
    李辅国死后,程元振用事。    
    和李辅国比起来,程元振坏了不少事情。他因为私人恩怨,陷害来瑱和李怀让致死,使各藩镇都切齿痛恨于他。就是这个坏了大事。    
    安史之乱开始后,由于朔方、陇右、河西诸镇的兵力很多都调回来平叛,吐蕃借此机会扩充地盘,占领了西北数十州的广大地区,为后来的吐蕃之祸埋下了祸根。广德元年九月,吐蕃又大举东进,边将向朝廷告急,程元振得到消息,却根本不把消息上报给代宗。到了十月,吐蕃攻打泾州,当地刺史献城之后,又成了吐蕃的向导。当这群人浩浩荡荡地过了邠州的时候,代宗才刚知道吐蕃原来入寇了,而且“一步到位”,已经到了邠州。说话间吐蕃又攻下奉天、武功,仓促之下代宗急忙任命雍王为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应敌。    
    古来打仗,有时双方人数差不多,有时差异较大,大到几十比一的时候已经相当令人瞠目了。而二十人对抗二十万人,你见过吗?不要奇怪,这不是笑话,郭子仪受命之后从长安赶奔咸阳,就只带了这二十骑,还是临时招募的。长安当时已经无兵可用了。好在他们赶在吐蕃来之前到达了咸阳,不然加上郭子仪也不过二十一人的这支唐朝“大军”,要是在路上就碰到了敌人的话,不知该如何应付,那也许就真成笑话了。郭子仪到咸阳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向朝廷请求增援,结果又被程元振挡住了。其实程元振不挡的话,也是给代宗徒增烦恼,他要是有兵的话,断不会只让郭子仪带二十人去应敌,只不过早一些通报的话,代宗还可以多一些时间做打算。一路上吐蕃没遇到什么有效抵抗,就是在盩厔这个地方遇到了渭北行营兵马使吕月将,稍有点麻烦。吕月将带的兵可是比郭子仪带的多多了——两千,然而要按照以一人来打吐蕃一百人的这个比例作战,还是有难度的。这种情况下吕月将居然还有一次打赢了,真有点难以置信。但最终吕月将兵败被俘,历史上再也没有关于他的记载,我们不知道这位将军最终怎么样了,但他却是很值得尊敬的。郭子仪在咸阳那里多半是帮不上忙了,而吐蕃又神速般逼近长安,怎么办呢?代宗又发诏让诸道节度使来救援长安,可是有程元振迫害来瑱的例子在眼前,就连李光弼这样的重臣都不敢轻易来援,怕以后自己也会遭陷害,所以大家都眼睁睁看着代宗无可奈何之下狼狈地从长安逃了出去。


第三部分郭子仪像(4)

    在唐初突厥入寇之时,太宗只带了六人于渭桥与颉利会面,回过头再看玄宗、代宗还有后来德宗等人的出逃,不免令人感慨。不过太宗遇到的情况毕竟要好了很多,长安城中好歹还有些兵,而代宗却真的无兵可用,又碰上程元振这个活宝,什么都不告诉他,相信他也十分郁闷。这时有大臣上表请求惩治程元振。其中太常博士柳伉的分析比较尖锐,他说吐蕃来犯,武士无人力战,这是将帅背叛了代宗;群臣不敢犯颜进谏,这是公卿背叛了代宗(奇怪,他当初怎么也不进谏呢);代宗出京都的时候百姓乱闹了一气,还互相杀戮,这是三辅地区背叛了代宗;自从召诸道兵将来援,至此已四十多天,连个车轮的影子都没看见(就是一兵一卒都没来),这是四方背叛了代宗。如今内外离叛,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