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些想要寻求安慰的富户们说出一副大彻大悟的样子,欣然同意为白马寺再捐赠一批东西。
总的来说,这个佛教祖庭更侧重于佛教中的‘传法’一脉,至于存在着真正高手的‘修法’一脉,恐怕也不会存在于闹市中的寺庙里,倒是那个所谓的净念禅院中有可能存在相当不错的高手。
不过还是要按顺序来,还是先去龙门石窟观察一下还没有遭到破坏的佛教塑像再说吧!
雇了辆马车,跟着同去的游人们一起出城,在车上的时候,还因为对佛经一知半解的了解而受到了那些善男信女们的尊敬,岳松在觉得有些好笑的同时也在感慨着佛教的影响力,之前南北朝时期的大分裂让佛教思想得以大兴,也是为了安抚平民百姓的心灵,龙门石窟连绵数里的造像就这样得以兴建起来。
这座石窟位于洛阳南面数十里外的伊水之滨,由于该处两山相对,望之若阙,故又名伊阙,两岸东西山崖壁上的窟龛星罗棋布、密如蜂房。即使是在现在这个乱世,对佛像的修建也从来没有真正停止过,就算朝廷不拨钱,靠着从民间募捐得来的资金,留守在这里的僧人们也依旧坚持着。
除了善男信女之外,文人骚客们也会在这里题字留念,将自己写出的诗文花钱请人铭刻在石壁上希望能流传后世,只是岳松随便看了三四篇之后,就有一种把自己记忆中的名篇佳作留在这里的冲动,只不过他也并没有要做一个文抄公的愿望。
站在宾阳洞的洞口处向内看去,这座在北魏时期就开始兴建的洞窟一直有人在其中维护修补,力争要把剩下的两个洞修完,而在已经修建完成的中洞之内,莲花宝盖下的释迦牟尼佛正在看着面前诚恳的信众们。
从雕刻的角度来说,由于北魏时期崇尚以瘦为美,所以主佛释迦牟尼面颊清瘦,脖颈细长,体态修长,身着宽袍大袖的汉化袈裟,让人能相信这位佛陀确实离他们并不遥远。而在佛像之下也摆放着香炉和蒲团,有一个扫地僧人负责看护着这里。
岳松从来没有入庙拜神的习惯,看了一下之后便准备离开了,只是在洞外坡道的不远处,那个站立着的年老僧人让他暂时停下了脚步。
眯起双眼,岳松喃喃自语道:“这种感觉……圆满?不对,还有破绽!”
第三十九章 高僧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本土化的速度还是比较快的,而且它的教义也很容易被统治者所接受,各种各样的寺庙很快在全国各地建立起来。
不过宗教的传播也很容易失控,那个把自己都卖了的梁武帝暂且不提,在已经发生过的两次灭佛事件之后,佛教的各个宗脉也安分了许多,静静的在官府和道教的注视下发展信众。
而在南北数百年的分裂得以弥合,天下重归一统之后,佛门也得到了一个相当稳定的发展环境,高僧大德辈出,一时之间,竟是声势显赫的压过了道教,至于一直被压在污水中的魔门就更不用提了。
在所有名传天下的高僧之中,最为人所称颂的便是齐名并称的四大圣僧了:天台宗的智慧大师、三论宗的嘉祥大师、华严宗的帝心尊者、禅宗四祖的道信大师,这四人既有说法之愿,又有护法之能,实在是天下间一等一的顶尖人物。
在洛阳城内听到过他们的名字之后,岳松便对他们心向往之:这四人基本上已经可以算得上是佛门现今的领袖人物了,不排除会有一些名声不显的隐世人物,但他们也基本可以代表这个世界佛门的最高水平。
知识要在交流中才能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现在岳松需要的就是各式各样的真气以供参考,魔门真气排行在第一位,佛门的真气也是紧追在后啊!
在看到那个手持禅杖的年老僧人的时候,岳松第一眼的感觉是高深莫测,再认真看,便发现那雍容尔雅的气质下是仿佛不可摧破的金刚身躯,纵然须眉皆白,仍有凛凛不可犯之威。
即使是站在那里观察佛像,这名老僧的周身上下看起来依旧毫无破绽,整个人便如同一个圆满的神佛造像矗立在人前,让那些暗怀歹意的恶人根本生不出想要冒犯的意思。
虽然依旧无法在这静立的人身上看出破绽,但岳松绝不相信这世界上有真正的圆满,而且见识过其他高手之后,他也不觉得会和这世上的顶尖高手有这么大的差距。
意识到这其中存在着什么问题,岳松便跟随在人流中远远的缀在这名漫步于佛像之间的老僧后面,看着他认真的端详着形态各异的佛像,自己也随着大流向几个佛像拜了一拜。
越是深入其中,岳松越能感觉到这名僧人身上的光辉似乎越来越强,整个僧人似乎要和这洞**的佛像同化了一般,注视着他身躯的时候,甚至很难生出想要和他对抗的心思。
运转心法,将自己的心境彻底澄空,岳松很快便摆脱了这股莫名情绪的影响,重新看向对方时,他的心中对刚才发生的情况已是清清楚楚:人是很容易被身边的环境和同类所影响到的,特别是身边的所有人都处在相同的氛围中时,你很难不会被这种相同的情绪所浸染。
而刚才的那个僧人却是用一种莫名的手段将前来拜访的信众的虔诚意念转移到了自己身上,或者说转移也并不恰当,更恰当的说法是他将自身与遍布周身的那些佛像进行了同步,在彼此完全相连的情况下,想要对抗他便先要生出对抗神佛的意愿,在精神上便直接落到了绝对的下风。
而这样的手段听起来或许玄妙,但实际的效果其实跟拉人以壮声势没什么区别,起到的都是在气势上先声夺人的效果。要破解起来就更没什么难度了:哪怕他看起来再怎么像是神佛在世,他的根本也只是一个要遍经生老病死的凡人,只要一刀砍上去,这伟岸的身躯也会倒下。
但现在动手也并无必要,待离开了这片佛门圣地,这名老僧身上的神圣光辉自然会黯淡下来。
从早上一直走到太阳快要落下的黄昏时分,身旁的那些善男信女们早就坚持不下去了,现在依旧走在工匠们开凿出来的山道上的只有岳松和前面的那名老僧,这种情况下自然不可能隐藏住踪迹,但双方都没有要打破之间沉默的意思,只是保持着固定的距离在山道上行进,身边的佛像也渐渐变得残缺不全,或者在修建之后因为各种原因疏于打理,或是才刚刚由工匠们打造出了一个模子,它们的建成还要排到很久以后。
来到了半坡上一处三四丈开外,用来让工匠们堆放器材的空地上,两人便同时站在了空地两端默默不语,脚下数寸开外便是奔腾的洛水,一时之间,天地中竟只剩下了水流声和风吹声。
“施主陪伴贫僧观摩佛像一日,不知有何感悟?”这名老僧先拄着禅杖出言问道,声音雄浑非常,这一日的辛苦奔波完全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看看旁边那些用坏的锤子凿子,岳松沉吟了一下,最终在水流声中吐出两字:“浪费!!”
当夜幕降临时,洛阳城内依旧是喧哗热闹无比,宵禁的命令虽然很早便已经下达,但毕竟洛阳城里最不缺的就是各种各样的达官贵人和那些手眼通天的黑白两道人物,在市区中几小块比较特殊的地方里,丝竹清音之声依旧是不绝于耳。
但跋锋寒却希望面前的光线能变得再黯淡一些,最好连那些恼人的音乐也就此停下来,这种靡靡之音只会消磨人的精神,他宁愿去听大漠的风沙声,也不愿意去听这种没有任何意义的音乐。
但他还是得再忍上一会儿,毕竟他也没狂妄到能孤身一人在面前的众人里直接把他的目标抓走,如果暴露的话,自己面对这府邸里的守卫也要落荒而逃了。
耐心的看着面前这些家伙淫笑着对怀里的侍女上下其手,看着他们在杯筹交错间敲定了一笔又一笔的生意,从食盐到棉花,甚至连人口也只是他们将要运到船上的货物,而换回来的将会是金灿灿的黄金和白花花的银子。
终于等到了酒席散去,客人们摇摇晃晃的坐着马车离开,主人家也吩咐着佣人们赶紧把现场收拾一下,他也要在更衣后立刻入睡了。
这个时候,跋锋寒也终于等到了他想要的机会。
但他并没有想到的是,即使是喝醉了酒,这个行会的龙头老大依然能将自身的武艺发挥到五成以上,就算不是跋锋寒的对手,所引起的动静也足以让这个绑架行为宣告失败了。
在家丁们强弓硬弩的包围下,跋锋寒也只能狼狈的从院墙出逃走,在身后的一片喧哗声中,他一个猛子扎进了桥下的河水里,在黑暗中借着河水按照规定好的路线遁走了。
从事先决定好的位置离开了河水,跋锋寒在没人注意到的情况下走进了一个偏僻的小院中,在院子里,一个五短身材,看起来就像个生意人的中年男人正等在那里等着他。
摇了摇头,跋锋寒遗憾的说道:“失败了!”
第四十章 论法,论武!
远在城外数十里的岳松自然是不知道跋锋寒在搞什么鬼的,他现在已经把全部的精力都集中在了面前的老僧身上:这名僧人的修为有相当一部分是在精神的修养和浸染上,不集中注意力的话,便很容易落入他营造的气氛中,连思维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
在岳松说出‘浪费’两字之后,在他的感官中,对面僧人的气息也有了一丝极微小的波动,虽然面容上的表情依旧威严的令人感到敬畏,但这个回答显然还是出乎他的意料之外。
“施主为何会有此想法?这里的石窟在数百年前便由当时当政的皇帝下令开凿,为的便是广布佛法以慰众生,如何能称得上是浪费?”适才的言语之中既是疑问,也是质问。这恢宏的造像正象征着佛法的昌明广大,为何会从面前之人口中得到这样的评价呢?
岳松指着佛像说道:“对达官贵人和高门士族来说,这些东西自然有各种各样的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但对普通的黎民百姓来说,就算是再虔诚的参拜它们也不能让自己可以吃饱穿暖,反倒是寄托了些无用的希望,还不如用开凿它们的时间多开拓一些沟渠田地,那样的话,才能让自己更有可能不会成为路边的饿殍。”
岳松一向是个非常实际的人,他当然明白精神力量在有些时候会很有效,不过明明有更实际的方法可以用偏偏来折腾这些,他也只能说这些古代统治者们当真是闲得无聊。
听了岳松的答复之后,这名老僧扬了扬两条白眉,念了一声佛号之后说道:“施主有此想法,便是具有大慈悲心,实在是令贫僧欢喜不已。正如施主所说,若是将开凿这些石窟的功夫放在农事上,确实能让那些普通黎民变得更为富足一些。但施主可曾想过,就算那些百姓能在之前的战乱中获得一丝安宁的生活,但死亡也终究会来临。
唯有佛法,才能在那时解脱他们的灵魂。”
这个回答当然是在岳松的意料之中,佛教的作用在各种文章中已经被讨论过无数次了,人们需要它来寻找一个死后的慰藉,那种永恒的无知无觉的沉眠是一种莫大的恐怖,他们需要一个死后世界的存在。
岳松也懒得和他争辩到底是要把人生的精力投入在死后还是生前,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人对此都会有不同的答案,以偏概全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就像是在不久之前的南朝,当时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