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吴翠花却一头雾水,“大贤?这跟大贤有什么关系?”
第二百九十七章 打听林大贤
吴翠花的惊愕不像是装出来的,陆晴川细细思索了一番,既然林大军连他老娘都瞒着,看来不是件小事。
为免打草惊蛇,陆晴川若无其事的说,“就是偶尔听林家寿提起,所以问问。”
吴翠花的心狠狠抽搐着,大嘴巴一撇,酸溜溜的哼道:“他的话也能信?以前林大贤就是个小流氓,当兵混了几年,突然来信说,在部队里当上了大官,我们家大军当上大官那合情合理,至于他?呵,做梦还差不多。”
部队?陆晴川的心咯噔一沉,“他在哪个部队?”
“谁晓得他?”吴翠花翻了个白眼,“反正好像是在南方的哪个小部队。”
不会这么巧吧?陆晴川继续追问,“是不是在南省?”
吴翠花回忆了一下,林家寿拿信来的时候,她一门心思的羡慕妒忌恨,其他的一句没听进去,也不想听。
不过现在陆晴川既能在物质上支援他们,还可以帮林大军解决工作问题,这条大腿她得好好抱紧了。
“川川,你这么想知道大贤的事,要不我去给你打听一下?”
吴翠花笑得像只打不死的狗,陆晴川眼神一闪,暗暗责怪自己怎么那么沉不住气?竟将心事一览无遗的展露在老妖婆子面前。
眨眼之间,她已经处之泰然了,巧笑道:“我就闲着,随口一问,干妈不必放在心上。没什么事的话,我先走了。”
这几天晚上,陆晴川哪里都没去,她在等着吴翠花的到来。
“真不晓得你怎么想的,把东西送给他们,然后又叫人偷偷摸摸的买回来。”
陈小凤正在一件小肚兜上绣长命锁,过不了几个月,梅素素的伢子就该出生了,送件肚兜当贺礼最合适不过了。
她停下手中的活计,侧头看着陆晴川将青花瓷碗小心翼翼的放进衣柜的暗格中,直摇头,这丫头,行事风格完全捉摸不透。
陆晴川把暗格的挡板放回来,再将衣服摆回原位,关上了柜门,这才坐回陈小凤身旁,“现在上头正在销毁这些东西,所以当然不能让人晓得它们在我们手上,一来是保护它们,二来是保护我们自己。”
以后这些东西可是国家的瑰宝,这话陆晴川没有说出口。毕竟现在还没有掀起古董风潮,哪个都不晓得几十年之后,它们每一件都价值连城。
这也正是她一直未想明白的地方,马南湘是从何得知他们家有这些宝贝,又是如何预知它们值钱的?
陈小凤似乎听明白了,不再多问。举着手中的小肚兜给陆晴川看,“练了这么久,我的绣工跟雪娥还差得太远,也不晓得素素姐会不会嫌弃?”
“绣得很好了,素素姐和宝宝一定会很喜欢的。”陆晴川对这么可爱的小衣服爱不释手,“凤姐姐,得闲了再做多一件呗!”
陈小凤笑问道:“谁又怀孕了?不会是宝珍吧?”
“不是,总之你有空做出来,我要用的。”
陆晴川的话在陈小凤听来就是圣旨,“好好,这两天我就抽时间做。”
说话间,林小梅到了。
陈小凤捂嘴浅笑,这个丫头,真是个女诸葛,料事如神。
“小凤姐,你笑什么?”林小梅虽然打心眼里瞧不上陈小凤,却不敢轻易得罪她,人家是陆晴川的嫂子,得罪了她不等于得罪了财神爷吗?
陈小凤也不愿意坏了陆晴川的好事,敷衍道:“刚刚跟川川说笑话呢!你们聊,我去做饭。”
伸长脖子看着陈小凤去了灶房后,林小梅立即将椅子往陆晴川面前挪了挪,献宝似的说:“晴川姐,你是不是在打探我大贤哥的消息?”
陆晴川忙矢口否认,“没有啊,我跟他又不熟,为什么要打探他的消息?”
林小梅脸上明显的掠过失望,但她并不甘心,这消息可是她跟她老娘好不容易从林家寿婆娘口里抠出来的呢!
“反正没事,就当闲聊呗!”提起林大贤,林小梅的脸色好不到哪里去,以前连给她哥提草鞋都不够格的人,居然一不小心混得风生水起了,他哥的脸都快被打烂了,“也搞不懂他走了什么狗屎运,现在居然当上了南省什么院的大官,你说奇不奇怪?”
尽管陆晴川表面波澜不惊,其实一颗心已经提到了嗓子眼上,“南省研究院?”
林小梅翻了个标准的白眼,“对对对,就是这个地方。应该离远征哥不远吧?”
陆晴川留意到,她说“远征哥”时语气特别温柔,脸还陡然红了,不由得暗笑,以前只晓得林小梅对胡向前有意思,现在看来,还惦记着远征哥哥呢!野心真不小!
不过,此时陆晴川没有心思纠结儿女情长,前世她并不晓得林大贤跟远征哥哥在同一个地方工作,怪不得林大军能举报成功,想必是他们内外勾结干出来的好事了。
“既然林大贤当了那么大的官,就让他带带大军哥呗!”
陆晴川边说边仔细观察着林小梅的神色,只见她不屑的哼道:“他算个什么东西?我哥有你就够了。”
典型的吃不到葡萄就嫌葡萄酸,陆晴川也不戳破,“我的能力也只能帮你哥谋个很普通的工作,比不得研究院那么好前途。”
这点林小梅不否认,若不是她哥有这个想法,也不会跟林家寿走得近,要真能在部队谋个好差使,将来把她和她老娘带去随军,那就能跟李远征朝夕相对了。
对上陆晴川犀利的目光,她赶忙望向别处,眼下林大贤那边还没有定下来,陆晴川这条线不能断了,继续说些讨好的话,“研究院好是好,可大贤哥那个人还是没你靠谱。晴川姐,我哥的事就麻烦你多费心了。”
陆晴川答得胸有成竹,“行,应该很快就有消息了,到时候我会通知你们。”
临走的时候,林小梅又折了回来,“晴川姐,这几天我三叔家可能有大事发生。”
第二百九十八章 出个主意
大事,什么大事呢?陆晴川琢磨了几天,仍没理出个头绪来,只是感觉前世林大贤在李远征被诬陷的事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所以必须得提醒远征哥哥。
她一骨碌爬起床,却听到教室那头传来吵吵嚷嚷的说话声。刚刚六点半,孩子们基本上是在7点半左右到学校,莫非出什么事了?
换好衣服,推门出去,教室前挤满了大人、小孩。
陆晴川眼尖的看到了谢老八、周保生、周麦生,还有钱志彬。
“老周,你们就帮帮忙,当行善积德吧!”
谢老八苦苦央求着,他身后的人也跟着附和,“是啊,你们队的伢子都认得那么多字了,我们队的还只晓得玩泥巴。”
“周支书,你就答应了吧!大不了以后你们队里农忙,我过来帮忙。”
“对,我们也过来。”
……
周保生招手示意大家安静下来,“不是我不想帮你们,咱队里就只有钱老师一个人忙前忙后,这么多伢子,他怎么教得过来?”
谢老八不肯放弃,“不是好歹有一个吗?总比我们对一个没有的强。我们不要求伢子们学得有多好,多认一个字是一个。”
钱志彬一直没说话,他的视线流连在那些求知若渴的小脸上,便不忍心拒绝了。可一个人的能力始终有限,这令他左右为难。
谢老八见到陆晴川像见到救星似的,周保生最器重这女伢子了,他屁颠颠的跑过来,“小陆同志,你帮着出个主意吧!”
发展教育是国民大计,祖国之所以落后于西方国家,正是因为这一段时间的教育滞后了。陆晴川比在场的人多经历了以后的几十年,自然明白教育的重要性。
“谢队长,你们队有小学,也有下放的知青,把他们组织起来当民办老师,所有问题不都解决了吗?”
谢老八苦着脸叹了口气,“那些知青?能指望我还用的着在这里求爷爷告奶奶?”
说到这里,谢老八突然眼睛一亮,又缠着周保生不放了,“老周,是不是我有办法解决教室和老师的问题,我们的伢子就能在这里上学?”
周保生背着手点点头,“成啊!”
“教室后头还有空地,我们队负责再盖几间教室,保证是南竹那边的上好红砖。至于老师嘛,你们队的那些知青,个个都是好样的。只要你们愿意,他们的口粮归我们付。”
陆晴川会心的笑了,这个谢老八看起来老实巴交,还是一点就通。
周保生也很赞成这个主意,这群知青个个一肚子墨水,放在畜牧组跟牲口们打交道,确实浪费人才。不过他向来尊重钱志彬,所以先征求他的意见,“钱老师,你觉得呢?”
“可以。”钱志彬也暗中观察过知青们,还真有几个入得他法眼的。
“那具体的人员就由你来定,”周保生是个人精,懂得权力下放,“以后老师多了,还得仰仗钱校长你多多费心。”
两天过后,梅素素、白明月、陆巧儿、黄建华,以及杨卫国、王威都成了学校的民办老师。每天接受钱志彬对他们的上岗前培训。大家终于学有所用,因此都特别珍惜这份工作。
谢老八也说到做到,花大价钱从南竹购买了一批红砖回来,在原有的教室后头加盖了四间,一到四年级,每个年级有两个班了。
伢子们多了,学校更热闹了。
老师多了,伢子们的课程更加丰富有趣了,增加了音乐课、体育课、美术课。黄建华教画画,王威教体育,白明月教音乐。
没过多久,白明月便开始抱怨,“那些伢子不晓得怎么回事,上其他课都好好的,就音乐课不行。一首歌教好几节课,他们都学不会。”
陆晴川一边算工分一边心疼着那些伢子,“你天天教人家样板戏、红歌,人家伢子哪有兴趣学?”
“可现在就只有《白毛女》、《沙家浜》、《打靶归来》这些呀,你叫我教什么?”白明月心浮气躁的辩驳道。
这点的确不能怪她,眼下的形势就是这样,陆晴川抬起头来,“伢子们天真烂漫,他们只对童谣感兴趣啊!”
“童谣?什么童谣?”白明月表示不懂。
陆晴川对童谣倒是很在行,这放在十几二十年后叫儿童歌曲,前世她指望着带孙子,学习了不少。比如《拔萝卜》、《捉泥鳅》、《小毛驴》、《两只老虎》……
这些歌曲极富有童真,唱起来又朗朗上口,保证伢子们喜欢。于是,陆晴川当场唱了一首《捉泥鳅》,众人都觉得非常好听。
“川川,你们学校真好,老师能教你们唱这些歌曲。”陆巧儿满眼的羡慕。
陆晴川当然不能随口糊弄,陈小凤就不说了,马南湘、莫宝珍、钱志彬都在同一个市,上的相同的学校,说谎很容易穿帮,“我不是在学校学的,是我爸爸的同事教的。”
“要不以后的音乐课就由你上吧!”白明月衷心的恳求道,陆晴川是非常喜欢孩子,可她要做的事情太多了,婉拒道:“以后我每天教你唱,然后你再去教伢子们唱。”
白明月也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便尽可能地跟陆晴川学习,一、二年纪的教《两只老虎》,三年纪的教《我们的祖国是花园》、四年级的教《让我们荡起双桨》,
果然,伢子们非常喜欢,时常回家了也唱。家长们觉得好听,在田间地头劳作的时候,便三五成群的合唱。
陆晴川又教了白明月十年八年后流行的《溜溜的她》、《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很快,这些歌从教室里传到教室外,传唱到了漫山遍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