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她想了想,征询表弟的意见:“傍晚了,我们去学生食堂吃饭,怎么样?”
唐明朗点了点头,握住唐宓的车把:“我骑车带你,你告诉我怎么走。”
“嗯……”唐宓的自行车载人没有问题,但重点不是这个,“小朗,你没骑车来?”
“没呢,我打车过来的。”
“不过,你会骑车?”
唐明朗不乐意了:“我当然会啊,我车骑得可好了,你小看我哦。”
“这样啊……”
明朗跨上自行车,唐宓跳到自行车后座,明朗说:“表姐,你抱紧我啊。”
“好。”
唐明朗的车技的确很不错,轻松地带着她在校园飞驰而过,车轮“咕噜咕噜,碾过新雪,车辙远远被甩在姐弟俩身后。唐宓坐在自行车的后座,抱着表弟结实的腰,想起小时候看到的那个肉乎乎的小孩子,忽然惊觉,明朗也已经是个大人了。
京大的学生食堂不少,但是距离两人现在所在地最近的,莫过于三食堂。
食堂下午五点开门,两人到得相对早,食堂比较空旷。唐宓带着他买了饭菜,找了位子坐下来。
唐明朗显然对吃饭兴趣不大,左顾右盼地说:“大学的食堂好大啊,我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多人在一起吃饭呢。”
“学三食堂挨着主教学楼,所以规模比较大。”唐宓夹了一块红烧大排给他,“我听说学三食堂的红烧大排非常好吃,你尝尝看。”
唐明朗低下头品尝了一口,“奶奶现在怎么样?身体还好吗?”
只是一句问话,但唐明朗能记挂着外婆,也让唐宓欣慰了。
她说:“嗯,还可以。你要有时间的话,给奶奶打电话问问。”
“好的。”
“明朗,你今天怎么来我们学校?”
唐明朗明显心中有事,低声说:“我爸妈前几天签字离婚了。”
食堂很热,他睫毛上的雪花很快就化为了水珠消失殆尽。他低头的样子就像是被欺负的小动物一样。
唐宓放下筷子,看着面前的唐明朗。
“已经离婚了?”
没想到舅舅、舅妈离婚的效率还挺高,她原以为得拖上一年半载的。
“是啊……我爸是净身出户,房子财物什么的全归我妈。”
这种结果也不是很难想到,倘若舅舅还有一点儿办法,也不会因为给外婆治病而被迫卖房子了。
唐宓轻声问:“那舅舅住在哪里?”
“我爸现在外派去了南边的分公司啊,好像住在分公司的宿舍里。”
“外派出去是什么意思?”
“我也不懂……应该是开拓市场这一类的。”
唐宓觉得事有蹊跷,因为所学专业,她最近看了几本经济学和市场方面的书,也知道了大企业运行的规则。大华汽车集团的总部在宣州,最大的工厂也在宣州市郊,虽然全国各地都有分公司,但以舅舅的级别,出差是可能,但长期外派去分公司指导工作很罕见。
唐明朗显然不觉得有什么不对,闷闷地说:“我昨天跟着妈妈来京的,她想让我转学来燕京读高中,现在妈妈在联系好所学校呢。”
唐宓皱眉:“你不希望这样?”
“我还是希望在宣州读书,我要好的朋友同学都在宣州,在燕京,我也人生地不熟,学习又不怎么样,而且妈妈太可怕了,天天板着一张脸训斥我,做什么事情我妈都看不顺眼,我今天都是好不容易逃出来的……”唐明朗小声说,“更何况,我答应了爸爸留在宣州的,我要来燕京了,爸爸肯定不太高兴。”
计划不如变化快大约指的就是这种事情了。唐宓张了张嘴,又闭上了,她觉得自己情商完全不够用,想不出任何可以安慰表弟的话,也想不到解决他们那复杂的家庭矛盾的办法。
她最后只得问:“那个,你有没有问过李知行?他有没有什么办法?”
“哥啊,我不想去打扰他。”
“李知行不会觉得被打扰。”唐宓说,“你的事情,他会帮你出主意的。”
“也不是。”唐明朗嘟嘟囔囔地说,“表哥这段时间在谈恋爱啦,好像很忙的样子。”
“李知行在谈恋爱?”
唐宓有些吃惊。她几天前还遇到了李知行,并没有发现他有恋爱的迹象。
“是啊,昨天我不是和妈妈一起到燕京了嘛,晚上和外公外婆在一起吃饭。”唐明朗“外公外婆说,前阵子他们介绍了外公某朋友的孙女给表哥,说那个女孩在民大念大一,和哥很配。我今天出门前给表哥打了电话,他正在陪那个女生逛街,我哪能不知趣地打扰他。
唐宓醍醐灌顶——原来自己是备选对象。唐明朗果然是先找过李知行之后,才第二个找她的。
“不过……”唐明朗若有所思,“表姐,你和表哥既然在一所学校,怎么不知道表哥在谈恋爱?”
“我不清楚他的近况。”
“这样啊。”
“我还以为你们上大学之后,会走得很近呢。”
唐宓说:“不会的。我们在不同的院系,平时大家都很忙的。”
唐明朗若有所思,忽然换了话题:“表姐,我问你,你在大学里有仇人吗?”
“啊……”
这问题对唐宓来说,还真是不好形容。
唐明朗挑了挑下颌,示意唐宓向侧后方看过去:“有个女生盯着我们很久了……从我们坐下开始吃饭一直到现在。”
唐宓回过头去,视线所及却忍不住哑然,居然是郭嘉颖,她有阵子没有见过郭嘉颖了。
宜中的高中同学们大约以每个月一次的频率聚会一次,郭嘉颖也再来邀请过她,不过她婉言谢绝了。去一次也就罢了,每次都去,她没有那种经济承受能力。
郭嘉颖哪里会想到自己的视线被唐宓抓了个正着,表情尴尬地转开视线。
唐宓转过头来和表弟解释:“她是我高中校友,我们现在同一栋宿舍楼,楼上楼下的关系。”
“不是仇人啊,她看着我们的眼神还挺奇怪的。”唐明朗满脸沉思,“我知道自己在女生中还蛮受欢迎的,但她看我们的次数和持续时间也太多了。”
不得不说,唐明朗不适合做这种富有思考性的角色,唐宓啼笑皆非,伸手拍了拍表弟的头。
她大抵也能猜到郭嘉颖心里在好奇些什么。她素来是一个几乎没有社交生活的人,郭嘉颖肯定对她和小男生在一起吃饭且态度亲切产生了某种程度的怀疑,也许郭嘉颖都能脑补出一篇故事了。
到底是一顿晚饭而已,两人很快吃完,此时,大批人马也浩浩荡荡杀到了食堂,整个食堂顿时犹如开了锅的粥一样,人头攒动,摩肩接踵。
唐宓送表弟离开了学校,在细雪中,之前十几年都没有好好说过什么话的表姐弟并肩而行。
唐宓放轻了声音,斟酌着用词:“明朗,你还是未成年人,你的人生肯定不能由自己做主……我一直认为,既定的命运既然已经无法改变,那我们应该在现有的条件下,做到最好 无论你在宣州读书还是在燕京,我觉得从本质上说,都没有问题,如果你能在燕京认真读书,我想舅舅应该也不会在意的。”
唐明朗贸了一声:“我明白了。”
他答得如此痛快,但唐宓疑心,他是否真的明白了。
送他出了校门,此时雪更大了。
唐明朗有些不好意思地看着她:“表姐,你有钱吗?借我点儿钱打车回去。”
“你要多少?”
“一百就行了。”
唐宓身上的钱不多,但一百的钞票还是有的。
她翻了翻钱包,除了一百元整钱之外,还把钱包里面十块以上的钞票都抽出来递给了自家表弟。
“表姐,这钱我过阵子还给你。”
唐宓摇头:“不用着急。”
明朗钻进了出租车,唐宓招了招手,目送出租车远去,消失在飘飘扬扬的漫天白雪之中。
她并没有在意明朗是否会还钱,不过两天后的周二傍晚,她接到了李知行的电话,约她晚上一起上自习兼帮明朗还钱给她。她告诉了李知行自己的自习室,李知行半小时后到来。教室里很暖和,李知行放下书包,顺手解开围巾,坐到她的邻座。
“一个人?”
“嗯。”
她通常是一个人在经管学院的大楼上自习。宿舍里的其他人和她追求不一,赵幸丹除了篮球社团外,还加入了学生会的社团,而韩羽露一般是去华大和男友起上自习。
“赵幸丹呢?”
“她有活动。”
李知行放下书包抽出教材和笔记本,撇开大家都有的英语、数学书之外,李知行还带了好多本计算机类相关图书,完全体现了专业间“隔行如隔山”的特点。
两人对视一眼,默契地去了走廊说话。
李知行拿出钱还给她:“明朗回宣州去了,叫我拿给你的。他上周六来学校找你了?”
“舅舅舅妈离婚了,他妈妈想让他来燕京读书,他不太情愿。”唐宓迟疑着开口,“他在燕京认识的人也不多,大约就来找我谈谈了。”
“周六那天我有点儿忙,脱不开身。“李知行说,“郭嘉颖跟我说了,说碰见你们在食堂吃饭。”
“她告诉你啦?”唐宓想起郭嘉颖和李知行同系同班,因此也不奇怪,“小朗瞧着可怜兮兮的。”
李知行背靠在全密封的玻璃窗台上:“离开熟悉的环境去陌生的学校念书,是比让人难以接受。”
他语气有些怅然,唐宓猛然想起他自己也是在高中时代去了陌生的城市念书,不由得问:“你也是一样吧。”
李知行解释说:“当时我有两条出路,要么像以前的十几年一样留在燕京,在我妈和爷爷奶奶身边,要么跟着我爸爸去宣州读书,权衡之下,我选择了跟我爸去宣州。我妈生气了几个月。”
唐宓说:“哪你的经验对他来说,大约有用吧。”
“差异挺大,我是自己选择,小朗则是被迫选择。”李知行说:“该说的话我已经说了,他是否听得进去,就并非我能控制了。”
“是啊……他也不小了,是应该有自己的主见和想法了。”
十点之后,自习室里渐渐人少起来,唐宓再次抬起头来,教室里也就只剩下她和李知行两个人了。自习室没什么人,两人说话也可以更自在一些,李知行拿起一本《数学分析》顺手翻开:“我刚刚就发现不对,你的专业是金融系,怎么那么多数学书?”
书也不是崭新的,密密麻麻写了很多笔记。
唐宓小声解释:“我有时候旁听数学系的课。”
“只是旁听的话,那这又是什么?”
李知行从教材里抽出一张纸,直接抖落在她面前,那是一张中请表格。他敛住了脸上所有的笑容,直直看着她:“你想转系?”
“也没有……”唐宓说,“我拿到了表,但还在考虑。”
“但你已经动了这个想法了。”
唐宓表情黯然:“是的,金融系对我来说不太适合。”
“仅仅是英语就把你难倒了?高中时我就告诉过你,大学对英语的要求更高。
“不是英语的问题。”唐宓垂着头,像个被训斥的孩子, 我的性格也不太合适,我第一次觉得读书这么辛苦。”
李知行默然。经管类的专业确实整体倾向是外向的,学生越张扬混得越好,以她的性格,大约是难以习惯。
他不忍心再说下去:“你当时选金融系,是为什么?”
唐宓沉默了一会儿:“我想赚钱。”
这个答案不难想象,但听到她亲口说出来,李知行还是感喟万千,因此一时间竟然无法说出任何话来——这世界上有些东西对某些人来说唾手可得,对另外的人来说,却要努力一百倍才能得到。
对方不发表意见,唐宓却难得地话多,解释道:“高二那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