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桂玉霞吃了一惊:“什么?还要买两千亩?”
大牛点点头。
桂玉霞瞪大眼睛站起来说:“要是再买上两千亩,那可是离城里越来越远了。听说。有土著开始袭击我们的人了。去城里那么远,能安全吗?我不同意,再说了。我们要那么多的地干嘛?现在的一千五百亩的地已经够多了,我们这都种不完了。”
大牛拉着桂玉霞坐下说:“你别着急。听我说。我是觉得,我们的庆春城以后一定会像新光城那样,会有人来出高价买靠近城市的土地,以取得居民的资格。所以,这靠着城里的一千五百亩地,我压根没有打算自己种。仗着我们能贷出来钱,手里有人,还是第一批来庆春城的人,我们就多买一些土地,都开垦出来,这样,将来,我们把这靠着城里的一千五百亩地都找个机会,找个合适的价格卖出去。然后,我们在城外远一点的地方,弄一个三千亩左右的大庄园,种少少一些庄稼,够吃的就行。剩下的都种上甘蔗,或者是芒果树。这样很好打理。我还能腾出时间来做点生意,或者是找个师傅学点手艺。”
桂玉霞听了有些蒙,但是,想想,大牛哥说的也有道理,就说:“这些事情,我不太懂。不过,我现在和副城主关系很好,明天我找个机会问问副城主,这样行不行。其实,我们有我的每个月十两银子的月钱,已经够我们两口子过的很好了。哪里还用这么辛苦的?”
大牛笑着说:“我一个大男人,难道要你养活不成?”
桂玉霞笑了说:“你啊,到现在,还是你啊,我啊的,我的不是你的吗?”
大牛嘿嘿笑了。
第二天,桂玉霞到处找副城主却找不到,一问之下才知道是文蕙郡主要回来了。副城主去码头上迎接去了。桂玉霞一听文蕙来了,很是高兴,对于这个主子,她是很忠诚的,而且,这庆春城毕竟是文蕙的,要是文蕙不在,总感觉少了主心骨似的。
下午,桂玉霞正准备等到副城主忙完了,就去找副城主商议一下这个事情的。正在她收拾还东西,准备去找万淑慧的时候,工坊里面突然热闹了起来,桂玉霞忙问出了什么事情,只见工坊里面的绣娘们都群情激动,她的好友翠喜一脸狂喜的冲到了她的面前,对她说:“大姐,大姐,喜事,喜事啊。”
桂玉霞一脸的迷茫:“什么喜事啊?”
翠喜说:“刚刚郡主回到庆春城,就发布了榜文,封了一些官职,其中,大姐是工程司的副司长,那可是正六品的官职啊。”
桂玉霞一下子懵了,当官了?
这个时候,身边越来越多的人来给她道喜。她有些不敢相信,就让翠喜带着去了贴榜文的地方,仔细的看了起来。榜文有三张。一张是关于庆春城的一些规定,还有法规之类的,还有一张是招贤榜,要招募官员。最后一张是已经成立的部门和任命了的部门官员的名称。桂玉霞在这个榜单上看到了城主是郡主陈文蕙,副城主是万淑慧,大将军是简达。这个都一点不惊奇。值得惊讶的是,下面还有是个司,财政司是秋碧的司长,正五品,副司长是绿芽,碧瑶,正六品的官职,对于财政司,还有一段话的描述,桂玉霞是看明白了,就是管理整个庆春城的钱财的。
还有一个教育医药司,司长是翠翘,正五品。这个是负责医药教育的,其他的职位都空着,等到招录。
还有一个是司法部,这个是管理城市一切官司的,有盗窃,犯法之类的事情都是这个部门管理,暂时是大将军简达兼任。
最后一个是工程司,是管理整个城市工程和工匠们的,司长是陈安,正五品,副司长一个是自己,一个是吴城。正六品。
看到这里,桂玉霞明白过来了,为什么会让自己当官了。这些都是重要的部门,担任官员的都是陈文蕙的嫡系。比如说,秋碧她们四个,桂玉霞很是熟悉,经常打交道的,她还指点过她们四个针法呢。这四个可是从小儿跟着郡主一起长大的,情分不同,身份也不同,是郡主最信任的人,这是郡主的城市,郡主自然是用自己信任的人了。
还有陈安,她也是认识的,是同一天跟着她一起被皇上赐给郡主的。是瓷器匠人的头目。为人比较公平,人缘很好,心地善良,能力也算可以。吴城,这一段时间,她也接触过。那个是郡主的师傅吴丽霞的亲侄子,能力出众,本来就管理着城市的建设事项,现在成为了工程司的副司长,自然是应该的。
至于自己,想来,郡主认为是自己比较忠心,在工匠中的威望也不错,协助着陈安管理这些工匠还是可以的。
这样一想,桂玉霞本来很是忐忑的心,就平静下来了。这个活儿,她应该还是能够胜任的。在宫里,她就已经是绣房里面的大管事了,管理宫里许多的宫女,能力超强的。来到郡主的府里,特别是到了庆春城,更是一直都管着绣坊的所有的绣娘们,手下的人都有好几百人,这以后也估计是管理工匠的,她还是有信心干好的。
对于官职的问题,什么正六品,正五品的,她倒是没有怎么在意,反正,这一辈子都打算效忠郡主了,哪里还在乎这些官职啊。再说了,在宫里的时候,她就已经是嬷嬷的身份了,那可是皇帝授予的正八品的官职,眼下虽然正六品比之前在宫里的高了一些,但是,桂玉霞的心里认为没有什么不同,方正都是给主子办事,尽心尽力就是了。
桂玉霞的神色渐渐的平静了下来。也有了心思看榜周围的人,这里现在人山人海,城里的人都跑来看榜来了。七嘴八舌的,噪音很大,桂玉霞就准备出去,正在这个时候,她看到了陈安和吴城。
吴城看到自己的官职很是激动。这一段时间,他没日没夜的干活,尽心尽力的操持着,整个城市的建设都在他的心里。他一面虚心跟黑家的大师学习,一面认真监督那些工匠,奴隶们。所以,工程进度很快,他也感到很高兴。
现在,这些付出都没有白费,他得到了官职,还是个正六品的官职,想想都让人高兴。当然,这官职跟姐夫简达的正三品相比,小了一点,但是,他还年轻不是吗?未来一定能更好的。
对于那个陈安和桂玉霞,他都是认识的。陈安将来就是他的上司了。那个人老实,公平,在工匠中间威望很高,当然,是在男性工匠中威信很高。有了他当工程司的司长,想来,那些干工程的工匠们能更加好管理,他只照管工程就行了,管人的事情就交给陈安就是了,这样自己身上的活儿可是轻松不少,而且,工匠们管理的好,工程的进度一定能更快。另外一个同事是桂玉霞,她可是宫里的绣娘出身,那个绣活儿可是绝了,有人说,她的技术是大楚第一的,可以称为针神了。她一直都管理着那些绣娘们,现在成了副司长,名正言顺,一定能把陈安不方便管理的女工们管理的好好的。看来,郡主的安排是很英明的。
正想着,吴城看到了桂玉霞,只见桂玉霞平心静气,一副坦然的样子,吴城不禁佩服对方的风度,可见郡主没有选错人,将来大家的合作一定不错。吴城冲着桂玉霞点点头,桂玉霞也冲着吴城点点头,这里人太多了,没有法子交谈,还是将来上任之后再寒暄吧。
第十七章 光宗耀祖
桂玉霞虽然平心静气的接受了自己当官的这件事情,但是,桂家的人可是平静不下来。桂家人已经从邻居那里知道了这个消息,他们还不敢相信,世代农民的他们家怎么可能出个官儿?还是个女人当官?不过,一想,这个城主都是郡主的,那还是个小女孩呢,副城主也是个女的,这下面的官员出现女人一点都不意外。再说了,那个工程司的副司长,就是专门管工匠们的。本来桂玉霞就是管着这些女工们,只是以前没有官位而已,其实干的活儿是一样的。
但是,这样也挡不住桂家人兴奋的心情。他们赶紧派了人去大牛开荒的地理去找大牛,报告这个喜讯,一面又告诉在庆春城的这几家亲戚们。这些亲戚心情可是复杂起来了。大多都是高兴的心情。他们能来庆春城,其实都是桂玉霞拉他们过来的。桂玉霞当了官儿了,那以后也能照顾她们,他们能不高兴吗?六品的官儿是多大啊,反正比县令还大。要知道,在这些村民的眼里,村长就是个很大的官儿了,正六品的官儿,这可是他们想都不敢想的大人物,现在是自己的亲戚,多么让人高兴啊。
当然,也有在心里犯愁的,比如说桂金霞的婆婆,她本来就被剥夺了管家的权利,现在管家的是媳妇。已经很没有面子了。还有,媳妇眼看着赚钱越来越多,她一个婆婆,只能做点家务。没有赚钱的能力,她早就心急了。现在,桂金霞的大姐又当了官了,这还了得?今后,媳妇的后台越来越硬,自己重新执掌管家权利的那一天越来越远了。
除了她这么想,桂银霞的未来婆婆也在犯愁。她的媳妇还没有娶进来,娘家已经出了一个官了,这以后,她还能拿捏媳妇吗?还有。她现在只能在家里坐坐家务。带带孩子,儿子也只是在买来的土地上开荒种地,可是人家桂银霞可是在工坊里面做工,每个月都拿着月钱。听说还要成为每个月能拿一两银子的一等绣娘了。每个月一两银子啊。这是多么多的一笔钱啊?以前。他们在大楚的时候,辛苦一年,也不见得能省下一两银子。现在儿媳妇一个月就能拿回来,这以后,怎么管教媳妇呢?
这些人的小心思,大牛不知道,但是,大牛心里的欢喜是掩饰不住的。他提前带着倭奴们回来,今天大喜事,不干活了,高兴一天。他一看,桂玉霞还没有回来,想来,是要去向郡主道谢,郡主一定还有话吩咐,所以,大牛就打开了钱箱子,拿出了银纸,请岳父岳母,还有两个小舅子帮忙,买菜,买肉,整治一些酒菜来,好等着晚上桂玉霞回来好好庆贺一番。
对于家里的那些倭奴们,他也不吝啬,碰上这么大的喜事,他给每个人发了二百个大钱的赏钱,还放假一天,还整治了一座子的酒菜给他们。这些倭奴听说女主人当官了,顿时都高兴起来,虽然他们是奴隶,但是,他们只是卖身十年而已,这十年里面还是要每个月拿月钱的。
大牛待人和气,公平,公正,重来都不拖拉工钱。家里的伙食也很好,每隔上几天都能吃上一回的肉。这在他们的倭国是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他们都为能找到这么好的主家而高兴。现在,这主人更是不得了了,都成为了官了,他们中间几个心思活跃的人,一边吃着美味的酒菜,一边想着,是不是稍个信回国内,告诉家里的老婆孩子,还有亲戚们,也来投奔庆春城的自己的主子。现在主子正在创业阶段,听说还要招收倭奴,还要找婆子做饭,这以后,当了官了,一定需要很多的下人,要是自己家里的人都能过来,在这个府里找个事情做,那不是最早的奴仆,将来,这个家发展壮大成一个家族了,自己这些奴仆就是元老了,说不定能当个管事,管家之类的呢。至不计也能混个家生子的待遇啊。
大牛刚把酒菜整治好,桂玉霞还没有回来,就有人上门来祝贺了,这些人开始都是自己家的亲戚,大多拿了一些蔬菜,肉食之类的东西来祝贺。后来,又来了一些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