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且现在这世道,做学问有什么用,皇帝老儿都不晓得还活不活着,难不成能去考状元做官
更可况还要交束修,虽然并不怎么贵,但是那也是一份收入啊,以往攒的金银花费不出去了,拿粮食他们又舍不得,所以村里少有人愿意送孩子去学校,只来了一个叫锁头的男孩。
他是早产儿自幼体弱,干不了体力活,以前爹娘想供他念书也供不起,好歹现在有这么个机会,学点儿东西日后总多条出路,要是能学点儿练身之法强健身体,那更好不过,他爹娘这才从口粮里省出一份束修,送他来上学。
这样一来,整个学校只有夏家送去的四个孩子,姚家小辈的八个,连同锁头一起,一共才十三个学生,加上幼娘和萱娘,其中只有三个女孩。
起初夏琛说要送幼娘去念书的时候,家里人都很意外,不是不愿意,而是根本没想过女孩也能去学堂念书,这是固有的观念造成的结果。
好在他家里人很开明,也很愿意孩子多学些东西,幼娘便十分开心的得到了去念书的机会。针娘自己没念过书,听夏琛说可以送萱娘去学堂,只有感激的,没一点儿不愿意。
倒是夏琛舅舅家,明明适龄的女孩还有两个,她们父母却死活不愿意松口,夏琛替她们出束修都不行,说女儿家跟那么多男孩一起厮混,要坏了名声的。
夏琛无奈,只能先这样算了,他嫂子倒是很开心自家小闺女能去念书,开学前翻找着以往存下的布料给幼娘做新衣服,他娘还把他以前用的书箱找出来,说给幼娘用让她沾沾小叔的文气。
夏琛就很尴尬,他可是连续两次大考最后一名,要是幼娘跟他一样,嫂子怕是得哭了。
看着小姑娘背着大书箱,跑都跑不利索的样子,夏琛一合掌,开学怎么能没有新书包呢
幼娘有,萱娘井生薛广宗也该有,舅舅家的孩子都是他晚辈,一个书包,要不了多少布,他空间里囤的多着呢,干脆就当给学生们的开学礼物。
拿了一批耐磨的深蓝色粗布给针娘,又比划了现代小学生书包样式给她,拉链换成几个搭扣,书包里有夹层,两侧有小兜,一模一样的款式大小。
幼娘拿到新书包,开心极了,书本还没发,背着家里给她准备的木板和炭笔在院子里来回走。
炭笔就是粗制滥造版的铅笔,以前夏琛还在孟先生家里念书的时候就用过,图个方便省事快捷。这次孟先生主动提议让学生们改用炭笔,否则笔墨纸张的费用,又是一大笔支出。
炭笔木板制作都十分简单,磨一根碳条再夹两片木片,实在不行不要木片也行,家里大人随便做做就成了,无非是哪个做的更精致好用哪个更粗糙。
书包有了,幼娘甜蜜蜜地跟夏琛说了几句好话,“小叔叔”喊得婉转又亲密,夏琛心一软,大手一挥再每人送套校服。
这个款式就不能随便改成现代样式了,审美差异不是那么容易让人接受的,他还盼着以后能有更多的女孩被送进学校来。
跟针娘商量了一番,让她尽量做得方便活动,尤其是女孩,毕竟学生们还有武学课要上。
第111章
阳春三月; 柳树开始抽条,黑褐色的土地披上一层细绒绒的绿衣。
一早夏家便热闹起来了; 巧娘早早做好了早饭; 本来吃完饭便该出门的; 夏大郎去地里检查活计,东哥儿每日去温束手下受训; 其他人也各有各的事做。
但是今日夏琛有事要召集村民宣布,一切活动暂停; 大家便不用赶时间; 消消停停的吃一顿早饭。
“娘你早上怎么没叫我啊”幼娘早上起晚了; 急得手忙脚乱; 发髻绑得歪歪扭扭地从房间里冲出来,书包斜背在肩膀上; 抓了个包子在手上就要往外跑。
“回来。”巧娘一把揪住女儿“姑娘家家这般邋遢像什么样子。”
幼娘急得直跺脚“我上学要迟到啦”
巧娘把女儿绑歪的发髻解了重新束好; 戳了戳她额头“急什么; 忘了今日是周休了”
夏琛当初跟孟先生商量过,学校周休一周休息一天,比起双休日当然不如; 但是跟现在旬休的学生比; 还算是幸福的。
幼娘从书包里翻出本子看了看自己记载的日期,这才恍然大悟“对哦; 今天不上学。”
蒙头蒙脑的小侄女憨乎乎的; 夏琛弯起眼睛; 给她盛了碗粥“先坐下吃饭。”
幼娘马上又高兴起来“那我一会儿去叫萱娘萍娘去河边捉鱼; 中午咱们炸小鱼干吃吧。”萍娘是夏琛三舅舅家的小孙女,学校唯三的女学生之一。
对此南哥儿跟小了他十来岁的妹妹很有共同话题,立刻接话道“好呀好呀,多抓点儿,酥炸小鱼干最好吃了。”
夏大郎蒲扇般的大掌糊在南哥儿后脑勺上“就知道吃,没听见你小叔说今个儿有要事要说,不说想着帮忙,还惦记着吃。”
“那我是想着我娘爱吃。”南哥儿狡辩了一句,在他老子扬起的巴掌下,识趣闭嘴,委屈巴巴地低下头喝粥,他就是念叨一句,做事的时候很卖力的好不好
因为早上挨了一巴掌,南哥儿比平日多吃了两个肉包子补身体,吃完饭后,夏琛让东哥儿去通知村里人到学校操场开会,那儿地方大,正好今天不上课,把场地腾出来了。
幼娘吃完饭就想出门玩,又被她娘揪了回来“去把衣服换了,校服弄脏了看你明天穿什么。”
幼娘摸着袖口有些不太情愿,她身上的衣服是她小叔特意找针娘定做的,款式好看穿着舒服,袖口裤口都有设计好的搭扣,练武的时候把搭扣扣紧就显得十分干练,活动起来也方便。平时学习生活为了舒适也可以把搭扣调到最松的位置,宽宽松松就十分舒服。
考虑到小孩子摸爬滚打浅色衣服容易脏,单用黑灰色又太过暗沉不够活泼,所以校服是黑红两色,还有一个同色系的短披风,早晚出门或者天气比较凉的时候可以穿。
一群小孩儿穿着一模一样挺括的新衣服,背着一样特殊别致的书包,别提多精神好看了,走在村子里,大人小孩都忍不住去看。尤其是那些小孩子,一个个眼馋极了,看过来的小眼神里全是羡慕,可把这群小孩得意坏了。
所以这群小孩,包括曾经是富家少爷的薛广宗,平时都十分爱惜自己的校服,不爱穿校服这种事,不存在的,如果衣服被洗了那天不得不穿自己平时的旧衣服,还会十分难过。
为着这套免费的衣服和书包,甚至还有村里人想再把孩子送来念书,毕竟算一算,交那么点儿束修,换一套新衣服和一个新包回去,指不定还赚了呢。
夏琛当然不会让他们占这个便宜,送学生来没问题,束修交了就能去上课,至于校服和书包,那是没有的,这是他送给学生们的开学福利,都开学这么久了,福利发完了,没有了。
也有经不住家里孩子哀求哭闹,想自己给他们做一身的,可惜村里有的就是那种土布,软塌塌的不够挺括。没人会染色,土布本身是那种不够白的那种米黄色,倒也不难看,只是肯定不如黑红撞色亮眼。
还有针娘的手艺,乍一看那校服也就是普通剪裁,光觉得好看,自己也能做,实际上一动手,就不是那么回事,细节处差一点儿成品就天差地别。
有那么三两个自己偷偷照着款式做了衣服的,家里小孩等了个够,最后不好意思穿出去,对比太残酷了,一模一样的款式,他们的连高仿都不如。
不光孩子哭,大人也后悔,那夏家少爷手松的很,跟着他就没有吃亏的,他们怎么就记不住呢。
再后悔校服是别想了,孟先生说了,要么就等下半年,再开学的时候,会重新定做校服,到时候自己交钱买。
因为这个,倒是有好几家经不过孩子磨缠,已经决定下半年若是收成好,攒一攒送孩子去念书了。
夏琛也没想到,突发奇想送的一批校服,竟然还有这么好的招生效果。
幼娘也很喜欢自己的校服,舍不得脱,但是又怕明天上学穿不上,瘪着嘴准备去换衣服。
夏琛看得不落忍,小姑娘喜欢好看的衣服有什么不对的不就是一件校服嘛,当即大手一挥“小叔给你再做一套。”
幼娘还没来得及欢呼,就被巧娘连着夏琛一块儿镇压了“你别惯着她,皮得不像话。”
夏琛缩缩头,他牢记一点儿,父母管教孩子的时候,只要大方向没错误,做长辈的就不能仗着身份给小孩说话,这很容易降低父母的威信。具体表现在爸妈管教孩子,爷奶护,然后爸妈说话就不管用了。
夏琛虽然不是爷奶,但他在家说话很管用,所以兄嫂教育孩子,他从不插手,除非是错的。
幼娘被训,一个劲儿的拿眼睛去看夏琛,指望着夏琛替她说话,结果夏琛根本不接茬。等巧娘训完,才安慰道“下次考试若是能考前三,便给你再做一套。”
这回巧娘没拦着,幼娘又纠结又期待的走了。
东哥儿出门后,先去找平日一起训练的兄弟们,他们现在习惯了分组活动,也尝到了合作的好处,按照平日的习惯,一组管一片,通知村民们出来开会。
夏琛的原话今天要说的事很重要,家里人可以不用全到,但是必须到一个能当家做主说话算话的,一个没来的就按照默认处理。
东哥儿一伙人老老实实把夏琛的意思传达到,村民有的已经去地里干活了,留在家里的女人孩子一听,忙不迭的去喊当家的回来。
不多时,就有村民陆陆续续到学校操场集合,那里搭了个简单的台子,夏琛站在上面,看着人到得差不多了,又等了一刻钟左右,已经没有村民再过来,才让低声说话讨论的村民安静下来。
“知道大家都很好奇,我找你们来是有什么事。”夏琛扫视了一眼底下的村民,大部分人满脸迷茫,显然确实不知道夏琛要干什么。另外一部分,有的目光躲闪表情抗拒,有的面色坦然淡定以对。
夏琛“大家都有事要忙,我长话短说。早先我就说过,要在此处建城以作防御,当时并未征求过诸位意见,现在在此处问一句,可有人不愿意,若是不愿,举手提出,此后各项建城活动,均与你无关,不需付出任何劳力财力。”
“夏少爷此话当真不会寻我等麻烦”底下有村民问。
“自然当真。”夏琛道道。
这条件糊涂人听了肯定动心,当即有那懒惰又爱混日子的人想举手,前段日子挖沟,可把人累坏了,听听夏琛说的,建城还要出劳力呢。
手刚举起来,就被家里老人一巴掌拍了下去,低声训斥道“糊涂,人家建的城,你啥事不干,人能让你住吗不把你赶出去不想活了”
那混子一个机灵,当即把手缩了回去,他懒是懒,可不想丢命啊,要是被赶出去,一个人在外头哪有活路。
这话在村民中传了一圈,自然没有敢举手的,夏琛又问了一遍,依旧没有“那好,建城之事,就当我们达成共识,我们来说下一件事。”
“这些时日,偶有僵尸来犯,应该有人见到过,不过都被他们”他指了指巡逻队的人“给消灭了,并未让僵尸攻进村里,保护了村民们的人身财产安全。”
村民们立刻向那些人投以感激崇拜的目光,那三个东哥儿的玩伴,更是高高挺起胸膛,他们来训练,家里就少了壮劳力,不是没有意见,难听的话更是听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