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方!嫁妆单子送去陶家和江家的时候,陶家和江家人都夸嫁妆丰厚的!”她身后的清江、松月、秋香、如许此时也是一脸正气,冷眼看着钟未亭她们!气势上满满的!
钟未亭愣了愣,低头思索。她没想到钟未央会这么不客气地反驳她。
钟未舞还在那里不识抬举,气呼呼地道:“你到底借不借?要是不借,我和五姐以后可就翻脸了,再不理你!”
钟未央平静道:“借钱也有个缘由!六姐不妨说给我听,我再说借不借的事。”
钟未舞“哼”一声,这时却不说话,表情别扭起来,还有害羞在里面。
钟未亭看一眼妹妹,然后轻缓地说道:“我和六妹在白马寺求得一位活佛,只要我们愿意出五百两银子的香油钱,感化了佛祖,就可以给我们施法,让我们头一次就怀上儿子。七妹妹,你也知道的,我们成亲大半年,还没有消息,因此心里十分着急。这等缘分乃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我和六妹妹都十分珍惜,希望七妹妹帮我们一帮。如果七妹妹也想快点有身孕,我们可以带七妹妹去见见那位活佛。不过,只有有缘人,活佛才肯施法。”
钟未央听得差点奔溃!果然再聪明的女子,只要碰上那些自称“活佛显灵”的骗子,也会变成傻子!何况这本就是个充满迷信的地方!钟未亭和钟未舞她们竟然会去相信这个!不!她们还是很聪明的!担心钱打了水漂,所以来找她钟未央借银子。价钱是五百,就借五百,她们自己是一文不出。
钟未央更担心的是,如果那和尚给了什么东西给那两人吃,万一吃坏了身子,那她钟未央岂不是还要担责任、受埋怨?
钟未央很坚定地道:“五姐、六姐,你们每人都有二百两银子压箱钱,只要再当掉几件首饰,就可以凑足五百两了!不需要找我借。何况,那个和尚说的话不可尽信,这个钱,我绝对不借。”
“家里婆婆和妯娌都用眼睛盯着我们的一举一动,实在是不能把嫁妆拿去当掉。而那压箱银子,不是我们小气,实实在在是因为怕有了什么万一,会没有银子应急。不到万不得已,我们也不会来求七妹妹了!”用了“求”字,钟未亭使出哀兵之计!
最后闹得不欢而散。钟未央想了想,还是觉得需要把这事跟她母亲钟太太说一声,钟太太跟陶太太、江太太很熟,最好还是阻止钟未舞她们去找那个“活佛”,免得出事。她写下一封信,让清江和松月去大门口找个小厮,让小厮把信送去钟府。
清江和松月前脚刚离开,赵嬷嬷后脚就回来了。就连那院门口看门的婆子也觉得,今天平蒙院里进进出出,像走马观花似的。
------题外话------
晚安了!我捂脸,潜水去!实在是太不好意思了!祝今天生日的所有小伙伴,生日快乐!健康开心!
明天还有喔!
推荐VIP完结文:《山环水绕俺种田》和《农家妞妞》
☆、72。国泰公主府的请帖(万更)
赵嬷嬷提着一个包袱,脚步从容地走进来,脸色变了,不再难受了。
“少夫人,太太说,这次只是一点小事,不足挂齿。还说,少夫人这么帮着外家,别人会说少夫人慷慨、心善。”她心服口服地说道,脸上带着开心的笑意。
钟未央道:“你明白就好,你手里拿着什么?”
赵嬷嬷高兴地道:“太太给少夫人做了几件新衣裳,让我带过来。”说着,就走过去,把包袱放在炕上,麻利地打开。
钟未央把衣裳展开来看,嘴角噙着微笑,一面吩咐丫鬟去让孙嬷嬷把恩姐儿抱回来,一面吩咐赵嬷嬷:“嬷嬷今天也累着了,去换身衣裳、歇歇,我这里暂时没什么事了。”
赵嬷嬷笑着答应,出去后,就找丫鬟询问,她不在时院里的情况。
孙嬷嬷很快就把恩姐儿抱了进来。钟未央搂着小家伙,带她一起看新衣裳。
“这件石榴红的衣裳,好不好看?”钟未央拿在身上比划着,笑着问小家伙。
恩姐儿抿着嘴巴,点头,小手在衣裳上摸摸,也很喜欢的样子。
钟未央笑一笑,脑中突然萌生一个主意,把衣裳放下来,对着门喊道:“如许!”
如许从从容容地走了进来,笑道:“少夫人有什么吩咐?”
钟未央道:“这件石榴红的衣裳我很喜欢,你拿去比对着,给恩姐儿也做件一模一样的小衣裳。”
如许把衣裳接在手里,仔细看了看,笑道:“我记得库房里有这种衣料子,我这就去找出来。”钟未央放东西的库房设在西厢房,恩姐儿住在第二间,她的库房在第五间、第六间和第七间,由于陪嫁多,她的东西很占地方。
如许刚出去,清江和松月进了屋,答话道:“少夫人,大门口的井副总管帮我们吩咐了一个叫二牛的小厮,把信送出去了。井副总管保证说,那个小厮信得过。”
“知道了,你们也去歇歇,等请安的时候,再提醒我。”钟未央一边说,一边把衣裳的包袱合起来,放在炕里面,然后半坐半躺地背靠着鹅黄色的大引枕,她也打算歇口气。这一天太忙了!
恩姐儿很乖地把木头搬过来,就这么坐在钟未央身边玩。当她拼接不上的时候,钟未央就会伸手帮帮她。
过了一会儿,赵嬷嬷轻手轻脚地走了进来,她显然已经沐浴过,换了一身衣裳,头发刚刚绞干,此时挽成一个简单的单螺髻在头顶上。她神情有点着急,因为她刚才得知了钟未亭姐妹也来过的事,但不知道二人是来做什么的,会不会也提什么不合理的要求?秋香她们口风真的很紧,关于钟未亭、钟未舞和钟未央说了些什么,她们连赵嬷嬷也没有告诉。
钟未央抬起头,看向赵嬷嬷,笑道:“嬷嬷,你又急什么?”
赵嬷嬷道:“五姑奶奶和六姑奶奶来找少夫人,是不是有什么事?”
钟未央微微笑着,道:“说了一会儿话,就走了,没什么事。”她又没有答应她们的要求,本就没什么好说的。她把恩姐儿放错地方的木头纠正过来,安静地看恩姐儿玩。
--
次日上午,钟太太让人送了回信来。信上写着,已经知道了钟未亭、钟未舞急于求子的事,尽管随她们去,不打算插手去管。钟太太觉得钟未亭是个稳重的人,应该不至于酿成什么大麻烦。另外,信中提到安家已经退亲,钟痕即将和京城里的涂家结亲事,涂家老爷官任礼部侍郎,正三品,定的是嫡长女,原配所生,但生母已经亡故,如今是继母管家。最后,钟太太提了一句:近几日,钟老爷严加管教钟痕,除了禁足以外,每天还会动用一次家法,闹得府里鸡犬不宁。
钟未央淡淡地笑一笑,思索着:正三品?钟老爷的大理寺左少卿官职是正四品,涂老爷的官比钟老爷的大!加上继母,这门亲事透着一点古怪。
她真诚地觉得,像钟痕这样的人,就不应该娶妻,免得祸害了别人家的好姑娘!
钟太太在信中的口吻平平淡淡的,差不多是一副冷眼旁观的态度。钟未央发了一小会儿呆,也就把信收了起来,把信中的几件事也从心里拂开了,不再去想那些与自己生活无关的人。
“少夫人!国泰公主府给你发来请帖!”秋香把请帖捧在托盘里,十分郑重其事、小心翼翼的样子。
钟未央百分百地惊讶,接过大红色烫金请帖,打开,上面书写着的大意就是:国泰公主府大少奶奶许氏,邀请镇国公府九少夫人钟氏,后天过府一叙,一起赏花品茶。
一个不认识的人突然特意邀请她,偏偏大有来头,钟未央觉得,是时候去请教国公夫人这个婆婆了。让丫鬟捧着请帖,她抱起恩姐儿,一行人去了青梅院。
上午的日头还不怎么晒人,沿着树荫,又撑着伞,一路走过去还比较舒服。
“母亲。”钟未央把恩姐儿放下来,牵着小家伙的手走过去。
国公夫人笑着摸摸恩姐儿的小脸,示意钟未央坐着说话。元嬷嬷把恩姐儿抱上炕,紧接着,出去吩咐丫鬟端糖和糕点进来。
钟未央说明来意,道:“我对国泰公主府的大少奶奶并不熟悉,所以特意来请教母亲。”
国公夫人面上微微笑,元嬷嬷从清江手里接过请帖,打开后,才递到国公夫人手里。
国公夫人看过后,把请帖搁在一边,微笑道:“阿川以后再想清闲,可就难啰!这个许氏,可是个天生爱热闹的!”
钟未央嘴角弯起,笑道:“母亲教教阿川,怎么忙里偷闲好了!”
国公夫人笑道:“我可不做这样的婆婆,别人都是教着儿媳妇怎么能干,哪有让儿媳妇偷懒的?”
钟未央笑得有点不好意思,惹得国公夫人呵呵地笑着,国公夫人又说道:“等天热起来了,我会到红叶山别院去避暑,到时候你也随我一道去。”
钟未央笑着道:“好!”
婆媳俩又笑着聊了一会儿关于别院里人多不多、山上有什么美味山珍可以尝鲜的问题,气氛其乐融融,钟未央脸上不禁露出一点小期待来。说着说着,钟未央才意识到,说得跑题了,自己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呢!
但国公夫人的兴趣明显地在别院避暑上头,钟未央也不好去打岔。走的时候,元嬷嬷特意送她,钟未央便在堂屋檐下站住脚,问元嬷嬷:“嬷嬷知道国泰公主府的大少奶奶吗?”
元嬷嬷不假思索,笑道:“九少夫人不用担心,尽管去。国泰公主府的大少爷和咱们家九少爷是同年生的,从小就熟!现在还天天一道儿玩呢!”
钟未亭笑一笑,玩?这个字拿来形容司徒明倒十分贴切!她也这么觉得!
出了青梅院,钟未央牵着恩姐儿又去花园子里摘了几朵最亮眼的花,把黄的、红的、紫的、白的凑在一起,显得格外好看。丫鬟们当中有特别喜欢花的,也跟着摘了一些,还特意对钟未央解释道:“少夫人,我把花插屋里,又香、又好看!”这些花平时都有婆子看守着的,主子们可以随意摘,丫鬟们却不能私自摘,摘了就是偷!跟着钟未央来摘花,她们也能沾点光了。
钟未央笑着道:“多摘些!戴在头上,或者別在衣襟上,也很好看!”如果自己院子里的丫鬟漂漂亮亮的,个个像仙女一样,那也是好看的风景啊,能够赏心悦目,是很划得来的!何况,她自己在院子里定了规矩,不让丫鬟涂脂抹粉、擦头油、涂指甲,因为怕把她们经手的吃食给污染了,但是小姑娘们都是天生爱美的,既然禁止了一条打扮的路子,那么也得开辟另一条路子,来满足丫鬟们的渴望。反正花如果不摘,也就枯了、落了,让丫鬟们摘了去欢喜欢喜,倒还更好!
一行人拿着花,欢欢喜喜地回了平蒙院。
钟未央把手里的花交给清江,让她插在外面屋檐下悬吊着的小花篮里,没有拿进屋去,她不喜欢屋里有浓郁的花香气,淡淡的茶香就已经足够了!
恩姐儿因为最近经常走路,小家伙显得越来越能干了,从花园子到平蒙院,都是自己走过来的。钟未央牵着她进屋,小心地护着她跨过门槛。
“你怎么回来了?”钟未央对着半坐半躺在西侧屋炕上看书的司徒明问。语气虽然惊讶,但脸上全是明亮的笑意。
钟未央把恩姐儿也抱上炕,但小家伙明显地害怕司徒明,拉着钟未央的衣下摆不肯松手。
司徒明显然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