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体育人-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嘿,卖报的,找你好几天了!”王长寿兴匆匆的走了过来,主动和陈强打起了招呼。
  “少爷,您的胳膊好了?”陈强开口问。
  “好了,早就好了!”王长寿接着说道:“你说的那些法子可真管用,我们班用了你的法子和别的班比,基本就没怎么输过!”
  陈强嘿嘿一笑,他一个体育大学的知名教授,要是连最基本的拔河都搞不定,干脆买块豆腐撞死算了。
  陈强是来卖报纸的,他并不打算跟王长寿瞎扯,人直接拿出了一沓报纸,递到王长寿面前:“少爷,这是新货,都是之前没卖过的。”
  “这个先不急,我是有另一件事想要找你帮忙。”王长寿开口说道。
  “您是少爷,我就是一个报童,我能有什么事情帮到你啊。”陈强一边说着,一边偷瞧王长寿的表情,想要从中找到一些有用的信息。
  只见王长寿开口说道:“我们学校要举办运动会,所以我们班最近几天一直在练习拔河,就是为了到运动会上和别的班比赛。但是上周末时候出了些意外,我们班上有个同学在洋人的马场骑马,不小心摔断了腿,所以现在拔河比赛少了一个人。”
  “你该不会是想让我去顶替那个受伤的同学吧?”陈强立刻问道。
  “真被你猜中了。”王长寿一脸认真的点了点头,接着道:“你能教我怎么拔河,你肯定也会拔河吧,所以我想让你跟我们班一起参加运动会的拔河比赛。”
  陈强却摇了摇头:“这样不合适吧,我毕竟只是个报童,不是你们学校的学生。”
  王长寿却问了另一个问题:“你多大了?”
  “十六。”陈强报的是虚岁,他要到明年春天才到十六周岁。
  不过这年头的人都习惯说虚岁,有的是虚一岁,有的则是虚两岁,各地的习惯不同。
  “哈哈,你和我们差不多大,我们找同龄人顶替,临时顶替参加比赛应该是没有问题的。”王长寿开口说道。
  民国前期上中学的年龄并不是那么统一,同一年级了,可能会有相差四五岁的情况,留级和跳级都是很正常的现象。
  当时的小学,一到四年级被成为“初小”,五六年级被称为“高小”,有些上学晚的或者脑子笨的,要到十五六岁才能“高小”毕业,这种人读到高中,至少也十八岁了。
  就比如科学家李四光先生,由于早年是读私塾的,所以到了十四岁才开始读“高小”,按照现在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计算,就是十四岁才读小学五年级。不过牛人毕竟是牛人,虽然李四光先生十四岁才开始读“高小”,但人家十六岁就拿到了官派的经费,去日本留学了。也就是区区两年时间,便从小学四年级读到公费出国留学。
  而有些聪明的学霸,或者是上学比较早的人,十六七岁就读大学了,而且上的还是名牌大学,比如“两弹一星”元勋钱三强先生,十六岁就进了北大读书。
  所以在那个时代的高中校园里,你能看到十三四岁的小屁孩,也能看到二十岁的大哥哥。
  以陈强的年龄,换上一身学生装,和真正的高中生一样。
  言归正传。
  陈强指了指自己身上那件摞着补丁的衣服,接着说道:“你看,我就是个破衣烂衫的报童,就我这身打扮,连你们学校的大门都进不去,更别说是去参加你们的运动会了!”
  “这个好办啊,我给你找身衣服。”王长寿拍了拍自己的胸膛,很大气地说道:“反正运动会那天,我们都是穿背心和短裤,我送你一套!”
  衣服对于穷人来说是比较贵的,闸北的贫民窟里多的是衣不遮体的人,偏远农村里一家人穿一套衣服的情况也是很常见。但是对于能上得起私立学校的人来说,一套背心短裤值不了几个钱。
  陈强又摇了摇头:“还是不行,拔河不能穿平底鞋,你看看我,没鞋啊!我天天走街串巷的卖报,这鞋底都快磨没了,比平底鞋还平。”
  陈强穿的是一双破布鞋,都露脚丫子了,还好现在不是冬天,否则脚上肯定会长冻疮。
  “没关系,我给你找一双胶底鞋!”王长寿毫不犹豫地说道。
  这个时代胶底鞋也算是稀罕物,甚至要比皮鞋更加的稀缺。因为当时的中国基本上没有橡胶工业,自然也就造不出胶底鞋。而且橡胶是重要的战略资源,不光是在中国,在很多地方,胶底鞋的价格都要比皮鞋贵。
  橡胶树在1904年才引入中国,1906年才种活。二十年代中国最大的一个橡胶园在台湾,被日本殖民者控制着。解放后中国橡胶工业蓬勃发展,中国才能生产自己的胶底鞋,老解放鞋作为部队的主力鞋,一穿就是50年。
  有了衣服,有了鞋子,可陈强却再一次摇起了头。
  “不行啊,少爷,我是个报童,一天不卖报,一天就没有饭吃啊。”陈强指了指身上那个放报纸的破背包。
  “我倒是把这个给忘了。”王长寿想了几秒,随后开口说道:“我回去跟同学商量商量,给你凑两块钱,算是请你的薪水,这样总行了吧!”


第十五章 意外来客
  一天两块钱。
  30天就是60块钱。
  这比小学老师的薪水都要高了,在旧上海,一个60块大洋的工资,绝对能够碾压大多数的工薪阶层。
  王长寿这个富家公子哥显然不知道,一个报童一天呢个赚三毛钱就很高兴了,他更不了解旧上海普通工人一个月也赚不到二十块钱。
  所以王长寿才给出了一天两块钱的薪水。
  听到有两块钱,陈强毫不犹豫的答应下来,他走街串巷的卖报,即便算上到各个学校门口推销风月小报,一天也赚不到两块钱。
  帮助高中生拔河,肯定要比卖报轻松的多。
  几天后,王长寿给陈强找来了一套背心短裤,衣服有些旧,应该是某个学生穿剩下的。但却是百分百的纯棉制品,穿在身上很舒服。
  又过了一天,王长寿给陈强借来了一双胶鞋,当然也是别人穿过的,而且比衣服更加破旧,上面还有重新缝补过的痕迹。陈强甚至猜测,这根本就是从估衣铺里淘来的。
  ……
  运动会当天,陈强来到了复旦附中。
  复旦附中的操场并不大,几乎没有什么硬件设施,跑道也是煤渣铺成的。
  “好久没有见这种煤渣跑道了!”陈强忍不住走上跑道踩了两脚,随后有些不满意的摇了摇头,这条煤渣跑道有些太松软了,而且也不够平,比起后世的煤渣跑道差得远。
  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运会的时候,跑道是由泥土压紧的,表面的平整度和软硬均匀程度都很差劲,运动员奔跑过后会尘土飞扬,那一届奥运会,谁跑后面谁吃灰。
  参加长跑的选手比赛完了第一件事是先洗脸,把脸上的土洗干净,要不然各个运动员都像是从矿坑里出来的,根本分不清楚谁是谁。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1900年的巴黎奥运会,主办方将田径跑道设置在了一片草地上,避免尘土飞扬。但是草地跑道的防滑鞋很差,运动员也很容易受伤。
  到了1904年的奥运会,第一次铺设了煤渣跑道,而随后的六十四年里,奥运会使用的都是煤渣跑道。只不过煤渣跑道的技术也在进步,从单纯的煤渣,变成了煤渣、泥沙、石灰等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
  1968年的墨西哥奥运会首次使用了塑胶跑道,从那以后塑胶跑道才开始普及,并且代替了煤渣跑道。
  西方国家在七八十年代便已经普及了塑胶跑道,田径运动也在那个时候进入了大发展的士气,各种田径的世界纪录不断的被刷新。
  而在国内,由于成本的原因,塑胶跑道在九十年代末期才开始慢慢的普及。
  陈强当运动员的时候,还是用煤渣跑道进行训练,因此他对煤渣跑道也算是非常的熟悉。
  熟悉了一下跑到,陈强又抬起头来向四方观望。
  “这果然不是400米的标准跑道。”陈强心中暗道。
  以陈强的专业能力,是不是400米的标准跑道,他一眼就能分辨出来。
  这个结果也早就在陈强的猜测当中。在当时的中国,怕是找不出一个400米的标准跑道。
  旧中国的前两届全运会,田径使用的还是英制的“码”作为测量单位,也就是说当时的短跑没有100米和200米,而是100码和200码。换算过来的话,100码相当于是91。44米。
  当时举办比赛的场地也不是专门的体育场馆,旧中国第一届全运会使用的是南京劝业场,旧中国第二届全运会则直接在天坛举行的比赛。去过天坛公园的都知道,那里就是一条长的直道。
  1924年举办的旧中国第三届全运会开始采用“米”制,当时的比赛场地是武昌的跑马场,也是在那一届全运会后,国内才开始建设专业的体育场。
  当时所谓的专业体育场,也不是现在这种标准的体育场馆,比如1931年官方开始筹建的南京中央体育场,田径跑道是500米一圈的,而且还专门设立了200米的直线跑道。
  现代奥运会的200米短跑,是一半弯道加一半直道,当时设计这条200米直道的人可能对田径运动有所误解,他大概觉得200米也是一路直着往前冲,所以弄出了一条200米的直道。
  试想一下民国政府官方建的体育场都不是400米的标准跑道,又怎么能指望一个私立中学的跑道可以和国际接轨。
  ……
  陈强在运动场内找到了王长寿,王长寿也将陈强介绍给了同伴。
  “这个就是我找来的人,他叫陈强,之前那些拔河的窍门,就是他教给我的。”王长寿开口说道。
  “他不是学校门口卖报的那个报童么!别以为换了衣服我就认不出来了!”一个声音突然响起,说话的是另一个少年。
  陈强回头看去,这说话的少年正是自己的一个老客户,曾经买过不少的风月小报。
  “庄永刚,你也从陈强那里买过报纸?”王长寿顿时用一种奇特的眼神看着对方。
  被王长寿这么一问,那个叫庄永刚的青年顿时反应过来,这个报童卖的可都是风月小报,那东西在学校里可是见不得光的。若是承认自己在报童那里卖报,岂不是说明自己买了风月小报!
  庄永强顿时有一种被抓住小辫子的感觉,此时的他是心虚的,但他还是强装镇定,开口说道:“我只是在学校门口见过他一面,没有从他那里买过报纸。”
  “是么,只是见一面就记得这么清楚么?”王长寿笑嘻嘻的望着庄永强。
  “恩,也可能是我记错了。”庄永强确定不再这个问题上跟王长寿纠结,找了个借口躲到了一边。
  然而王长寿和庄永强的这番对话,却被周围不少的同学听到。其他几个从陈强那里买过风月小报的同学,也都刻意的远远避开。
  也就在此时,几位参赛的学子站上了跑道。
  “短跑100米的决赛要开始了,等他们跑完之后,就轮到拔河的比赛了。”王长寿开口说道。
  陈强向着跑到望去,只见有五个少年站上了起跑线。
  之所以只有五位运动员,是因为跑道不够宽,只能容纳五个人。
  现在的田径比赛,短跑都是八个人一起跑的,而在当时,即便是奥运会上,也只是六个人一起跑。若是在比赛中拿到一个第五名,在现在看来是一个还不错的中游成绩,而在当时就是倒数第二。
  陈强望向这五位参赛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