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体育人-第6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陈强前世的时候参加过很多的表彰会,无非就是领导讲讲话,夸赞一番运动员取得的成绩;运动员表个态,说取得成绩都是领导有方;领导再说运动员训练很辛苦,运动员说都是为国争光一点都不辛苦。双方互相吹捧完了,然后领导提出再接再厉的殷切希望;运动员则表示以后要再创佳绩。
  这个流程,陈强是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后世的他是挺讨厌这种表彰大会的,千篇一律,每次说话都差不多,记者直接粘贴复制上次的稿子,然后换个人名都能用。
  这个时代表彰会也差不多,一个会议室里,领导坐在台上,运动员坐在台下,无论是谁讲话都可以神游,该鼓掌的时候随着其他人拍巴掌就够了。
  不过陈强因为在远东运动会上打破了百米短跑的亚洲纪录,理所应当的成为了运动员代表,上台发言,随后还有一个领表彰证书的环节。
  或许是担心运动员不太会夸领导,所以发言的演讲稿,早就有人准备好了,陈强照着读就行了。甚至递给陈强稿子的人还安慰他,让他别紧张。
  陈强当然不会紧张,好歹是大学教授,平日里整天给学生讲课,公开课也讲过不少。上台念稿子这种事情,对于陈强来说都是小场面。
  ……
  表彰会的主持人是全国体育协进会的会长郝更生,此人陈强是知道的,他是近代的体育教育家,曾经在美国留学,而且是当时中国留美学生中最早专攻体育的人。郝更生会在1932年担任国民政府教育部体育督学,同时兼任国民体育委员会的主任委员,掌管全国的体育行政,可以算是体育方面官方的“一哥”。
  陈强既然想当运动员,就要给这位郝会长留下一个好的印象。
  一个有名气的运动员,不跟官方的人打交道,那是不可能的。陈强是打算和官方搞好关系,他不求官方能够给予多少的支持,只希望关键的时候他们别扯后腿就行。
  除了郝会长之外,陈强还在主席台上看到了另一个鼎鼎大名的人物,中国著名的教育家,被后世很多人成为“中国奥运之父”的南开大学创办者张伯苓先生。
  作为一个来自后世的体育人,陈强对于张先生是满怀崇敬的,不仅仅因为他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还因为他对于中国体育的贡献。
  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张先生便是发起者之一;远东运动会,张先生也是发起者之一,他最早提出中国应该加入国际奥林匹克大家庭,最早提倡将奥林匹克教育列入到学校的课程,也最早的发起了中国的申奥活动。
  除此之外,还有那个著名的奥运三问。
  中国什么时候能够派运动员去参加奥运会?
  我们的运动员什么时候能够得到一块奥运金牌?
  我们的国家什么时候能够举办奥运会?
  第一个问题,刘长春在1932年的时候回答了;
  第二个问题,许海峰在1984年的时候回答了;
  而第三个问题,直道2008年,我们才给出了答案。
  ……
  表彰会逐渐接近了尾声,那位南京来的教育部次长,开始总结性的发言。
  “……我们的体育健儿们不负国民之期望,积极进取、顽强拼搏、总体成绩优异,比赛亮点突出,展现出坚定之意志,精湛之水平,良好之精神,为国家争得了荣誉……”
  “……希望运动员努力练习,不仅仅是远东运动会,以后还要去世界运动会,夺得锦标,为国家增光,涤除东亚病夫之耻辱,以强我中华民族!”
  教育部次长说完,会议室内立刻想起了热烈掌声。
  表彰会圆满结束,领导们站起身来,走下主席台,准备离开,而此时陈强却向着级教育部次长的方向走去。
  有人工作人员将陈强拦住,不过次长却摆了摆手,示意让陈强过来。而其他人见到次长停下脚步,也纷纷站住,没有离开。毕竟让领导先走是惯例,领导没走的话,那其他人也就只能再等等了。
  “你叫陈强是吧?小伙子不错,打破了亚洲百米短跑的纪录,你现在可是亚洲最快了!”次长和蔼的笑了笑,随后开口问道:“你过来找我有什么事情?”
  “报告次长,我的确有件事情想要麻烦教育部。”陈强开口说道。
  “有困难尽管说,你们这些健儿们为国征战,我们教育部就是你们最坚实的后盾。”次长说了一句很大气的话。
  “报告次长,我想上大学。”陈强直接开口说道。
  次长微微一愣,好像没有明白陈强的意思。这年头大学生虽然不多,但上大学也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特别是在上海,公立大学、私立大学、教会大学都有,大学可多的是。上大学这种事情,用得着找他这个教育部次长么!
  陈强接着说道:“次长,我想上大学,但是付不起学费。”
  “原来是这样!”次长恍然大悟的点了点头,心中暗自琢磨,陈强大概是那种家境不好的人,所以掏不起大学的学费。
  “这个问题好解决,你想上大学的话,那就来国立中央大学吧,我让人给你开一封介绍信,免掉你的学杂费!”次长开口答应道。
  教育部次长的权力,免去一个学生的学杂费,这不过是小事一桩,他都不用开口,手下人就会把事情办好。
  然而陈强却厚着脸皮接着道:“次长,除了学杂费,我也没有生活费的来源。”
  听了这话,次长心中暗道,这个陈强可真是得寸进尺,都已经给你免了学杂费了,难不成连吃饭都得教育部管着么?
  只听陈强接着解释道:“报告次长,我以前是个车夫,靠拉洋车赚钱糊口,若是去上大学的话,我就没有收入来源了。”
  “你说什么?你以前是车夫?你竟然不是学生!”次长忍不住露出了吃惊的表情。
  “以前是学生,只是书没念完。”陈强接着解释道:“我老家是济南的,民国十七年的时候遭了难,全家人都死光了,就剩下我一个,逃难来到了上海。”
  提到济南和民国十七年,次长立刻明白了陈强经历过了什么,下一秒,次长的脸上流露出了同情的表情,他长叹一口气,开口说道:“这么说来,你也挺不容易的。这样吧,我们教育部再给你拨付一笔额外的津贴,用于你日常生活的保障。”
  就在此时,次长身后一个年近六十岁的老人突然站出来,开口说道:“陈强,如果你愿意来南开大学的话,南开也可以为你免除学杂费,而且按照助教的标准,给你提供津贴。”
  众人立刻向着声音的方向望去,说话的正是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先生!


第八十五章 南开学子
  次长没想到,会有人抢自己的话头,可转头一看说话的是张伯苓,随即也就释然了。
  近代的教育家可谓是灿若群星,但无论是资历和成就,张伯苓都是其中的佼佼者,放眼当时的民国的教育界,恐怕只有蔡元培能够和张伯苓相提并论。
  这位教育部次长的官职虽然够大,但是在张伯苓面前,他也只能算是后辈。
  张伯苓的面子自然是要给的,于是次长笑着说道;“陈强,张校长也开口要你了,这样吧,去南开大学,还是去国立中央大学,还是你自己选吧!”
  “我去南开大学!”陈强毫不犹豫的回答道。
  国立中央大学和南开大学之间进行选择,陈强当然要选择南开大学。不为别的,单凭张伯苓是南开大学的校长,陈强也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南开大学。
  最主要的原因,当然是两年后的洛杉矶奥运会。
  在三十年代的中国,只有两个人在国际奥委会里有人脉关系,一个是王正廷,另一个就是张伯苓。
  王正廷只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国际奥委会的委员,不过他主要的工作还是放在外交事务上,他在外交上的贡献要大于在体育上的贡献。此时的王正廷是民国的外交部长,但“九一八”之后,王正廷便失了势,逐渐的淡出了民国外交事务的核心。
  让一个失了势的外交官去支持自己参加奥运会,这力度肯定是不够的。
  张伯苓便不同了,张伯苓是一个比较纯粹的教育家,他直到60多岁才开始参与政治,而且还是被迫担任的官职。以张伯苓在教育界中的资历和地位,不被政府收编,不在政府里挂个职务,显然也是不可能的。
  历史上刘长春参加洛杉矶奥运会,便是受到张伯苓的鼎力支持。原本刘长春是错过了奥运会的报名时间,是因为张伯苓在国际奥组委中的运作,才让刘长春成功的报名参赛。
  为了能够参加奥运会,陈强当然要去投靠张伯苓。一旦陈强成为了南开大学的学生,那么1932年奥运会的时候,张伯苓肯定会鼎力支持陈强参赛。
  除此之外,南开大学的名气和资历,也完全不逊色的于南京的国立中央大学。
  还有一个原因,在三十年代初的时候,国立中央大学经历了一次易长风波,两年间先后换了7任校长,这期间国立中央大学的管理非常混乱,也不利于陈强正常训练。
  ……
  陈强收拾好行李,然后退了房租的押金,便直奔码头,买了一张去天津的船票。
  当时的上海没有直达天津的火车,要是走陆路的话,陈强要先乘火车去南京,然后乘船过江,再乘坐火车去天津,这一路下来也要花费很多时间,火车票的价格还很贵。
  走水路的话可以直接从上海抵达天津,虽然路程也很耗时,但是船舱里有床,陈强可以躺在床上睡觉。
  对于陈强来说,睡觉就是进入到训练空间里训练,陈强宁愿选择走水路,这样也可以在途中进行训练。
  抵达天津以后,陈强直奔南开大学。
  此时南开大学还是私立的,当年张伯苓先生为了筹办南开大学,四处募捐,甚至得到了一个“化缘和尚”的外号。
  南开大学的学生数量并不多,只有三四百人,可师资力量却非常雄厚,全校教职员有近百人,而且学校设有研究生教育,可以说是当时的一所研究性质的大学。
  而且由于校长张伯苓很重视体育教育,所以南开大学设有一个很大的运动场,虽然谈不上高端,但也是设施完备。
  陈强报道以后,住进了南开大学的宿舍,然后被安排在了南开大学的预科班。
  预科班是西方国家高等院校在十八世纪时星期的一种教育制度,解放前的国内的大学,也在实行一年预科的制度。像是北大、清华等名校,都有预科班。
  当时有很多的民国大牛,也都上过预科班,特别是那种接受旧式教育的人,比如读私塾的,读旧学堂的,为了能够适应西方传来的新式教育,都会先从预科班读起。
  陈强算是特招生,按照学校的安排,先读一年的预科,一年后参加考试,然后再根据考试的成绩报考相关的专业。
  陈强并不打算再等一年,现在是六月份,等到八月底九月初的时候,预科班就会举行考试,陈强觉得自己突击学习两个多月,应该能通过预科班的考试。
  于是陈强找来了课本,还找来了过去的预科班考试试题,开始进行考前的冲刺。
  陈强曾经是体育大学的教授,能够成为教授的,肯定都是善于学习的人,无论是死记硬背也好,举一反三也好,都要胜于普通人。
  就算是体育大学,也用不着教授去上赛场比赛或者训练,劳动筋骨的体力活是运动员和教练的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