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样一来,整个田家庄的所有耕地,都连在了一起。
为了种植和管理好这些土地,田晴晴高薪在村里招聘了一个智囊团(也就是后来的农庄管委会),为自己出谋划策。
买来了大型农机具,把村里的农机手都招聘过来。对于新型的,不熟悉的农机具,又把他们送到外地去学习,然后回来操作。
农田一律实行机械化耕种、机械化管理。依照当地农时。春种秋收。
种了上千亩的树林。除了大面积的速生树以外,还把空间里收集的各种珍贵树种,都移了一部分出来。田晴晴想等条件成熟的时候,把这里建成一个植物园。
果树也种了大几百亩。凡是空间里有的果树,当地又能栽种的,都种了一些。
建了一百亩地的永久保温蔬菜大棚,空间里有什么蔬菜。大棚里就种什么蔬菜。由于保温性能很好。冬天里也有了新鲜蔬菜出棚。
这样,就为田晴晴出售空间里的水果和蔬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现在的田家庄基本是“空心村”。原因是现在农村经济发展了。村里掀起了盖新房热。于是,批少占多、批新不交旧的现象时有发生。村庄向外扩张了,村内形成了“空心”。
正像人们说的那样:“外面像个村,进村不是村。老屋没人住。荒地杂草生。”
爱土地如命的田晴晴,早就为土地资源的浪费感到心痛了。但她无职无权。没有能力改变这个现状。
这一下可好了,上级提倡宅基换住房,消灭“空心村”,田晴晴正好利用这个大好形势。实现自己梦寐以求的改善村民居住条件的夙愿。
为了实现这个夙愿,达到宅基地换住房,还要让所有换房户满意。田晴晴首先在村北的闲散地上,盖起了东、西向一拉溜六栋统一规格的住宅楼。
每栋九层。每个单元楼都是八十平方米,两室一厅一卫一厨一书房。
里面的桌椅、沙发、茶几、橱柜、床、厨具等一应用具,都准备齐全。用户只需搬着自己的铺盖衣物,就可入住。
如果住着不顺心,或者邻里之间有隔阂,可以调换到别的楼层,或者别的楼里。走时也只需搬着自己带进来的东西。到了那里,住房也与这边一模一样一般大小。
由于楼房高,单元小,利用率特别高,一栋楼能住一百多户人家。于是,田晴晴规定:只要你交出村里的宅基证,就可以无偿住楼。
不管你村里的住房面积多么小,人口多么多,都满足你的需求。只要是十八周岁以上的男性,不管结婚与否,都分给一套住宅楼。丧偶或者女娶男、在娘家落户的,或是之前搬迁来的外来户,也同样待遇。
如范兰悦一家,虽然不是田家庄人,但宅基地是她的,宅基证上写的是陈兴国的名字。田晴晴与村委会商量着,也把她当成田家庄村民,和田家庄的人们一样待遇。
这样,范兰悦家分了三套单元楼:她和丈夫陈兴国住一套;改改和陈保柱住一套;孙子陈顺鑫已经结婚,夫妇俩住一套。
温晓旭家里也分了三套:温庆良、温晓旭、温田龙老少三代,一代一套(在外面工作的男性也分给,回家好有住处。)。
田达林家分了五套:田达林、田幼秋、田幼春、田延明和田幼春已成年的儿子田延吉,每人一套。
但如果老年人老了以后,一律住养老院。楼房则归管理部门,由管理部门统一安排。不允许晚辈继承。
如果村里的房子面积大,人口又少的,去除同等楼房的面积外,多的部分按当时的物价合成钱,当场发给你。
总之,只让你沾光,不让你吃一点儿亏。
至于农户里的旧家具,则由农庄管委会收留,派别的用场。用户等于以旧换新,换成了楼房里的新家具。
楼房里的家具一律不许毁坏。如果搬家时毁坏了,要照原价赔偿。这样也就约束了人们不要毁坏公共财物。
安置好了田家庄里的人们以后,田晴晴便雇佣了拆迁队,把村里所有的民房都夷为平地。然后再排着先盖起来的那六栋,一齐往南盖。
每有新楼房盖起,田晴晴就动员田家庄四周村里的村民,与自己签订土地转让承包合同。然后让他们搬到田家庄的新楼房里。待遇与田家庄的村民一样。
由于条件优越,外村的人们也都积极地抢着签订合同。待该村村民们全部搬走后,就把这个村庄夷为平地,退耕还田,种上庄稼。
待田家庄村原址上都盖满了楼房后,田家庄已经是一个拥有一万五千多人居住的居民住宅区了。
还是那些宅基土地,一点儿也没往外扩,由原先的一千五百多口村民,住上了一万五千多人,还闲着好几栋楼房。
而田晴晴迁移的四外村的村庄,退耕还田了两千多亩地。政~府为了表彰和鼓励田晴晴,按退耕还田一亩地十万元的数目奖励了她。
田晴晴受到了鼓舞,也为了把闲着的楼房利用起来,又开始与更远的村庄联系,承包他们的土地,让他们搬到田家庄来居住。
此时的田晴晴,已经有了三万多亩连在一起的农田了。用一望无垠来形容她的承包地,一点儿也不为过。
田晴晴也把居民区正式命名为“田青苗居民区”。L
☆、第728章 田青苗养老院(一)
【鞠躬感谢好友悠悠梦竹宝贵的月票!作者捡贝拾珠在此表示衷心感谢!!!顺便和大家打个招呼:求订阅求月票求各种支持!谢谢!】
………………………………………………………………
在宅基换楼房、承包土地的同时,田晴晴修建的“田青苗养老院”,也是一个很有特色的改革。
“田青苗养老院”的位置在村西南角上。也就是从田晴晴和她小姨范兰悦的宅基地上向外扩展的。一直向南延伸。南北盖了五排。东、西两栋楼并排着,都是九层,一共十栋
每栋楼都有冲南开的大门,直通外面的花园。东楼开西门,西楼开东门,与外面的走廊相同。
最北边的两栋楼临街,两栋楼一层连在一起,中间是一个很大的招待厅。两边也都是办公室、主任室、医务室和工作人员宿舍,二楼以上住老人。
招待厅的南门对着外面两栋楼中间的走廊。与每一栋楼相通,从走廊可以到达每一栋楼。
没楼房的地方用透明玻璃封闭着,可以透过玻璃看到两栋楼之间优美的小花园。里面种着各种花卉,还有很多适合老人健身的体育器材。
二层以上每层楼房的两楼中间都修着走廊,样式与一楼一模一样。
每栋楼房里都有电梯,从招待厅进去,不用见天,能转遍每栋楼的每个房间。
这样,老人们在这个院里活动,无论到哪里,如去食堂吃饭,洗衣间换洗衣服。或者去串门聊天拉呱儿,都是在封闭的通道里穿行。风吹不着,雨淋不着。且处处相通,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每套住房一律都是五十平米,里面一室一厅一卫。提倡两个人住一套,彼此之间互相照顾。病了或者临时摔倒了,也好有个送信儿的。老两口如果先走一个。再自由找一个脾气相投的来作伴儿,一块儿住宿。
养老院里一律吃食堂。食堂在顶楼,这样。煎、炸、烹饪,气味油烟全散发上面去了,一点儿也窜不到楼内。
餐厅是一个可以同时容纳几百人的大厅,一律是自选餐、流水席。每餐都有二十多种主食。五十多种菜肴,放在中间一个大台子上供选择。
如果腿脚不方便的。或者不愿排队去取的,就坐在餐桌旁,立时便有服务员上来招待。说出要吃的饭菜,服务员很快盛了过来。
餐厅二十四小时开门。什么时候想吃饭了,过去就吃。饭菜什么时候都是温热的。
行动很不不便的有服务人员送饭,在自己的房间里吃。
养老院里冬暖夏凉。用空调控制着。一年四季保持在二十到二十三度之间,穿身单衣就行。老人们为了行动方便。都选择了宽松的秋衣秋裤。
养老院里给每个老人发两身衣服。脏了坏了,就送到洗衣房去换。根据自己的尺寸,想换什么样式、什么颜色的都行。都是空间水洗涤,消毒绝对百分之百。
被褥也是如此,每人两套,定期更换。自己送过去或者让服务员收走,随即又送过一套新的(干净的)来。
每层楼房都有棋牌室、图书室,老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打麻将、摸纸牌、下棋、读书报。
每层楼房都有一个大活动室,老人们可以在里面唱歌、跳舞、排练节目、锻炼身体。
子女们也可以进养老院探视。就在老人的房间里,一家人重温天伦之乐。
“不要惦记我了,我在这里可好呢!吃的喝的用的全着哩,想上哪里玩儿就上哪里去,可舒心呢。真像进了佛堂一样。也不知我哪辈子修来的这福气。”老人们见到子女后,几乎都要说这几句话。
子女们见老人红光满面精神焕发,知道在这里很享受也很舒心,也就放心了。加之自己工作忙,探视的间隔时间越来越长。
老人们虽然都是“田青苗农庄”里的居民,离着家也很近,但终究是与家人分开住的。为了让老人经常与家人联系,消除孤独感,每个屋里都按了电视、电脑,一人配备一个手机,电视机都安装上摄像镜头。这样,老人可以打手机、上qq,聊视频,与家人联系。
一到晚上,老人们就坐在电视机旁,打开互联网和摄像镜头,面对面地和家里人唠起嗑来。有喜欢打麻将的老人,还在互联网上通过视频和家人一起打麻将。洗牌、吃、碰、扛、胡,一副麻将打得乒乓山响。有时为了卖老还断不了赖赖牌,惹得儿孙们大笑。
因为是互联网,也就没了地域区别,老人会把南京的女儿、北京的儿子、东京的侄子全聚到网上,或聊天,或打牌,除了肌肤不能相抚外,做什么都行。就跟坐在一个客厅里一样。那个滋润劲儿,真是给个神仙也不换。
南北五排楼大概这样分着:
第一排下面办公,二楼以上住六十岁以上的老人;第二排和第三排住七十岁以上的老人;第四排住八十岁以上的老人;第五排住九十岁以上的老人。老人到了哪个年龄段,就搬进哪栋楼里去。
每个楼层里都有服务室、医务室、洗衣间。越往南,由于老人的年龄越大,服务人员越多。
在楼房的南面,修建了一个一百亩地的大花园,里面建有假山、人造小河、曲径凉亭。河水里游动着各色各种观赏鱼,拱桥、平桥错落有致,很是美观。
花园里的花卉和树木也都很有特色。除了栽种了一些名贵花卉和名贵树种外,田晴晴还把魅影空间里的发光树、发光花卉和发光藤也栽种了不少。一到晚上,花园里闪烁着蓝色的星光,既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还有一种神秘感。
在花园的西南角上,有一个四层小白楼。小白楼的下面,是一个庞大的地下冷藏库。在养老院里过世的老人,如果家属不接走,就装进水晶棺里,存入地下的冷藏室。
也就是说:一个老人走进了养老院,如果长寿的话,从六十岁以上的楼房,走进七十岁以上的楼房,再走进八十岁以上的楼房,直到走进九十岁以上的楼房。然后就在这栋楼里定居下来,无论活到多大年龄,就再也不挪动地方了。
只要在养老院里寿终正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