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农家幺妹-第20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不打听孙家的事。
  宁婉就一笑,“你们只看到他们穿着打扮都还不错,却没注意到他们这两天过来都没有雇车,可到我们家门前来得又早,鞋子上面又没有多少灰尘,这说明他们并没有住虎台县里,应该就在附近借住,是以孙固在县城里的活计一定已经失去了。再想想他们的为人,如果不是如此,怎么又能回来接白氏?因此我就诈问了几句,果然不错。”
  别人虽都敬服,但毕婆子又不同,再三道:“我们家夫人果然了不得,平日里行事温柔得体,骨子里却带着刚强,到了关键的时候却能立得起来,这可是最难得的,就是京里贵女们也没几个能有如此风范。”
  可婆婆在众人面前什么也没有说,却在没人的时候悄悄向儿媳妇说:“其实白氏本就是孙家妇,固然是当初孙家有不是,但如今他们亦醒悟过来了,接她回去岂不正好?倒比另嫁要更体面些。再有我想着我们家一向宽仁待人,你若是不肯让白氏回去,只拿几两银子给孙家那母子俩就好,何苦还闹到了衙门上呢?”
  从孙固找上门时起,婆婆其实就是赞同白氏回去的,宁婉十分清楚,因此每于婆婆问起自己时,她从没有表示过自己不赞同的态度。她亦想过以婆婆软弱的性子和万事不操心习惯,就算白氏没走,她也未必真会多问。
  但是孙固娘来闹这么一回,倒将婆婆带得忍不住来问了。
  宁婉从不愿意与婆婆发生冲突,她是个明事理的人,知道吵吵闹闹的不但没有用,而且还能带来更多的问题,因此只要无关紧要都会哄着婆婆。但是如今到了必须表明自己态度的时候,她亦不会无没有底线的退让,因此就笑着说:“白氏虽然嫁过孙固,但休书都拿到了手,早与孙家没有关系,她愿意回孙家我们当然不能拦,但是她不肯回,我们岂能硬将她赶走?若是我们将她逼到了孙家,在那里出什么事,岂不是我们的罪过?”
  说着将白氏出孙家的时的凄凉讲给婆婆听,“要是没有我大姑,白氏还真就可能在街头饿死了,或者被哪个暗门子弄去最后不人不鬼的也难说。现在她进了我们家的门,若从我们家出去再落个那样的下场,我心里可不落忍。”
  婆婆是心最软的人,听到了这里早念了一声佛,“我不是非要将她逼走。”
  宁婉就势道:“是啊,她愿意留下就留下吧,我正好身边也要个人帮忙,先前还是可有可无的,现在肚子越发大了,没她倒是不成呢。”
  “那就留下吧,”婆婆也就答应了,“我是说你不应该叫了衙役对付孙家母子,毕竟他们就是寻常的小百姓,被衙役拿铁链子套在头上,将来走到哪里岂不让人耻笑?特别是那个婆子,瞧着岁数也不小了,一定吓得不轻。”
  宁婉在心里一笑,她就是要狠狠地吓吓孙家母子,特别是孙固娘!孙固其实还算老实,出坏主意的都是孙母,她又仗着自己年纪大了不要脸,如果不一次将她治住了,以后时常到卢家门前闹,自己可没有精力应付!更何况自己肚子里已经有了宝宝,哪里有空与她生气?
  但是在婆婆面前如实说是说不通的,婆婆一辈子就是被人欺负惯了,如果没有铁石和自己,她恐怕已经没有多久寿数了。这样的人真是又可怜又可悲!但自己做为她的儿媳妇,却又不能与外人一样,只能想法子将她安抚住。
  于是宁婉就摸了肚子道:“婆婆,你只看到孙婆子可怜,却没看到我可怜,今天她骂我的时候,我肚子疼得不成,后来吓得回屋里不动,心里怕得紧,只怕孩子保不住了。可是我就是躺在家里在也免不了听到外面的声音,肚子越发地不舒服,才叫老林去找了衙役将他们母子弄走的。”

  第249章 保胎

  吴老夫人从不是一个有心机的人,因此乍一听儿媳说肚子疼,当即就吓得忘记了替孙家担忧,一叠声地问:“你现在肚子里还疼吗?这可不是小事,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可怎么办?要么赶紧让人请个大夫来看看?再熬几副药吃?”
  说到底,纵是再要体贴别人,也比不得自己的孙辈重要!
  宁婉反要安慰她,“孙家那两个捣乱的走了,我心里一静下来,肚子也就好些了。眼下看着倒不必请大夫,毕竟人们常说‘是药三分毒’,如今孩子还小着呢,能不吃药就不吃吧。”
  “倒是也对,但我又怕有事,毕竟铁石出门了,只我们两个妇道人家,真有什么事可怎么着呢!”
  孙固娘吵闹时,宁婉果然肚子有些不大舒服,但其实只有极轻的一点点。一则她在婆婆面前故意夸大了许多,再者她出身农家,从来没有遇事请大夫的习惯,因此就自作主张地道:“那就先再看上一两天,如果还不舒服再请大夫。”
  “就按你说的罢。”婆婆应了,总还是不放心,便与吴婶、毕婆子、林氏等人叨咕,“都怪孙家那两个,上门找白氏也就找了,为什么在我们家门前闹,要是儿媳妇真有什么不好的,铁石回来肯定不能饶他们。”
  “可不是?”过去的事唯有吴婶是知道的,当年老夫人守着老宅住没少受人欺负,铁石将军刚长到七八岁就开始替娘撑腰了,慢慢地,再没有人敢惹到卢家。不想孙家不知死活地过来,若是铁石听说他们气得夫人肚子疼,哪里能轻饶?“相比起来,少夫人将他们赶走了还是轻的呢。”
  毕婆子心里却是有数的,就笑道:“夫人这是第一胎,最是要小心的,我晚上做两个最能稳胎的汤让夫人先喝着,明天必能好些!”
  “那便赶紧去做,”婆婆催着,毕婆子刚一转身,又将人叫回来,“还有什么利于保胎的汤饭,你只管每日做来,也不必怕花钱,想买什么只管到我这里来领银子!”
  毕婆子赶紧答应了,又说:“其实保胎也好,养生也好,未必非要贵重的东西,很多日常吃食反倒最补,没听人们都说‘鱼生火,肉生痰,萝卜白菜保平安’嘛!”说着就下厨去了。
  当晚吃饭时就加了两道菜,一个是黄酒蛋黄羹,将鸡蛋取出蛋黄加上黄酒、水和盐炖上半个时辰,金黄细腻有如凝脂;还有一道两肚汤,用鱼肚、猪肚煮成雪白的汤,上面又飘着鲜红的枸杞子,看着就让人食欲大动。
  平日里上了菜都要先摆在老夫人面前的,但是眼下毕婆子将这两道菜摆到了宁婉眼前,却向着老夫人说:“这两样菜都能补血、安胎,有孕的女人若有胎动不安、烦躁等情形时吃着最适合。”
  婆婆就又将菜向儿媳妇面前推了一推,“你赶紧吃吧,好好养胎。”
  两样菜用料都很寻常,但做法却不大常见,宁婉倒有些奇怪,就笑道:“真是很特别的做法呢。”
  毕婆子就说:“固然都是安胎的药膳,但其实也能滋阴补肾,养荣美颜呢!孕妇吃了固然合宜,就是寻常妇人吃了也好呢。”
  宁婉听了心里明白,就拿着汤匙先舀了两肚汤喝了,“这汤不错,将鱼肚和猪肚的精华都煮到汤里了,味道十分鲜美。加上枸杞,不只看着好看,又十分滋补。”又吩咐毕婆子,“下一次家里来女客摆酒时就做上一道,再加几片绿叶子想来会更出色。”
  毕婆子听了赶紧应了,“夫人说得十分有道理,用鱼肚和猪肚做汤底本就出色,再加上好看的飘马儿,请女客时再适宜不过的呢。”
  宁婉就又舀了一匙蛋羹,比平日全蛋蒸的略有不同,更紧实些,因有黄酒十分鲜美可口,就笑,“这些日子没大吃蛋羹了,倒正合我胃口。”
  婆婆见媳妇吃得好,提着的心就放下了一半,才拿起碗筷吃饭。待收了饭桌打牌时突然想起儿媳妇每于下人立下功劳时就要打赏,就从钱匣子里抓了一把钱放到毕婆子的钱匣子里,“刚刚我倒是忘记了,这是谢你做的好菜。”
  毕婆子就笑了,“这还不是我应该的!”可得了钱毕竟高兴,“明日一早让老林去虎台县里买条鲜鲤鱼,我给少奶奶做鲤鱼粥,也是极好的保胎药膳。”
  鲤鱼片成薄片加在熬好的糯米粥里,就是又好吃又有保胎功效的鲤鱼粥了,宁婉吃了两碗就饱了,毕婆子将多出来的分给大家,“虽然是保胎的药膳,但大家也一样能吃,也是养身子的好东西。”老林买了的大鲤鱼好几斤重,毕婆子熬了一大锅粥呢!
  这保胎药膳做的,除了婆婆不能动荤腥只吃了些没加鱼肉的糯米粥,其余人都跟着借光,上至六十来岁的毕婆子,下到十岁的洛嫣,听说吴叔和老林也分了些吃了!
  孙家母子带来的小波折就此过去。
  宁婉回自己屋子叫了白氏说:“你和老林既然学了字,不如就去皮毛铺子里帮我管事吧,正好原来赵家管事的走了那边缺人,且你们在那里成亲也方便。”
  别人不当心,白氏是清楚的,当初嫁到赵家的表小姐和离回来不久之后,赵家放在皮毛铺子里的管事们的确走了,可夫人早另雇了人。特别是现在,天气一点点地暖了起来,皮毛铺子已经过了最忙的季节,哪里能缺人呢?
  说到底,其实夫人还是想让自己和老林在外面成亲。
  若是别人,可能就会多心以为夫人不喜自己二嫁了,但是白氏在夫人还是东家小姐时就认得她,因此十分明白事情的原由。
  根源就出在卢家老夫人身上。
  夫人虽然不会听老夫人的,不过她担心自己二嫁老林会让老夫人心里不快。
  毕竟都在一个宅子里住着,到那时场面恐怕不会太好看。
  白氏早想好了,此时就道:“夫人的好心我都明白,只是如今夫人身子重,身边又用惯了我,因此我早与老林说过,必要等夫人生了孩子一岁时才能成亲!眼下我们事并没有张扬出去。”
  宁婉本不欲耽误老林和白氏,他们年岁都不小了,老林没有亲族,白氏是二嫁,早些将喜事办了就好,相互也能扶持着过日子,因此才想出来将二人调出老宅。眼下听白氏说得情真意切,而自己如今又十分习惯她的服侍,一时换了人会不方便,想了想就点头道:“如此真是多谢你了。”
  “但既然如此,只等我亲自帮你们张罗亲事。”
  事情说定了,两人也不外传,还与过去一般的过日子。好在这两人都是沉稳的,虽然免不了瞒不过洛嫣、毕婆子等人,但其余众人竟完全不知道。
  近来大家关注的都是剿匪前线传来的好消。
  自虎踞山的土匪被连窝端了之后,铁石不再如过去一般瞒住消息,因此便时常有捷报传来,不外是官军又破了一处土匪;或者哪一处土匪主动投诚;再或者土匪们风闻消息走跑得光了,只空留一下个匪窝等等。又有一些惯匪恶匪被擒押送到安平卫下狱,官兵收缴了多少银子之类的传言。
  那一带果真产土匪,一窝窝的不知有多少,十天半个月就要报一次捷,最密集的一回一连三天,每天都传来一个捷报。大家听了些时日就都不大在意了,毕竟这些土匪远比不了虎踞山的土匪,又没有什么传奇的故事,又没有那么多银子。
  是的,除了虎踞山一次收缴了一万多两银子,其余的地方至多收上几百两,通常也不过十几两到几十两,甚至还有一两都没有只余几个百铜钱的穷寨子!打下这样的寨子不只得不到钱,还要养着被俘过来的土匪。军粮是有数的,虽然有路指挥同知调度从不缺剿匪将士们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