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是,各自越成功,理念越不近相同,相互间整合在一起的成功率也在降低。
由于每个人在市场上的成熟成熟程度和中国经济本身的增长,每家厂子已经到了有一定量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李和还没有很大的决心去做产业整合并购,他认为中国传统行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还需要一段时间,因为目前的产业结构呈现出小散乱弱的格局。
要不了几年,因为市场规模很诱人,产业前景很看好,结果,大量的商人一齐涌入那些新兴大产业,从纺织、小商品到钢铁、化工到石油到金属到汽车,各行各业大家都来搞,雨后春笋一样地冒出成批的厂商,低水平、低起点重复建设,厂商林立。
只要是门槛低的行业,那么就一定会出现厂商林立、恶性竞争的局面,结果就是大家都打价格战,打到市场秩序混乱,往往导致全行业亏损或者是微利,产业整体失效。
行业内的厂商生存维艰,大家都在喝汤,吃不到大肉。
这是100多年前美国摩根时代的产业特点。
这个阶段中国是必须经历的,描述美国那个时代产业特点的语汇,可以用来描述往后几年的中国产业状况。
比如说,重复建设、厂商林立、恶性竞争、价格战不息、市场秩序混乱等等。
虽然从1990年至今,中国的产业并购整合一直在发生,只不过这两年以后更加高频,2000以后才是并购整合的高频阶段,房地产、金融、材料、能源等资源会越来越集中。
有的是同行业的横向并购,有的是产业链的纵向扩张。
从目前来说,中国的整体行业发展是不均衡的,有些行业的产业集中度非常高,行业处于产能过剩阶段。
对于新经济行业,龙头企业还没有诞生,或者诞生的龙头企业并没有超出其他企业的非常优秀的运营效率和商业模式。
中国产业资本的不均衡,恰恰是李和目前的投资机会。
他早就开始了全面切入控股型投资,目前控股型投资了很多家企业。李和手里资本正在积极观察其中产业整合的机会。
他最大的希望,是通过并购整合,塑造一两家的领军企业。
整合中蕴含着哪些机会和潜在风险,又呈现出怎样的新趋势?
该如何开展整合行为,如何去规避这些风险?
李和自己都不明白。
但是呢,他又不得不整合,因为再不整合,马上会面临的转型的瓶颈更加急迫,最早碰到天花板,平松他们完全有可能拖他大方向的后腿。
整合策略既可以作为他的退出手段,给他们独立自主的机会,毕竟他们跟了他这些年,他应该给他们自己一片天地。当然,也可以作为继续合作扩大主业和相应产业的一种方式,还可以作为当某个行业进入平台期后,进一步价值整合的方法。
李和的打法,不同于许多的创业者的股权投资思路,需要具有实业能力、金融能力,能够在境内外不同市场间有相应投资能力的职业化团队,来进行相应的操作。
他的发展完全靠先知一般的预言,替大家指明方向和道路,起一个灯塔的作用,在创业团队中并没有亲自参与,事必躬亲,受苦受累最多的还是平松和李爱军这些人,所以他既有愧疚,又有感激。
他此时凭空一句话要整合,总归要考虑一下他们的感受,给他们自由选择的权利,顾忌一下这么多年的交情。
平松看了看付彪,满不在乎的道,“我跟着二彪哥干,以二彪哥为首,我听他的。”
他说这话,豪气干云,但是是不是自己的真实想法,只有他自己清楚了,因为从层次上来说,他虽然曾经是跟着二彪的,但是现在的地位不会比二彪差。
四九城满打听,很少有不知道他平老板的。
二彪见李和也点了烟,也跟着点了一根,笑着道,“你小子少说酸话,以前大家兄弟在一起,靠着拳头,我仗着点体力,你们也抬举我,我受了。但是现在不同了,就像李哥经常说的,要靠脑子吃饭。”
有李和在,他倒是不好拿大,对平松也显得平易近人。
李和问苏明,“你的意思呢?”
“他们俩都是傻狍子,还是要哥你拿主意。”苏明突然感觉有点疏远李和了,心里有点不是滋味。
郭冬云此时插话道,“我觉得平先生和付先生都是很有能力的人,倒是没有整合的必要。在座的各位名下都是有房产的,如果真的整合起来,将是一个超大规模的房产企业。”
李和弹了下烟灰,道,“你继续说。”
郭冬云继续道,“按照我的想法,可以整合成四家房产公司,平松先生的地大地产可以脱离了地大集团,自行组建。付彪先生的向阳地产,在南方也是首屈一指的,也没有必要合并。沈道如先生旗下的远大地产的物业规模,也只在郭炳江的新鸿基之下。至于陈立华小姐的富华地产,在香港的高端物业领域,也仅限在黄埔之下。四家可以统一成立一个执行委员会,实现统一的会计准则,统筹协调,资源共享。”
她现在已经想的很清楚了,既然这些人不服她,她也就没有必要再拉拢了,不管是伺候着还是糊弄着,都不是她的本意和性格,她不如另起炉灶。按规模来说,地大集团已经在全世界是首屈一指了,她没有必要再和这些人在一个锅里吃饭。
李和烦躁的点了第三根烟,叹口气道,“那行,平松,你的地产公司从地大集团独立出来吧。”
她想了想,也是这个理,万一以后平松和郭冬云发生矛盾,他还要操心。
“谢谢哥。”平松和付彪异口同声的道,都松了一口气,欣喜的应了,除了李和之外,他们肯定不愿意再被他人压一头,独立出来再好不过。
付霞不待李和问,就急忙道,“冯磊年纪还小,皮革厂还是有点不趁手,交给爱军大哥吧。”
冯磊也是低着头,低声的附和,皮革厂是他的心血,他也是咬牙应的。
李爱军急忙摆手,“不成,不成,我哪里有精力管那么多。就冯磊,没比这孩子细心的了,他管着我放心。”
他现在总共是两家鞋厂,一家在晋江,一家在首都,忙得不可开交,哪里还有心思管皮革厂,再说,皮革厂那点效益,他真的看不上了。开皮革厂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保证他鞋厂的供应。所以此时交给冯磊管,可以替他省下很多心思。
“那就冯磊吧。等会你们折价,该多少钱就多少钱。”李和见李爱军说的真诚,也愿意给冯磊机会。
“那……”冯磊犹豫的看着付霞,他还是需要付霞做主的。
付霞笑着道,“傻愣着干嘛,你爱军大哥给你机会,赶紧谢谢人家啊。”
冯磊高兴的站起来道,“谢谢爱军大哥,谢谢爱军大哥!”
他是激动的很。
李爱军笑着道,“别高兴得太早,丑话说前头,可不能断了我的货。”
冯磊信心十足的道,“要是误了你的事!你尽管鞋拔子抽我!”
又是一阵哈哈大笑。
最没信心的是小威了,他害怕他的电器店会并入卢波的名下,论资历和能力,他怎么样都比不上卢波的!
最关键的是李和一直都有点瞧不上他。
此时他没敢乱开口,要不然弄巧成拙,他都没地方哭去!
不光他紧张,坐在第二排旁听的黄家兄弟,都是跟着忐忑不安,电器店也是他哥俩的心血啊!
如果为别人做嫁衣裳,他们能甘心才叫怪了呢!
第0475章 分配
不管是小威,还是黄家兄弟,他们都是千年的和尚修成佛,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关键在于一个“熬”字,可见非常的不容易!
卢波突然开口道,“我觉得还是应该让潘松哥回来继续主持大局,这么大个‘摊子’,我就是有五双腿十只眼睛也管不住哪一头。我想暂时辞职,去大学里进修一阶段。”
原因主要在他比较激进,因为人性特点比较虚弱、希望做的大、能够看得见、能够耀眼,结果高估自己的能力,想做这个、做那个,很多事情都没有做好。把摊子、规模铺得太大,导致各种成本居高不下,进而对他的员工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有些员工甚至因此离开了公司,这让他感到很不舒服。
另一方面,由于战略调整,新的规则尚未完全建立起来,造成短时间内管理失序,他应对慌乱。
所以现在他说这话是诚心诚意,潘松是他老表,他本来就是潘松带出来的,交给潘松他自然是一百个放心。
“我也觉得潘松哥出来比较合适。”小威不得不硬着头皮附和了,他连跟卢波争的资格都没有,何况是潘松。
“你的意思呢?”李和问潘松,其实这对潘松也是一个好安排,这表兄弟俩一直都是一体的。
潘松笑着对卢波道,“想的美,我才没空去捡你的烂摊子,自己的屁股自己擦。”
这话说的俏皮,众人跟着哈哈大笑。
卢波道,“哥,你真不能小瞧了,现在好歹也是年营业额过亿的,你满四九城的数数,搞私营有我这规模的真没几家。”
他目前名下有两家百货大楼,两家批发市场,甚至参与了中关村电子市场的股份,主要业务盘踞在首都圈,早就算是一号人物了。
“那我也不接。”潘松回答的斩钉截铁,他对李和道,“哥,我得求你个事。”
李和笑着道,“自己兄弟,有什么求不求的,直接说。”
潘松和兰世芳等人对视一眼,然后道,“我跟老兰几个人回来也有一段日子了,都琢磨做什么呢,现在倒货卖货都不是那么好做了,我再做老本行,也没多大意思,何况卢波和小威做的都不错,我也不想再掺合进去。可是呢,像付霞,爱军他们这样开厂子,咱们也不会啊,没那个能耐。我跟老兰还有老丁都商量了,咱们不是在俄罗斯买了很多货车吗?你看看能不能拨给我们,我们想开个运输公司。”
这是他和兰世芳、丁世平两个人反复商量好的注意,想想到时候,手底下四五千辆大卡车,上万名员工,这生意怎么做都不会差!而且目前从前苏联地区往这边的搬迁工作还在继续,如果算上后续能回来的车辆,至少应该有10000多辆!
李和饶有兴趣的问,“怎么想起来做这个了?”
毫无疑问,物流行业大有可为,他一点都不否认,世界500强中,就有58家是跟物流相关的企业。可是想做好也难,因为门槛低,早晚也会进入恶性竞争的时代。
潘松道,“这还是以前倒货的时候就有的想法,以前想找个火车皮,那是求爷爷告奶奶,现在也还是一样。我那会就想,要是有自己的车队,咱至于这样吗?所以我就想建个车队,到时候不光我们受益,大家底下的厂子拉货都能用。”
付霞道,“这个我赞同,我开始的货是找的县里运输队,可是人家是以公家优先的,曾经一度货拉不出去,急的没办法,自己建了车队,现在都有20多辆车了,你要是做这个,我把我的车队并给你。”
李和斟酌了一下道,“单纯的物流管理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大问题先不说,先说小问题,比如司机车一旦开出去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司机拉私活、丢货少货、偷油、虚报路桥费、绕道、超速等等问题层出不穷。”
物流行业可不是那么容易做的,相当多的物流企业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