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陈胖子非要自己下厨,把媳妇都赶了出去,遇到不懂的隔着门和自己媳妇喊话。
李和笑骂,“你做个饭,左三撇四,行不行啊,不行我回家吃了。”
“那不成,给你亮个绝招,等会。”胖子从厨房喊到。
等胖子端上来羊肉锅子的时候,李和发现胖子确实没吹牛,羊肉大火滚了用小火慢炖的,肉沫撇的很干净,肉很烂,吃一口鲜嫩可口,一点羊膻味都没有。
排骨也炖了很久,骨肉分离,香喷喷的,很入味,白菜也炖的很烂,吃起来带着肉味。
院子里玩的几个小孩,寻着香味就进来,扒门槛上不断的嗅着鼻子,眼巴巴的瞅着。
这些孩子都是左邻右舍的孩子,有的是胖子的侄子。
胖子拿着饭勺,围着围裙,跟个家庭主妇似的,吩咐孩子们回家去拿碗,回头每个人给了小半碗。
屋内有些昏暗,一盏黄色的白炽灯努力地发着光,在桌子上撒出了一个圆形的光圈。
那张木桌子可以坐八个人,上面铺着塑料桌布。桌布上印着俗气的大红大绿的花,但却是最时髦的摆设了。
李辉来的时候也不拘什么礼数,直接找了个空位子,坐了下来。
陈永强一直把话题往吸沙方面引,都被李和绕过去了。
酒过三巡之后,大家都微醺了,舌头打结,话也说得不太清楚。胖子娘看着那一群“酒鬼”,心里不满,就暗暗躲在厨房,和壮子媳妇嚼舌根。
五个大男人喝高了,开始唱歌唱歌划拳。小小的屋子瞬间变得异常热闹。
喝到九点左右,老四拿了手电筒进了门,“阿哥,天黑透透的,咱们回吧。”
李和划拳输得多,喝的多,脑子有点混了。看见老四来,刚好找借口走人,看了一眼李隆,“走吧。”
李隆酒量已经上了,喝个半斤八两不是什么问题,正是兴头上,听见李和的话,也是扭扭捏捏。
李和说,“那我们先走了。”
李和喝的有点蒙了,搂着老四混说道:“妹子,你开心,哥再死一次都乐意。”
第0044章 祭灶
虽然村里已经分了地,可是谁能嫌地多,都恨不得在地里种出花来才好,精细的很。
大部分人家都在门前屋后开个小菜园,种了大白菜菠菜,好地都是留着种麦子的。就连王玉兰都在门口水渠的地方种了白菜、萝卜和雪里蕻之类的应季节蔬菜。
还有在河坝坡地,洼子里开荒的,只要不太过分,大队的人基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李和这阶段跟着老三下了几回地,就是给地起陇子修埂,为了雨季好走水。连干了两天,李和感觉弯腰都直不起来了,再看老三跟没事人一样,直呼自己不是种地的料。
可又不能撂挑子不干,只能咬着牙,把这种枯燥的活熬下去。
眼看就祭灶这天,按规矩是要包饺子的,李和早就眼巴巴的吃顿好的了,王玉兰天天烧的清汤寡水,吃的早就腻歪了,每次饭前都会提醒王玉兰烧个肉,提醒一次可以,天天去提醒,李和都烦了。有时李和去陈胖子那里买了肉,王玉兰都会腌起来,非要留着过年吃。
王玉兰一大早起来开始打扫厨房,连带着屋里上上下下都给收拾了。
因为晚上要吃好的,中午的饭就是一顿面条随便做点对付过去得了,等吃完午饭,王玉兰在大家期待的眼神中,慢悠悠的把面盆拿出来,从面缸里舀了一瓢精面出来,又舀了半瓢红薯面掺进去,倒上水和起了面。
王玉兰和面的时候,老四围上大围裙,帮王玉兰剁菜馅。
本来王玉兰想剁一颗大白菜包素菜饺子,但是李和立马不干了。
“我天天在学校就是吃大白菜,咋回家了你还给我吃大白菜、粉丝,我好不容易回来一趟,你不给我弄顿好吃的,再说了,过年吃差了也不是好兆头啊!”
王玉兰特别迷信,听了李和的后半句话,她这才勉强加了点肉,让老四剁碎了和大白菜粉丝掺和到一起。李和感叹大姐李梅不在家,这伙食待遇差了好几截,偷偷的对老四说,“以后你烧饭吧。”
老四苦着脸说,“咱家东西都是有数的,面多放了,娘都知道的。”
祭灶以后,接连下了几场大雪,李隆跟大壮麦地里撵了好几只兔子,伙食才算有了改善。
接近年关的时候,李和准备去县城备点年货。
老四说,“哥,带我去不,我从来没去过县城呢。”
李和想了想,便点头答应了,“那穿厚点,外面冷,你那皮靴穿上,真留着过年穿啊。”
对着旁边眼泪汪汪的老五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娃子带过去就是个累赘。
又问李隆去不去,李隆摇摇头,早就去腻了。
李和带了老四,从公社坐汽车,到了县城汽车站已经八点钟了。临近过年,县城也比以往热闹。李和问老四,“饿不,吃点啥?”
老四的眼睛不够用了,看见啥都觉得新鲜。听到二哥这么问,她手伸在半空,好不容易指了一家店:“吃那家吧。”
原来是一家煎饼铺子。那家铺子的煎饼似乎很好吃,路边有不少人排队买,李和带着老四排在后面。
突然有人回头惊喜地喊道,“你是李和!”
李和看了一眼排在前面的一个姑娘,一时想不起来是谁,大概是认识的,就是喊出不名字了,不好意思地说:“抱歉,想不起来了。”
姑娘爽朗地笑着说:“我是边梅啊,也难怪,毕业这么多年,大家变化都挺大。”
李和一拍脑袋终于想起来了,这是自己高中同学。大概姓比较独特,姓边的人很少。李和记忆里是有这么个同学的,毕竟相隔五十几年,李和很难叫出许多人的名字了。
李和说,“不好意思了,老同学,反应慢了。”
刚好排队轮到边梅了,边梅看了一眼紧紧抓着李和胳膊的老四,眉眼跟李和很像,笑着说:“这是你妹子吧,真俊俏,吃几个饼子,一起买了。”
“两个就行。”
李和接过饼子,要把钱给边梅,又被边梅推了回来,“两个饼子,值什么钱。”
“你来城里做什么?”边梅问。
李和笑呵呵道:“过年了,县城东西不是多吗,来城里办点年货。”
得知李和要去置办年货之后,边梅热情地问他要买些什么。
“就是些普通东西,年糖年饼,过年的新衣服什么的。”李和踌躇了一会儿,又说,“你变化挺大的,你不喊我,真的认不出来你。”
边梅狐疑地看向李和,不经意间上下瞄了李和一通,比上学时期穿的体面多了,黑色袄罩,但布料是新的。脚上是一双黑色皮鞋。
他的家庭情况还是略有耳闻的,还来城里办年货?
边梅以为李和强撑面子,关心道:“哎呀,县里东西近年关,太贵了,我都舍不得买。”
李和低声地偷偷问边梅:“知道哪里有倒票的吗?”
没票的话,李和买不了多少东西。
边梅噗嗤一笑,“你这是遇着和尚找秃驴,我就在百货公司上班,你要是真想买啥东西,就跟我走,我这点权利还是有的。”
边梅虽然是李和的同学,但是他在高中时与她几乎没说过话,没有什么交集。李和也没注意过她。
瞌睡遇枕头,李和毫不犹豫的答应了,“那我就麻烦你了,沾你点光。”
边梅爽朗的说,“多大个事,跟我走吧。”
边梅推着自行车走在前面,李和就拉着老四跟在后面。
老四偷偷的跟李和说,“这个姐姐真漂亮。”
外面还是很冷的,老四和李和都是穿着大棉袄,把自己包得和粽子一样。
但是边梅却穿着薄毛衣,外面套了一件风衣,时髦冻人。
李和忍不住在心里感慨了一句,要风度不要温度。
到了百货公司后门,边梅把自行车锁好,搓了搓手,说道,“你俩等会,我去给你们拿票。”
等边梅出来的时候,手里有一沓子票证。
李和说,“太多了,多给我点布票就行,还有糖果的就成。”
边梅想了想李和的条件,就又抽回来几张,“那你先去,回头请你吃午饭。”
第0045章 百货
百货公司就如同把一个门窗上的铁三角平铺在了大十字街的东北角上。
说是百货大楼,其实就只有一楼营业,而且跟真正的贸易局下属中国百货公司没有一毛钱关系。
能真正称为百货公司的,全国也不超过十家,在统筹统销时代有资格从一级站采购。
而县级的商场、供销社需从二级或三级批发站采购。
级别越低的批发渠道,可供应的商品种类越有限,价格越贵。
这类采购模式随着私营经济的发展,在沿海地区70年代末就基本消失,许多供销单位都会从私人开办的集体企业拿低价货。
只有民营经济不发达的中西部把这种采购模式延续到八十年代初。
所谓的二楼也就只有东半部有,西半部就是一座大平房。应该是领导办公的地方。
西侧有个橱窗,是副食部,卖的是烟酒糖茶,小零食。
最北面是李和刚刚路过的后门,里面是一所大院子,是员工上下班的必经之地,从百货公司仓库运来的货物也是由此运进。
百货公司的大门口有不少人抱着纸箱子出租售卖小人书,周围都围了一圈小孩子。
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极度匮乏的年代,画本成了孩子们获取知识和消遣娱乐的最好的伙伴。
李和问老四,“买不买。”
老四说,“哄小孩子的,没意思。”
百货公司里面,凡是靠墙的地方都摆有货架,货架的前面自然都是柜台。
小到诸如钳子、钉子之类的日用五金工具,本子、笔之类的文具用品,大到家具,自行车,缝纫机等,基本都有。
为了收钱和找钱方便,每一组柜台上方都拉起了铁丝,铁丝上串着铁夹子,单据和钱就夹在铁夹子上飞来飞去,颇为壮观。
李和先是对照手里的票,一个个的柜台过去扫货,根本就没想过把手里的票留着。
之前在京城,虽然手里不缺票,可是坐火车千里迢迢带回来,太麻烦。
现在手里有钱有票,离家近,多整几个编织袋就能背回家了。
先是从服装布匹柜台开始,布料柜摆放着各种颜色的布匹,售货员手里常拿着一根木尺。
李和直接一把票给售货员,“同志,就买这些的。”
李和让老四选了亮的颜色,老四说,“哥太多了吧?”
售货员报了每种布料价格,又不确定的问李和,“同志,就是全部给你最便宜的粗布,也要200多块钱呢,你有这么多钱吗?可别没事逗人玩。”
李和土豪似的掏出一把大团结,“同志,尽管量吧。”
售货员看着桌子上那一把大团结,心里很震惊,不是没见过阔气的,可是一次性这么花钱的倒是真没见过,还让一个半大姑娘出来选布料,不是闹着玩吗?
不过最终还是按照老四选的布,量好尺寸,用剪刀剪个小口,然后双手一撕,呲的一声,声音很好听。
接着算盘噼里啪啦,“同志,一共375块3毛。”
李和又到其他柜台从鞋子,指甲刀,烟灰缸,文具铅笔,电线插头,只要手里有票就一股脑全买了。
从李和开始买布匹开始,就有不少人暗暗关注,不少人心里慢慢算计,从进门到现在,起码已经买了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