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梓箐当然不会哈戳戳的去叫夏正名吃饭,而是直接跑到隔壁的大婶子家,也就是夏正名大哥夏正飞家找堂姐夏小菊。
夏家传到夏兮父辈这一代有三兄弟,老大夏正飞,老二夏正红,老幺夏正名,都住在一个土坯房的院子里。
院子有些类似四合院,土坯加木梁瓦房结构,三间正房,坐北朝南,两边还有偏房,加上后院。院子后靠山,两边有竹林一笼笼。中间的一个泥土院坝,外面有一圈低矮的栅栏,再前面一片开阔自留地,一条小溪斜斜的蜿蜒而过,小溪的另一边是另外几户人家,依旧的低矮的泥坯房,后面靠着一座大山,山梁绵延向远方,河流傍山势而行。
青坪沟村几百户人家散落在这片山势绵延起伏的大山之中,
早些年夏家也曾风光过,族人上百。不过因为染上Y片将家中败个精光,家徒四壁,后来又遇上那段艰难岁月,拉壮丁。天灾,大y进……祖辈中有两房逃到外地谋生,没有音讯,只剩下原主祖婆这一支留在这里。
原主祖爷在前几年饥荒中得了水肿病,活活饿死。祖婆带着几个儿子女儿熬了下来。对于她来说。现在女儿出嫁,几个儿子均已成家,在外人眼里她是很有能力的女人。不过大概是因为一生命运多舛,越到老了,那脾气性格就越是精怪,总拿找媳妇的不是,看什么都不顺眼,还经常去找邻里吵架,几乎全村的人都看她不顺眼。不过她有三个儿子,是这里的“大户”。都惹不起,只是苦了那些媳妇和孙子女辈儿了。
堂姐夏小菊比原主大四五岁,家里依旧贫寒,有兄弟姐妹五人,她占老幺,按理说她的日子本来会比原主更加难熬,不过她却过的很是滋润。
因为她性格“泼辣”啊。在农村,如果谁给你头上冠一个“泼辣”的名头,那你以后一定很难说到婆家。
不过夏小菊不在乎,她从小在家里都懂得耍萌卖乖。所以即便家里再揭不开锅。也有她的一碗糊糊。别人家女娃最多把小学读完或者读个初中就呆在家里等“成|人”然后嫁人了事,可是她却一直悠哉游哉把初中读完还读了两年普高,实在读不下去了才没继续上学了。原主小的时候因为自己母亲死的早,又过早的担起家庭重担。她其实很忌讳自己的名声,所以总想把所有事情都做的妥妥的。
事实是原主付出了所有一切,最后也没落得个好名声,哦,不对,是连“名字”都没有留下。连说起她的名字感觉都带着晦气。
从原主后来的剧情缝隙中。也偶尔有夏小菊的痕迹,她可以说是整个村混的最好的人!不过原主在知道这些的时候,她已然是一缕幽魂,而对方正是人生得意之时。
其实细究起来,夏小菊的人生相对于夏兮来说更加跌宕多舛,不过她却用自己的“泼辣”为自己赢得了属于自己的人生。
不对,应该是她对自己人生的一种坚持吧。
夏小菊长的身材窈窕,属于乖巧可爱类型,即便脾气很暴躁有“泼辣”恶名,也架不住每天媒婆登门说亲。她父母也差不多,都想从女儿身上捞一笔彩礼给儿子娶媳妇用。不过小菊自个心里有杆秤,她坚决不同意父母安排的婚事,干脆跟着村里的人出去打工。
追求她的人很多,她自己挑了一个,叫孟爱军。相处下来发现对方也是个不争气的。家里有一个老父,父子两人都爱赌博,挣的钱都折腾光了,一贫如洗。
所有人都不看好她的婚姻,觉得她进去完全就是把自己人生搭进去了。
可是她却坚持自己的决定,嫁到孟家后她像原主一样挑起家里的大梁。不过所有一切都是她说了算,管你什么老父亲戚长辈,到了她家就必须有她家的规矩。严令孟家父子都不准去赌博,再赌,直接从厨房抽出菜刀往桌子上一拍——剁手!而后拉着孟爱军也去外面打工,她和原主不一样,她会每个月都要检查对方的工作,每天也要询问,若是敢无辜旷工直接劈头盖脸责骂训斥。敢还手,那好,若是不把她弄死她就弄死你,横了……经过几年的调|教一切都步上正轨。
把挣的钱寄回家里重新修了小洋楼,自己带娃,孟爱军承包工地……后来娘家因为几个哥哥姐姐不“争气”,父母病倒,都是她出钱请人去照顾,十里八乡谁不说她夏小菊有本事。
……这是梓箐后来从原主的剧情中整理出来的,她决定了,跟着夏小菊混了!
最重要的是从原主记忆中得知,其实原主和夏小菊小的时候关系真的很好,一起上山捡柴打猪草一起甚至有时家里被那个疯了的奶奶折磨,还躲到夏小菊的被窝里睡觉呢。
只可惜,几乎是一样的生活,却走出不一样的人生来。
一个一心想要从别人嘴里挣一个好名声,最后却被冷漠,漠然将能够证明她存在的所有一切的痕迹都抹掉了。
而另一个,家庭和睦美满,儿女成|人成才,村里好多人都是她搭把手才在城里谋到活计落脚的,无不称羡。
梓箐出来,就到了前面院中,大伯家就在对面。她看房顶上烟囱炊烟袅袅,还有一股甜甜的烤红薯的香味。
一溜记忆浮上脑海,一定是小菊又在烤红薯了……
想到这里,梓箐嘴角不由自主浮上一丝笑意。
是了,生活可以选择的,活着,那就活成自己的样子吧!
第1266章 二姐的烤红薯
梓箐沿着原主的记忆轻车熟路就钻进了大伯家后面的小院里,在柴房里果然找到了正在地上拍烤红薯的夏小菊。
贼兮兮地凑了过去,压低声音道:“二姐,我肚子好饿哦,我也要吃。”
夏小菊在家中最小,不过上面只有一个大姐,三个哥哥,所以院中几个比她小的堂姐弟妹都叫她“二姐”。
二姐其实是一个很爽快的人,用梓箐的话来说那就是恩怨分明。
看样子她也是刚刚将红薯从灶膛里掏出来,上面还有草木灰,烫手的很,两只手不停在那里交替“扑扑”的拍着,那甜丝丝的香味却往鼻孔里钻,将肚子里的馋虫挑动起来,咕咕地叫,梓箐感觉肚子更饿了。
夏小菊警惕朝外面探了探身子,一看只有小兮一个人,道:“你爸又没给你吃饭?喏,给你一半。”她一边呼着气,把红薯掰成两半,递给梓箐一份。
院中有堂姐弟妹大的十四五岁了,小的还才一两岁在地上爬,大伯家五个,二叔家三个,加上夏兮自己,有九个,平常哪家弄了点东西吃,都要一窝蜂的围拢,大的小的就那么眼巴巴地向着你,给的话自己恐怕一口都分不到,不给的话……她倒是不怕他们那可怜的小眼神,而是怕那些家伙去给自己父母告状,虽说挨打不至于,但是少不了一顿数落。
所以此时夏小菊见只有夏兮一个人,就放下心来。所说的人小鬼大指的就是她,现在只有八岁,可是懂得东西很多,总之比夏兮要“贼”多了。
梓箐应道:“反正看样子中午饭我是吃不成了……”她话刚一出口就觉得有些不妥……因为,因为她感觉自己现在说话方式跟原主不一样。
原主一直都是一个比较沉闷,属于那种埋头干活类型的人,而且自己现在的身体才勉强四岁,勉强够跑,烧火。递碗。再懂事,说话也不可能这么流畅啊。
她一边低头啃红亮亮热气腾腾的红薯,一边下意识看向夏小菊,生怕对方看出什么不对劲来。
果真。她这抬眼一瞟,正好和夏小菊看过来的眼神对到一起,就在梓箐以为对方真的识破自己端倪时,夏小菊却若有所思哦了一声,突兀冒了一句。“哦,我想起来了,今天上午我去地里割猪草,亲眼看到三叔跟下沟的那个老瘸子往集镇方向去了…回来我跟妈说了,她说不要去给你妈说,现在怀着大肚子,知道了等会肯定又要吵架,反倒埋怨别人多嘴…”她一边吃一边含混地说着,低头狠狠咬了一口,不在意地补充一句。“三叔肯定是又跑去喝酒了吧。怪不得呢……”
“不过你这次怎么学精灵了,知道到我这里来找吃的?”夏小菊咬了一口软面的红薯,呼着气含混地问道。
梓箐下意识松了口气,“跟着二姐有吃的,二姐最好了。”
夏小菊伸手拍了梓箐脑袋一下,梓箐本想偏头躲一躲的,想了想以后要依仗对方的地方还多呢,现在就要打好关系。以前都是自己拍揉别人脑袋,现在换成别人揉自己的了……
在大伯家蹭了一顿饭,下午夏小菊去上学。梓箐就背着背篓去挖草药。
这么小的身体,饶是梓箐有天大的本事也“逃”不出这个山旮旯。而且根据原剧情,夏母今天晚上肯定要被发酒疯的夏父打一顿,然后临产。当时就是因为出血过多。而后又没有营养品补充身体,所以整个人从身体到精神都被彻底整垮了。
现在……反正自己现在不去做点这些事情又能做什么呢?跟院子里那几个堂哥到外面去疯跑疯玩?或者是跟比自己更小的堂弟堂妹在地上玩泥巴?
索性也不糟蹋自己的医术专精还有那么多世的人生阅历,不用白不用。
梓箐觉得,其实自己有些时候跟原主还是很像的,天生的劳碌命。不同的是,她生活的那个时空已然进化到更高一层的人类文明。所以她是幸运的。只不过这种体会一定要等到尝过了更多不幸的人生后才领悟到,实真应了那句“没吃过苦就不懂什么叫甜”。
靠山吃山,早些年这些大山上全是宝,狍子,野兔,林子里深处甚至还有野熊豺狼踪迹,还有很多野菜草药等等。
可是现在周围的山坡大多光秃秃的,都是前些年大y进的时候,滥砍滥伐炼钢炼铁什么的造成的。再加上附近的人都是穷疯了的,那些年没柴烧没饭吃,草根树皮但凡能入口的都进了人的肚子里。所以附近的山上只有一些小树苗和被牛羊啃的乱七八糟的野草,有些地方还裸露出被雨水洗刷出来的岩石。
梓箐视力,嗅觉比常人灵敏,所以比原主还是有很多“优越”的。
梓箐背着跟自己差不多高的背篓,拎着一把绣巴巴的镰刀,一杵一顿地爬到山坡上,举目看去,一层层的田地顺着山势一溜一溜地铺在山坡上,如同给山坡盖上一溜一溜黄绒绒的毯子,人间四月麦儿黄,艳阳高照,一些黄毯子像是被割掉一截,露出黄褐色的土地,上面还留着一截短短的秸秆茬子。
有的正在地里割脉,扎捆,堆垛,有的还没开始收割。在另一边的山脚地方一溜地就是原主家的,上面麦秸杆已经全部收割完了,不过看上去还有些麦秸杆稀稀拉拉撒在上面。先前夏母说的“剩下”的事情就是让夏正名将地里掉落的麦穗捡回来……梓箐眼尖,背篓就丢在地脚的一个石苞上,神情平静无波。
视线轻轻掠过,展目向更远处望去,山峦叠嶂如黛,除了近处的山坡被人为折腾的光秃秃的,远处的山峰如墨泼,想必上面的植被并没有在先前那些年遭到破坏。
现在正是农历四月份她在这些草笼中也找到一些野生的沙参天麻党参之类的补药。
至于那些藿香,紫苏,柴胡,车前草这类的草药就更多了。
第1267章 真正“为所欲为”的能力
此时正值晌午,太阳明晃晃地炙烤着大地,原主身体已经适应这样的温度的抚摸,梓箐也很快就适应了。
梓箐看到有些赶农活的村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