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百五十八章、风起云涌(下)
“奴婢也不敢百分百确认,不过这事奴婢觉得临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所以,一得到消息,就立即赶来禀报陛下。”刘内侍悄悄放下杯子,略一斟酌,接口道。
“好啊,真好,我说呢,那木侯爷怎会如此支持一个被他们赶出侯府的外室女。原来,这中间竟然牵扯到了这么多的事,没什么意外,木侯爷只怕早知这孩子的身份了。”
“他这些年来,把南境都快经营成一个只听命于他的小国度了,我都没有和他计较。”
“却不曾想我处处容忍,他却不思君恩,竟干出这等大逆不道之事,刘奇,我给你一封秘旨,你立即带领一队暗卫前去南越,宣木侯爷入京。”
“还有那个小孽种,正好趋着木君璇这妖女不在大齐境内,你找个合适的机会潜入燕回村,将那孩子给我带回来。”宣和帝勃然大怒,口中冷笑着连道了几个好字,随后一屁股坐了下来,一边铺纸拿笔,一边开口吩咐。
“咳咳,陛下,要是那木侯爷不肯随奴婢入京怎么办?”宣和帝刚拿起笔,还没来得及落下去,就被刘内侍出言打断。
刘内侍刚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内心振奋不已,可此刻听得皇帝的吩咐,整个人顿像严冬之中被人当头泼下了一盆凉水。
带领暗卫出京办差拿人,这听起来是件很风光的事,可这得看看要宣要拿的是什么人。
刘内侍并没有与木侯爷打过交道,但是他却没少听木侯爷的传闻。在他看来,木侯爷这个人的可怕程度,一点不下于那个让他恨极又怕极的少女。
这样的一个狠人,手里还掌握着几十万大军,凭着他一个内侍,带着一队暗卫,想宣就能将他宣回来?
他是很想整死木君璇,想整死一切和她有关的人,但是,他不想还没整倒她之前,就先把自己的命给搭进去。
“不肯来,就。。。。。。”宣和帝差点脱口就说,不肯来就以悖逆犯上罪当场诛杀,可话说到一半,却生生咽了回去。
他到底不是什么都不懂的无知昏君,并没有忘记木侯爷是个什么样的人,他若真让刘内侍在南越这样干,除了枉自搭上刘内侍一条命外,还会逼得木侯公然造反。
“陛下,时候不早了,到了用午膳的时间,您有一段时日没有去看望太后了,是不是去慈宁殿和太后一起用个午膳?”退到了一旁的冯既适时开口。
“嗯,冯既说得不错,朕是有一阵子没有去看望太后了,摆驾慈宁殿。刘奇,你先下去,迟些我再让冯既召你。”宣和帝一听,立即顺着这个台阶下来。
关于太后的闲言传出来后,他面上不显,心里却膈应得厉害,已有好几天没去慈宁殿看过太后了。
他来到慈宁殿的时候,萧太后正在着人摆膳,她的膳食很简单,一共只有六个菜,都是小碟,清一色都是素的,两凉,三热,外加一个素汤,太后看上去清减了不少,老了好几岁。
“母后。”宣和帝看着这样的萧太后,再想起她曾经对自己的各种好,心头莫明有些发酸,不由出言低唤了一句。
“皇帝过来了?可曾用过饭?没用过的话一起吧,我再让膳食房加几个你喜欢的菜。”萧太后一如既往,满脸慈爱的朝他招了招手,仿若全然没有察觉到他这些日子的冷淡。
宣和帝愈发的愧疚,走到萧太后对面坐了下来,母子两用完午膳,闲聊了几句家常,宣和帝便将西、北两境的情况,还有关于太平的事一并告诉了萧太后。
“关于边境的事,你找林昊,这无疑是个很明智的决定。只是太平这孩子身份一事,会不会是有人趋机搅弄风云?这些人知道你我对那木君璇恨之入骨,从而加以利用、制造事端来乱我们的心神?”萧太后听完之后,沉吟了许久,才开口道。
“也不是没有这个可能,可若那孩子万一。。。。。。”宣和帝有些诧异的看了萧太后一眼,他原以为以母后对木君璇的恨意,听到这事后,第一时间想的,就是怎么对付那个孩子。。。。。。
“你这样看着我干什么?我是不喜欢木君璇不假,可个人的喜欢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和大势比起来,就什么都不是了。木侯爷是什么样的人你不会不清楚,在此敏感时期,若我们脑子一热,真的不管不顾的去对付木侯爷,那后果。。。。。。”
“不过有一点你说得对,这个孩子的身世既然传出了这样的传言,不论真假,我们都不能等闲视之。”
“木侯爷,你万不可轻动,这个人,比你想象的还要不好对付,这事不要惊动他,派人悄悄去将那个叫太平的孩子带进京来即可。”萧太后瞄了儿子一眼,道。
“带这个孩子回来容易,若万一那姓木的女子回来。。。。。。”宣和帝冷静下来之后,跟着就想起了木君璇的可怕。
他一点也没忘记此女在金銮殿上的强势,若真惹怒了她。。。。。。现在的她还没死,不过是在铁黎做客,谁知道她什么时候就回来了。
“她回来又怎么样?只要这个孩子不在了,她还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不顾国家动荡,把我们都给宰了不成?”萧太后忆起那个无法无天的女子,目中亦不由自主的闪过一抹犹豫,最后却化为一片狠厉,一脸果决的开口。
宣和帝看了萧太后一眼,没有再说什么,就在他起身准备告辞的时候,萧太后的声音又响了起来:“这事,你不要亲自动手,交给太子去办。”
“交给瑾儿?可是他。。。。。。”宣和帝听得眉头一皱。
“皇帝,边境既然发生了这么多的事,之前关于污蔑哀家的那些传言多半和太子没有什么关系。哀家这些日子思来想去,发现造谣中伤我这个皇祖母,对太子实在没有半点好处。”
“瑾儿做了这么些年的太子,向有贤名,办差也少有差错,怎么看都不像个傻的,不可能会干这种出力不仅不会讨好,还会惹一身臊的事。”
“既然知道他是被人算计,是无辜的,堂堂太子,一直幽禁成何体统?”萧太后淡淡的看了宣和帝一眼,道。
第二百五十九章、释放太子
宣和二十年四月初八,冯既带着两道圣旨来到东宫,一道交给了看守东宫的主将沈宵。沈宵接过来一看,先是一愣,紧接着差点热泪盈眶,这是一道解除幽禁东宫的旨意!
说话监禁看守太子这活可不是什么好活,太子乃一国储君,突然被幽禁,受命看守之人等于是被架在火刑架上烤。
不管这个太子是从此被撸了下去,还是无罪开释,最后又风风光光的做他的太子,看守者都难有好下场。
太子被撸了,等皇帝的气消了,曾奉命看守他儿子的将领自然就成了皇帝出气的对象。太子若是无罪释放,同时这太子还是个心胸狭窄的,那就更惨了,曾经奉命看守他的将领只怕要落个死无葬身之地的下场。
总之,左右都不是人,若非皇命难违,只怕没有一个脑子正常的人愿意接这样的差事。
沈宵自领了这个差事开始,一颗心就时时刻刻的提着,不过十余日的时间,尚不到三十岁的人,头发都快愁白了一半。他每一日都过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生怕一不小心发生什么事端。。。。。。
现在好了,皇帝想通了,不再找太子的麻烦,他肩上的担子也可以卸下来了。激动之余,沈宵又仔细回想了一遍,自己这十余日来有没有干过什么得罪太子的事。
嗯,太子和太子妃还有他的良娣都是聪明人,这十余日都很安份,他也不是那种逢高踩低的人,人家不生事,他自然不会吃饱了没事去得罪太子。
也就是说,这十余日,他除了奉命看守在这里,没干过一件得罪太子的事情,也没有欺负过太子府的任何一个人。想到这里,沈宵的一颗心彻底放了下来。
不说沈宵的心事,但说被幽禁在东宫之内的太子赵瑾突然接到冯既送过来的解禁圣旨,一时竟有些反应不过来。
这实怪不得他反应迟钝,实在是当日皇帝在御书房大发雷霆的模样让他记忆太深刻,皇帝当时的眼都是红的,看他的眼神似乎恨不得一口将他给吃了。。。。。。
面对那样的宣和帝,赵瑾曾一度以为父皇立即就要下旨处死他或废拙他。虽然皇帝最后没这么做,但皇帝下令幽禁他时那冰冷的眼神和语气,无一不让赵瑾通体发凉。
这些日子得苏良娣频频开导,他心里的恐惧和不安散了不少,一门心事想着要为自己洗脱罪名,可内心深处的担忧却从未真正放下。
他深知皇帝对皇祖母的感情,生怕皇帝哪怕明知他是无辜的,却仍要迁怒于他,将满腹怒气都发泄在他身上,生怕哪一天那废拙的圣旨就下来了。
要知道他刚被幽禁的时候,他这一脉不少不明真相的臣子站出来为其求情,刚一开口就被皇帝以雷霆手段给镇压了下去,不是贬就是杀,惹得朝堂上下,人人自危。
如今才过去还不到半个月的时间,父皇怎的突然就想通了,相信他了?若不是传旨的人是冯既,赵瑾几乎都要怀疑是有人在故意戏弄他。
“殿下,快谢恩呐。”倒是太子妃杨氏反应更快一些,眼见太子一个劲在那发愣,连忙伸手轻轻扯了他一下。
赵瑾缓过神来,连忙领旨谢恩,倒是一向敏慧过人的苏良娣今天一点表示没有,除了冯既宣旨的时候,她有些诧异的看了他一眼,就再也没任何动作。
冯既瞧着半天回不过神的赵瑾,心里也是颇为感慨,谁能料到半月前闹得那么大的幽禁太子一案,这才过去不到半月时间,皇帝突然就回心转意了呢。
不过他人老成精,心里虽然感慨,脸上却是丝毫不显,眼见太子接了旨,为了缓和气氛,便笑着道了一句:“殿下,陛下还有事找你相商呢,您梳洗一番,赶紧过去吧。”
“知道了,多谢冯公公。”赵瑾连忙朝他道了句谢。
“爱妃,你们先下去,我和苏慈商量点事。”等到冯既离去,赵瑾让太子妃和另一名侧妃先行离开,单独将苏良娣留了下来。
“臣妾告退。”太子妃杨氏这一次没有吃醋,只目光复杂的看了苏良娣一眼,就带着面有不甘的侧妃江氏离去。
虽然她不服太子对苏良娣的倚重和宠爱远胜自己这个太子妃,心里却不得不承认,在大事上,苏良娣的眼光和智慧确非她能比。
现在东宫境危,大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目前一切应以太子和东宫的利益为先,绝不是争风吃醋的时候。杨氏身为杨家这一代最出众的嫡女,才智样貌在京都贵女圈都是拨尖的,自不可能不懂得这个道理。
“爱妃,你说父皇这是何意?”赵瑾自没有心事去管太子妃在想什么,眼见她们离去,目光立即落到一直沉默不语的苏良娣身上。
“估计是有什么事父皇不方便出头,需要你来做。”苏良娣与东宫其它人欣喜的心情截然不同,她对太子这么快就被放出来,非待没感到丝毫兴奋,心里反而莫名蒙上了一层阴影。
“父皇不方便出面的事。。。。。。”赵瑾一听,不由琢磨起来,不过能这么快解除幽禁,他心里的兴奋远远大过担忧。
能这么快放被放出来,即表示皇帝对他这个太子还是有很大期许的,至于皇帝不方便做的事么?嗯,他身为太子,为君为忧,也是理所当然之事。
苏良娣瞧了一眼乐得有些摸不着北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