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超陆权强国-第24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而就在这时,荆楚新政伴随着李汉铺天盖地的宣传,传扬到了江苏省内,其他书友正常看:。得知了荆楚新政之后,他顿时骇出了一身冷汗。这丁祖荫虽然为官多年,却到底是个文官,身上的书生气太足了,导致地方势力很少有人买他的账,时间久了,他的性子也就软下来了。就如他事后跟好友曾孟朴书信中提到的一样,险些酿成大错,多年之声望毁于一旦。遂决定依照荆楚新政之土改方案,拜访不少当地乡绅,希望能够为民减些负担,遭到拒绝之后,加上江苏军政府连连催促他尽快解决常熟民乱,叹息了几日之后,随修书一封,挂冠而去,却是带着家中老小,扮作寻常百姓一般,往湖北鄂中而去!

    除此之外,文人之中为他叫好之人还有一员朝廷命官,而这人便是朝廷也不能拿他怎么样,只能干起的吹胡子瞪眼,假装没有看见。此人不是别人,正是曾经赴英国入格林威治海军大学深造。后转入伦敦大学,习物理数学,转习文学……历任***大使随行、出洋考察宪政五大臣的一等参赞、学部二等咨议、海军部顾问兼一等参赞、后任海军部军法司、军枢司、军学司司长的伍光建……他还有一个特殊身份,那便是中华教育会的副会长,文坛响当当的巨头人物。

    面对的清末的糜烂局势,穷苦出身……至今保留一身清贫之风的伍光建甚为痛心,他曾经多次过府上书摄政王载沣,希望他能宽松民赋……奈何旗人贵族一个个鱼肉汉人,过得是神仙般的生活,那里会去愿意管汉人的死活,结果原本有意推荐他为帝师的摄政王载沣在被他打扰了几次之后,索性将他拉入不受待见的名单之中……着实伤了这位一直将‘位卑未敢忘忧国’挂在桌前的文人,才有了他用自己的字在报上为‘荆楚新政’叫好的举动。

    还不止如此,荆楚新政在李汉铺天盖地的宣传之中,所造成的影响无疑要超出了一切的始作俑者,也就是他本人的想象。

    在湖北武昌,已经完成了‘鄂中临时约法’,又连续多日接到上海那边希望他抵沪电报,正在收拾行囊准备离鄂的宋教仁第一个站出来为荆楚新政中的土地改革叫好,他亲自发了一封电报给李汉。在电报中他道:“平分地权乃我同盟会之教条宗旨,然武昌首义之后,遁初多有惶恐,经久研究之后,发现‘平分地权’与‘土地属于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相互矛盾。但纵观天下,但一些大土豪,坐拥上千乃至几万亩良田,并依旧在无休止境地继续兼并土地,造成无数的失地农民变为流民。这对整个社会乃说,是一种不稳定的因素。先生之名遁初早有耳闻,虽未蒙面却多有相较之心。荆楚土地改革一处,先生以平和之手段,欲要行改革之良策,实乃上上之策……为我民国日后成立后普行利民之策奠定基础,特此拜上……遁初不日将亲自过府与先生一谈,往不怜指教!”

    除他之外,另一位湖北军政府高层——***部长张知本也对荆楚新政十分赞赏。这张知本曾经公费赴***留学入法政大学攻法律,他与宋教仁一般,对于法律却是看得极重。对于在荆楚新政之中鄂中军政府以法律形式保障底层农民利益,并且也补偿了乡绅、地主等利益受损阶级的表现给予肯定。并且,他对于荆楚正在实行的新户籍制度很感兴趣的同时,也带有一定的警惕心,据传他曾在湖北军政府的例行会议上直言认为荆楚之地的新户籍改革一旦成功之后,则鄂中分军政府将能完全掌握荆楚地界,到时候若李汉有意对抗武昌,则可能出现武昌政令不在在荆楚行使的情况。

    据说有不少的湖北军政府高层都对此提高了警惕,开始关注起李汉跟鄂中分军政府的威胁来!

    当然,也不是全都是称赞声……对于荆楚正在实行的军人保障计划,讽刺跟不和谐之声在所难免的……申报、民报等非鄂中军政府的报纸上都出现了一些不好的言论,比如民报上就出现了一些隐去了性命的报道,据说受采访者乃是荆州府的乡绅,他在民报之上大倒苦水,甚至将李汉曾经命人可以传播出去的,一旦可凭谈判不能说服荆州府内的一众乡绅、大地主,就采取武力的手段强行命令降租的消息传播了出去。结果或同情或辱骂,总之吸引了不少外界的注意力,甚至连黎元洪都被吸引了过来,通电希望李汉在处理荆楚土地改革的过程中手段不妨和缓一些,并表示,湖北军政府将会监督鄂中土地改革……显然心中已经对李汉多了不少警惕!

    他之所以没有什么举动,一来现在李汉还没有什么过分的举动,二来他现在的位子还不是很稳,加上十分怀疑以鄂中的财政,如何支撑得起荆楚新政之中高昂的财政支出……武昌曾经有人玩笑的估算一番,鄂中要维持不比武昌三镇少多少的财政,每月仅此也需要约二十万两白银的开支,要知道,比起武昌,鄂中的待遇在国内只比北洋军稍差一点……如今再加上军属保障,虽然短时间之内收拢不少民心军心,但是绝对不利于财政的长久支撑……这才抱着看好戏的态度,就等着鄂中财政出现困境之后,由他出面接管鄂中五府!

    其他批评也大都是冲着他的军人保障计划来的……当然,无论外面如何传播,已经将宣传任务安排下去的李汉也不再理会这些了……该做的他都已经做了,至于成果却要等上几个月才能看到,而他如今还有更多事情在等待着他去做!

    伴随着北疆战事的结束,军政府逐渐走上了发展正轨。随着新征兵的出台,与之快速扩充中的兵力一起得到快速发展的,则是在李汉的特别关注之下,前段时间分神置办的几份没有太多技术含量的实业——火柴、肥皂、面粉、水泥!

    德国人的效率很高,不到二十天的时间内,一笔约莫几百万马克的机器被从天津、广州、上海集中到了汉口,然后又在得到了国内的批示之后跟随着维尔纳少校抵达了鄂中,算是解了他的燃眉之急……德国人的合作态度的确不错,虽然可能也有其他意思在里面,不过暂时势力不足的李汉只能装作不知道,不去理会了。随着维尔纳少校一同前来的还有十数名礼和洋行招募的技师,大多都是德国人,其中还有一名意大利人、一名美国人,都是安装、调试机械的好手,而且在华多年,能够用比较清晰的中文与人交谈……显然,维尔纳少校考虑到了即便是将机械运来,李汉跟鄂中也没有足够的技工安装的问题……不得不说,他的细心的确帮李汉解决了不少困扰……江汉平原之上拥有个丰富的水电资源,无论是汉江还是长江沿岸府县都有不少便于安装水电发电机组的地方……前段时间李汉派出了不少的测绘学堂的学生兵外出考察地形时就已经吩咐注意一些比较适合发电的地方,在荆州、襄阳、郧阳府内斗发现了多处适宜安装大型水力发电机组的地方,不过考虑到他手上跟德国佬弄来的水电机组实在是不够,最后他还是只在应城留下了四组240千瓦的小水轮,四组448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留在荆州,至于襄阳等地,却还要晚一些才能真正用上电!

 第307章 实业

    第307章实业

    荆州,随着一应新购设备已安装调试完毕,实现了最初级的机械生产,其他书友正常看:。机器面粉厂才一挂牌之后,就完全进入了满负荷运作状态。一方面军政府从流民之中招募了不少不需要支付多少薪酬的低廉劳动力,另一方面,依托江汉平原跟两湖丰富的粮食产出。经过改装之后,机器面粉厂可同时生产军供、军政府统购所需之土豆面粉、各种杂粮面粉;二来也能生产出小麦面粉,并且面粉厂的机器还有一定的豆油压榨功能,只不过需要在经过技师的调试改装,成本也会因此升高了许多,暂时没人回去做那赔本买卖罢了!

    面粉厂的名字暂定为荆州面粉厂,目前的产能经过洋人技师调整之后估计,在原料充足的情况下,一个日夜可生产面粉800包(约80吨)上下。不过考虑到两湖多种植水稻,小麦却需要自河南、安徽运来,加上即便是将每月统购的军属保障粮算入军政府平均每日所能消耗掉的面粉之中,一日消耗量也只有60到80包,加上鄂中五府的消耗,也不过刚刚过了250到300包,面粉厂却是存在着一定的开工不足。

    好在之前在选择跟德国人谈条件的时候,李汉已经认真的考察过当地的市场了。以他们的机器来说吧,采用的乃是赫赫有名的欧洲工业巨头西门子所生产的机器,虽说产能有些不足,不过比起市面上国内面粉公司所采用的英制、日产、美国机器跟法国造,却要先进不少,生产成本评估要比如今的国内面粉巨头——中兴机械面粉有限公司、茂兴还要低廉两成左右……加上中国古来都有‘民以食为天之说’,历史上民国实业之始可不就是开始于面粉跟纺织两大行业……以他的计算,在面粉厂投入生产之后,每日可获得收益约80两至120两左右,约盈利能过两千两,已经算是不错了!

    何况这面粉厂虽然没在跟荆州本地乡绅、地主的协议之中写入其可入股之公司名单中,但是他的目光却没有这么短浅,区区一个面粉厂还不在他的眼中……北边京城那边已经传来消息了,他派过去的几人已经盯上了目标一众,并且摸准了对方的作息规律,就等选准了合适的机会,就要动手拿他……等到那些专业的人才来了之后,他的财政就能轻松了不少,到时候……莫要说一个面粉厂了,只要那些地主、乡绅们愿意卖地,全送给他们也不是不行,书迷们还喜欢看:。

    出于未雨绸缪的打算,在荆州面粉厂投入使用的第二天,他便已经做好了准备,将整个工厂的机器成本略微加了一点水分之后折合成了十四万两银子,折合约一千四百股,全在他手中。就等着荆州的一群闻到腥味的乡绅、地主上钩……不过比起这日后不需要他再多费神的面粉厂,相比较之,军政府费了好大的功夫才完成的另外两大公司才是他今天参观的重点!

    正是火柴跟肥皂!

    千万可别小看了这两个并不起眼的小东西,在20世纪初的中国却是不折不扣的高科技。遍观肥皂制造,不要说鄂中一带没有类似产业,举目整个两湖之内都是第一家。火柴倒是有一家,正是曾经在京山与他有一面之缘的京山实业家——盲公家中产业,不过他那采用的技术乃是荷兰上个世纪末的生产技术了,比起洋人来的确落后了不少,李汉也曾经买过两盒他生产的火柴,经常出现火柴头受潮,点不起来的情况。最终他才下定决心,由军政府出面建立一家火柴厂。

    火柴俗称自来火,是太平天国以后才流传入华的稀罕货,最初产品全部来自欧洲,又以瑞典居多,甲午战争之后,***输入的火柴又占据了近乎99%的份额。李汉穿越后第一个感觉生活不习惯的就是用火,要想起火非得耗去老半天的功夫,他带来的那个打火机已经快要没气了,所以,平时若是烟瘾犯了,还是要随身带上几盒火柴的!

    以国内现在的技术,打火机自然是没能耐生产出来的。不过,打火机是造不出来的,但火柴便没有那么高不可攀。军政府做过调查,进口火柴几乎都是黄磷火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