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皇后对顾芸儿和徐璐都有好感,也厌恶王李氏母女的为人,就算知道她们故意算计王家,也不曾生气,反而因沈凌两家的坦白而风颜大悦,心情舒爽。
“沈二夫人好歹也是阁老夫人,小璐还是安国侯世子夫人,她们当中,无论哪一个品级都高于王李氏。此二人纡尊登门赔礼,王李氏居然还拿捏起人来,不知天高地厚,毫无等级尊卑。这样的人,岂配被封诰命?”
路玲玲知道,皇后应该要对王李氏采取些行动了。
路玲玲忍下心头高兴,说:“我听婆母分析过,王梓明也是有才华有能力的,只是,处在如此重要位置的官员,若有个不让人省心的家人时常拖他后腿,若心性不坚定,迟早要被家人拖至万丈深渊。更何况,王梓明明知王李氏的德性为人,非但不阻止,还处处充其后盾,分明还满享受家人在外头的作威作福。这样的人,再让他处在如此重要的位置上,也非朝廷之福,非百官之福。”
皇后笑道:“你婆母一向深明大义,看得透,想得远。虽是女流之辈,却比有些朝臣的眼界还要高。她老人家的话,自然是极有道理的。本宫也是如此想。”
路玲玲就知道,皇后对婆母也是极为钦佩的,借着婆母的口说出对王家人的看法,必定事半功倍。
……
当天晚上,皇后下了懿旨,称王李氏恃权而骄,侮辱权贵,毫无尊卑,无德无才,夺其诰命,贬为庶人。王家女王氏,骄横跋扈,仗势欺人,目无尊卑,蛮横无理,有违闺闱之道,赐三十记戒尺,并责令闭门思过半年,以观后效。
所谓闭门思过,可不是关在家中不许出门,而是皇后派宫中嬷嬷入驻王家,守在王梓莉的闺房外,吃喝拉撒全在一间屋子里,不说被关上半年,一般人被关上三天都要被逼疯。
王家人接过圣旨后,王李氏几乎晕厥,王梓莉更是面如土色。王梓明也是脸色大变,心头闪过不好的预感。
唯一感到痛快的就只有刘氏了。
……
翌日,朝堂上,言官集体弹劾王梓明,修身不齐,立身不正,张狂无理,骄奢淫逸,目中无人。
谢永康更是言辞严厉:“……古语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何故修身于齐家之前?齐家于治国之前?治国于平天下之前?是所谓不修身不足以齐家,不齐家不足以治国,不治国不足以平天下也!观之古今,未有身不正者家能长和,未有家不长和者能长治国。王梓明身不正,家不长,不修身不齐家,何于治国?我朝等级尊卑森严,徐顾二人纵然有错,却品级高于王氏,主动登门致歉,此乃纡尊矣。王氏人闭门不出,使位尊者受烈日曝哂之苦,此乃恃宠生骄,目中无人矣。王氏人仗朝中有人,弄权专断,跋扈横行。不顾等级尊卑,不顾朝廷律令,肆意专行,致上峰妻晕厥,至同僚妻丧失子嗣,肆意妄为,穷凶恶极,罪无可恕。王梓明亦专断弄权,目中无人,昨日酉时于丰台大街,与勋贵对面而过,不打马避行,反而与之争执冲撞,毫无卑下之心,此乃恃权专横之典行,不严惩不足以平息众怒。”
江墨也站出来,声讨王梓明:“古有孟母三迁,故有孟子亚圣之成就矣。然,王李氏,脾性乖舛,暴虐贪婪。王梓明自幼失怙,成长于贪婪妇人之手,品德无可保证矣。如今王李氏事发于此,亦证明非贤非惠者妇人所育子之可怖矣。王李氏非能非贤,亦非惠者,其为祸之烈,不亚于大唐高宗武氏。高宗乃皇帝,一国之主,王梓明虽非国主,亦身守权利要害。王梓明有能无德,不修身不齐家者,德不配位,又岂能辅佐圣上成就千秋万世之功业?”
其他言官更是把王梓明骂得狗血淋头,把王梓明一家子骂得连条破裤钗都不如,甚至王家人罪孽深重到不杀之不足以泄民愤的地步。
更有偏激者,还喊出了“无品无德,暴虐贪婪,此贼不杀,难以平民愤”等口号。
言官之威,可见一般。
王梓明被骂得悲忿不已,虽恨极家人的拖后腿,但更恨凌峰得理不饶人,指使言官攻伐他。
这时候,沈任行站出来,言辞铿锵:“臣附议谢大人江大人所言。”
凌峰也站出来,附议谢永康江墨之言。
皇上又问方阁老,方阁老斩钉截铁地道:“乱世用奇才,盛世用正才。王梓明能力有之,却有才无德。无德官员,其祸害之烈堪比昏官。昏官误国误民,请皇上三思。”
皇帝便当场罢黜王梓明,责其交还官服官印,回家闭门思过,并严厉管束家人,什么时候把家人管好了,什么时候再去吏部报道。
殚精竭虑奋斗了二十年,好不容易摸到朝廷权利中枢的门槛,居然就这样被打回原形。
王梓明茫然而无措地左右看了看,他仍然有种做梦的感觉,他居然因妇人的原因而丢了官,这到底怎么回事呢?
目光无意中接触到沈任行,后者神色淡漠,似乎他就是个毫不相干的人,根本不值得一看。
王梓明又下意识地去看凌峰,目光闪现些许光亮。他这些年来官运享通,虽说离不开自己的努力,也还要多亏了凌家在背后使力。
只是凌峰看自己的眼神也像看死人似的,把王梓明毫不容易聚集起来的光亮又熄灭了。
王梓明又后悔起来了,他真不该听信妇人之言,才刚坐上侍郎之位让人捧了几天就得意忘形到骨头都轻了,居然认为他有实力与凌家叫板。
忽然间,王梓明悔得肠子都青了,这时候也不知该怪凌峰的翻脸无情,还是该怪母亲妹子给他扯后腿。
王梓明失魂落魄地回到家中,王李氏已得知了儿子被罢了官,抓着儿子的衣襟连声责问,大骂那些言官,及沈任行和凌峰败类佞臣,不得好死。
王梓明一把推开王李氏,神色狰狞地吼道:“你还有脸骂人,都是你,若不是你们处处扯我后腿,我何至于沦落今天这种田地?”十年寒窗苦读,再到出人头地,这其中包含了多少艰辛,就算他有外人羡慕的平步青云,但也有打落牙齿血吞的时候。可昔日所受的苦难,总算做到了实权大员,还没得意几天,就又让母亲给毁了。
母亲得罪的不是别人,而是沈凌家两家人。
越想越后悔的王梓明撕下孝子的面具,对王李氏又骂又攘,屋子里的下人全吓得躲藏起来。
王李氏被骂糟了,她一向视儿子为生命,就算被儿子打骂,依然没有怪罪儿子,反而心疼起儿子来。见儿子痛苦消沉,心如刀绞,安慰王梓明道:“我儿别灰心,娘替你想办法。我,我这就进宫去求见皇后娘娘。”
王梓明惨笑一声:“你如今也和我一个样,不过是介白身,哪还有进宫的资格?”
王李氏却是不怕的,这妇人出身市井,一身刁蛮之气无论怎生薰陶也是无法消掉的。凭着股不成功便成仁的想法,硬是扭着皇宫里的侍卫,恳求着要求见皇后。
无品无秩妇人者,哪有资格进宫拜见皇后的。被硬生生拒绝后的王李氏并不气馁,居然就在宫门口使起泼来,一边哭一边述说起她丈夫早死,她一介女流,把儿子拉扯到大,吃了多少苦头,儿子为了读书,头悬梁椎刺股,冬九伏暑,冬日里冻出疮,夏日里热出痱子……为了给儿子读书,当母亲的白日给人浆洗衣裳,手都浸出一层又一层老皮,晚上做针线,说得一把鼻涕一把泪的。闻者无不心生同情。那些一向作威作福惯了的侍卫们,也都被感动了,觉得这老太太挺不容易的,王梓明也够冤枉的,也觉得沈任行凌峰太过得理不饶人了。
鬼使神差地,居然有人进宫去凛报皇后。
皇后这时候正与方大夫人,武夫人,路玲玲等人说话,路玲玲心头一个咯噔,王李氏母子固然可恨,可世人皆同情弱者,反而逼得受害者无法讨还应有的公道。
------题外话------
我恨你们,居然不给我打赏。
☆、第194章 另外一个战场
路玲玲下意识地看向方大夫人和武夫人。
方大夫人淡淡地说:“娘娘,再可怜的人,也并非是逃避律法制裁的借口。更何况,朝廷还未曾治王家人在蜀地作威作福害人性命的罪呀。”
武夫人也开口道:“做错了事就该受罚,滥用所谓的同情心,或命苦来逃避惩戒,是懦弱且无耻的行为。”
路玲玲暗自佩服方大夫人和武夫人,果然,有文化的人就是不一样。
日常生活当中,受害者被道德绑架时,绝大多数人都只能干瞪眼,吃哑巴亏,唯独眼前二人却能够一针见血地找出有效的驳斥理由。
皇后神情又恢复了清明,颔首道:“你说得是,本宫太想当然了。”
然后皇后召来内侍,说:“你去告诉王李氏,诉苦并不是逃避朝廷制裁的理由。做错了事就该受罚,滥用所谓的同情心,或命苦来逃避惩戒,是懦弱且无耻的行为。另外,你再告诉王李氏,再敢在宫门外喧哗,就打入天牢治罪。”
等内侍领命出去后,路玲玲这才悄然松了口气。
皇后则说:“现在本宫方明白,王梓明丢官倒是一点都不冤呢。”
路玲玲说:“娘娘说得极是,有那样的母亲,不丢官才怪。说起来,他也挺可怜的就是了。”
方大夫人则说:“一点都不可怜。王梓明固然有些本事,但连家人都管束不好,何论去管别人?”
武夫人笑了笑说:“大夫人句句在理。”想着方老太太,尽管性子又拧又左,可在方知礼兄弟面前,却像见了老鼠的猫。方老太太在家中作威作福,却也不曾给人前给方家惹过祸。
……
从高高在上的实权大员,陡然沦落为一介白身,任谁都无法做到心平气和。
王梓明多年来顺风顺水惯了,丢官的打击,使得他意志消沉到极致。加上他做了吏部侍郎后,骨头渐轻,行为渐狂,以至于踩红捧黑者数不胜数。而王李氏在宫门外求情不成,反被皇后斥责,那句“诉苦并不是逃避律法制裁的理由。做错了事就该受罚,滥用所谓的同情心来逃避惩戒,是懦弱且无耻的行为”更是成为帝都争相传颂的至理名言。甚至刑部,诏狱,各衙门审案断案时,遇上诉苦说自己如何可怜如何有不得已理由的罪犯,也是张口就来一句“皇后娘娘有云:命苦并不是逃避律法制裁的理由”完全起到了摧枯拉朽、冲墙倒壁的功用。
而在某些大富家中,有些得宠的小妾们向男人讨要金银珠饰,或是做了让主母忌晦的事时,总爱借口“命苦”等理由搏得当家爷们的原谅,当家主母就拿皇后这句话来堵当家男人:“你命苦,难不成还是我的错?仗着命苦,就可以任意干那些见不得人的勾当不成?”
自己一针见血的话就使这些小妖精们引以为傲的理由顿时烟飞灰灭,各家大妇、那些专司诏狱的刑部官员,各衙门里审案断案的官老爷,甚至包括那些职业讼师,对皇后娘娘感恩戴德自不必提。
而凭一句话就能引领全国时向风潮的皇后,也暗处沾沾自喜,对方大夫人和武夫人自是另眼相待。
王梓明在消沉了数日后,又实在不甘心被打回原形,又让妻子刘氏去向徐璐赔礼道歉。刘氏早已存了与王梓明和离的心思,冷冰冰一句“要去也是你老娘去”就给堵了回去。
王李氏二话不说,就应了下来。临走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