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石宏大领着他去的,宇文县令身边还跟着四五个人,宇文县令没介绍,于良吉也没问,石宏大就跟没问了!
而于良吉则是接待大家,其实就是老村长他们在一起说说话,唠唠嗑。
于良吉曾经建议大家今年的金桔整棵买卖,还要回收。
“整株贩卖,怎么个回收?”老村长他们研究了一个月也没研究明白,因为大家都忙就没去侯府问,这会儿正好就问了。
“例如咱们买了一盆金桔,一百两银子,等到了他们把金桔吃完了,也没用了,自己还不会养活,咱们就收回金桔,找给他们二十两银子,等明年,咱们再卖便是,若是他们有人想养活着,那就养着好了!”于良吉道:“也不是谁都能养好金桔的!”
等他们摸索出来养活金桔的技能,他这边早就换了个东西养了!
腊月里就在商量事情和吃杀猪饭之中渡过。
很快转眼便是新年,只是家中少了个于兴怀,于良吉意兴阑珊。
正月初一一大早,石宏大就将于良吉从被窝里挖了出来!
“干什么呀?”于良吉眯着眼睛不想起来。
“新年快乐!”石宏大抱着他叭叭叭的亲了好几口。
于良吉:“……!”
突然很感动,知道今年没有孩子在家,所以一大早将他叫起来,跟他说新年快乐!
“嗯,新年快乐!”于良吉伸手抱着石宏大,跟他蹭了蹭额头。
因为于兴怀不在家,于良吉跟石宏大也不便太早去张家村,于是很颓废的在家憋到了正月初六,侯府开春宴。
等过了十五之后,挑了一天没有人家请客的日子,俩人轻车简从的去了张家,彼时张家第四代的娃儿已经满月了。
农家不讲究那些,洗三、满月和百日,最多吃点好吃的算是庆祝一下了,且正月里事情多,也没那个功夫弄这些。
看着两个软呵呵的小包子,于良吉跟石宏大都敬而远之,因为不会抱,怕碰伤,总之,各种不敢凑上去!
只远远地看着,稀罕的不得了!
让张家人好一通笑,只是张老太太心酸的不行:“当年能养大兴怀,不容易,不容易!”
于良吉还传授了张家如何种植金桔的技能,这个本来就是给张家村准备的,不能让张老爷子一家太难做,给他们一两个手艺,让张家村的人好好琢磨去吧!
在张家吃过饭便告辞了,张家也不多留,怕他们有事情要办,毕竟大新正月的,拜访请客很频繁。
出了正月到了二月二,便是龙抬头。
于良吉开始收拾东西,今年的蟠桃已经结果摘差不多了……。
到了三月份,扫墓后便开始吃三顿饭,预备春耕事宜,于兴怀的家书又到了!
这次这娃子下田插秧去了!
好么!
脚丫子泡的差点烂掉!
于良吉看了信这个心疼!
“他就不能干点别的么!”于良吉一边看信一边心疼的直嘟囔。
“孩子可能是好奇,没见过水稻插秧呗!”石宏大给于兴怀做解释。
“那也不能把脚都泡烂了啊!”于良吉大声的声讨。
“不是差点么?也没说泡烂了啊!”石宏大觉得“差点”俩字很有用。
“差点能差多少?南方那种地方,蚊虫那么多,水稻田里还有水蛭!吸血蚂蟥!甚至是有毒的蛇!”于良吉越说越担心!
“那水稻田里又不是深山老林,那些东西人家提前就会收拾啦!”石宏大只能尽量安慰于良吉:“要真是那样的话,南边的人还不能种田了呢!”
收到这封家书之后,于良吉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石宏大被翻的起了兴致,拉着他运动了半晚上,终于心满意足的抱着人睡着了。
结果第二天于良吉醒来吃了东西就钻进了书房!
介于孩子插秧差点烂了脚丫子,于良吉想了想,画了一个手动插秧机的图纸,华夏自古插秧用的都是秧马,秧马出现于北宋时期,它是拔秧苗时乘坐的专用工具,减轻了弯腰曲背的劳作强度。
一直沿用到近代,到插秧机的出现。
插秧机是将稻苗植入稻田中的一种农业机械。进行种植时,首先以机械爪从苗床中取出数株稻苗植入田中的泥土,为了保持对苗床与地面的角度为直角,机械爪的前端移动时必须采取椭圆形的动作曲线。动作是靠着旋转式或变形齿轮的行星机构来完成,前进的引擎同时可以带动这些动作机械。插秧机在泥土上行进必须有止滑的车轮及浮行设计。
插苗若是成片,则是从特定的秧苗箱中取出稻苗,再以机械方式种植。
现在于良吉没有发动机,就算有发动机,他也没汽油啊!
所以他把发动系统改成了牛拽,马匹是不行的,马在水田里是不能待时间长的,时间长了会烂蹄子。
所以只能用水牛,江南那边会用到,插秧机若是能成功,和收割机一起,将成为农业利器!
于兴怀到了什么地方,写信回来,说些事情,于良吉就弄一些东西出来。
他到了江南,石宏大就将于良吉当时设计的水车驱动装置呈了上去。
他到了西北,于良吉就弄出了各种葡萄、提子、哈密瓜等作物的各种储存方式和商业价值。
他到了黄河,于良吉更是写了半个月的治理黄河之策!
比起圣太祖的办法,他的更具有前瞻性,根据黄河流域,尤其是黄土高原地区恶劣的自然条件,经过一番考虑后,圈定四种植物,都是抗旱性很强,又容易成活的植物。
分别是松柏树、紫花苜蓿、酸枣树和核桃!
这四种作物不但抗旱,耐寒性极佳,而且适于在沙漠化严重、常年风沙不断、地质干旱、缺水等地生长,又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前头已经有了穿越前辈的好底子打在那里,后头他这样治理黄河,不说解决百年水患,也差不多了。
于良吉的意思是不能只考虑环境问题而忽视了吃饭问题,能迁移走的百姓当然要迁移走的好,那些实在是故土难离的人,朝廷也是不希望强制他们。
不能种地那就饲养牲畜家禽,紫花苜蓿就有了用武之地,这东西还很肥地。
另外大家也可以种植酸枣树和核桃树,这些都能带来收入,可以养活他们自己,不需要朝廷每年都要费劲巴里的给拨款拨粮,顾得了一时也不能顾他们一世啊!
一直到三年之后,于兴怀在京中会试,中了进士。
这一天,风和日丽,于良吉已经将黑木耳的培育方式写好了,等着交给石宏大,至于石宏大什么时候交上去,那就是他的问题了。
“侯爷!大人!”何管家连滚带爬的跑了进来:“大喜!大喜!”
“怎么了?”于良吉放下手里头的东西,石宏大也直接盖上了盒子。
这盒子里头装了不少东西,都是时不时的上报给朝廷的于良吉的研究结果,还有就是于良吉隔三差五上的请封世子的折子。
“少爷回来了!少爷回来了!”何管家激动的满脸通红:“少爷是探花郎!少爷是探花郎!”
探花?
全国第三!
须才貌双全!
于良吉撒丫子往外跑,石宏大赶紧拉住他,给他换了一双厚底鞋,刚才就穿了个拖鞋,跑出去也不怕甩飞了!
给于良吉换好了合适的鞋子,俩人一起快步走到大门口,正好于兴怀从马上下来,他还穿着探花郎的衣服,大红色,头上带着一朵艳红色的芍药花。
“小叔,石叔,兴怀回来了!”于兴怀跪地就磕了三个响头!
于良吉泪眼朦胧的扶起他:“回来了就好,回来了就好!”
石宏大看着眼前长大了的于兴怀,也高兴的拍了拍他的肩膀:“走,回家!”
“嗯,回家!”于兴怀吸了吸鼻子,眼睛都不眨的看着他小叔和石叔。
离家三载,他梦里都是小叔和石叔的身影。
如今,他高中探花郎,终于有脸回家见二老了!
也是到了外头才发现,小叔教导他的很多东西,都是那么让人惊才绝艳,要不然,天下才子荟萃的京师,三年一次的科举,他岂能杜得探花?
石宏大一手拉着于良吉,一手扯着于兴怀,一家三口相互牵着手进了侯府大门,身后,何管家命人赶紧放起了鞭炮,接待陪着探花郎回来的众人。
鞭炮声声,红碎漫天……。
第381章 番外之一
自从于兴怀中了探花之后,于良吉就觉得自己算是功成名就了!
孩子回来了,还是带着满很荣耀,首先就是祭祖!
没有在祠堂,而是带着孩子去了西山。
高香点燃,冥纸燃烧,于良吉对着大大的坟茔默默地在心里道:于家的先人们,我虽然顶替了于良吉的身份,但是也教养大了于兴怀,如今他是探花郎,又有我这个侯爵的爵位传给他,你们可以安息了。
在祭祖之后,侯府摆了三天流水席!
何管家还请了张老爷子一家来庆祝。
这次流水席,来的人不止是附近的,连府城的人都来了,尤其是一些举人和秀才们,都想沾沾喜气。
庆丰侯府的门第看着高,但是这个时候却放得很低,只要有人来,就能入席吃一顿。
这让千里迢迢来吃流水席沾喜气的人高兴的直说侯府大气。
流水席吃完了,庆祝也庆祝了,等到夜深人静的时候,于良吉将于兴怀叫到了书房。
“叔叔。”于兴怀进屋看到的就是小叔叔。
“嗯。”于良吉指了指那边的椅子:“坐。”
于兴怀乖乖地落了座。
“你已经功成名就,而且也十八岁了,我给你想了个字,‘子安’。”于良吉开口。
以前于良吉就想过,孩子叫于怀兴,那么他的字,就叫“子安”,平安,比什么都重要。
于怀兴听了叔叔给他赐的字,眼泪都流下来了。
从小,他就知道,叔叔为了他,不娶妻,不生子,和个男人过日子,教导他读书,明事理,虽然他对师父也很崇拜,但是当时叔叔要是遇到的不是石叔叔怎么办?
是不是随便哪个,叔叔都跟人家过?
他叔叔不是将他当侄子养大,而是将他当儿子一样养大啊!
叔叔比他只大了十二岁啊!
“哭什么?都这么大了,还掉金豆豆啊?”于良吉笑着将他扶了起来,这孩子大了,看着是个大小伙子了。
“叔叔!”和小时候一样,扑到叔叔怀里痛哭了一样。
“乖啊!”于良吉知道孩子心里一直憋着一口气,哭一哭也好。
石宏大在门外看着四周,屋子里的哭声停了,他也没进去,而是让人打了热水过来,他端了进去。
“都这么大了,还哭鼻子。”石宏大放下水盆:“快洗洗吧!”
都十八岁了,被石叔看到自己哭的样子,于兴怀很是不好意思,赶紧去洗了一把脸。
“这都功成名就了,就差成家了。”石宏大坐在于良吉身边,看着已经长成大小伙子了的于兴怀。
“是啊!是啊!”于良吉地道:“是该成家了。”
自从看到张家生了小孩儿之后,他就想要个孩子了,当然,不是跟这里的谁谁谁生一个,而是让于兴怀生一个!
那他就是叔爷爷了!
不到四十岁的爷爷!
等到他六十岁的时候,就能当祖爷爷了!
一想到这个问题,于良吉就高兴,有小娃娃叫自己爷爷,等到二十年之后,就可以叫自己祖爷爷了!
可是听到石叔和小叔说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