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良吉的大棚终于可以开始整理了,他自己亲自指挥,首先就是撒了一层草木灰,然后第一茬种植的东西,他看好了两样结果类的蔬菜,一样是黄瓜,一样是西红柿!
这两样东西,既可以炒菜吃,也可以生着吃。
到了冬天,一斤黄瓜五个大钱呢,西红柿一斤也要四个大钱那么多!
其他的青菜,一小把也要两到三个大钱那么贵,而且一小把只能炒一碟出来,但是冬天在南方可能有菜吃,在北方见到点儿绿色都不容易。
大棚大概只有两亩地那样,种植点东西的地方不多,于是只种了半亩地黄瓜半亩地西红柿,剩下的半亩地,就种了点角瓜和青椒。
又弄了不少大木箱子放到各家的屋子里,巴家两个大木箱子,里头种的是香菜;刘家一个大木箱子,里头种的是韭菜;宋氏母女屋子里的是蒜苗;黄家的屋子里两个大木箱子,种的是油菜;于家的屋子里放的箱子种的是菠菜。
屋子里的温度在那儿呢,外头都冷飕飕的,屋里却很热乎,所以七八天之后,就都发芽了。
他忙忙碌碌到九月,外头已经开始下霜了,他的大棚也烧上火了,家里如今每天晚上都要烧炕,取暖还没上来,因为烧炕取暖就够了。
九月的时候,大家该猫冬的都准备猫冬了,此时是猫冬的开始,有些人还趁机赶紧走走亲戚,到了冬天冒烟大雪的,谁还出门啊!
张家就是这个时候,来探望于宝宝的,来的还是老两口和三个舅舅,三个舅妈留守在家。
快到中午的时候,张家的马车到了门口,敲门之后,打开门的是刘文喜,他认识张家人,立刻热情的开门,顺便请人进来:“快进来!这可真是,一大早就听见喜鹊喳喳的在叫呢!”
“刘管家。”张家大舅子打声招呼,就赶着马车进来了。
如今的于家大变样,比当初搬进去的时候还要规整一些,张家老二刚下车,听到动静出来的于良吉就到了。
“大爷,大娘!”于良吉笑容满面地拱手作揖:“您二老怎么来了?这大冷天儿的。”
于良吉虽然心里有疙瘩,但是还热情接待他们,起码这是实在亲戚,说句不好听的,只要有于宝宝在,哪怕没了张家二老,这舅舅家也是要走动的,所谓“娘亲舅大”,就是这么回事。
“趁着现在还没有封冻,过来看看孩子。”张老爷子看到是于良子亲自迎到了门口,心里舒坦的不行。
八月节的时候,于家送了重礼到家,全村的人都知道了,以前那些说酸话的人也闭嘴了,自从女儿去世之后,女婿虽然也来往,但是因为有个弟弟要科举,这日子过得也紧巴巴,如今女婿都去了,他们家总是往十八里铺跑,没见于家怎么着,就过年的时候托付石宏大送来了年礼,而且因为守孝的关系,这年礼准备的也是中规中矩。
让张家村很多人都笑话他们家死了闺女就没来亲家了。
不过这次送礼,可是打了不少人的脸,尤其是来的刘文喜,那叫一个会说话啊!
是管家呢!
其实他们是没分清楚账房和管家是不一样的,在他们眼里,能管着一家账本的,那就是管家嘛!
这次来的时候,三个儿媳妇也想跟着来,不过他和老伴都不同意,三个儿子也不喜欢出门带媳妇儿,带她们走了,孩子们怎么办?
于是还是他们哥三儿陪着爹娘来看外甥最合适。
“你来的可早了,他还没放学,中午吃饭的时候才能回来,快进来上炕坐着歇会儿!”于良吉亲自扶着张老爷子。
刘宋氏也赶了过来,伸手帮忙扶着张老太太:“亲家老太太可慢着点,这早上刚下了霜,路滑。”
“你是?”看着这么个干净利落的妇人,张家人有点懵圈。
“这是我的媳妇儿。”刘文喜在一边赶紧说明一下,因为张家人看刘宋氏的眼神有那么一瞬间,带着警惕。
“哦哦,管家娘子啊!”张老太太一脸恍然大悟。
于良吉听了,干脆接口道:“是管家娘子,家里的一些事情都是刘嫂子帮忙管着,刘大哥就帮我跟石大哥管管外头的事儿。”
刘文喜听了激动了一下下,小老爷这么说,是要升他做管家啊!
这管家可是心腹中的心腹,跟主家的关系,要是不到位都不可能当上管家。
“不错不错!”张老太太笑呵呵的任人搀扶着献殷勤。
到了正厅落座之后,刘氏夫妻俩就退了出去,也就一会的功夫,众人才说了两句话,黄姑娘就端着六杯盖碗茶进来了。
于良吉看到她之后,也有点无语了,这次来的不是付大柱子那种人,所以这孩子如今朴素的不行,就带个银耳环,穿着个八成新的衣服,梳着个双环髻,带着两朵素净的小花儿。
最主要的是,还带着个围裙在身上!
“这?”突然冒出个小姑娘,张老太太看人端茶倒水后就一屈膝出去了,她还什么表示都没有呢,不禁有点不解的问于良吉:“这是你的童养媳?”
“噗!”于良吉喷了!
“瞎说什么呢?小于举人要媳妇儿的话,还能要童养媳?多少好闺女娶不到?”张老爷子想得就比较通透,脑洞大开的猜测:“难道是小妾吗?”
只是有点太小了吧?看起来不到十八岁呢!
“你二老可别打趣我了,这是我们家黄大厨家的闺女,小姑娘才十三岁的年纪,平时都是在厨房帮忙,我这儿也需要人伺候,就是看你们来了,我需要陪客,她才给上杯热茶。”于良吉哭笑不得的解释:“可不是什么童养媳妇啊!”
三个舅大舅兄都呵呵的笑着看热闹。
“外头的车子都安置好了。”刘文喜进来后一拱手:“车上的东西?”
“对,车上的东西!”张老爷子一指三个儿子:“跟着去,该放哪儿的东西都给放哪儿。”
三个大舅兄就乖乖的起来跟刘文喜走了。
“您二老身体还好吧?家里走不开,宝宝也……,所以我就没过去,您二老别介意啊!”于良吉目露关心的看着二老。
好歹是家里现在能算长辈的人,但是想到他们家那三个儿媳妇,就还是有点生气。
“好着呢,家里今年的收成也不错,你这里呢?我可是听说了,你种的花生,那东西能值钱吗?”五个铜板买一兜带壳儿的,一个大子能买一盘油炸的,老爷子对花生不怎么看好。
于良吉干脆告诉二老,花生卖了三千两银子,就算他跟石宏大分,他还有一千八百两的收成呢!
“这么多?”他们家种苞米,累死累活也才赚八百多两。
“我免税啊!买卖和种地都免税。”于良吉提醒他们,地税是免除的,买卖的话,他又不是行商,要交商业税,他直接卖给了粮站,是一首买卖,根本不用交税。
“可不是,我给忘了!”张老爷子一想,可不是么!
正说着,三个大舅兄进来了,刘文喜跟在身后。
张家这次过来,给带了些黄米面和黄米,于家今年没有种植多少杂粮,都是在村子里收的,还带了食用的花坛豆,煮大碴子用的红大豆,各二十斤,还有一筐的蘑菇干,一筐木耳。
给宝宝带的两身丛里到外从头到脚的冬衣,一个布老虎的抱枕,还有三个舅妈给做的棉帽子和手套。
给于良吉的一身棉袍子,和一个手筒,是老太太亲手做的。
今年的东西没有去年的多,但是他们知道,于家已经不需要送那么多东西,主要是送个心意。
石宏大回来了,他本来是去杂货铺子买个磨刀石的,回来发现自家来了客人,是张家的人来了。
石宏大进来落座之后,干脆的跟二老和三个舅兄聊天,说的最多的是地里的收成,以及想想明年要种什么。
因为他的地是开荒的,头三年是不用收税的,占便宜了。
聊了一会儿,于宝宝就放学了,孩子一进来,看到人的时候,很高兴,想要扑上来,于良吉立刻轻咳一声。
“兴怀见过外祖父,外祖母,见过大舅舅,二舅舅,三舅舅。”小小的孩童才想起来,他已经是大孩子了,要有礼貌,于是小大人一样的给五个人见了礼。
第154章 因材施教
“好,好,乖啊!”张老家老太太笑眯了眼睛,外孙子真是乖啊。
张家老爷子也高兴的眯起了眼睛,乖巧的小外孙,穿这学堂统一的衣服,带着小小的书生帽子,真跟小书生似的。
张家三位舅舅就心里不是滋味儿了,因为他们想起了自己的孩子!
同样是在上学堂,他们还花了不少钱,私下送了点东西,孩子在学堂学得也不怎么样,回来更是没有这么礼貌,整天滚得跟个泥猴儿似的,他们想打的时候,当娘的又是拦着又是挡着的,真是慈母多败儿啊!
“今天上午学了什么?”于良吉开始照例问话。
“学了声律启蒙。”于宝宝乖乖回答。
“沿对革,异对同,白叟对黄童。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颜巷陋,阮途穷,冀北对辽东。池中濯足水,门外打头风。梁帝讲经同泰寺,汉皇置酒未央宫。尘虑萦心,懒抚七弦绿绮;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于良吉一张口就来:“往下对出来。”
“贫对富,塞对通,野叟对溪童。鬓皤对眉绿,齿皓对唇红。天浩浩,日融融,佩剑对弯弓。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芰荷风。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于宝宝站在那里,背着小手,童声朗朗,尤其是最后一句“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声音特别大,小胸脯挺的可直了。
“嗯,不错,但不可自满。”于良吉这才点头:“可以玩儿了。”
“谢谢小叔,外公,外婆!”这回可以往外婆怀里扑了,他还记得这慈祥的外婆,会给他做布老虎的外婆。
这回张家三位舅舅更是看的郁闷,自己家的崽子,真的不如小外甥乖巧,从学堂回来从没见他们背过书!
“在学堂好不好?有没有人欺负你?”老太太抱着小外孙可稀罕了,但是看孩子这么小,怕被人欺负,她还记得自家的几个小孙子,每天去学堂也有时候是打架的,小孩子多了,打架是常有的事儿。
她家的孙子多,打架的时候完全可以一拥而上,但是外孙就一个,生怕被人欺负了。
“不会有人欺负,洪先生下午还要让我们习武呢,没人敢浪费体力打架!“于宝宝可乖巧的回答了。
洪先生下午的武术课格外严格的很,要是上午打架了,下午保证没有力气过去洪先生的武术课,然后就会被罚。
这些孩子可精着呢。
“这还习武?”张老爷子惊讶了,张家村的学堂可是只教认字读书的,没听说教武艺。
“学问习武,启智强生。”于良吉解释:“这孩子有的是读书的好苗子,也要习武的好材料,因材施教。”
“说得也有道理,这些皮小子能安心读书的少,多半都喜欢动弹,与其让他们上山爬树下河摸鱼,不如跟着先生好好学学武功,以后也能考个武科举,当个保家卫国的人。”张老爷子瞬间就想通了。
张老太太对于宝宝很关心,问他学堂学的都能记住吗?理解吗?先生严厉吗?等等,等等!
一直问到吃午饭。
刘文喜八月节去送礼,回来之后也跟黄大厨他们说过了张家的事情,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