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兴帝子嗣不多,虽然丽嫔已经无宠多时,三皇子急症,大兴帝和皇后都来了,就在正殿候着。太医们看诊之后,都要去正殿向皇上和皇后回话。
江夏给三皇子看过诊,也没顾上泪眼涟涟,一脸希冀看着她的丽嫔娘娘,转身出来,径直往正殿去。
三皇子的病,初看很像是肠痈(现代医学称之为阑尾炎),但仔细甄别之后,江夏却又有些不确定:三皇子不过七八岁的孩子,之前她问过丽嫔和身边伺候之人,宫中皇子公主们饮食都有规制,以清淡为主,并没有太多荤腥油腻之物。小孩子,跟着自家亲生母亲住着,也不会有什么怒火攻心之类的。即便入了御书房,有些小冲突也都是小孩子们鸡毛蒜皮的事儿,太子睿王世子那些大孩子,已经不屑于跟这么小的孩子计较了……
总归种种缘由,三皇子得肠痈的病因都不充足……什么病也都有根由原委,有病因有病机,没有无缘无故,好端端就生了病的!
这么琢磨下来,三皇子的病倒像是……中毒!
用类似的病症掩盖中毒的真相,不但容易脱身,也容易混淆太医的视听,从而造成误判误诊,延误了有效的治疗时间。
江夏心思飞转,在想到中毒可能的同时,就划出几个犯罪嫌疑人来——对皇子下手的,无非也是有皇子的那几个吧!
江夏进了整点,抬眼看见端坐在上首的皇上,还有捧着一盅茶站在皇帝身侧的皇后,她飞快扫了一眼,就垂首躬身,下拜见礼:“微臣江夏见过皇上,见过娘娘!”
不等皇上开口,皇后先抬手免礼:“江爱卿免礼……你可是看过桢儿了?可有良方给桢儿祛除病痛?”
江夏弓着身,也没抬头,默了一瞬后,拱手道:“回娘娘话,微臣刚刚见了三殿下,初看三殿下症状,颇似肠痈之症;只不过,微臣心下仍有存疑,想申请皇上娘娘恩准,容微臣探针入腹,方能确定。”
☆、1110。第1110章 留宿宫中
探针,是江夏根据阑尾穿刺引流术复制的。
仅仅一个针头,就让她花费了七八年的时间,才得到了最满意的成品。有了耐热玻璃之后,引流术最先得以实现,其次是**和灌胃。至于注射剂,却还在研制中。稳定性和副作用,一直是难以解决的难题。
皇后娘娘一脸震惊,却没有提出任何异议,只转眼看向大兴帝,等待他的决定。
大兴帝看着江夏镇定从容的表情,片刻点头:“准了!”
江夏躬身一礼,正要提要求,就听大兴帝已经对着身旁跟着的丰年吩咐:“将丽嫔请过来。”
别说丽嫔是三皇子生母,就是平常女子,大概也看不得拿针刺穿孩子的肚子……
江夏诚挚地躬身一礼,随即退出正殿,走到正殿台阶下,王院正和王太医都在这里阶下候着呢。
她在这边与王院正和王太医交流了一会儿,就见丽嫔娘娘扶着个宫女从偏殿出来,脚步虚浮踉跄地进了正殿。
江夏与王院正、王太医招呼一声,两人对视一眼,很默契地随了江夏往偏殿去了。
自从得了针头,江夏数十上百次在医馆里给人穿刺用针了,加上她针灸术上下了大功夫的,是以,穿刺手法绝对能够称得上娴熟。
也没用麻沸散,只简单用了几根银针刺穴麻醉,江夏只用了不到一分钟,就完成了穿刺术,取得了想要的东西。
这些东西都不用她来处理,王院正、王太医只闻了闻,就变了脸色——断肠草!
医书本草上,被命名为断肠草的少说也有数十种,比如‘乌头’‘附子’,都有个‘断肠草’的别名。
而王院正和王太医所说的断肠草,却是一种极罕见的西域之毒,无色无味,服用后,腹痛如绞,肠穿肚烂而死,故名‘断肠草’,而且,病症与‘肠痈’极为相似……之前断肠草判定的方法就是人死后,仵作验尸能够验出来,因为‘断肠草’毒死的人,是肠胃大面积溃烂。而肠痈一般都是只有一处疮痈。另外,断肠草之毒进入人腹后,会产生一种极特异的刺激性腥臭,与一般的肠胃内容物、血腥不同,可以鉴别。
确定了三皇子的‘病因’,三个人迅速商量了一下,由王院正去正殿向大兴帝禀告;江夏和王太医则根据确定的治疗方法,给三皇子服用解毒丹,并灌吐泻之药,促进毒物尽快排出。
一番折腾之后,三皇子吐泻数次,最后隐隐有便血吐血之症,这才取那温润的米汁子,用玻璃注射器吸了,然后给三皇子灌进去。米汁有营养修护作用,能够缓解肠胃的不适。略缓两刻钟,又灌进去了养护肠胃,止血生肌之药。
抢救到此基本结束,三皇子脸色惨白,几无血色,呼吸也微弱,眉头仍旧仅仅皱缩……看样子,痛苦仍旧没有稍减,只是被一番折腾下来,已经没了力气反应。
——断肠草,腐蚀肠胃,命救下了,肠胃却受损严重,这病痛却是一时半会儿没办法消除的,只能悉心养护调补着了……往好了说,或者调补个三五年,三皇子就能如常人一般;若是调补不好,或许就要一辈子伴随着严重的肠胃炎了。
江夏和王太医、王院正一起从偏殿里出来,才发现夜色深深,约摸已经是三更时分。
三皇子的性命暂时保住了,接下来,向大兴帝回报之后,必定要留人守夜的。这种情况,若非必须,江夏都是被照顾的那个,她一般也不会推却。
因此,几个人到正殿门口等候召见时,王太医低声与江夏商量他们两个值夜时,江夏也没有客气,一口应了下来。
见了大兴帝,汇报了三皇子的病情后,江夏就准备开口请辞。
却不想皇后娘娘在此时开了口:“三位大人受累了,本宫让人去大人府上取了换洗衣裳,三位大人梳洗一下,再用膳,也能稍松一松。”
皇后娘娘高高在上,这一片‘关切’之心如此真挚,作为臣子,三位太医还真没办法推却。就连江夏准备请辞的话,都一时有些说不出口了。
大兴帝眼下只有太子和三皇子两个大一点儿的,也都是种过痘的。四皇子和五皇子毕竟还小,也没种痘,还不敢说平安……是以,他对三皇子才这般重视,亲自在毓秀宫守了一天。
这会儿,听皇后这般说,就是将三位太医都留在宫里了,大兴帝念着三皇子的安危,也就顺着皇后的话道:“皇后从刚才就让备了膳,也给三位爱卿收拾了西偏殿,爱卿们换洗一下,就在西偏殿用膳歇息吧!”
说是歇息,三皇子这种情况,太医们留下,也没有人敢真的睡觉啊!
皇后刷‘关切’,江夏还能想着怎么推辞;皇帝金口玉牙,出口成旨,一说出来,江夏也彻底歇了离开的心思,跟着王院正王太医一起谢主隆恩了。
从正殿出来,王院正看看江夏,压低了声音道:“江大人可要送个信儿回去?”如果送信,他在宫里行走了几十年,给家里报个平安口信,还是能送出去的。
江夏却摇摇头,拱拱手道:“多谢院正大人关怀……我是从家里奉召入宫的,倒是不必送信了。”
宫内最基本的一条规矩就是严禁内外勾连、互通消息,她给家里送信虽合人情,却不合规矩,实在是没必要。
王院正与江夏也就是面子情儿,问她一声也是场面话,江夏自己拒绝,他也就不再多言,与江夏拱拱手,随着一名小内监往耳房里洗漱更衣去了。
相较之下,王太医就诚恳的多了。
不过,他对江夏也更了解,知道不必太过担心她,也就不多废话,只低声叮嘱:“你就在西偏殿里洗漱吧,用过膳就安心歇息,有我们两位老头子守着三皇子,有什么事再叫醒你就是。”他自己自然要先去东偏殿守着三皇子。他们三个留下来可不是度假的,看护病人才是首要之事。
☆、1111。第1111章 已无妨碍
西偏殿中备了热水,江夏一进去,果然在屏风后面见到了换洗衣裳,都是上好的衣料针线,颜色款式也是江夏习惯穿的素净简单,但她还是一眼就看得出来,这衣裳并非她的,也绝不是从她府中取回来的。
身上的衣服之前汗湿过,穿在身上涩涩的潮湿的让人不舒服,但江夏却不想换‘别人的’衣裳。再说,她进入宫内总会调高自己的警惕——东偏殿了可还躺着一个被下毒的三皇子呢,谁知道她的衣裳上有没有被人做过手脚!
简略地洗漱一下,江夏从屏风后转出来,膳食也送了来,就摆在桌子上。屋里伺候的宫女上来询问是否摆膳。
大半天没吃东西,过了饭点儿,饿劲儿过去,她反而没有多少食欲。但做医生的人都多少有点儿养生强迫症,到点儿怎么也得吃一点。
于是,她就点头应允了。两个宫女动作轻巧地把食盒里的膳食摆在桌上,是四个菜一个主食一个粥,甚至还配了一壶酒。
她扫了一眼,对那些看着挺漂亮,却几乎没什么热乎气儿的‘御膳’没兴趣,转而拿了一个鸡丝卷儿,盛了一碗碧粳粥,一小口一小口地吃起来。
之所以只吃花卷儿和素粥,也是因为这两种食物本味儿单纯,最不容易动手脚。菜里要放调料,自然味道不纯,更别说酒,那就是最好的下毒途径,这个看看众多的宫斗小说电视剧就知道了。
刚吃了两口呢,门口一阵脚步声,江夏抬眼看过去,挑了门帘子进来两个丫头,竟然是连翘和东英,连翘手中拎着个包袱,东英手里却拎着一个不太大的食盒。
“你们……怎么进来了?”江夏心中欣喜,却不免惊讶。
这会儿,夜已经深了,宫门也早该落匙了,两个丫头突然出现在她面前,指定是有人带来的……这个人是谁?
微怔之后,江夏上前扶住曲膝见礼的两个丫头,低声问道:“是皇后娘娘接你们进来的?”
连翘明显有些拘谨地笑了笑,一边低声道:“是年丰公公去的府里。”
年丰是大兴帝跟前的大太监,能指使动他的人只有一个。
听说是年丰去接的人,江夏略略舒了一口气。之前是皇后娘娘略带强迫地将她留在了宫中,若是再去接了丫头们来,她就要多想一想了。而换成大兴帝,她就没那么心惊了。
连翘给她带了休息穿的衣裳,还带了两套换洗的衣裳。有了干净衣裳,江夏也无法忍耐自己身上的脏衣裳,于是又吩咐下去,让人送热水上来。
趁着热水送过来的功夫,东英已经将食盒里的饭菜摆出来,却是最简单的一只烧鸡,一笼豆腐包子,一笼三丁包子。
一看之下,江夏的肚子里就咕噜了一声,突然觉得饿了。
她没有忘了王太医,动手将两笼包子分开,拼了一笼,又撕了半只烧鸡,让东英一并送去东偏殿里,给王太医吃去。
之前的粳米粥还是热的,江夏就着粥,吃了一只鸡腿和一笼包子,填饱了肚子,这才轻轻叹了口气,绷了一天的神经才略略有些舒缓下来。
有东英守着,连翘伺候着江夏洗漱了,换了自己带来里衣和睡袍,然后和衣卧在床上睡下了。
这一天跟打了一场大仗似的,自己一个人时还时时警惕着紧绷着,不敢放松,有了连翘和东英守着,江夏也能让自己放松下来,安安稳稳睡一觉。
一夜无话,第二天早上起身,略加梳洗换了身干净官服就去了东偏殿。
王太医守了上半夜,王院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