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穿耽美]清和-第15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旨意送达京师,朝臣震动。
    朱高煦朱高燧突然封王,世子却依旧是世子,往好了想,是天子有意封其为皇太子。往坏处想,天子已彻底厌恶了世子。两个弟弟封王,却独留下他一个,地位何其尴尬。
    与封王旨意一同下达的,还有对沈瑄和孟清和的封赏。
    特进沈瑄光禄大夫柱国,加禄千石。追赠沈瑄父沈良为安国公,母为安国夫人。
    赐孟清和金银彩钞,文绮布帛。追赠孟清和父为伯爵,封其母为伯夫人,赏玉牌锦衣。
    北平行部,大宁都司,开平卫指挥使司上下各有封赏。
    武官进位,边军奖禄,发新袢袄,夏衣,粮钞。
    杂造局大使及副使各赏银三十两,钞一百锭。
    工匠以功劳大小,赏银钞绮帛有差。
    借这次机会,永乐帝将之前压下的恩赏变相发给了孟清和。
    官依旧没升,但赏下的金银,以及追赠孟广智爵位,却是天上砸下来的大馅饼。
    子有爵和父子皆有爵,完全是两回事。
    不提孟王氏,连孟清和的两位嫂嫂,身份都在无形中提高。虽无命妇身份,却也不会被人小看。孟三姐和孟五姐未来也将顺畅许多。
    孟清和尽量控制着表情,上翘的嘴角却怎么也压不下来。接下来的数日,更是日日脸上带笑,见到某几位不太对付的文官,也是笑脸相迎,以致对方拉起一级警报,生怕兴宁伯再设套给他们钻。
    “兴宁伯感沐天恩,赤子之心。”
    朱棣对孟清和的评语很正面,其中不乏有郑和敲边鼓说好话的功劳。
    朱高煦和朱高燧正为封王高兴,很能体会孟十二郎的心情。三人凑到一起,往往能一乐一整天,嘴角咧到耳根,一口白牙闪亮。
    每当这个时候,跟随在三人身边的内侍和亲卫都会默默转头。要么抬头望天,要么低头看地。总之,亲王和伯爵相对傻笑,他们坚决没看到。
    孟清和的好心情一直持续着。
    朱棣召他去问话,奏对中,也是灵感迸发,口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利落。
    在朱棣问及鞑靼的问题时,武将基本主张“派兵去谈”,文臣讲究以理服人,却也不反对派兵,先礼后兵嘛。
    沈瑄没出言,却似同意朱能派兵的意见。
    孟清和拽了一下沈瑄的衣角,“侯爷,还有瓦剌……”
    “瓦剌?”
    沈瑄眉毛一挑,表示明白,然后出言,陛下,光打鞑靼还不够,顺便连瓦剌一起收拾吧。
    朱棣深以为然,朱能张辅等大声叫好。
    文臣盘算着该如何下笔成文,让正义站在自己一边。
    朱高煦和朱高燧摩拳擦掌,有幸旁听的朵颜三卫首领双眼放出了绿光。
    抢完鞑靼再去抢瓦剌?
    一个字,好!
    三个字,非常好!
    六个字,好得不能再好!
    孟清和瞠目结舌,他只是想提醒沈瑄,可以建议天子,也向瓦剌派遣使者,送去一分玺书,内容随便写几句,目的只为引起鞑靼的警觉,把水搅得更混。
    结果怎么会被理解成连瓦剌也要打?
    “侯爷,那个……”
    孟清和还想矫正一下,却发现根本没用。除了他,自天子以下,包括文臣在内,都脖子冒青筋,各种为战争兴奋中。
    这不合常理!
    没道理清风朗月的翰林侍读也如此好战。
    脑袋上冒出了问号,手腕忽然被握住。热度透过衣袖传来,孟清和吓了一跳,连忙看向距离最近的张辅,即使对方没注意到,仍不自觉的心跳加速。
    大红麒麟服,精致的衣角,修长的手指扣在他的腕子上。
    孟清和下意识挣了一下,手指却更加用力,急得头上冒汗,沈瑄却突然放开了他。
    松口气,借着衣袖的遮掩,捏了一下刚刚能攥住的地方,耳根有些发红。
    似乎,还留着不属于他的温度。
    站在稍远处的杨铎突然抬头,看向沈瑄和孟清和所站的位置,唇角紧抿,双眸中闪过了一抹深思。
   
    第一百一十九章 如何收场

    御驾在北平期间;驻跸燕王府。
    汉王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被留在老爹身边;父子三人感情突飞猛进;有许多话需要私聊。
    随行官员多被安置在北平三司官署;挤一挤勉强够住。
    级别低的,只能随天子亲卫在大营居住。每天被军汉们的操练声和喊杀声包围;加上朵颜三卫动不动就在校场上跑马,练习骑射;磨练抢劫水平,住在大营中的文官百分之八十以上神经衰弱。即便如此,也不能抱怨。
    练兵是为北征大漠;是为扬大明国威。士兵起早贪黑在校场上摸爬滚打,不甘人后,多高的思想觉悟!
    敢抵制?抱怨扰民?传进天子耳中,斥责一顿免不了,丢了乌纱都有可能。
    朱棣在山东的连串动作,起到了绝佳的震慑作用。不只随行官员心惊胆战,消息传回南京,六部也是一场地震。
    户部尚书夏元吉带头上疏请罪,户部侍郎,郎中,员外郎,主事等人人自危,生怕明天就要被下岗,顺便到大理寺和刑部几日游。这还罢了,若是锦衣卫拿着驾帖上门,那才真是大祸临头。
    证实户部确有官员同地方勾结,私征粮税,中饱私囊,一向嫉恶如仇的刑科都给事中周璟立刻上疏,弹劾户部上下沆瀣一气,同山东官员勾结,不顾民生疾苦,无视太祖成法,欺上瞒下,横征暴敛,以致民不聊生,不罪何以惩后?当苛以重罚!
    周璟带头,留京的六科给事中,科道御史,纷纷上疏弹劾户部违太祖成宪,不顾民生,应重惩户部官员。户部尚书夏元吉更有不察之责,必须摘其乌纱,夺其官印,以儆效尤。
    弹劾奏疏送到北平,永乐帝看过之后,只发回四个字,回京再议。
    未过两日,北平又发来敕命,令户部尚书夏元吉到浙西治水。敕令到后,五日内动身。
    其他户部官员都被晾在一边,六科和都察院也没接到只言片语。
    朝中文武面面相觑,难道天子不打算继续追究山东的事了?
    不可能。
    高高抬起轻轻放下,扇巴掌只听响不掉牙,绝不是永乐帝的风格。遑论此事牵涉到朝中与地方勾结,大量贪污受贿,罔视皇令的严重问题。若天子不打算追究,随驾的户部官员不会未经大理寺审讯就被摘了脑袋。
    若要继续追究,又为何会派夏尚书去浙西治水?
    治水是工部的活吧?让一个成日同钱粮账册打交道的户部官员主管水利工程建设,不说委派顾问,连个帮手都没有,未免草率。 就算夏尚书爱好广泛,博览群书,学习过相关知识,也不代表能将理论完全用于实际。
    一旦延误治水的关键时期,关乎成千上万人的身家性命,岂能如此儿戏!
    工部的奏疏如纸片一般飞往北平,工部尚书,左侍郎和员外郎都有治水经验,在奏疏中自请同夏元吉一起奔赴浙西。三个不能一起去,去一个也好。
    在关乎国计民生的大问题上,永乐朝的多数官员尚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官场倾轧,政治斗争都可以暂时放到一边,先解决大事才是根本。
    人无完人。
    不失大义,略有私心,人之常情。如此,皇帝才会放心安排工作。
    要是人人都如篡权之前的王莽一般,走路都能用尺子量,皇帝才该睡不安稳。
    工部尚书的奏疏快马加鞭送到北平,朱棣的回复也很快,维持原命。
    简单一句话,一事不烦二主,就是夏元吉了。
    这下子,留京官员更摸不透天子到底是什么心思。到底是看重夏元吉一个人,还是释放给所有户部官员的信号?能不能给个提示,好让大家知道下一步该如何安排。
    可惜朱棣不是一般人,想完全猜透他的心思,难度不下于徒步登上珠穆朗玛峰。
    留京官员猜不透天子的意图,心中打鼓。关键人物,户部尚书夏尚书却打起包裹,带着随从奔赴浙西。比起同僚,夏元吉格外的平静,平静中甚至有些许期待。
    大多数人没察觉到夏元吉的变化,文渊阁七人则是例外。
    作为朱棣的机要秘书,七人对天子的了解,多少优于他人。比起身在局中的六部官员,解缙和杨士奇等人更能站在另一个角度观察这件事。
    “天子会动户部,却不会处置夏元吉。”
    调开夏元吉,令他去浙西治水,正代表天子对他的信任和回护。
    永乐帝会继续重用夏元吉,此事毋庸置疑。会如何处置其他户部官员,大概要看他们有没有蹚山东的浑水,踩进去的脚,到底陷了多深。
    各地的奏疏依旧按时由通政使司封存,经文渊阁,再送往北平。
    快马每日驰骋在官道上,沿途官驿日夜都要有人看守。遇上连夜赶路的急件,不能及时更换马匹,驿丞到小吏全要获罪。
    北平的气氛更加紧张。
    天子要北征大漠,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千年未变。
    从开平卫,兴和所和全宁卫聚集起的大军,吃饭是个不小的问题。饿着肚子的军队,再勇猛也没法打仗。
    还有武器,战马,袢袄,都要补充到位
    顺天府下辖州县,饥荒刚有好转,实在无力供应大军就食。陈瑄和宣信的舟师还在路上,粮草只能从各卫库仓中调拨。
    距离近的宁夏和山西需要防备瓦剌,辽东还等着舟师的粮饷,唯一能挤出余粮的,只有孟清和镇守的大宁。
    筹粮的差事摊派下来,孟清和一个头两个大。在厢房里拉磨似的转悠,也想不出解决办法。
    粮食,大宁有。
    分派下的数量,当真是没有。
    三十万石粮食,搬空大宁的库仓,把部分田里种下的耐寒作物全部收割,也只能勉强凑足三分之二。这还是大宁都司上下努力发展生产的结果。
    坐到椅子上,孟十二郎皱着眉头叹息。
    果然是人怕出名猪怕壮。
    大宁城有储粮的消息,铁定是赵王上报。说什么以兄弟相待,兄弟就是这么当的?亏自己没信,不然心灵定然要受伤害。
    朱高燧很是内疚,上门两次,都是向孟清和道歉,他当真不是故意的。
    “孤和父皇提起此事,只为表大宁上下屯田之功,哪知……这件事是孤不对。”
    亲王当面道歉,垂着脑袋,诚意十足。
    即使脑袋上冒青烟,孟清和也必须咬牙表示,能接到如此光荣的任务,是他的荣幸,是大宁上下的荣幸。
    “殿下不必如此,天子有命,臣甘之如饴。”
    朱高燧仍是面带愧疚,孟清和的火气根本没处发,反倒觉得自己像在欺负人。
    按了按额角,被卖了还帮着数钞票,就是这种感觉?老朱家果然没一个善茬。
    送走了朱高燧,在房间里转悠半天始终想不出解决办法。
    孟清和深吸一口气,推开房门,不管外边正下雨,领亲卫出府。
    他当真没辙了,只能去找沈瑄求助。
    刚出府门,就遇上了撑伞站在雨中的杨铎。
    雨幕之中,一顶青伞,伞下之人,似比雨水更冷。
    绯红色的锦衣,金制腰牌,本该如火的色彩,却生生带出了一股能将人冻僵的寒意。
    孟清和停下脚步,暗中握拳,战场上的杨铎,在记忆中已经模糊。眼前的杨铎,让他觉得陌生。
    从军人到锦衣卫,当真会变化如此之大?
    他不知道杨铎此来的用意,本能趋势他离杨铎远一些,越远越好。
    无奈事难如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