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穿耽美]清和-第16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原本世子也能做做样子,无奈世子一头扎进书籍的海洋,无论谁去请,坚决手不释卷,打死不出文华殿。
    陈列完事实,奏疏的撰写人发出了深情的呼唤。
    陛下,北边的事不是一时半会能解决的,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有汉王赵王以及定远侯等镇守于此,不会出太大的问题。
    此时此刻,南京更加需要您,您还是快点回来吧!
    陛下,臣等无比想念您,翘首以盼您的归来!
    奏疏读完,朱棣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看这行文风格,解缙无疑。
    搓搓胳膊,酸归酸,奏疏中提到的几件事却不能不重视。尤其是奉天殿朝贺和三月的殿试,都不能疏忽。
    看来,不南归是不成了,但草原上的火候明显还不够。临走之前,必须给草原上再点一把火,让鞑靼和瓦剌无暇也无力再找边军的麻烦。
    谁最适合做这件事,朱棣心中已经有了人选。
    “郑和。”
    “奴婢在。”
    “传朕口谕,召兴宁伯觐见。”
    “遵旨。”
    正顶风冒雪亲自给沈瑄送饭,顺便一解相思的孟十二郎尚不知道,悠闲的好日子,马上就要结束了。
    
    第一百二十八章 委以重任

    圣前奏对;孟清和不是第一次。
    但老哥一个;独自面对永乐帝这样的猛人;还是压力山大。
    没有沈瑄做掩护;也没有其他文臣武将分散注意力,孟清和着实体会到了何谓真正的王霸之气。
    让他感到奇怪的是;沈瑄同样是一身煞气,眼睛一眯;寻常军汉都会后背冒凉气。但站在沈瑄身边,孟清和丝毫不感到害怕。而永乐帝笑得越和善,他却越想脚底抹油;立刻跑路。
    若非知道这样做后果很严重,又有一定的抗压能力,孟清和怕是控制不住自己的双脚。
    “臣叩请圣安。”
    稳了稳情绪,孟清和纳头跪拜,面上看不出太多紧张,手心里却捏了一把汗。
    这次圣前奏对,将是他职业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做好了,今后的路会好走许多。纵有磕磕绊绊,也无大碍 。
    出了岔子,大概会彻底失业,严重点,生命安全都将失去保障。
    孟清和被叫起,头不敢抬,眼角余光瞄向充当布景板的郑和。对方面无表情,没给他打任何暗号,收回视线,心中稍定。
    看来情况和他想想中的差不了多少。
    一切,就看他今日的表现了。
    永乐帝召孟清和前来,自然是要用他,还是大用。
    鉴于之前种种,先对孟清和进行了一番安抚,“委屈爱卿了,实是情非得已。”
    皇帝这么说,孟清和却不敢顺竿子爬。
    为天子办事怎么会委屈?绝对没有!
    谁说他委屈他和谁急!
    为天子坐牢是光荣,为陛下解忧是他毕生奋斗的目标!
    在牢里他睡得好,吃得好,还有专人保护,过得比在外边都好!
    “陛下,臣不委屈。臣只恨才具有限,不能为陛下鞠躬尽瘁!”
    话语中饱含着无限的深情与诚恳,眼圈说红就红,晶莹的泪滴欲下未下。将忠臣的形象演绎得淋漓尽致。
    永乐帝果然受到了感动,道:“爱卿真乃国之栋梁。”
    孟清和擦擦眼泪,道:“臣不敢当,陛下谬赞。”
    永乐帝摇头,“爱卿不必谦虚。”
    孟清和继续擦泪,“臣愧受!”
    老而弥坚的演技派遇上后起之秀,当真是情真意切,君臣想得。
    站在一旁的郑和不免感叹,别看兴宁伯年纪不大,这份御前奏对的本事,一些资格老的朝臣都学不来。如此看来,咱家也不能懈怠,必须与时俱进。
    一番表扬和谦虚之后,终于话归正题。
    永乐帝端正了神色,道:“朕召卿来,是有要事相托。”
    “陛下尽管吩咐,臣一定竭尽全力!”
    永乐帝嘴角颔首,道:“朕日前已下令,顺天府设会同馆,设行部鸿胪寺,以鸿胪寺少卿掌会同馆,掌使介交聘,接待外邦来朝之事。”
    “陛下圣明。”
    例行喊出四个字,孟清和脑袋又冒出个问号。交给他的事,莫非和鸿胪寺有关?他属于勋贵武官系统,鸿胪寺和会同馆都是文官部门,除了掐架,基本上是八竿子打不着。
    让他监督造房子?这是抢工部差事。
    总不会让他到鸿胪寺做官吧?
    孟清和眉头皱了起来,永乐帝很快解开了他心中的疑团。
    最不可能的答案成为了现实,皇帝的确计划让他武代文职。
    由于北京行部正人才紧缺,大批量的补充人才要等到明年三月殿试之后。从应天调派也不现实,人调来北京,南京怎么办?暹罗,安南和占城的使臣还住着没走,总不能晾着不管。
    所以,拆东墙补西墙是不可能了,北京鸿胪寺和会同馆目前的情况是,办公场所有,人员没有。
    北京行部挤不出人手,兼任也不成,停职留薪的孟清和撞到了朱棣手里。旁人都忙,就他闲着,还有应对兀良哈的经验,就是他了!
    看似不合规矩,却是目前最好的解决办法。毕竟,也没有哪部成法规定官员不能兼任。
    最显着代表,明朝内阁大学士兼任六部尚书,前者正五品,后者正二品,兼任六部尚书不过是为内阁成员增加政治资本,论起在朝堂中的话语权,正五品压过正二品,更不合规矩。但朝堂就是这般运作,没人出声反对。
    永乐帝敕命出口,孟清和脑袋嗡了一下。
    复行后军都督府佥事,仍镇守大宁,多少在意料之中。但代掌会同馆,兼任鸿胪寺左少卿?
    行后军都督府佥事是正二品武官,鸿胪寺左少卿却是从五品文官。
    文武兼任?
    不单是简单的跨级,还跨界!
    文官从军,叫男儿气概。
    武代文职,那叫捞过界。
    预期朝中文官可能出现反应,想想任职期间可能出现的状况,孟十二郎顿时泪如雨下。
    演技都不必了,面条泪挂在脸上,怎么看都是无比“激动”。
    “臣……谢主隆恩。”
    不谢恩还能怎么着?
    被皇帝囫囵个的架到火上烤,谁敢往下跳?
    胆敢不从,跳下来也要被切片下锅涮,还不如老实被烤。
    孟清和很识相,万岁喊得响亮。
    永乐帝很满意,道:“鸿胪寺左少卿一职,卿只是暂代。待送走鞑靼瓦剌使者,朕另有安排。”
    简言之,什么时候把鞑靼和瓦剌的使者送走,什么时候才能卸任。
    一直不走,爱卿就一直暂代吧。
    听到朱棣的话,孟清和拼命咬牙,好悬没吐出一口血来。
    该说永乐帝知人善用,还是无血无泪的封建主资本家?
    甭管怎么说,好歹也给了个任职期限。
    不着痕迹的磨了磨牙,孟清和垂首,下拜,拍着胸口保证,一定把鞑靼和瓦剌的使者尽快送回草原。
    永乐帝点头,又道,送回去的时候,最好能暂时解除大明的边患,把草原上的水搅浑。若是能让鞑靼和瓦剌无暇南顾,那就更好了。
    听明白了皇帝话里隐含的深意,孟清和再拍胸口,大力保证,好,没问题,臣一定拼尽全力!搅浑水,臣在行!
    永乐帝大笑,破天荒拍了一下孟清和的肩膀,道:“爱卿大才!事成之后,朕有重赏!”
    砰的一声,孟清和大礼参拜,五体投地之时不忘高呼:“陛下圣明,万岁万万岁!”
    他才不承认自己是被永乐帝的龙爪给拍趴下的,坚决不承认!
    翌日,敕命下达。
    “敕兴宁伯孟清和复行后军都督府佥事,镇大宁……任鸿胪寺左少卿,掌会同馆,理番事。”
    之前被收走的官印和乌纱当即送还。在都督佥府事的官印旁,还摆着鸿胪寺少卿的官印和腰牌。
    到伯府宣旨的是侯显而不是郑和,对孟清和却是同样的和善。
    或许是在草原上吹了风的关系,侯显面皮黝黑,身板比郑和还要强壮,当真是无比的爷们。换下象征着内侍的圆领葵花衫,没人能想到这样的爷们会是个宦官。
    孟清和谢过侯显,荷包递出,“侯公公辛苦。”
    侯显笑呵呵的说道:“兴宁伯好意却之不恭,咱家就收下了。”
    侯显表达出足够的善意,孟清和投桃报李,气氛愈发融洽。孟清和趁机向侯显询问了鞑靼和瓦剌的部分情况,侯显毫不藏私,据实相告。
    天子派他来传旨,即是因他曾北出草原。兴宁伯既然问起,自然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
    孟清和谨记侯显的身份,问起话来,时刻把握着分寸。
    侯显一边回答他的问题,一边暗暗点头,兴宁伯果真是个聪明人,难怪天子委以重任。借此机会同兴宁伯结个善缘,绝对是有益无害。
    虽有天子许可,侯显仍不能在孟清和处停留太久。不到两炷香的时间便起身告辞。
    孟清和亲自送出正堂,在大门前止步。
    侯显笑着躬身道别,上马离开。
    送走了侯显,孟清和回到三堂厢房,坐在桌边,看着并排摆着的两个好官印,叹息一声,先是郑和,再来侯显,早晚有一天,自己会顶着个“宦官之友”的大帽子,被文官口诛笔伐。若有幸被载入史书,有九成的可能被归入佞臣一类。
    为了有个好名声,就和宦官划清距离?
    孟清和摇了摇头,他不是古人,后世名声如何对他不重要,活着才是实际。
    为了名声,各种傻缺,打死他也不干!
    何况,较真起来,永乐朝的宦官名声算不上差。
    洪武和永乐帝时期的宦官,越是贴身伺候的,越是爷们。尤其是永乐朝,如郑和,侯显,白彦回等,都跟随永乐帝上过战场,真正杀过人见过血,经历过大阵仗。
    论军事素养和个人能力,并不逊色于优秀的武官。所以,才会有侯显出塞,郑和王景弘下西洋的壮举。
    但成功的独特处,就在于不可复制。
    洪武朝的宦官听话,永乐朝的宦官彪悍,在这之后,除了主持修建北京九门城楼的阮安,明朝的宦官基本同奸佞直接挂钩。
    东厂西厂,王振魏忠贤,全都载入史册,遗臭万年。
    不过,在李闯攻进京城,崇祯走投无路时,最后拿起武器保卫皇宫的,只有宦官,陪崇祯到最后的,也是宦官。
    一饮一啄,冷暖自知。
    宦官为祸不假,但将宦官推到台面上,与文臣相争的却是皇帝。
    这背后有太多权谋倾轧和无奈不能诉之于口。
    永乐帝是马上皇帝,有他在,没人能翻起浪花。武官不行,文臣同样不行。他的继承者却不一样。为压制日渐膨胀的文官势力,只能推出宦官和文官角力。
    发起者和倡导者就是仁宗的儿子,永乐帝的孙子,明宣宗朱瞻基。
    按照后世的说法,还没君主立宪呢,就想把皇帝架空,中旨不当回事,当真不把豆包当干粮!
    于是,宦官集团崛起了。联合永乐朝重建的锦衣卫,同文官集团展开了不屈不挠的集体掐架和政治斗争,成为了明朝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尽管,这风景实在算不上好。
    想到这里,孟清和无奈叹息。以他往日行事,以及同宦官的关系,想不被归入佞臣也难。
    谁让记载历史的笔掌握在文官的手里,皇帝都能骂出X,何况自己一个小小的伯爵。
    孟清和站起身,活动了一下有些僵硬的脖子,既然注定要被视做佞幸,那就佞幸到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