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穿耽美]清和-第19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为封建社会就可以随意买卖奴婢,纯属于天方夜谭。
  现在是永乐初年,朱棣正大力倡导恢复太祖成宪,没有政府的许可,不办理相关手续,藩王一样论罪,官员不用说,庶人被抓到了,不充军发配也要坐上几年大牢。
  不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明朝的话本里为何会有丫头小厮称主家为爹爹?即是以收养的名义钻法律空子。此等做法多在明中期以后,在朱棣统治时期,敢踩线,绝对收拾起来不耽误。
  日本尚且不是明朝的藩国,倭人在大明犯法要受到严惩,但倭人工匠却不受大明律法保护。即使双标了,也没人抗议,或者说,不敢抗议。
  不服?那就开打!
  打死不管埋,打得缺胳膊断腿了,医药费自理。
  谁让你挑衅了?不收拾还留着你?
  永乐帝时期的大明,就是如此彪悍。日本还没深切体会,鞑靼和瓦剌完全可以现身说法。
  倭刀是从唐刀发展而来,论锋利程度,好的倭刀的确优于明军的腰刀。
  这批倭人工匠中,郑公公手中的不必想,绝大部分要进献朝廷。丁千户手中的,除了进献朝廷,另有部分要分给汉王和赵王,以兴宁伯和定国公的关系,自然不会厚此薄彼,必定又要去掉几人。
  余下的,一个巴掌都能数得过来。
  不趁早下手,还等何时?
  等到船队回航,黄花菜都凉了!
  众人忙着瓜分倭人工匠,红发夷人自然被冷落在了一旁。
  没有任何可挖掘的价值,也不是做生意的对象,谁会费心思理他?语言不通,还要找个通译,何其麻烦。
  唯一会找他问话的,只有丁千户。
  无他,人是丁千户捞上来的,例行公事也要问上几句,说不定就有可利用的价值。
  带着两名通译,丁千户走进来了船舱。
  红发夷人眯了眯眼,似乎还不怎么习惯瞬间明亮的光线。
  丁千户转头交代几句,两个通译轮番上阵,换了几种语言,才得以顺利交谈。
  再三询问,几经确认之后,方才得知此人的真实身份。
  “此人名为迪亚士,年不及而立,据称是佛郎机人,数月前乘坐大食商船远渡重洋,来到此处。”
  通译和迪亚士的交流持续了两盏茶的时间,基本上将迪亚士的个人情况了解得七七八八。
  丁千户面带疑惑,问道:“此人是搭乘大食商船?既如此,为何会落入海中?莫非遇上了海风?”
  听完通译的转述,迪亚士顿时一脸的愤然。
  不是遇上了海难,而是他被骗了。
  他搭乘的大食商船目的地是安南,船长答应将他送到明朝的土地上,船却压根没有靠岸,在距离岸边较远的地方放下小船,让他自己划船上岸。
  没有官方许可,又不是市舶司所在,大食商船自然不敢轻易靠近大明的海岸,万一被当倭寇海贼收拾了怎么办?
  自见识过郑和的船队,商船上的一干人等,远远见着大明的平头渔船都要避开,以免惹上麻烦。为他一个人冒险靠近海岸,更是想都不要想。
  想登陆,自己“偷渡”。
  “所以他就自己划船上岸了?”
  通译点头,丁千户万分的无语。
  话说,他不会捞了个傻子上船吧?那可就做了亏本买卖。
  迪亚士犹自不觉,仍在愤然的滔滔不绝,不时还挥舞一下拳头。
  当时,见船长只给了一艘小船,他自然要抗议。无论如何,他是付了银币的,船长这么做违反之前定下的契约!
  经过一番据理力争,船上却没有一个人站在他这边。如果迪亚士继续抱怨,连小船也没了,直接跳海游上岸吧。
  在水手的肱二头肌和胸大肌面前,迪亚士不得不低头。
  怀抱着幼年时的梦想来到东方,他绝不能半途而废。临行之前,更是发下豪言壮语,就这样回到家乡,迎接他的只会是无尽嘲笑。
  迪亚士狠狠的瞪了一眼商船的船长,发誓自己发财以后,绝对要给这人好看。灰溜溜的下了商船,划着小船向陆地驶去。
  看着远去的小船,船长冷笑一声,这样的傻瓜会发财?简直是白日做梦。
  好在船长指给迪亚士的方向是正确的,没过多久,迪亚士就看到了陆地,还遇上了大明巡海的舟师,但这并不意味着好运。
  船上的明军见他挥舞着双手,大喊大叫,状似疯癫,误以为是海贼,压根不听他的解释,或许也是因为听不懂,立刻向他发动了攻击。
  顷刻间箭如雨下,小船翻覆。
  “我以为会葬身在遥远的东方大海,只能不停的向神祈祷!”迪亚士紧握双手,脸上又露出了梦幻般的的笑容,“神是仁慈的!”
  通译:“……”
  丁千户:“……”
  被商船扔下,遇上大明舟师,被当成了海贼,竟然还能活下来,最后还被船队救了,该说这人倒霉到家还是好运逆天?
  “问他到大明来做什么?”
  迪亚士立刻从怀中取出一本被海水泡得不成样子的《马可波罗游记》,道:“自从读过这本游记,我一直梦想着书中的黄金国度,梦想着能够来到东方,亲眼证实书中所写的一切。”
  听了通译的转述,丁千户皱眉,眼前的迪亚士,让他想起了孟清和口中的“冒险家和殖民者”。
  当时,兴宁伯为他践行,难得在席间喝醉了,口中冒出许多陌生的词,丁千户也有了醉意,记得的并不多,若不是迪亚士口中的“黄金国度”,他压根想不到这些。
  回忆的闸门打开,想到孟清和口中的欧罗巴人都是些什么货色,丁千户的脸色变得很难看。
  他曾问过兴宁伯,是如何得知这些。
  兴宁伯的回答是,在乡间时,偶遇海外归来的先宋遗民。
  心中仍有疑惑未解,丁千户也没有继续刨根问底。官场经验告诉他,需要装糊涂的时候,最好不要太聪明。
  兴宁伯不是会打诳语的人。
  那么,眼前这个佛郎机人,就是那些为了金币和香料不择手段的欧罗巴强盗?
  迪亚士听不懂丁千户的话,却能看明白他的表情,不理解为何他突然收起了笑容,如此不善的看着自己,却也是乖乖闭上了嘴,不敢继续抱怨。
  “看好他。”丁千户很想现在就把迪亚士扔进海里,转念一想,还是先带回去给兴宁伯看看,真没用处,再杀也不迟。
  “是。”
  军汉应诺,丁千户又低声吩咐几句,军汉连连点头。
  “千户放心,标下定然看好此人,不许他踏出船舱一步!”
  “恩。”
  丁千户点点头,带着通译离开了。没过一会,有船工给迪亚士送来了饼子和咸菜。
  咸菜里有肉末,饼子还是热的。
  哪怕在大食的商船上,付了食宿费,迪亚士也没享受过这般待遇。拿起饼子,一口咬下去,顿时热泪盈眶。
  神啊,没有石头,没有谷壳,而且是软的!
  不愧是黄金国度,给落难者的食物都是如此丰盛!
  迪亚士开始狼吞虎咽,享受二十八年人生中最美好的一餐。
  在欧洲,普通的贵族也未必能吃得这么好。
  不用怀疑,十五世纪初,正处于欧洲中世纪末期,不洗澡是常态,能吃饱是神的恩赐。
  国王和大贵族吃的面包还会夹着谷壳,平民吃的黑面包,绝大多数硬得可以砸死人。每次用餐,斧头和砍刀都要备好,用途只有一个,砍面包。
  这绝不是夸张。
  比起有专人负责城市卫生,疏通下水管道的大明,此时的巴黎还臭气熏天,走在路上,踩到不该踩的东西,不慎中招的几率高达百分之八十以上。
  华丽的古堡,高大的骑士,浪漫的宫廷?
  抱歉,那都是传说中的神话,需要在梦中才能实现。
  现实是,不到一米七的铁皮人,蚊蝇滋生的石头要塞,以及不洗澡的国王和王后。宫廷舞会倒是有,但看到穿着光鲜,头发里却爬着虱子的贵妇,当场就能倒足了胃口。
  迪亚士的感叹是真诚的,他甚至是怀着感恩的心情吃完了这餐饭。
  不会用筷子,直接上手。
  吃完,碗盘比洗过还要干净。
  负责监视他的军汉看得眼角直抽,干脆走出船舱,门一关,眼不见为净。
  郑和的船队继续向安南行驶,为宣扬国威,也为探查安南的真实情况。
  到南京政治避难的陈王子成日里哭诉,请求上国派遣军队,助他恢复旧统。
  朱棣斟酌再三,帮助陈王子复国并非不可,但也不能只出力不要好处。
  君临万邦,仁德宽厚的面子要撑,亏本生意却不能做。
  大明出人出钱,好处却姓陈的一个人得,当他是冤大头吗?
  明朝出兵助陈王子讨逆复国,可以。
  出兵之后,安南也必须有所表示。在出兵之前,同样需要确定陈王子的身份。如果是个骗子,笑话可就大了。
  于是,郑和下东洋的行程中多了一个安南。
  安南胡氏国王派遣的使团进京朝贡,在朱棣的安排下,陈王子出现在使团面前,同陈王子一起流亡大明的安南大臣裴伯奇,当殿厉声喝问安南使臣,上演了一出好戏。
  确认了陈王子的身份,接下来只等郑和船队回航,了解安南的真实情况,即可做下一步的准备。
  在此期间,永乐帝抽空见了日本使臣一面,接受了日本的朝贡,表扬了日本将军源道义很识时务,赏下金银罗绮,对来访的使团成员也加以赏赐。
  带来的二十多个倭寇,永乐帝下令交还日本,令其自行处置。
  “陛下隆恩,下臣不胜感激!”
  使团领队感激涕零领,下拜叩头,带着明朝天子的赏赐启程归国。
  走到宁波,等船的时候,使团众人为换更多的丝绸茶叶,将随身的武士刀都卖了。
  东西多了,二十多个倭寇便显得累赘。使团成员集体表决,不需要将这些人带回日本,可以就地解决,全都杀了。献上茶叶和丝绸,想必将军也不会怪罪。
  领队抱着胳膊,考虑片刻,点头,好,就这么办。
  武士刀卖了,砍不了人,捆石头扔海里,也不保险。
  干脆堆起柴火,架上大锅,全都蒸了。
  二十多个倭寇的惨叫声传出很远,点火的日本人却不见一丝犹豫。
  “护送”这批日本使团的卫所官军无不皱眉,倭人如此凶残,一旦成势,必是大患!
  听闻回报,朱棣沉思良久,召集近臣商议。
  礼部尚书李至刚言,倭人未经许可,在大明贩售倭刀,属违法行为,应诏斥日本将军,予以严惩。
  朱棣摇摇头,“卿只看到此处?”
  几把倭刀算不得什么,倭人的野蛮狠毒才让他侧目。
  小国寡民,却如斯残暴,须得多加防范。
  李至刚的奏请没有得到批准,朱棣没有追究倭人私售倭刀的行为,反而又下令褒奖了源道义,允许日本十年一贡改为五年一贡。计划再向日本派遣使者,领队不再是郑和,而是侯显。
  历史上,日本为向大明示好,同样蒸杀了二十余名倭寇,永乐帝并未因此多加关注,只“嘉其勤诚”。
  现下的情况却变得不同。
  日本引起了朱棣的注意,甚至是警惕。
  在朱高煦和朱高燧与老爹的通信中,孟清和的某些观点也间接影响到了永乐帝。表面上看并不十分明显,遇事之事却已经开始发挥作用。
  这是大明之幸,却是某些国家的不幸。
  谁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