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穿耽美]清和-第3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沈千户再次跪地,眼角泛红,砰砰磕头。
    燕王一边咳嗽,一边着人将沈瑄扶起来。
    “瑄儿这是作何,快起来!”
    高阳郡王亲自上前搀扶沈瑄,“沈兄,你这样不是更让父王难受?”
    孟十二郎不免感叹,他都能看出燕王是装病,不信沈瑄还会蒙在鼓里。这演技,这水准,放到后世,绝对是影帝级水准。
    说话间,门外有宫人送来汤药,“王爷,奴婢服侍您用药。”
    三保亲自上前接过托盘,宫人脸上闪过一抹犹豫,却还是将药交给了三保。
    宫人退到门边站定,并没有离开。刺着小金花的红裙,随着她的走动微微露出弓鞋的尖角。饰花乌纱帽前垂下的团珠,耳下垂挂的耳饰,却是纹丝不动。
    燕王接过药碗,看着漆黑的药汁,并未服用,而是直接泼洒到了地上,瞬间,室内的药味更加浓郁。
    宫人诧异的抬头,猛然间意识到不妙,高阳郡王已是出声道:“王全,动手。”
    门边候着的两名宦官立刻扭住宫人的手臂,将她按跪在地。
    宫人脸色煞白,满面惊慌。
    燕王从床上站起,昂藏的身躯,慑人的气势,哪里还有半分体虚病弱的样子。
    “王爷,这个宫人是王妃身边伺候的。”
    “拉下去杖毙。”燕王展开双臂,三保亲自为他披上外袍,“王妃那里,本王去说。”
    “是。”
    宫人骇得大叫,“王爷,王爷饶命!是葛长史,是他让奴婢刺探……”
    话没说完,已经被宦官堵上嘴拖了下去。
    燕王知道他要说什么,根本没有问话的必要。
    朱高炽早将对葛诚的怀疑报知燕王,燕王令他暂时按兵不动,王府里的细作绝不只葛诚一个。只是没想到,对方竟将心思动到了王妃身边。
    想起王妃近日提到魏国公从南京来信,不乏对他病情的关怀,朱棣气得想操刀直接杀王南京。他那个侄子倒也能耐,连自己的大舅子都帮他!
    “你们退下。”
    三保和另外两个宦官倒退着出了房门。
    房门关上,燕王坐到桌旁,“瑄儿,过来坐下。”
    燕王一副长辈姿态,沈瑄却没动,“殿下面前,卑下不敢放肆。”
    “你是孤的侄子,何时同孤如此生分?”
    “卑下不敢。”
    “行了。”燕王一拧眉,“你这性子倒也有几分像你爹。”
    沈瑄不说话了,低下头,站得笔直,像个十分养眼的木桩子。
    若非亲眼见到他在门外踹谢贵那一脚,高阳郡王怕会以为他就是这样的性格。看看沈瑄,再瞅瞅燕王,父王知不知道?
    “高煦,你这是做什么?”
    “回父王,无事。”
    燕王明白朱高煦的意思,沈瑄是什么性格,他比朱高煦清楚。沈瑄对他的忠心,他更清楚。
    他不会在这件事上责备沈瑄,相反,沈瑄这种态度,恰恰证明他值得信任。不会仗着长辈的交情就认不清东南西北。
    有个这样的儿子,义兄也该含笑九泉。
    倒是自己这三个儿子,世子虽有心计,但好文不好武,着实是不像自己。其他两个儿子上马打仗不成问题,心计方面却是差了一截。
    沈良还活着时,朱棣就曾经眼馋过他这个儿子。当面同沈良说想认沈瑄做义子,却被沈良拒绝了。
    别看沈良经常被御史参奏生活作风问题,遇到大事一点却也不糊涂,否则,被牵扯进蓝玉谋反案的公侯伯两只巴掌都数不过来,为何单单只有他被洪武帝网开一面?
    如今再看沈瑄,朱棣仍是眼馋,这心智,这相貌,为何偏偏不是自己的儿子?
    沈瑄同燕王说话时,孟清和一直老实当布景板,恭谨肃然,脑子飞快的转动,想着自己的心思。
    道衍和尚单手捻动佛珠,眼眸微合,没去看燕王父子和沈瑄,视线偏偏在孟清和身上打转。
    孟十二郎打了个机灵,大和尚为何如此看他?莫非想度他出家?
    突然,道衍宣了一声佛号,道了一声王爷,声音不高,却是在提醒燕王,该把将沈瑄从开平卫召回的真正目的说出来了。
    燕王皱眉,斟酌片刻,开口说道:“瑄儿,将你召来,实是叔叔有事要托付与你。”
    “卑下不才,王爷尽管吩咐。”
    “是这样……”
    原来,大行皇帝的祭日就在五月,作为洪武帝亲子,燕王应亲王京城祭奠,但他却不能去。
    先时,燕王敢在京城玩个性,是料定建文帝不敢马上对他动手,这次再去,想全身而退就没那么容易。至少,他那个大舅子就绝对不会轻易让他脱身。
    装病也是为了这件事。他都病成这样了,皇帝总不能下令他必须进京吧?
    于情于理,此举勉强说得过去,在孝道上却着实有亏。
    洪武帝大行时,藩王不进京是遗诏所令,是为了国朝稳定,帮助皇太孙坐稳帝位。如今建文帝已是坐上了皇位,不管稳当不稳当,老爹祭日,藩王们总要亲自祭拜。
    孝道大如天,孟清和被宛平县令推举为孝友,在里中的名声才彻底压过了孟广孝。
    燕王不能进京,更不能让建文帝抓住把柄。私印宝钞的罪名都能被建文帝找出来,于孝道有亏,简直就是在帮皇帝磨刀。
    最终,是道衍和尚帮燕王出了主意。
    “可请世子代为进京。”
    燕王考虑之后,同意了。
    朱高炽闻听,不说五雷轰顶也好不了多少。
    进京不等于送死,却和送死差距不大。真被建文帝咔嚓掉了,想喊冤都没地方喊去。
    但燕王下令,绝不能说不去。朱高炽一狠心,一咬牙,借着王府纪善的口,再加上暗地里动作,把两个弟弟也给拉上了。
    只世子一人还不能表达诚意,三个儿子都进京才好让天下人看清楚,燕王本来没有反意,全都是皇帝给逼的。
    朱棣犹豫了,他只有三个儿子,皇帝要是一不做二不休,全给咔嚓了,他上哪里买后悔药去?
    还是道衍和尚举出实例,从多方面分析了建文帝及其心腹爪牙的性格。尤其是齐泰和黄子澄两人,别看他们都是一心效忠建文帝,私下里却经常互别苗头,总想分出个高下。
    齐泰说出的计划,黄子澄总是能找出一两点问题,反之也是一样。
    “魏国公是王爷的妻兄。”有的时候,劣势也能转化为优势,道衍和尚最擅长做这类事,“进京后,世子下榻王府,郡王及公子可在魏国公府安置。”
    徐辉祖防备朱棣不假,朱高炽三人仍是他实打实的亲外甥。建文帝真要对三人动手,他总不能眼睁睁的看着吧?况且,分开两处,也是至少保全其一的打算。
    燕王再次被说服了,常年的战场拼杀造就了朱棣铁血的性格,一旦下定决心,再不会更改。
    这种性格,从他敢以绝对少数的兵力发动靖难就能看出,
    道衍和尚还提出,世子三兄弟进京,随行的护卫必须严格挑选,绝不能马虎。必要时,真刀真枪的拼杀才是保全三人的根本。
    燕王第一时间就想到了沈瑄,除了他,再没更好的人选。
    张玉等人目标太大,无名之辈又没什么震慑力,唯有沈瑄。
    边塞之战几度扬名,令北元闻风丧胆,加上前定远侯独子,大行皇帝义孙的身份,足以担当重任。
    开平卫指挥使司上下已暗中投靠燕王,不需要沈瑄继续留在塞外,调他回来正是时候。至于宋忠军中的谋划,有杨铎等人应不成问题。
    燕王道出本意,沈瑄连一秒都没有犹豫,直接保证,愿为王爷效力,保护世子三人进京!
    见沈瑄不似做假,燕王大笑出声,只要沈瑄能护卫世子三人从京中平安返回,他再不会只是个千户,等到燕王发动靖难,做个指挥都应该绰绰有余。
    大事已定,燕王才想起一直做布景板的孟清和。
    事实上,能允许一个百户闻听此事,已是对他表示出了信任,更是无形的考验。
    孟清和很清楚,如果他表现不过关,有丁点不妥,下场都不会太好,十有八—九会像那个宫人一样,被拖下去一刀了事。
    “孤听说过你。”燕王坐在椅子上,“是个……能干的。”
    燕王或许想说是个汉子,对军汉,这是极高的评价。对比一下眼前的“实物”,还是临时换了个词。
    王府中有不少文人,文化水平都不低,也不见这个样子。
    据说还戍守墩台,杀敌十余?
    燕王咳嗽一声,看看道衍,这身板比他小儿子都差了半个头。
    不用抬头,只听燕王的咳嗽,孟十二郎也能猜到自己肯定又被鄙视了一把。
    不就是长得瘦了点吗?
    比起这些身高腿长的,他的确不够看,比起一般人……好吧,他还是不怎么够看。
    在边塞,种田的都是一身腱子肉,这压根没法比。
    鄙视自己这位绝对惹不起,只能低头,沉默是金。
    次数多了,也就习惯了。
    最终,孟清和也被编入了进京的护卫队伍。原本燕王想留他在王府,虎蹲炮和火铳三段射击,还有改装的战车都是好东西,朱棣想看看孟十二郎脑子里还有多少好东西。
    道衍却临时插言,让燕王改变了主意。
    “此子有才且有急智,护卫世子等进京更为妥当。”
    孟清和不知道自己是哪里入了这位佛爷的眼,可燕王都点头了,硬着头皮也必须大声表示,他愿意进京,愿意充当世子三人的护卫!为世子三人抛头颅洒热血,刀子过来,眼睛都不眨一下!
    “卑下一定竭尽忠智!”
    朱高炽在京城到底会发生什么,孟清和不知道,但他知道,这三位都是全须全尾的回了北平。
    既然正主都没事,跟着正主的小角色,壮烈光荣的几率也不会太高吧?
    呈送火炮图纸不算什么,跟着朱高炽三人进京,好好表现,才能真正给燕王留个好印象。
    擦擦冷汗,看看站在一边的沈千户,只要中途不出差错,靖难这艘船他是踩上去了,能坐上几等船舱就要靠自己努力了。
    只要成功,当初谁打他军棍,谁想要他的命,全都能一一找回来!
    这一刻的孟十二郎,斗志满满。
    权利和地位正在向他招手,美人,吔,这个难度太大,暂缓。

    第四十三章 站队问题

    建文元年;四月甲午;京城附近发生了一场地震;震塌房屋数间;死伤者百余。
    翌日,建文帝下诏;令百官直言。
    诏令的内容很直白,上天降下灾祸;一定是朕这个天子哪里做得不够,大家多给朕提一下意见,朕一定改正。
    封建时代;每当发生天灾,诸如日食,地震,洪水等,皇帝都要开展一下批评与自我批评。
    不到罪己诏的程度,态度却一定要摆正。
    皇帝态度好,百官会视情况上疏,奏明上天降下灾祸,不是皇帝不好,是臣等的过失。
    要是皇帝态度不好,那就不好意思了,各科给事中和科道御史,动起笔来绝对能气得人吐血。
    建文帝乐于对叔叔下狠手,对朝廷官员却很优待。
    诏令一下,满朝文武琢磨了一下,皇帝仁义,自己也必须厚道。私下里商量之后,只有都察院上了几份不痛不痒的奏疏。上疏之前,都察院左、右都御使进行过严格的审核,确定没有任何不妥之处才呈送皇帝。
    按理,皇帝自我批评一下,众臣架一下梯子,等皇帝下来,再妥善处理灾后工作,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