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帝师_来自远方-第2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简直混账!
  想起战死蓟州的弟兄,被鞑靼劫掠烧屋,无家可归的边民,伙计怒气上涌,肝火外冒。
  若是在边镇,这样的官,就该丢到鞑靼跟前,让他去仁义!
  和豺狼讲理,看看会是什么下场!
  记起身在何处,伙计握紧双拳,咬牙压下不平。
  用力搓脸,掩去怒容。
  走出角落,闻二楼叫人,立即提起热水,搭上布巾,噔噔噔跑上木梯,更殷勤的伺候起来。
  同在酒楼的西厂探子,咂咂嘴,一边拨拉着算盘,一边暗道:不知是哪个运气不好,被诏狱的探子惦记上。查出个子丑寅卯,官做不成,怕是命都保不住。
  酒楼之内,仅为皇城各处一个缩影。
  自西厂复立,厂卫之间,番子之内,竞争愈发激烈。
  换成弘治年,一条街市,锦衣卫“占住”,东厂便不会多派人。
  现下,别说街市,生意好的酒楼茶馆,尤其是朝廷官员常来常往,外邦使臣及南北豪商经常光顾之地,至少要进驻三个探子。
  镇抚司一,东厂一,西厂一。
  非是南镇抚司不掌外事,三个绝打不主。
  北疆论功,顾卿升任锦衣卫指挥使,掌北镇抚司。赵榆升锦衣卫同知,掌南镇抚司。
  因前事,牟斌请辞官归乡,未获准。天子念其旧功,绝口不提其办差疏漏,反屡次褒奖,发下赏赐,改调金陵,管南京镇抚司事。
  按照常例,不出意外,牟斌将在此地养老。
  以罪转调,日子定不好过。但牟指挥使品级未降,皇恩未减,十分明显,仍得圣眷。南京官员勋贵,除魏国公等树大根深的功臣外戚,见面都要客气三分。
  如若牟斌不服老,继续在南京发光发热,其职业生涯,未必不会焕发第二春。
  原因很简单,南京是养老之地不假,却近江浙湖广,财货丰腴,水陆畅通,消息传递更快。
  浙海一带的倭贼海匪,被杨瓒王守仁刘瑾剿灭,赶尽杀绝。福建广东附近,仍偶有出没。
  受其影响,苏浙之地,若有海匪死灰复燃,卷土重来,南京镇抚司,当第一时间得知消息。
  越想越是在理。
  牟斌抵达南京,见过一干同僚,搬入镇抚司衙,查阅往年记录,立即面色黑沉。
  官员到金陵养老,厂卫于此,却不可碌碌无为!
  牟指挥使上奏天子,言明忧心。得到恩准后,联合新任南京守备太监,大刀阔斧,在南京镇抚司进行“改革”。
  所谓新人新气象。
  牟斌的到来,彻底令南京镇抚司改头换面。
  随锦衣卫振作,重现龙精虎猛,在此地养老的官员,均生出危机感。
  吃饭睡觉,被人盯着,尚且能忍。
  和美人风花雪月,看星星看月亮,畅谈人生哲学,都被人盯着,甚至是明目张胆的盯着,是个人就受不了。
  实在受不住,南京官员联合起来,好话说尽,软硬兼施,牟指挥依旧不为所动。
  食君之禄,忠君之事。
  每天无所事事,除喝茶聊天就是侃大山,完全是浪费米粮,徒耗禄银,坚决不成!
  没事干?
  交给本官!
  牟斌同镇守太监商量,奏疏递送顺天。
  敕谕抵达,南京文武顿陷水深火热。
  没有政事可处理,好办。
  文官修书,顺带翻阅资料,查找旧日案卷,对照番邦四夷,绘制舆图海图。武官也不能闲着,调集卫军,十日一操改成五日一操,路上操练不够,水上继续!
  见到东倒西歪,一个时辰都站不住的伪军,牟指挥发了狠,五日改成三日。谁敢不满,都给本官扔海里,不脱一层皮不算完!
  不过两月,南京文武均摇身一变,抛却养老状态,开始卧薪尝胆,奋发进取,为朝廷建设事业添砖加瓦,努力奋斗。
  朱厚照得悉,不仅没有怪牟斌手段严酷,反而大加赞赏。
  自此之后,金陵旧都,再非朝廷官员“流放养老”之地。接到转调官文的文武,也不会哭丧着脸,哀悼前途无望。
  不耐勾心斗角,喜好做学问的朝官,纷纷动起心思,甚至主动上请,转调南京。其中就有王守仁的亲爹,现任礼部侍郎王华。
  王侍郎想得很清楚,以他的能力,做到一部尚书已是极限。入阁之事,根本想都不用想。
  与其留在顺天,不如请调应天,修书立传,开办书院,远播贤名,为儿子的前途铺平道路,拓展关系。
  内阁相公,六部九卿均已耳顺古稀。天子不及弱冠,今后必重用少壮。
  朝中的人脉固然重要,“新人”更不容忽视。
  天地君亲师。
  血缘之外,再没有比“师生”关系更为牢固。
  王守仁有剿匪之功,至双屿卫驻守,更是难得资本。他日还朝,至少也是六部郎中。如立下大功,侍郎也非不可能。
  父子同朝为官,不算稀奇。同朝之内,子超父品,却会为世人诟言。功劳再大,也有可能被降品。
  前宋科举既有此例,何况今朝。
  为免王守仁被压制,抱负不得施展,王华立下决心,主动请调南京。
  奏请递送文渊阁,内阁商讨之后,知其去意已决,上奏天子。
  朱厚照考虑数日,将奏疏压下。遣刘瑾至侍郎府传口谕,王卿家父子皆国之栋梁,朕当重用。
  旋即,王华被授太子少保,升礼部尚书,仍留顺天任职。
  王守仁知悉,写成家书,快马送入京城。
  看完之后,王侍郎当即掀桌。
  什么叫外边很好?什么叫正在格物,不便入京?什么叫钻研霸道,欲为国朝开疆?
  当他看不懂字面下意思?
  这不孝子分明在说:爹,儿子心里有数,别瞎忙活,省得越帮越忙。
  越想越气,记起王守仁少时,王华顿觉手痒。相隔十余年,又生出揍孩子的欲望。
  在这一点上,王侍郎和谢阁老很有共同语言。
  只不过,对儿子下手之前,还需找杨探花聊一聊人生。
  无他,儿子变成怎样,这小子就是罪魁祸首,万恶根源!
  值得一提的是,原南京守备太监傅容,借顾卿相助,如愿调回顺天。
  知晓牟斌和继任者的消息,傅容不免有些遗憾。如果咱家没走,说不得,也能得份功劳。
  思量半晌,难免失笑摇头。
  古人早有言,鱼与熊掌不能兼得。人心不足蛇吞象。
  既已回到顺天,升调司礼监,便不可再生贪念。何况人在京城,时常御前露脸,还愁没有立功穿透的机会?
  他早打听清楚,都察院的杨御史和顾指挥交情莫逆。
  有这层关系在,甭管怎么说,只要不犯错,后半生的日子都将顺遂。
  想到这里,最后一点不甘也烟消云散。
  傅容站起身,抖抖衣袖,唤来一名长随,知杨瓒奉召觐见,人已过奉天门,眼珠子转转,立即叫两个小黄门,抬脚离开值房。
  不是十拿九稳,也该碰碰运气。说不准,真能说上话。
  可惜,傅公公的运气实在不好。
  杨瓒带着满车玉米,穿过奉天门,直往乾清宫。
  丘公公在侧,知晓车上是天子惦记的番粮,行事愈发谨慎。
  眼睛瞪起,生人勿进!
  沿路遇到“碰运气”的中官,通通瞪走。
  犹不死心者,望着杨瓒,表情格外生动,仰慕杨御史而不能近前,实为平生之憾。
  转向丘聚,登时换过一副面孔。
  只你会瞪眼?咱家也会!
  御前伺候?
  咱家得过皇后娘娘的赏!
  一路走,一路瞪。
  丘聚眼眶发酸,终究没落下风。
  杨瓒忽生感慨,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当真至理名言。
  至乾清宫,大车停住。
  张永刘瑾在殿内伺候,谷大用和高凤翔几人掀开蒙布,仔细查验之后,确定袋中都是玉米,轻松扛起一袋,送入殿中。
  东暖阁内,朱厚照换过常服,坐在御案后,腮帮鼓起,满脸不愉。
  三位阁老视而不见,继续侃侃而谈。
  尤其谢阁老,从上古讲到夏商,从秦汉说及隋唐,不是杨瓒来得快,两宋都要过一遍。当真不愧好侃谈之名。
  中官通禀,杨瓒进殿行礼。
  虽已做好心理准备,面对三只老狐狸,仍是心里打鼓,掌心冒汗。
  没能出宫,又被抓住讲古,朱厚照委实憋屈。
  见谷大用扛进玉米,无视刘阁老眉间紧蹙,张口道:“杨先生平安归来,朕心甚慰。”
  “陛下厚恩,臣铭感五内。”
  “此物即是番粮?”
  “回陛下,正是。”
  “名为玉米?”
  “是。”见阁老扬眉,杨瓒立即补充,“因粮种为陛下所赐,感天子隆恩,臣斗胆,以此为名。”
  “是哪个玉?”
  “回阁老,山石之玉。”杨瓒豁出去,朗声道,“敬献此粮,以解边镇之急,边民之忧,伏望陛下江山永固!”
  “恩。”李东阳拂须,颔首道,“陛下以为如何?”
  杨瓒眨眨眼。
  如此胡说八道,竟也安全过关?
  “好!”
  朱厚照哪管许多,盯着解开的口袋,双眼发亮。
  “杨先生,此物当如何食用?”
  杨瓒顿了顿,见阁老同有此意,忽然觉得,铺垫许多,这才是几位大佬的本意。
  遥想收到玉米粒时的猜测,默默转头。
  熊孩子这般,不奇怪。
  问题是,朱衣象笏的内阁相公,竟也有吃货属性?
  杨御史万万想不到,见识过甘薯,朝中诸位大佬,对蓟州种出的番粮都是万分感兴趣,期望值非同一般的高。
  不是情况不允许,东暖阁内必会坐满。
  见几位大佬如此殷切,杨瓒没有藏着掖着,当即献上几本簿册。
  最上一本,赫然是亲笔写就的食谱!
  翻过几页,朱厚照眉飞色悦,兴奋难掩。
  “好,甚好!”
  三位阁老不好同天子抢,翻开玉米种植记录,细细研读。
  杨瓒无事,见暖阁内燃有火盆,得天子恩准,请几位公公取来长筷,当着几位大佬,烤起玉米。
  浓香的味道,在暖阁内飘散,十足勾人食欲。
  玉米有些老,烤过之后,却是相当有嚼劲。
  杨瓒略感惋惜,低暔两声:“如有甘薯,其味更美。”
  刘瑾最先听到,当下跑去御膳房,搜罗来最后几颗甘薯,按杨佥宪的吩咐,埋入炭灰。
  少顷,玉米烤熟,张永先用,试过无碍,再呈天子。
  “好香!”
  朱厚照抓起筷子,狠狠一大口。
  热气烫嘴,仍连声叫好。
  三位阁老古稀之龄,雪鬓霜鬟,比起烤玉米,明显更喜烤番薯。
  火盆换过三次,袋中玉米少去半数,中官和殿前禁卫都有幸分得。想起幼时经历的荒年,不免想到,如果早几年种植番粮,遇稻谷减产,是否就能少饿死些人?
  杨瓒掰开一颗红薯,一边呼气,一边送进口中。
  刚吃两口,就被劈手夺走。
  以为是熊孩子,转过头,却对上刘相公一张英俊的老脸。
  不知何时,天子阁老都围着火盆,盘膝而坐,一边烤玉米,一边分红薯。
  无语片刻,杨瓒重新拿起一棒玉米,默默望向屋顶,和他抢甘薯这位,当真是四朝元老,能止小儿夜啼的刘公?
  与此同时,顾鼎在城内转悠许久,终于还家。
  以为这个时候,能顺利躲开顾侯爷,结果亲爹竟堵在门口!
  “帖子送到?”
  顾世子点头。
  “人可见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