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名士_雾十-第1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淮南王把他能告诉卫玠的,都告诉了,不能告诉的,也告诉了一些。
    不得不说,淮南王大概真的和赵王有一种无法描绘的来自宇宙的缘分。明明两人的封底离的并不算是很近,但淮南王就是知道了赵王在封国闯的祸。
    淮南王此次进宫的目的,便是对晋惠帝禀报赵王造的孽。
    “叔祖这次真的是太过分了。”淮南王把他的所见所闻,毫无保留的都准备告诉晋惠帝,顺便也就告诉了卫玠一些。
    也许会有人觉得淮南王这样做,有点上学时同班同学和班主任打小报告的嫌疑。但是,怎么说好呢,淮南王就是在明目张胆的打小报告啊,他没不承认。从楚王的事情上,淮南王就已经看清了一个形式——如今已经不是晋武帝的天下了。
    这本应该是个很简单的道理,晋武帝死了,晋惠帝登基,很多事情都要变了,但偏偏皇室里那些被晋武帝惯出了毛病觉得皇帝老大我老二的王爷们并不这么觉得。
    不少人都和楚王一样,还陷在晋武帝生前的荣光里。觉得无论自己做了什么,皇帝都应该无条件的纵容。就拿楚王挑拨汝南王和卫瓘关系这件事情来说,楚王的使计手段那么糙,他就真的不担心暴露吗?是的,他不担心。因为他完全不觉得暴露了能如何,在晋武帝时期就是如此,不管他们出了多大的纰漏,捅了天大的篓子,晋武帝都不会真的拿他们怎么样的。
    这点可以参考前半生以和晋武帝拍桌子叫板为己任,这样了都能全身而退的妹夫王济,以及被晋武帝亲自下场支持着斗富的国舅爷王恺。
    晋武帝对家人的护短,是大部分帝王一生所罕见的。这位司马家的皇帝,一辈子的刻薄,都好像只用在了他亲弟弟齐献王一个人身上,他可以纵容自己的叔父们倚老卖老,可以大方的给自己的异母弟大把的食邑和封地,可以宠儿子宠的无法无天,唯独纵容大臣逼死了自己的亲弟弟……
    往事不提,只说晋武帝晚年见对亲戚子孙的这份纵容,正是这种无底线的对家人的优待,才导致了如今王爷们空前高涨的野心,和与实力不匹配的贪婪。
    也不知道是谁给了他们信心,觉得晋惠帝也会和晋武帝一样,会继续纵容他们。
    楚王的被软禁,却实实在在打了这些王爷们的脸,晋惠帝用雷霆手段震慑了整个朝堂,也顺便对皇族们发出了一个信号,如今是他当家,而他和晋武帝不!一!样!
    以上,仅来自于淮南王的个人脑补。
    这个明显想的有点多的淮南王,甚至把自己皇兄年轻时的表现,理解为了装疯卖傻。是啊,不装疯卖傻怎么保住太子之位?父皇日渐老迈,儿子却年富力强,父皇又怎么会不心生忌惮?叔父齐献王到底是怎么死的?还不是因为朝臣请立皇太弟,势力太大,给晋武帝造成了一种威胁,实在是没有办法容忍了,才发生的惨剧吗?
    皇兄那个时候还斗不过父皇,自然要韬光养晦,等耗死了父皇,皇兄就终于收起了他老好人的态度,露出了狰狞的一面。
    这才是司马家的继承人啊,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淮南王觉得自己简直是前所未有的英明决断,在别人还没醒悟的时候,他醒悟了;在别人还没回神的时候,他回神了;在别人还没明白“不老老实实就要被收拾”的时候,他明白了!
    他毫不犹豫、旗帜鲜明的选择了站在晋惠帝一边,而赵王就是他投诚的诚意!
    赵王在他的封地上到底干了什么?
    这就还要从赵王同学的履历表说起了。
    在还是曹魏的时期,身为司马懿的庶子,赵王被封了安乐亭侯,后来成了东安子,任谏议大夫。
    西晋被禅位后,成为皇族的赵王就被封了琅琊郡王,后改封赵王。历任平北将军、安北将军等。
    晋武帝晚年一系列的军事调动时,也有赵王的一笔,他被改任征西将军,镇守关中。
    “关中”是哪里?就是“四关”之内,即东潼关(函谷关)、西散关(大震关)、南武关(蓝关)和北萧关(金锁关)。也就是现代的陕西省中部,西安(长安)、咸阳、宝鸡等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有天然的地势屏障,易守难攻,在战国时代就有着军事要塞的重要地位。
    对于西晋来说,最重要的是关中在生活着不少的少数民族,民风彪悍的那种。
    元康四年秋,秦雍两地的氐族和羌族就造反过一次,氐人齐万年称帝,与当时匈奴族的侵犯遥相呼应,民族进一步加剧,给西晋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人不会无缘无故的造反,民风彪悍的少数民族也是。
    氐族和羌族当时的造反,就是因为赵王处事不公,逼反了羌族和氐族。历史上也有这一出,卫老爷子曾借潘安只口示警过晋武帝,并且暗中派人监视过赵王,但最终还是没能阻止这件事情发生。
    只不过历史上这场历时五年的的战争,在这个平行时间因为卫家的介入,规模小了很多,在短短不到一年间就已经结束了,没有对关中造成太大的伤亡和经济倒退。
    朝廷也因此有了足够多的时间和兵力去对付很不老实的匈奴。
    从结果上来看,这次的小规模反叛,并没有造成历史上那样千疮百孔的后果,留下的隐患还不足以再次引发五胡乱华。
    但是……
    最让人无奈的是,赵王,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遭到的处罚仅仅是征召回京。晋武帝再一次放过自己的这个叔父,一如多年前他曾经造成的麻烦。
    哪怕有卫瓘在朝中一力反对,也仅仅是把历史上给赵王的“车骑将军”的职位推迟了一段时间,赵王还因此被晋武帝重新派上战场“将功赎罪”,在镇压羌族和氐族的反派上有功,再次重新执掌了关中。
    那之后的赵王确实是安生了一段日子,不敢在乱蹦跶,在晋武帝派人的监视一下,一直表现的很安生。
    不过从淮安网的口中,卫玠却得知了全然不一样的事实。
    赵王不仅没有洗心革面,反而变本加厉的压榨羌氐两族,对卫老爷子心怀怨恨。这个哪怕不给他个窜天猴,他自己都能上天的人物。再一次干了件惊天地泣鬼神的事情。
    ——再次逼反了羌族和氐族。
    是的,你没看错,短短十年间,他逼反了别人两次。嫌西晋还不够闹腾吗?最可怕的是,朝廷完全没有接到半点消息,因为赵王借着晋武帝的死,杀了晋武帝派去监视他的人,准备自己私下里解决掉这次小规模的反叛。
    “但我觉得他解决不了。”淮南王对此并不看好,要是赵王能够解决,当年也就不会有声势浩大的齐万年称帝了。
    卫玠突然觉得他的头好疼,晋朝有赵王这种猪队友,真是前世欠了他的了。
    【他还造成了三王起兵。】拓跋六修再次提醒卫玠。
    这位赵王别的不行,捣乱的本事真是一等一的高,他虽然没有故意在做什么,却成功的成为了很多重要历史事件的直接导火索。
    卫玠连直接把这位弄回京直接弄死的心都有了。
    但偏偏赵王并不这么觉得,他正在书房表达愤恨与不满,凭什么都是皇帝的叔祖,汝南王能当辅政之臣,他却要在关中这种地方偏居一隅?他觉得他比汝南王那个胆小鬼厉害多了,他劳苦功高,他应该得到更多!
    等再听到王戎主动请辞之后,这位便开始对辅政之臣的位置有了跃跃欲试的态度,而且这还不算完,他觉得如今的皇帝实在是太过刻薄寡恩,当了皇帝了,却对自家人完全没有给什么好处,还软禁了自家的弟弟,不行,这样的皇帝可不能留!
    和卫玠说完话的淮南王,也终于得到了晋惠帝的传召。
    卫玠则匆匆派人把这个重要的消息传给了他的祖父,如今的卫玠还是太小了,很多事情都做不了,他只能尽己所能的为他祖父收集消息。
    卫老爷子……其实已经知道这件事了。
    告诉他的不是别人,正式外调的卫璪。这个八卦小能手,并没有因为外调而失去他的天赋技能,反而扩大了不少。把关中的异动分毫不差的传回了京中。
    拿着两个孙子写的纸条,卫老爷子满意极了。
    与卫玠觉得自己还是太没用不同,卫老爷子对卫玠和卫璪都满意极了,觉得他们小小年纪就已经能注意到这些殊为不易,比他们那个整天只知道书法丹青的爹要争气的多。
    恒爹表示:_(:з)∠)_真是躺着也中枪啊。
    作者有话要说:  栆哥:信息处理专家。
    卫玠:第一公关。
    怂爹:吉祥物~(≧▽≦)/~
    王氏:= =你在开心什么?
    
    第115章 古代一百一十五点都不友好:
    
    恒爹已经没救了,卫老爷子也没准备抢救,他对嫡子最大的期望不过是希望他能当好一个守成之主,在这点上恒爹做的还是不错的,子承父业的书法家身份还给家族持续刷了不少时髦值,参与了十分重要的先秦古籍的整理,值得表扬。
    至于赵王……
    卫老爷子抚掌而笑:“他想当辅政之臣,这真是太好了。”
    “啊?”负责把卫玠从宫中传递出来的消息转交给卫老爷子的卫恒一愣,差点就想上手在他爹眼前晃一晃,看看老爷子是不是被赵王气傻了,又或者是自己幻听了。
    赵王想当辅政之臣好在哪里?
    “好在有正当的理由可以让他回京。”卫老爷子无奈的看了眼自家的傻儿子,好吧,儿子也不傻,就是有点文青,把对政治的敏感度全都拿去增加对艺术的领悟了,“这正是濬冲(王戎)告老,所希望达到的最佳效果啊。”
    兵不血刃的就能解决掌兵的诸王。
    赵王压下了关中的内乱,朝廷没有证据,也就没有办法随随便便处置他。不少赵王真的很难搞,而是若贸然收回赵王手中的兵权和封地,很可能会引起其他藩王的兔死狐悲之感。所以,处理赵王事小,若其他王爷因此而生了反心,那才是真正的麻烦。
    但如果是赵王自己主动要求回京,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而辅政之臣的位置,就是引得赵王同意主动回京的鱼饵。等赵王人到了京城,他对封地的掌控力自然下降,何愁找不到处理赵王的证据?
    两次逼反羌、氐,足够朝廷有正当理由弄死赵王十回八回了。
    这样一来,晋武帝晚期分出去的重要兵力,就又能收回很大一部分了。说实话,在楚王事件里尝到收回兵权的甜头的卫老爷子,都有点恨不能所有的带兵王爷都有反心了。
    早朝之上,群臣请立填补辅政之臣的空缺。
    晋惠帝准奏。
    朝还没下,这个消息就已经像是插上翅膀一般,以最快速的飞入了消息灵通的人士家中。从那一刻起,因为楚王被圈还没有消散干净的火药味,再一次在空气中弥漫开来。聪明人神经紧绷,愚蠢的人摩拳擦掌。新官上任三把火,新皇上任……还不知道要处理多少过去的势力。
    朝臣和王爷们对于选拔辅政之臣这事儿的态度,基本分为了三种:一,避之不及型。以晋惠帝一母同胞的弟弟秦王司马柬为代表。这位谨慎怕事的王爷,再一次做出了与历史上如出一辙的选择,上陈晋武帝生前的旨意,请求返回自己的封国。
    二,管我毛事型。以淮南王卫代表。一脸“我只当纯臣、什么队都不站”的忠君面孔。
    三,势在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